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漢文帝年間,薄太后與漢文帝寵愛太子劉啟和梁王劉武,天下皆知。

兩位皇子慢慢變得有些飄飄然了。一次,太子與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也沒有下車,要長驅直入。按照制度,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沒有特許是不能在皇宮內乘車的。但是,大家一看車上坐著的一個是太子,一個是梁王,誰也不敢多事,眼看著車駕就要進入皇宮了!

突然,有一個官員沖上前來,張臂擋在車駕的前面。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張釋之。

張釋之,河南南陽人,漢文帝時期出仕為郎官,逐步升遷,當時擔任公車令,是管理朝廷車輛、承擔部分接待工作的中級官員。見太子與梁王違制,他主動飛奔上前,阻止他們進宮。太子車駕緊急剎車,惹得太子劉啟和梁王劉武很不高興,喝問張釋之:“你是何人?膽敢阻攔我們的車輛?”張釋之不卑不亢地回答:“臣是公車令,兩位殿下不能進去!不僅不能進宮,且犯了在皇宮門外不下車的不敬之罪。臣要奏報皇帝,懲罰兩位殿下。”

太子和梁王生氣了,心想:小小的公車令,竟然不讓我們入宮,還要懲罰我們!真是天大的笑話。這兩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硬要闖進宮去。張釋之就張開雙臂,用身體擋在太子車駕的前面,拼死不讓車駕入宮。一方是非進不可,另一方不僅不讓、而且還要治罪,雙方僵持在司馬門門口,成了轟動皇宮內外的特大號外!

薄太后很快知道了這件事。自己的愛孫和兒子的大臣,在家門口慪氣,鬧出了這么大的動靜。這還了得!老人家把漢文帝叫過來,斥責說:“現在事情鬧成了一個笑話,你這皇帝怎么當的?”漢文帝是一個頭腦清醒的皇帝。他摘下冠冕,陪罪說:“怪我教導兒子不嚴。”也就是說,漢文帝承認此事的根源是自己的兩個兒子違反了朝廷規章制度,乘車擅入宮門。公車令張釋之可能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所不當,但占了理。最后還是薄太后派使臣帶著太后赦免太子、梁王罪過的詔書趕到司馬門門口,宣讀了詔書。有了特許,張釋之按制讓步,太子、梁王這才進入宮中,僵局得以破解。

這件事情充分展現了張釋之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品質,堅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是一個理想的口號,在實踐當中會遭遇很多障礙險阻。檢驗一個執法者是否公正執法,不是看他的口號喊得如何響亮,而是要看他面對艱難險阻時,能否冒著風險,甚至不顧個人安危,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辦事。張釋之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完全可以看著太子和梁王駕車長驅直入皇宮,反正太后和皇帝都寵愛這兩個年輕人,事后也不會追究底下的官員不制止車輛入宮的責任。但是張釋之沒有坐視不管,而是依法辦事,迎難而上,挫了太子和梁王驕橫的勢頭。而漢文帝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從這件事看出了張釋之剛直的性格和公正的執法,非但沒有為難張釋之,還很快提拔他做了中大夫,之后又拜張釋之為廷尉。廷尉是九卿之一,是西漢主管司法的最高長官。

不久后,漢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御駕行進過程中,突然有一人從橋下橫沖而出,御駕的馬匹受了驚。漢文帝大怒,命令武士逮捕驚擾御駕之人,交付廷尉審理。

張釋之審訊驚駕之人。那人說道:“我是長安鄉下人,聽到了皇帝出巡、禁止行人通行的清道命令,就躲在橋下。過了好久,我以為皇上的隊伍已經過去了,就從橋下走了出來,結果一下子看見了皇帝的車隊,嚇得馬上逃走。”他這一跑,反而驚動了御駕馬匹。審理之后,張釋之判決此人觸犯了清道禁令,應處以罰金。他據此奏報了漢文帝。

漢文帝怒道:“此人驚了我的馬,幸虧御馬馴良溫和,假如是烈馬,說不定就把我摔傷了。可是,廷尉為什么才判處他罰金呢?”張釋之解釋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制定法律是讓天子和百姓共同遵守的。法律規定,違反了清道禁令,只要交納罰金就可以了。如果要加重處罰,就是公開違法,那么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如果是那樣,陛下派人直接殺了驚駕之人就行了,還需要法官干什么?現在,既然陛下把人交給廷尉審理,就得依法審理。廷尉是天下司法的表率,如果都不遵守法律,那么天下司法者就會隨意執法。老百姓豈不是更加手足無措?愿陛下明察。”

漢文帝思索后,不得不說:“廷尉的判處是正確的。”漢文帝再一次表現出了對法律的尊重,頭腦還是清醒的。那么,他會繼續支持張釋之,接受張釋之的嚴格執法嗎?

