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兒童全營養早餐干飯擇學作者名: Dr老爸的育兒經 馬冠生 Eleven豐收媽媽 營養小呂 初夏之菡 菜媽和錢爸 沈夏冰本章字數: 2400字更新時間: 2021-04-28 18:20:33
1.「隱秘的真相」之寶寶好會演


數據來源 :雅培小安素×天貓母嬰親子×天貓新品創新中心TMIC《中國兒童早餐營養狀況調研》
調研數據中,有近八成寶媽非常看重早餐的營養獲取,且認為早餐是一天的能量基礎,早餐吃得好,寶寶才能健康成長。話是這么說,媽媽為此也沒少使招,可寶寶早餐營養還是不全面,想必媽媽們特別想開個吐槽大會——不是我做得不好,而是「我太南了」!
不信你瞧,誰家還沒個德藝雙馨的「小藝術家」呢?
A 級表演:打擾了,我吃不下——

故意把食物推到地上還一臉無辜;聲淚俱下干飯人,堪比套路擔當;一見勺子伸過來就一臉嫌棄,夠 real,一點不 respect。
S 級表演:我吃了,我裝的——

打小就有拖延癥,干飯速度堪比樹懶「閃電」君附身;吃飯注意力不集中,干飯沒有玩重要。
X 級表演:干飯圈拉踩行為——

愛挑食偏食,剩的比吃的多;對不愛吃的,還表現出一定的厭惡情緒。
這些寶寶早餐迷惑行為,背后的本質是什么?即使比柯南還南,我們也還是可以找出真相,抓住機會進行科學地干預。
「表演系」寶寶的內心戲很多,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知乎-Eleven 豐收媽媽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為家長解讀了其中的潛臺詞:
第一,可能是寶寶的「起床氣」導致情緒焦躁。如果寶寶睡得晚起得早,大腦得不到足夠的休息,或早上賴床被催促,被迫在短時間內起床,身心都處在困累煩的低能量狀態,就很容易哭鬧發脾氣。
第二,可能是寶寶為了「尋求關注」而作天作地。缺乏關注和陪伴時,寶寶會通過故意做點什么來尋求父母的關注,彌補情感上的缺失。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得到的關注太多了,會覺得媽媽就應該是時刻圍著我轉的,隨叫隨到的,我的情緒是可以纏住媽媽的。
第三,可能是寶寶有過害怕的進食體驗,比如被強迫進食、被食物嗆過噎過、被導管等不熟悉的工具喂食等。兒童的心理調節和適應能力不足,很容易出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現象。如果寶寶經常在早餐時哭鬧、發脾氣,那一天中非常重要的能量代謝的儲備就會受影響,早餐吃不好,營養很難得到保障。
第四,可能是不良飲食習慣導致寶寶的專注力不足。孩子的需求、興趣會影響專注力,當孩子喜歡玩玩具的時候,注意力就很難轉移到吃飯這件事上。過多的視聽刺激,也會對專注力產生一定程度的損傷。研究發現孩子每看一小時的電視,其發生注意力問題的可能就增加 9%[6]。因此,不良的飲食習慣會讓孩子在吃飯時分心、走神。
第五,寶寶可能出現了「超限效應」和逆反心理。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現象[7]。像手上的老繭一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被「磨厚」。當寶寶受到強烈的、連續性的催促時,他們的心理就會主動無視這些刺激,來避免自己感受不好,甚至「越催越慢」,逆反起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講,孩子這樣的表現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
這部寶寶恰飯的晨間劇真可謂又燒腦又上頭,劇本著實讓媽媽過于難堪,「編劇」什么來頭?
首先就揪出「挑食偏食」這場重頭戲來點評:
挑食偏食行為是普遍出現的不良飲食行為,在多數調查中其發生率超過 50 % 。在蔣佩紅[8]的調查中偏食的檢出率最高;王芳等[9]的調查顯示,有 53.3 %的兒童有挑食行為,其中有 39.4 % 的兒童有 1~3種食物不吃, 有 13.9 % 的兒童 有 4~ 7 種食物不吃,有 5 名兒童挑食行為嚴重,有 ≥ 7 種的食物不吃;胡瓊偉等[10]調查顯示,有 56.4 % 的兒童存在挑食偏食行為。
因為口味、質地、氣味、外觀等原因,寶寶會對特地食物產生抗拒,表現出厭惡情緒。這個讓媽媽們氣得腦瓜疼的壞習慣,在進化心理學看來,竟然有可能只是人類幼崽自我保護的一個進化特征?
這種現象被稱為「厭新」。「厭新」是指兒童進食技能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不愿意嘗試新食材的現象,是1種正常行為,一般于1歲左右出現,18-24個月達到高峰期,之后逐漸消退。兒童早期這種對新食物的拒絕也是一種適應性保護功能,如果有足夠的機會(8-15次)在愉快的環境下去嘗試新食物,一般可以很快從拒絕到接受。[11]
編劇竟是我自己?父母也許無意識參與了寶寶挑食的劇本創作?@知乎-Eleven 豐收媽媽 在長期的兒童早期教育、家庭育兒咨詢案例中總結發現,很多讓家長惱火的問題其實都不該讓寶寶自己來背鍋,而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問題。
比如有些急性子的父母勸不動就強制命令寶寶吃飯,讓小朋友心情極度緊張,甚至有邊哭邊吃邊反胃的現象。這種氛圍會使寶寶胃中消化液分泌減少,容易造成消化不良,食欲變得更差。更麻煩的是寶寶會對這件事「記仇」,把討厭的感覺歸咎于這個討厭的食物,以后看到它就更討厭了。
這些爸媽們需要知道,寶寶從兩歲開始其實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與自主性發展,他們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世界是分離的,進入了「自我意識敏感期」;愛用「選擇」代替「命令」,會用「拒絕」來和殷勤的大人們劃分界限,可有主意了呢。
不過再好的演員,也要靠導演調教,這時候就有請「導演」爸媽們,共同在原「劇本」的基礎上優化一下:
@知乎-Eleven 豐收媽媽 給出了科學干預建議:
第一,家長可以動腦筋激發寶寶對進餐的期待。比如和寶寶一起玩食物游戲,用趣味名稱稱呼食品或將食物做成各種形狀。還可以帶孩子去超市買菜,以此來增加參與度[12]。
第二,可以增加親密度,改善親子關系。有研究發現,家庭親密度與幼兒飲食行為呈正相關[13]。家長擔心孩子的胃口,甚至強制或哄騙孩子吃不喜歡的食物,都會增加幼兒的挑食行為。因此父母要調整心態,用柔和的方式引導孩子吃飯。
第三,優化父母的言行,以身作則。已有相關研究證實,幼兒的飲食行為受家庭環境、父母的行為的高度影響[14]。家長越挑食,幼兒越容易挑食[15]。所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不挑食偏食,就要注意言傳身教。
此外,寶寶沒有胃口、挑食偏食還有可能是因為缺鋅和鐵——鋅元素和鐵元素能夠促進孩子的食欲,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寶寶的營養是否全面。營養補上了,食欲好了,寶寶的成長才會有動力。當寶寶出現營養不良癥狀時,媽媽們可以在專業醫生的評估和建議下,給孩子補充一些全營養配方食品,補足寶寶每日成長所需的全面、均衡的營養,保證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讓成長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