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新龍村卷:喀斯特生態與發展風險治理
- 楊欣萌 沈紅
- 3573字
- 2021-04-23 19:12:10
第三節 調查實施與研究方法
一 調查實施與組織
本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村莊調研的整體思路是:通過調查問卷、村表調查、訪談和座談會和實地考察等方法追蹤村莊內實施過的精準扶貧項目,并評估其社會效果。此次調查的調查內容和組織過程如下。
第一,通過村表調查和人口教育、家庭收入普查了解村莊的人口構成、受教育水平和基本貧困狀態。課題組成員按照國情調研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課題組織安排,使用百村調研的貧困村調查問卷、家戶調查問卷來觀測貧困村與村民的生活常態。此外,為了更好地了解新龍村精準扶貧實施以來的變遷與發展,課題組用2014~2017年的持續調查積累與新龍村的現狀進行比較。課題組在新龍村長期以來的調查積累包括:對新龍村村情的連續調查,見附錄一。
第二,問卷調查的組織方面:此次問卷調查主要由新龍村當地的在校大學生在暑假期間完成。這樣的組織方法能夠很好地避免調查理解的偏差。因新龍村居住著以苗語為母語的村民,本村的在校大學生調查員是很好的“漢-苗”翻譯專家,能夠很好地將問卷文字轉換為當地方言和苗語,消解了語言不通帶來的調查誤差。同時,鼓勵新龍村在校大學生參與問卷調查,能夠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生長的地方與鄉風民俗。但是,新龍村在校大學生并不是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且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社會調查的經驗,因此,課題組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培訓新龍村在校大學生,在他們熟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查問卷之后,準許入戶調查。在問卷收回之后,采用三審核保證調查數據的真實可靠?!叭龑徍恕笔侵冈L問員自查、訪問員相互審查和督導審核。在審核完成后,對問卷進行回訪,我們的回訪率在30%以上。
第三,課題組在調研期間駐村觀察與記錄,熟悉與調查新龍村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項目,對參與其中的、不同身份的群體進行訪談,以小型座談會和參與式觀察的方法,了解并記錄不同群體的主觀感受、參與行動及其背后的邏輯。跟蹤跨年度的精準扶貧項目,尤其是2015年以后的精準扶貧項目,對比項目預期目標與實現效果的異同,并分析其中原因。
第四,從新龍村、石門鄉政府、威寧縣政府各部門搜集貧困測量及脫貧的各類數據指標,評估精準扶貧的效果,并以調研報告的方式產出成果。
調查實施的組織基礎: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與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建立合作關系,成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國情調研威寧基地。這為在新龍村實施社區調查提供了組織基礎。自此以來,課題組跟蹤觀察了新龍村教育、生計和脫貧的變化,與新龍村村干部、村民與學校保持著良好的溝通與密切的聯系,獲得了調研地的信任,這為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搜集新龍村精準扶貧中存在的風險與治理風險創造了條件。此外,課題組對精準扶貧進入之前的新龍村社會狀況也有一定的觀察、記錄和資料累積。對精準扶貧政策進入前后進行對比,能夠更加鮮明地評估精準扶貧的效果。
二 調查方法
此次調研的主要方法包括:田野觀察法、村莊對比研究、口述史、發展數據搜集和問卷調查法。
(1)田野觀察法
課題組自2014年8月進入石門鄉新龍村進行試調查后,分別在2015年1~2月、2015年8~9月、2016年7~9月和2017年8~9月在當地展開田野觀察,累計調查時間超過半年。在調查安排期間,課題組為了更全面地觀察當地的農業生產和教育活動,有意在兩個不同季節進入石門鄉和新龍村。課題組不停地在田野、社會學調查理論和政策評估中穿行,使這項調查能夠清晰和深入。
參與觀察是研究者田野調查最基本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持續進行,有賴于研究者與社區的互動。2014年8月,課題組參與觀察石門鄉新龍村苗文培訓班?!拔乙蚕雽W苗文”,這一句話敲開了邊遠貧困社區的大門。在苗文培訓班,上到七十多歲的苗文教師,下到六七歲的孩童,都心甘情愿地成為課題組的老師。此后,課題組成員也不同程度地參與觀察了新龍村成人苗文培訓班、年豐村苗文培訓班和兩個其他鄉鎮的苗文班。參與式觀察幫助課題組成員獲得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拉近了課題組與社區的距離。
