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個人有沒有活出真實的自己,在于他是否知道當下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從來不拖泥帶水,活得通透爽快,而且通常會早于大多數人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相比之下,這里我們說的大多數人,即使到了三四十歲,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天忙著埋頭工作、拼命賺錢,然后再迅速地花掉,生活看起來充實而忙碌,卻無法填滿內心的空虛。
如果你還在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苦惱,不妨在靜下心來的時候,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做什么最能使我快樂?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三個問題應該是每個人開始人生旅途時就需要明確的基礎性問題,也是我們做好自我管理、不斷精進和成長的前提。
首先,面對“我是誰”這一哲學命題中的根本母題,你也許會有點不知所措,或許你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其實,無須迷惘,這里不是要你探討哲學問題,而是想讓你真正了解自己。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哪里,進一步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相信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做過一些心理測試或性格測試,這說明我們都有了解自己的欲望。只是,這種測試屬于半娛樂性質,無法幫助我們真正認識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書《一生的學習》中說:“無知的人并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而自我認識,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回答“我是誰”這一問題,是人人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如果無法確定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可以去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其次,在了解自己之后,我們可以進行下一步—了解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情,或者說,做什么最能使自己快樂。這個問題相對簡單,因為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會遇到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
可惜現實是,有人盤桓了一大圈,最終還是沒有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其實,我們不是找不到,而是在做喜歡的事情的過程中,稍微碰到一點苦難,就輕易地否定或者直接放棄了,把曾經的喜歡變成了現在的不感興趣。蔡康永曾發微博說:“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面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還有人總是以當下的功利性來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從某一件事情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如果那件事情是人們普遍認為無用的,也會輕易放棄,到頭來發現,自己竟然沒有喜歡做的事情。要相信,你選擇堅持做下去的事情,都不會徒勞無功。
我的朋友陳女士是一個很喜歡折騰的人,喜歡攝影,還是個技術流、器材控。從很早開始他就經常琢磨一些拍攝技巧,研究怎么把自己和朋友拍得更美,研究怎么做后期才更有意思,而且還不惜花重金買一些心儀的攝影器材。當時,很多朋友都嘲笑她不把錢花在打扮自己上,卻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近幾年vlog(視頻博客)流行,她把自己拍過的一些有創意的小視頻放到了網上,并且大方分享自己的拍攝經驗與技巧,收獲了一大批粉絲。由此,她便進一步精心總結了自己的拍攝心得,編排了一系列有意思的攝影課,沒想到深受學員們的喜愛。原本攝影只是陳女士的愛好,頂多算個副業,如今她已經成了一名專業的攝影師。
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難,難的是日后的堅持以及始終遵從內心的聲音。當你找到了能從中收獲幸福的事情,請牢牢地抓住它,不要理會外界的聲音,用對的方法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在別人眼里,再不靠譜的喜歡也是有用的。就算未來它沒有發展成你的謀生手段,那也是能讓你內心豐盈起來的靈丹妙藥,是你靈魂得以安放和休憩的港灣,讓你終身受益。
最后,你應該選擇并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明確了這個問題,等同于明確了日后努力的方向。方向確定好了,剩下的就只是將其付諸行動了。所以,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往往都善于打破舊規則,敢于做出改變,擁有很強的執行力。
如果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但是不想做出改變,只是一邊心安理得地將就著過當下的生活,一邊活在理想自我的幻想里,看到別人功成名就,立刻酸成一顆檸檬精,那么,請放下執念,回到第一個問題審視一下自己,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許你想要的并非那個理想中的自己。全盤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給自己一個重新定位的機會吧,你會更輕松、更專注、更成功。人生就像旅途,找到那個讓你感到快樂又有意義的目標,一心一意地去克服困難,進一步實現它、完善它,你就能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堅實的精神家園。
不管你想要什么、喜歡什么,在這之前,請先喜歡上實實在在的生活。先認真對待生活,好好賺錢,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好好愛自己,好好守護身邊的人……生活永遠不會辜負那些認真對待它的人。
不要著急,慢慢地體會,慢慢地走,每天進步一點點。日后,你總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