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運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激勵分析是現代經濟學理論研究經濟主體行為的一種重要分析方法,尤其適用于研究分析經濟主體的預期行為。在波斯納看來,傳統的英美法學研究主要是考察已經發生的事件及案例,是一種“事后研究”(ex post approach),而激勵分析主要從事的是一種“事前研究”(ex ante approach),因此,它必須注重分析隨法律制度及相關因素變化所產生的預期行為刺激。“對法經濟學家而言,過去只是一種‘沉沒了的’成本,他們將法律看成是一種影響未來行為的激勵系統。”[18]基于此,本書在“癥結探尋:中國金融監管低效運行的根源分析”、“監管現代化:全球化視野下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重構”中,將激勵分析方法引入、運用于金融全球化的積極效應考察、中國金融監管低效運行的癥結分析,以及金融監管的理念重塑、機能定位、戰略選擇、路徑設計等問題的研討,以為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重構和運行機制的變革提供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第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法經濟學已經由經濟學和法學領域中一個小范圍的深奧研究分支發展為一場極具影響力的龐大學術運動。這場學術運動不僅對于重新詮釋法學及在將經濟學研究方法拓展到行政管理領域的一些重要含義的經濟解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而且對于其他相鄰學科,尤其是那些本身就以法律的各個領域作為研究對象的政治學、管理學和社會學領域有著重要的意義。[19]為此,本書在“效應考察:基于法經濟學的分析”、“結論:金融全球化的收益與成本”的研究中大量運用法經濟學的方法,對金融全球化的兩面性事實特征及其對各國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中國金融監管低效運行的現狀和癥結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詳盡的分析比較,以期為中國金融監管模式的理性選擇與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科學重構提供令人信服的論證。

第三,廣泛采用系統分析、比較研究、邏輯推演等方法,[20]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以及國際社會金融監管體系的建立及其運行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研究。此外,還應特別注意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方法的結合運用。[21]前者主要在本書第3章第2節“監管規則相對滯后”和第4章第4節“體系重構:公私合作監管的宣導”中,用于研究最優的或最有效率的金融監管法律規則的制定;后者主要在第2章第2節“經驗與教訓:作為危機防范措施的金融監管”和第3章第1節“低效運行:中國金融監管運行的現狀考察”中,用于研究現實中金融監管規則的實際運行效果。


[1]對于金融全球化勢不可當的發展趨勢,世貿組織前總干事魯杰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阻擋全球化無異于想阻擋地球自轉一樣。參見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與金融監管立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9頁;賀小勇著:《金融全球化趨勢下金融監管的法律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2頁。

[2]T.F.Cargill(1998),Korea and Japan:End of the Japanese Financial Regime,in G.Kaufman(eds.):Bank Crisis,Caus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Stanford,CT:JAIPress;T.F.Cargill(1998),Financial Crisis,Reform and Prospects for South Korea,Financial Regulator,June,pp.36-40;Dick Beason and Jason James(1999):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Japanese Financial Markets:Myths versus Reality,MacMilian Press Ltd.;T.F.Cargill,M.M.Hutchison&Takatoshi Ito(2000):Financial Policy and Central Banking in Japan,The MIT Press.轉引自王曙光著:《金融自由化與經濟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23~224頁。

[3]參見楊寅:“公私法的匯合與行政法的演進”,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2期;石佑啟:“論行政法與公共行政關系的演進”,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3期。

[4]參見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文獻匯編》,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巴曙松著:《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參見巴曙松、陳華良:“2004年全球金融監管:綜述與趨勢展望”,載《世界經濟》2005年第3期。

[5]“制度變遷的成本分擔”(cost share in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轉軌經濟國家實施金融抑制的內在根源。轉軌經濟國家面臨著巨大的制度變遷成本,其中對制度變遷過程影響最大的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因為國有企業改革涉及整個經濟的市場化轉型,國有企業改革的順利推進,對于計劃經濟國家成功實現經濟轉軌至關重要。但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制度變遷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首先,國有企業的迅猛改革導致國有企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控制力和競爭力下降,而私人企業的控制力和競爭力迅速上升,國有企業在原有計劃經濟下的穩定性和壟斷地位受到威脅和削弱,增大了破產和倒閉的風險概率;其次,國有企業破產概率增大和競爭力下降必然導致大量失業人員的出現,而在轉軌經濟國家尚未健全和完善市場化福利制度的情況下,國家難以動用財政力量維持失業者的基本福利水準;最后,在執行漸進式制度變遷模式的轉軌國家,國有企業改革不是通過大規模私有化推進的,而是采取漸進的增量改革的方式,轉軌經濟國家仍然要維持某些國有企業的資本金水準和市場競爭能力,并保證國有企業中就業的基本穩定性,這就必然需要大量的補貼,而對于已經實現由“國家財政主導型”向“銀行體系主導型”融資模式轉型的轉軌經濟,不可能再通過國家財政力量對國有企業漸進式改革進行大規模補貼。所有這些情形都表明,國有企業部門的制度變遷確實伴隨著巨大的制度變遷成本,而這些巨額制度變遷成本又是國家財政力量和國有企業自身經濟力量所難以承擔的,在這樣的情形下,金融體系就必然成為轉軌經濟國家大規模制度變遷成本的承擔者,也就是說,金融體系(尤其是國有銀行體系)代替國家財政力量而對國有企業制度變遷提供巨額補貼,以降低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本,維持國有企業在一定階段中在市場競爭和就業上的穩定性,避免國有企業大規模破產和由此引起的大規模失業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動蕩。參見周業安:“金融抑制對中國企業融資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載《經濟研究》1999年第2期。

