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借貸操作指引與糾紛解決
- 陳興良
- 4142字
- 2021-05-12 17:56:12
第五節 P2P網絡借貸
基本原理
互聯網借貸是以依托于支付、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融資方式。從表現形式來看,互聯網經營借貸業務無非是固定場所的線下平臺交易向網絡線上平臺交易的轉變而已,但此轉變在帶來巨大的成就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風險。
一、互聯網借貸屬于民間借貸
互聯網金融中的網貸,稱為P2P網絡貸款,即“個人對個人”借貸。從借貸主體上看,這種網貸顯然是民間借貸,由網絡信貸公司提供網絡平臺,貸款人提供資金,獲取利息收益,并承擔風險;借款人到期償還本金并支付利息,這與日常的民間借貸沒有本質上的區別。P2P網絡借貸與傳統民間借貸的主要區別在于平臺不同:傳統民間借貸通常基于人緣關系、地域因素面對面進行,而P2P網貸利用了現代化的互聯網平臺,在足不出戶的計算機前發生借貸關系。
當前,最為典型的操作模式是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復星集團、銀泰集團和萬向集團于2010年6月8日在杭州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網商放貸,首次將小額貸款業務拓展到電子商務領域,成了我國首家電子商務領域的小額貸款公司,在互聯網上經營小額貸款業務。阿里小額貸款是以會員為借款人的信譽發放的網絡貸款,無需借款人提供擔保。其操作方式為:在放貸前,根據企業電子商務經營數據和第三方認證數據,辨析企業經營狀況,反應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在貸款過程中,通過支付寶及阿里云平臺實時監控商戶的交易狀況和現金流,為風險預警提供信息輸入;在發放貸款后,通過互聯網監控企業經營動態和行為,若有影響正常履約的行為將被預警,并實行監控和網絡店鋪(賬號)關停機制,提高客戶違約成本,以控制貸款風險。阿里小額貸款的程序是,借款人提出貸款申請——審核借款申請人的數據——視頻遠程溝通——客戶資信評估——發放貸款,整個流程實行系統化、無紙化,速度很快,全過程一般不超過7天,最快速度當天取得貸款。
二、P2P網絡借貸的政策導向和司法解釋
互聯網金融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個國家部門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2015〕221號)。該指導意見,按照“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八)在專門規定網絡借貸時指出:“網絡借貸包括個體網絡借貸(即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額貸款。個體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在個體網絡借貸平臺上發生的直接借貸行為屬于民間借貸范疇,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范。個體網絡借貸要堅持平臺功能,為投資方和融資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指導意見》在這里為P2P網貸的借貸性質、服務功能、法律適用等作出明確的規定。
鑒于P2P網貸屬于民間借貸,《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借貸雙方通過網絡貸款平臺形成借貸關系,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當事人請求其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二款規定:“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通過網頁、廣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其為借貸提供擔保,出借人請求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里明確了P2P網貸的擔保責任問題。
實務難題
P2P網絡借貸有何法律風險?
一是缺乏足夠法律依據。目前,P2P網絡借貸缺乏足夠的法律依據,在國家層面尚未規定其市場準入資格,更無業務規則、監管框架、風險處置等法律規范,法律約束力和行政監管嚴重不足,所以P2P借貸的法律風險非常大。
二是風險控制薄弱。首先,P2P網絡屬于信息中介機構,只能進行“點對點”、“個人對個人”的交易撮合,不能充當信用中介,投資者簽訂借款合同的對象不能是平臺本身。其次,P2P網絡借貸是向陌生人出借的資金,屬于較高風險類的投資,需要投資者(出借人)具備相應的風險意識、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而許多投資者缺乏這些能力。再次,我國P2P網絡借貸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風險控制相當薄弱,借貸債權很容易被侵害。
三是容易發生違法行為。P2P網絡借貸不僅容易發生債權債務糾紛,而且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實施違法甚至犯罪行為。近幾年,在互聯網金融中,非法集資、惡意騙貸、黑客套款等屢屢發生,導致P2P借貸企業倒閉,如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臺先后曝出“跑路”事件。同時,P2P網絡借貸機構數量在成倍增長的情況下,市場主體魚龍混雜,非法集資案件大量爆發,風險迅速蔓延。公安部門數據顯示,2014年,P2P網絡借貸平臺涉嫌非法集資發案數、涉案金額、參與集資人數分別是2013年全年的11倍、16倍和39倍。
案例精析
通過P2P網絡借款未償還按照民間借貸下判
◎案情簡介