不久又發生了一件涉及文帝的案子。有一個盜賊因偷竊高祖廟神座前的玉環而遭逮捕。漢文帝出離憤怒。高祖廟是祭祀漢文帝的父親、漢高祖劉邦的神廟。中國古代講究孝道,皇帝宣揚以孝治天下。古代法律對于侵犯墳墓、祭品等的犯罪行為往往加重處罰,對于侵犯皇室宗廟的犯罪行為更是頂格處罰。如今這個盜賊,竟然偷到皇帝父親的廟里去了,真是膽大包天。這個案子又交給了廷尉治罪。

張釋之按偷盜宗廟服飾器具之罪,判處盜賊死刑,奏報漢文帝。

漢文帝勃然大怒,罵張釋之:“盜賊無法無天,竟偷盜先帝廟中的器物!朕交給廷尉審理的目的,是要將他滅族。而你卻一味拘泥于法律條文,只判處他死刑。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廟的本意。”

漢文帝的這段話,很值得玩味。之前車駕直入司馬門和百姓沖撞御駕兩件案子,雖然都和皇家有關系,畢竟和漢文帝本人關系不大,沒有對他的心理造成太大觸動。偷盜漢高祖劉邦神廟物品的案子,則直接刺痛了漢文帝的神經,傷害了他對父親的感情。所以,漢文帝的反應遠遠大于前兩個案子。他給盜賊預設了判決結果,那就是族誅!漢文帝把盜賊發給張釋之審訊,其實是讓張釋之“領會圣心”,給自己的意思披上“合法”的外衣。可惜,張釋之偏偏就沒有領會漢文帝的意圖,而是嚴格按照法律行事,判決盜賊死刑,余者不問。在之前的兩件案子里,張釋之這么做,漢文帝覺得他執法公正,現在就痛罵張釋之“拘泥條文”、違背孝道原則了。

在高祖廟盜竊案中,皇帝的意圖和張釋之個人的意志從一開始就纏斗在了一起。這是古代每一個司法官遇到的最糟糕的情況。皇帝是帝國立法的最高來源,并且擁有現行法律的最終解釋權。皇帝的意識何其強大?一般的司法官在皇帝的意志面前,無不戰戰兢兢,唯皇帝的旨意是瞻。

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身份社會”,身份決定人們的社會地位、利益分配和言行規范。而決定一個人身份的主要因素是與權力的遠近。財富、知識等并不必然導致一個人身份的改變。比如,土財主再有錢也還是土財主,除非他用錢財交換一官半職;窮書生空有滿腹詩書也還是窮書生,除非他能夠科舉及第。權力在古代社會占據重要角色。在影響司法公正的諸多因素中,權力的力量要大于財富、學問等因素,官員比商人更有可能干預司法。我們返回過去看古代的諸多判案,不難發現干涉司法、影響判決的往往有王公大臣、達官顯貴的身影。而這些身影延長線的交集匯合成一個點,那就是——皇帝。官員也好,親貴也好,他們之所以能夠干預司法,根源在于分沾了皇權的光彩。反過來,如果皇帝撤回了對他們的信任,或者皇帝直接插手司法,王公親貴就要靠邊站了。

在高祖廟盜竊案中,漢文帝就直接干預司法,要強硬貫徹自己的意圖。他對張釋之依法辦案非常不滿。張釋之怎么辦呢,是妥協屈從,還是堅持己見呢?只見張釋之脫了冠帽,叩頭謝罪,然后說道:“陛下,依照法律,盜竊宗廟財物者死,不用株連家族。況且在罪名相同時,也要區別犯罪程度的輕重不同。如果現在偷盜宗廟器物的人就要處以滅族之罪,萬一有愚蠢的人挖了長陵的一捧土,陛下又用什么刑罰懲處他呢?”的確,現在皇帝怒火中燒,把偷竊器物的人就族誅了,那以后有人犯了更嚴重的罪行,該如何處罰呢?

漢文帝在火頭上,當場沒有采納張釋之的意見,君臣不歡而散。漢文帝到后宮,和母親薄太后談起了這件事。母子交換了意見,漢文帝最終同意了張釋之的判決。張釋之頑強地抵抗住了皇帝的意志,沒有濫加殺戮,取得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勝利。當時,中尉周亞夫、梁國國相王恬開等人看到了張釋之執法如山、處事公正,都和他結交為親密朋友。張釋之由此得到了天下人的稱贊:“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宾川县| 信丰县| 新丰县| 钟祥市| 横峰县| 抚松县| 措勤县| 崇左市| 北流市| 永城市| 徐州市| 庆城县| 德阳市| 郸城县| 武乡县| 博白县| 丰镇市| 津市市| 琼中| 定远县| 共和县| 克东县| 临沂市| 崇礼县| 南木林县| 绵竹市| 阜城县| 平谷区| 磐石市| 北京市| 浦北县| 栖霞市| 饶平县| 米林县| 鹿泉市| 洞头县| 阿坝| 荃湾区| 深泽县|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