[6]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06年10月發行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6)》,我國金融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直接融資發展較慢且結構不合理,主要直接融資工具中股票發行萎縮,企業債發行規模小。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失調,間接融資比重過高,企業融資高度依賴銀行,企業高負債運營。此外,保險業規模過小和保險覆蓋面不寬也使金融結構性矛盾加劇,這種金融結構性矛盾的存在,以及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本身的不完善,使得各地區仍然面臨著一些共同的風險點和脆弱性,主要有: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工業企業效益下滑;房地產價格高位運行,房地產開發和投資過度依賴銀行信貸;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率偏低,票據市場過度競爭導致不規范操作增加;銀行業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增加,信貸集中風險持續暴露,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有待加強;證券公司逐步分化,業務與產品創新方面競爭日趨激烈,經營風險有待進一步化解;保險業誠信建設有待加強,行業形象和公信力亟待提升;壽險公司退保額快速增長和產險公司收益下滑使得保險公司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增大;等等。參見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6)》,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6、139頁。

[7]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可參閱[美]哈威爾·E.杰克遜、愛德華·L.西蒙斯編著:《金融監管》,吳志攀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Goodhart,c.A.E.:Financial Regulation: Why,How and Where Now?,Bank of England,1997;Ross P.S.,Money and CapitalMarkets:Financial Institutionsand Instruments in a GlobalMarketplace,6th Ed.,McGraw-Hill Companies,New York,1997;Nakajima,Chizu,Conflicts of Interestand Du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Anglo-Japanese Law,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1999;Daviesr H.(1999),Financial Regulation:Why bother?Society of Business Economists Lecture,January 1999,London,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Mimeo;Shim,Young,Korean Bank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Crisis and Refor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2000;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0(2002),Objective and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Feb.;白欽先、郭翠榮主編:《各國金融體制比較》,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張慶麟著:《歐元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歐盟高等教育合作項目),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鄭振龍、張雯著:《各國衍生金融市場監管比較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張荔等著:《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比較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4月版;朱孟楠著:《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與合作》,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吳志攀、白建軍主編:《金融法路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等等。

[8]參見張杰:“漸進改革中的金融支持”,載《經濟研究》1998年第10期;王進誠等編著:《中國金融業反洗錢機制選擇》,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版;王曙光著:《金融自由化與經濟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張荔著:《金融自由化效應分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7月版。

[9]在行政法學領域中,金融監管問題研究被視為經濟行政法學研究的一個分支,盡管中國行政法學界素來強調應重視經濟行政法的研究,并呼吁引進經濟學研究方法,但研究現狀很難令人滿意,較國外經濟行政法的研究現狀而言,中國行政法學界開展經濟行政法的研究起步太晚,研究力度不夠、研究方法單一、研究資源稀缺、系統性研究嚴重不足、研究深度明顯不夠。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中國行政法學界近20年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行政法研究討論中,行政法學者幾乎普遍地沒有在更新研究方法、拓寬研究視野等方面作出明顯的努力。作為結果,這些研究很難說已經真正觸及經濟行政法的核心問題——產權/經濟行政權的配置格局。也很難說想到過要將經濟行政法的功能定位為預防與懲治行政機會主義及市場機會主義,通過改善合約條件來提高交易效率,并進而推進勞動分工與專業化。關于這一問題,參見宋功德著:《論經濟行政法的制度結構——交易費用的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0]過去二十多年在比較法理論中,三大理論貢獻可被發覺:斯萊辛格(Schlesinger)的共同核心研究論;沃森(Watson)的法律移植論;薩科(Sacco)的法律共振峰論。現在絕大多數比較法作品缺乏理論雄心,結果成為對外國法敘述的演習或者是對不同制度解決辦法的平行說明。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金融監管研究領域之中,而且在整個法學理論研究領域中也并不鮮見,有關這一問題的精到論述,參見R.B.Schlesinger,H.Baade,M.Damaska&P.Herzog,Comparative Law:Cases.Text,Materials 39ff.(5th ed.1988);N.K.Komesar,Imperfect Alternatives:Choosing Institutions in Law,Economics,and Public Policy(1994);Eskridge Frickey,The Making of the Legal Process,107 Harvard Law Review 2031(1994).