王某某(出借人)和何某某(借款人)于2013年12月5日通過拍來貸網站達成借款協議和居間協議各1份,借款協議的主要內容為:何某某向王某某借款3000元,借期6個月(自2013年12月5日至2014年6月5日),借款年利率為12%,還款方式為等額本息、按月還款,月截止還款日為每月5日,月還款本息517.65元,支付和歸還借款的方式均為委托拍來貸網站將資金直接或者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劃付到雙方的賬戶。若逾期還款,何某某需承擔按照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計算的逾期利息及原告實現債權的費用。居間協議約定,某某公司作為居間方,為王某某、何某某的借款提供資金往來服務,具體內容以雙方在拍來貸網站達成的借款協議為準。
上述協議簽訂當日,王某某通過其拍來貸賬戶向何某某的拍來貸賬戶轉賬3000元(扣除拍來貸網站收取的手續費30元,實際到賬2970元),何某某于次日將上述錢款提現至其綁定的一麻袋賬戶(扣除拍來貸網站提現手續費1元,實際到賬2969元),并隨后將其中2960元提現到其名下的農業銀行銀行卡內。
拍來貸網站為依法成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主辦及運營方為某某信息服務公司,主要從事業務為為用戶借貸行為提供居間服務、借款擔保、資質審核、信息查證等并收取相應費用。
借款到期后,何某某未按借款協議的約定還款,王某某經催討未果,提起訴訟,請求判令:1.被告何某某立即歸還原告借款本金3000元并償付借款期內的利息105.80元及自逾期還款之日(2014年6月6日)起至判決給付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計算的逾期利息以及違約金1839.56元(后在庭審中自愿放棄違約金);2.被告何某某支付原告實現債權的費用4000元(含律師費和差旅費)。
◎法院判決
法院審理后認為,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被告何某某通過拍來貸網站向原告王某某借款3000元的事實清楚,雙方債權債務關系成立。借款到期后,被告未按時歸還借款,顯屬違約。原告要求被告歸還借款本金并支付約定的利息及實現債權的費用,有事實與法律依據,本院依法予以支持。對借款本金,原、被告通過拍來貸網站達成的借款協議約定的借款金額及原告出借給被告的金額均為3000元,對該金額本院依法予以支持。對借款利息,原告主張的借款期內利息105.80元和逾期利息的計算方式均不超過借款協議的約定和相關法律規定,本院依法予以支持。至于原告主張的實現債權的費用,借款協議中有相關約定,本院根據原告提供的律師費發票依法支持2500元。據此,判決如下:
一、被告何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原告王某某借款本金人民幣3000元;
二、被告何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付原告王某某借款利息人民幣105.80元;
三、被告何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付原告王某某以人民幣3000元為本金自2014年6月6日起至本判決生效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計算的逾期利息;
四、被告何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付原告王某某律師費損失人民幣2500元。
◎律師評析
當事人在互聯網上進行借貸活動,只不過利用互聯網平臺而已,目前尚無“互聯網借貸糾紛案件”這一案由,但這不改變這種借貸屬于民間借貸的性質。本案的王某某和何某某通過拍來貸網站達成的借款協議,約定“借款3000元,借期6個月,年利率為12%”等內容,顯然屬于民間借貸合同。本案判決書上雖然沒有出現“民間借貸”一詞,但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條、第二百零七條、第二百一十條下判,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計算的逾期利息”,顯然將本案的互聯網借貸作為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來處理。本案王某某、何某某與拍來貸網站達成的居間協議,約定“某某公司作為居間方為王某某、何某某的借款提供資金往來服務”等內容,說明拍來貸網站是一種融資平臺,某某公司是居間人,但這兩者并非案件的當事人,所以,法院只是判決何某某向王某某償還借款,并不涉及拍來貸網站和某某公司。
法條鏈接
《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八)網絡借貸。網絡借貸包括個體網絡借貸(即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額貸款。個體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在個體網絡借貸平臺上發生的直接借貸行為屬于民間借貸范疇,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范。個體網絡借貸要堅持平臺功能,為投資方和融資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網絡小額貸款是指互聯網企業通過其控制的小額貸款公司,利用互聯網向客戶提供的小額貸款。網絡小額貸款應遵守現有小額貸款公司監管規定,發揮網絡貸款優勢,努力降低客戶融資成本。網絡借貸業務由銀監會負責監管。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十二條 借貸雙方通過網絡貸款平臺形成借貸關系,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當事人請求其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通過網頁、廣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其為借貸提供擔保,出借人請求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廢止。
[2]案號:最高人民法院(2004)民一終字第39號,略作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