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官司學習讀本(全國“七五”普法學習讀本系列)
- 七五普法圖書中心
- 2779字
- 2021-04-30 19:42:10
第三節 證據運作
19.哪些情況下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
答:民事證據中,當事人應當拿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所主張的與訴訟請求有關的事實。但是,在當事人遇到某些法律規定的客觀原因時,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有關證據。這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四條中有所體現: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包括:(一)證據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無權查閱調取的;(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三)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所以,當事人遇到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時,應及時在舉證期間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
20.當事人什么時候可以提出證據保全申請?
答:申請證據保全是指當事人為了保全訴訟證據而向人民法院提交的申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八條的規定,當事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申請證據保全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書面提出。因此,證據保全的申請應該是書面的申請,并且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證據保全可能對他人造成損失的,人民法院還應當責令申請人提供相應的擔保。
21.舉證期限不夠用,當事人該怎么辦?
答:在法院確定舉證期限后,當事人如果認為舉證期限不夠用,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舉證期限。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條的規定適用:當事人申請延長舉證期限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申請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適當延長舉證期限,并通知其他當事人。延長的舉證期限適用于其他當事人。而若申請理由不成立,人民法院則不予準許,并通知申請人。
22.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后果是什么?
答:在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后,當事人應該積極收集與訴訟請求有關的事實證據。但當事人卻又因一些原因沒有及時收集證據的,可以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零一條的規定: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必要時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逾期提供證據,或者對方當事人對逾期提供證據未提出異議的,視為未逾期。
23.嚴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的證據能被法院采納嗎?
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對以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獲取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證據之所以能為當事人證明待證事實,必須要符合合法性的特征。嚴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等并不符合合法性的特征,所以法院不予采納。
24.一方當事人毀壞對對方有利的書證會受到法院怎樣的處罰?
答:民事訴訟中,法官和當事人的關系呈正三角狀態,當事人之間是平等的。為了訴訟公平公正的進行,法官對于妨礙訴訟的行為有權進行處罰。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持有書證的當事人以妨礙對方當事人使用為目的,毀滅有關書證或者實施其他致使書證不能使用行為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對其處以罰款、拘留。”因此,法官有權利對損壞書證的行為進行處罰,以保證訴訟的威嚴。
25.對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法律是如何解釋的?
答:民事證據包括八類,其中包括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對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進行了解釋: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電子數據的規定。在越來越發達的信息時代,有必要了解作為證據的視聽資料和電子證據,以便提高訴訟效率。
26.誰應該支付證人的出庭費?
答: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的,證人的費用先由當事人墊付。《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了證人出庭的補貼標準: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按照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差旅費用和補貼標準計算;誤工損失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標準計算。人民法院準許證人出庭作證申請的,應當通知申請人預繳證人出庭作證費用。這項規定為證人出庭作證降低了難度。
27.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證言有效力嗎?
答:證人如果出庭作證,應當保證自己證言的正確性和真實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二十條規定了證人在拒絕簽署保證書的證言的效力: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并自行承擔相關費用。證人出庭作證是公民的一項義務,每個人都應該依照法律規定述事實,說真話。
28.當事人可以通過哪種途徑進行鑒定?
答: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由人民法院決定是否準許。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當事人申請鑒定,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申請鑒定的事項與待證事實無關聯,或者對證明待證事實無意義的,人民法院不予準許。人民法院準許當事人鑒定申請的,應當組織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相應資格的鑒定人。當事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符合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依職權委托鑒定,在詢問當事人的意見后,指定具備相應資格的鑒定人。”在選擇鑒定人時,一定要注意鑒定人要具備鑒定資格才能鑒定。
29.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參與專業問題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嗎?
答: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參加法庭審理必須是和有關專業問題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經法庭準許,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不得參與專業問題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因此,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參加法庭的審理還是有限制的,不得涉及專業以外的問題。
30.當事人的隱私在勘驗時受保護嗎?
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對物證或者現場進行勘驗。勘驗時應當保護他人的隱私和尊嚴。人民法院可以要求鑒定人參與勘驗。必要時,可以要求鑒定人在勘驗中進行鑒定。”由此可見,勘驗中應該保護當事人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