[11]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函數,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他把這種組合歸結為五種情況:(1)引進新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的品質;(2)引進一種新技術或新的生產方法;(3)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4)開辟一個新的市場;(5)實行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熊彼特認為,創新是一個經濟概念而非技術概念。創新可以模仿和推廣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當一個企業通過創新而獲利后,其他企業會進行模仿,繼而在整個行業掀起一股創新浪潮,而一個行業的發展又會帶動其他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又會導致銀行信用和生產資料需求的擴大,當創新帶來的利潤趨于消失,銀行信用和生產資料的需求又會收縮……如此循環往復,社會經濟便會不斷向前發展,這是一種“純模式”,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為金融創新和制度創新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參見尹龍:“金融創新理論的發展與金融監管體制演進”,載《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2]參見盛學軍:“沖擊與回應:全球化中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載《法學評論》2005年第3 期;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與金融監管立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81~95頁;丁寧:“德國金融行業發展與監管的歷史——自由與監督的組合”,載吳志攀、白建軍主編:《金融法路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503~511頁。

[13]參見楊寅:“公私法的匯合與行政法的演進”,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2期;羅豪才、宋功德:“和諧社會下的公法構建”,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6期。

[14]參見余凌云著:《行政契約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頁;應松年、袁曙宏主編:《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論研究與實證調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225頁。

[15]中國金融監管制度脫胎于計劃經濟中對金融業實施的嚴格、封閉式的管理制度。如何由一個對金融市場生活的全面干預者轉變為金融系統的有限監管者,這不僅是中國步入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外部要求,也是中國自身內部因素驅動的結果。因為,全球化的外因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與內部的要求存在契合的基礎,全球化的根本是經濟市場化,一旦不能準確把握這種角色的轉換,難免走上僵化管制的老路,或者一味松弛監管,甚至采取對金融市場放任自流的消極做法,而上述兩種做法,無疑均會導致我國金融風險的不斷累積,進而加大我國金融體系的不安定因素,增加我國經濟增長的脆弱性。參見鄭澤華:“風險演進、理念轉換與中國監管體制改革”,載《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16]參見鄭志:“效率優先 兼顧安全”,載《經濟參考報》2006年4月9日理論版。

[17]參見鄭志:“激勵與控權: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機能定位”,載《中國冶金報》2006年3月28日理論版。

[18]轉引自[美]理查·A.波斯納著:《法律的經濟分析》,朱蘇力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中文版譯者序言”第15頁。

[19]參見[美]尼古拉斯·麥考羅、斯蒂文.G.曼德姆著:《經濟學與法律——從波斯納到后現代主義》,吳曉露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美]1烏戈·馬太著:《比較法律經濟學》,沈宗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Douglas G.Barid,The Future of Law and Economics:Looking Forward,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Fall 1997.

[20]系統分析方法主要運用于本書第1章“概念解讀:金融全球化——一個勢不可當的發展趨勢”和第2章“關系審視:金融全球化的變遷與金融監管”所涉問題的研究;比較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第1章“概念解讀:金融全球化——一個勢不可當的發展趨勢”和第2章“關系審視:金融全球化的變遷與金融監管”問題的研究。邏輯推演方法主要用于第1章“概念解讀:金融全球化——一個勢不可當的發展趨勢”和第2章第4節“結論全球化進程中金融監管作用的理性審視”所涉及的問題研究。

[21]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分別是經濟理論中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規范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為什么”,實證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是什么”,有關這一問題可參見Herbert Hovenkamp,Law and Economics in the United States:Abrief Historical Survey,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9,331~3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龙口市| 广安市| 玉树县| 巴塘县| 鹰潭市| 徐州市| 萍乡市| 夏津县| 融水| 临清市| 五峰| 改则县| 泰宁县| 镶黄旗| 高邑县| 乃东县| 昌都县| 电白县| 武安市| 新野县| 集贤县| 栾城县| 子洲县| 壤塘县| 开原市| 车致| 蒙自县| 突泉县| 法库县| 南昌市| 衡阳县| 乌兰浩特市| 方正县| 吉林市| 庆元县| 通辽市| 潢川县| 桦南县| 红原县|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