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法一本通
- 法規應用研究中心
- 1719字
- 2021-05-20 10:21:45
第九條 勞動行政部門設置
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勞動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工作。[9]
〔法 律〕
1.《勞動合同法》(2012年12月28日)
第73條 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負責全國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在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工作中,應當聽取工會、企業方面代表以及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的意見。
〔行政法規及文件〕
2.《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04年11月1日)
第3條 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主管全國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支持、協助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1]條文主旨為編者所加,下同。
[2]根據《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1994年9月5日勞辦發〔1994〕289號),本條中的“勞動制度”,此處作廣義上理解,不僅僅指用人制度,還包括就業、工資分配、社會保險、職業培訓、勞動安全衛生等制度。
[3]根據《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1994年9月5日勞辦發〔1994〕289號),本條第一款中的“企業”是指從事產品生產、流通或服務性活動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經濟單位,包括各種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如工廠、農場、公司等。
本條第二款所指勞動法對勞動者的適用范圍,包括三個方面:(1)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的工勤人員;(2)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組織的非工勤人員;(3)其他通過勞動合同(包括聘用合同)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本法的適用范圍排除了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和社會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業勞動者、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等。
[4]根據《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1994年9月5日勞辦發〔1994〕289號),本條中的“勞動報酬”是指勞動者從用人單位得到的全部工資收入。
本條中“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是指,勞動者依法享有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參加職工民主管理的權利,參加社會義務勞動的權利,參加勞動競賽的權利,提出合理化建議的權利,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的權利,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拒絕執行的權利,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的權利,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進行監督的權利等。
[5]根據《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1994年9月5日勞辦發〔1994〕289號),本條中的“依法”應當作廣義理解,指所有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民族自治地方,還要依據該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關于勞動方面的行政規章。
[6]根據《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1994年9月5日勞辦發〔1994〕289號),本條中的“調節社會收入”,是指國家通過宏觀調控措施調節全社會收入的總量以及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不同人員之間的收入關系,其目的是使全社會個人收入總量在國民收入中保持合理的比重,保證社會公平,促進社會進步。
[7]根據《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1994年9月5日勞辦發〔1994〕289號),本條中的“依法”具體指我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
[8]根據《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1994年9月5日勞辦發〔1994〕289號),本條中的“依照法律規定”,法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等。其中“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參與民主管理”,主要適用于國有企業;“其他形式”指通過工會或推舉代表;“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主要適用于非國有企業。
[9]根據《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1994年9月5日勞辦發〔1994〕289號),本條第一款,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的地位和職位。第二款明確了縣級以上各級地方勞動行政部門的地位和職責。
本條中的“勞動工作”包括勞動就業、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時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處理、勞動監督檢查以及依照法律責任追究違法后果等,與國務院批準的勞動部“三定”方案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