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條 用人單位經濟性裁員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后,可以裁減人員。
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6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10]
〔法 律〕
1.《勞動合同法》(2012年12月28日)
第41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后,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后,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
(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部門規章及文件〕
2.《企業經濟性裁減人員規定》(1994年11月14日 勞部發 〔1994〕447號)
第1條 為指導用人單位依法正確行使裁減人員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2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被人民法院宣告進入法定整頓期間或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達到當地政府規定的嚴重困難企業標準,確需裁減人員的,可以裁員。
第3條 用人單位有條件的,應為被裁減的人員提供培訓或就業幫助。
第4條 用人單位確需裁減人員,應按下列程序進行:
(一)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并提供有關生產經營狀況的資料;
(二)提出裁減人員方案,內容包括:被裁減人員名單,裁減時間及實施步驟,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集體合同約定的被裁減人員經濟補償辦法;
(三)將裁減人員方案征求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并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
(四)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報告裁減人員方案以及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并聽取勞動行政部門的意見;
(五)由用人單位正式公布裁減人員方案,與被裁減人員辦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按照有關規定向被裁減人員本人支付經濟補償金,出具裁減人員證明書。
第5條 用人單位不得裁減下列人員:
(一)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并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三)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6條 對于被裁減而失業的人員,參加失業保險的,可到當地勞動就業服務機構登記,申領失業救濟金。
第7條 用人單位從裁減人員之日起,6個月內需要新招人員的,必須優先從本單位裁減的人員中錄用,并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報告錄用人員的數量、時間、條件以及優先錄用人員的情況。
第8條 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裁減人員的,應依法制止和糾正。
第9條 工會或職工對裁員提出的合理意見,用人單位應認真聽取。
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和集體合同約定裁減人員的,工會有權要求重新處理。
第10條 因裁減人員發生的勞動爭議,當事人雙方應按照勞動爭議處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11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行政部門可根據本規定和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
第12條 本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3.《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5年8月4日 勞部發 〔1995〕309號)
25.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七條和勞動部《企業經濟性裁減人員規定》(勞部發〔1994〕447號)第四條的規定,用人單位確需裁減人員,應按下列程序進行:
(1)提前30日向工會或全體職工說明情況,并提供有關生產經營狀況的資料;
(2)提出裁減人員方案,內容包括:被裁減人員名單、裁減時間及實施步驟,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集體合同約定的被裁減人員的經濟補償辦法;
(3)將裁減人員方案征求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并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
(4)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報告裁減人員方案以及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并聽取勞動行政部門的意見;
(5)由用人單位正式公布裁減人員方案,與被裁減人員辦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按照有關規定向被裁減人員本人支付經濟補償金,并出具裁減人員證明書。
4.《勞動部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1996年10月31日 勞部發 〔1996〕354號)
19.按照《勞動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進行經濟性裁員的企業在6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從被裁減的人員中錄用。因經濟性裁員而被用人單位裁減的職工,在六個月內又被原單位重新錄用的,對職工裁減前和重新錄用的后工作年限應當連續計算為單位工作時間。
〔請示答復〕
5.《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企業一次性裁員超過一定數量和比例問題的復函》(2004年5月21日勞社廳函〔2004〕124號)
除關閉破產企業外,原則上企業從業人員在500人以上、2000人以下,一次性裁員超過10%的,企業從業人員在2000人以上,一次性裁員超過200人的,要事先向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根據上述原則,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數量和比例。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收到企業裁員報告后,要結合當地就業形勢,認真分析企業裁員可能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以及失業保險基金承受能力等情況,確定企業裁員數量是否得當。如果可行,應指導企業做好裁員的相關工作,并及時提供各項勞動保障服務,保證企業裁員工作的平穩進行,切實維護被裁減人員的合法權益。如果需要進行調控,應及時提出對策措施建議,向當地政府報告。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認真履行部門職責,做好相關工作,確保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