書名: 釋·山海作者名: 趙元著 袁藝文繪本章字數: 849字更新時間: 2021-05-07 13:58:40
鴸
有一種說法,鴸本是貓頭鷹的古稱。據說今海南省儋州人,仍把貓頭鷹稱作“鶻鴸”,認為“鶻鴸”是不吉祥的鳥,半夜啼叫則兇多吉少。
古人盛傳《山海經》所載的這種人面鳥身、鳥爪為人手的怪鳥,它的原名是“丹鳥鴸”,源自堯帝的兒子丹朱。丹朱為人惡劣,加上當時并不采用世襲制,所以他未能繼承帝位,怨恨的丹朱就化為此怪鳥,企圖通過迫害士人達到擾亂政綱的目的。
清代注重考據訓詁的學者針對前人的演繹,特意指出,說鴸長著“人手”,意思是鳥足像人的手,而不是長著人手,從而去除了鴸鳥身上神秘色彩的遮蔽。誠然,《山海經》的時代既無攝影錄像的記錄工具,也無望遠鏡等觀察工具和近距離觀察的條件,所以便采用人們熟知的人或動物的身體部位來描述罕見的怪獸怪鳥。
至于這種鳥的出現,跟一個縣郡出現很多有才智之士被流放的現象之間,究竟具有怎樣的關聯,這一點著實令人費解。除了丹朱變成鴸鳥的神話傳說,還可以推測,鷂鷹(鴟)是食肉的猛禽,或許象征著迫害志士文人的權貴的暴力形象,也就是可以說,養著鷂鷹的權貴一出現,就會有一些志士文人要遭殃。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十三首》的第十二首詩當中吟詠了鴸鳥,諷刺楚懷王時代多次出現給志士帶來厄運的鴸,而能夠驅邪解惑的青丘山的灌灌鳥卻沒人看見,從而將《山海經》所蘊含的原始的社會洞見發展為深刻的社會批判。
鴟鴸見城邑,其國有放士。念彼懷王世,當時數來止。青丘有奇鳥,自言獨見爾;本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鴸鳥的樣子像貓頭鷹,是放士的靈魂化身,所到之處就會有人再遭流放。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不過,換一個角度,鴸鳥也可能跟西方文化語境下的貓頭鷹一樣,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色彩。貓頭鷹在西方文化語境中是智慧和智者的化身,在中國的傳統習俗語境下卻為不祥之物的代表。大概是歷史的進步必然伴隨著社會斗爭,必然在緊張激烈的形勢下進行,這在一般老百姓的眼里就看似最不吉祥的了。
無論如何,鴸這種在古代傳說中涉及社會變革的鳥,反映出《山海經》不僅關涉自然面貌,還關乎古代社會的機理,具有濃郁的人文地理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