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代郡,北面,是茫茫大草原。草原上的霸主,是大大小小的匈奴部族。
匈奴部族和中原漢族在那個時候,一直都不對付,大家說的話不一樣,寫的字不一樣,三觀不一樣,互相看對方,都是些敵人。大家想的都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生產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匈奴以游牧為生,看天吃飯,天熱了不行,有旱災;冷了也不行,有雪災。每逢有災的時候,牛羊就沒了食物,意味著他們也沒有了食物。
沒有了食物,那就是天塌下來了,肯定要想辦法。辦法是現成的,就是去漢人地盤上搶。
漢族以耕地為生,自然更有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和儲備,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搶。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當匈奴遇到災難的時候,他們就會相約來漢人的土地上,燒殺擄掠,搶人、搶錢、搶物資,以便貼補自己的生活,把中原國家當做自己的儲物室。
后來,沒有什么災難,他們也時不時會來逛一圈,就當免費旅游,還能帶走紀念品。這幾乎成了他們的習慣。
他們也不攻占土地,在他們看來,漢人的耕地遠比不上大草原更豐美;城市局促不堪,不僅自己住不習慣,牛羊都不喜歡。
雖然不占領土地,但你老來搶我也不行啊。雙方的分歧沒有辦法彌合,戰爭就是常態。
匈奴人的優勢是騎兵為主,速度快、射箭準,機動性高。中原國家的優勢在于,可以據城而守,可以結車陣御敵,武器更好一些,但靈活性不夠,守有余,戰不足。
所以,一般的戰斗,若野戰,匈奴勝,守城,漢軍勝。但是人家匈奴過來就是搶東西,你老守著,本身已經是落入下風了。所以,一直以來,中原各國略處下風。
戰國時期,與匈奴接戰最多的就是趙國。趙國為中原列國,阻擋了匈奴的入侵。因此,他們吃的虧最多,也最了解匈奴。
所以,后來趙武靈王進行改革,學習匈奴,胡服騎射,趙國騎兵才一躍而居諸國之首。
在這個大背景下,李牧登場了。他一亮相,就是主掌代郡的最高軍事長官,他的權力非常大,代郡的行政事務似乎都能掌控,而且代郡所有的收入,皆由他來收取,并不給趙國上交。所以,他的軍隊很富有。
李牧拿這些錢,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建立了一支間諜部隊,這些人,就一個任務,滲透到匈奴人里面去,隨時探知他們的動向和想法。
第二件事情,為了確保信息傳遞的快速有效,他建立了完善的預警系統,修筑了很多烽火臺。這樣,匈奴人這邊才組織人馬,要出動呢,那邊李牧就知道了。
第三件事情,訓練軍隊。以騎兵為主,戰車為輔,重裝步兵,皆持長矛,練習戰陣。所有士兵均要精通射箭。
然后,他制定了奇怪的規定:每當匈奴人來的時候,他會提前預警,警報拉響,所有人必須回到城中。軍隊全部守城,不許與匈奴人戰斗。士兵擅自接戰匈奴人,即便是勝了,也要斬首。
于是,經常發生的場景就是,匈奴人自以為秘密行軍,要突襲的時候,發現到了地點,城外幾乎看不到牛羊,更別說人了。等待他們的是守衛森嚴的堅城。面對堅城,他們毫無辦法,只能在城外面耀武揚威一下。
這樣,匈奴人來了很多次,都沒有什么收獲,老百姓也沒有什么損失。大家相安無事。
唯一的不好處就是,李牧的名聲不大好了。代郡的百姓都認為,李將軍什么都好,就是膽小了些,太害怕匈奴人了。匈奴人自然更是這樣認為了。李牧膽小怯戰的名聲,響遍大草原。
李牧對手下的士兵非常好,大家都為他抱不平,紛紛請戰,說:“將軍,請你下令,我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但是,李牧全部拒絕,且嚴令不許與匈奴人發生沖突,說:“你們好好訓練,才是正經事。”
這樣幾年下來,李牧的膽小怯戰的名聲就傳到趙王的耳朵里。
趙王身邊從來不缺小人,這幫人早就嫉妒李牧在代郡的收入之豐厚,這下逮著機會,可著勁兒在趙王耳朵邊說小話,說李牧不僅膽小怯戰,丟我大趙國的顏面,而且他收取那么多的稅收都自己拿了,一點都不交給國庫,又不打仗,他拿那么多錢干什么?
趙王就下令給李牧,說:“你不能這樣丟我大趙國的臉,必須給我好好打幾仗,不能讓匈奴人小瞧。若是你不敢,就給我回來,別在前邊丟人敗興了。”
李牧依然故我,只好頂著個膽小怯戰的名頭回來了。回來之后,請假回家,修身養性去了。
新任將軍去了代郡,一反李牧的規矩,只要匈奴人一來,他就整軍迎敵,美美地打了幾次仗。開始還互有勝負,后來越打越慘。
軍隊仗打敗了,老百姓也跟著倒霉,人和物資都被搶了不少。
匈奴人好久沒有這么開心了,今天這個部族來搶一下,明天另一個部族跑來,再搶一下。有時候,大家結伴而來,共同搶一下。簡直就是出來郊游聚餐了。
時間長了,老百姓和趙軍都吃不消。大家不可避免地想起,當年李牧將軍在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