在田野觀察中,課題組成員也記錄了新龍小學撤點并校風波整個過程,看到了邊校代課教師分身乏術、為生計擔憂。每一次課題組成員都帶著來自社區的問題,再次回到社區,推進研究。
2015年8月底,原本在地理位置、行政版圖和教育分布上都處在邊緣位置的石門鄉成為貴州省政府的直接扶貧聯系點,一躍成為扶貧攻堅的中心,大量的扶貧資金進入石門鄉。教育扶貧及其風險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課題組有幸見證了,政府教育跨越式發展前后的風險及其治理的不同。不同群體對“風險”的識別與歸因也不同,充足的參與式觀察能夠使研究者將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了解透徹,為運用發展社會學理論進行解讀和進一步分析做準備。
(2)村莊對比研究
課題組用威寧縣不同的民族鄉鎮與新龍村所在的石門鄉做比較,以突出不同民族社區脫貧發展的異同。同樣,在村級層面上,課題組選了年豐村、榮和村作為與新龍村相比較的村莊;也選取了不同鄉鎮的愛華村進行比較。通過村莊對比研究,課題組發現了一些貧困村莊共同特征和新龍村作為貧困村莊的特點所在。在國家、當地政府不同扶貧政策的干預之下,不同的鄉鎮、村莊呈現不同的發展治理模式。
(3)口述史方法
口述史是具有個人性的研究方法??谑鍪芬杂涗浻蓚€人親述的生活和經驗為主,重視從個人的角度來體現對歷史事情的記憶和認識。把處在邊緣風險生活中的小人物當作口述歷史的主體,能夠發掘出很多被主流社會忽略的側面。因此,課題組依照生命歷程和大的歷史事件整理了有針對性的訪談提綱。本書中的口述者主要是擁有多年教書經驗的苗族代課教師和鄉村土醫。他們是邊遠山村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同時也是邊遠山村最熟悉國家政策的人。他們的日常生活透露著國家政策的實施及其對他們的影響。
口述史也是一種集體記憶。它和其他的歷史記錄一樣具有斷續性,不可能“再現”已逝歲月的原本。盡管課題組成員調研的是口述者記憶中的“熱點”,但仍不免有些記憶被過往平淡的村寨生活或個人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磨平。比如,教育一直是山村人求發展的熱點問題,但是不同時期的人對不同階段的教育事件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同一個人在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敘事背景和個人觀念的變化,敘事人對同一事件的描述會有所不同。課題組成員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向講述者不斷發問,使其反復講述,增加講述人的講述次數。同時,課題組成員試圖找到描述偏差的原因,分析這一社會原因對于研究的意義。盡管如此,口述史與歷史真相仍有偏差。
(4)問卷調查法
此次調查主要使用的問卷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的村問卷和入戶問卷。除此之外,自2014年起,課題組在新龍村持續做跟蹤研究,問卷調查主要分為三類,即針對村莊的人口教育普查表、貧困戶調查表和貧困地區中小學校調查表。
貧困山區辦學條件差,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村民受教育水平低。貧困、受教育水平反過來對人們風險抵抗能力產生影響。課題組帶著事先設計好的普查表,挨家挨戶地走訪登記。為提高調查的準確率,避免重復登記產生錯誤,調查員逐一與戶主及年長的家庭成員確認真實信息,減少誤差。通過人口普查表,了解全村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生計、負債情況,分析農戶的風險環境和抗風險能力。
課題組針對新龍村農戶的特殊情況,設計了半結構式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的目的是了解新龍村的貧困情況,個人與家庭收入情況,貧困家庭的政治、經濟參與情況以及他們面臨的風險種類和應對風險時的社會支持系統。課題組在2016年8月在新龍村隨機抽樣入戶調查了70戶,2017年4月補充調查70戶,深入地了解新龍村農戶的教育、醫療成本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5)縣域、鄉域教育發展數據收集
課題組通過威寧縣教育局、鄉教管中心提供的中心校綜合報表(2001~2015年)和相關教育政策進行梳理,看到了近15年以來威寧縣教育發展變遷在村莊的表現。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課題組從鄉教管中心取得的綜合報表連續年份很少,主要原因是紙質版年度報表在辦公室搬遷過程中遺失,在縣教育局使用電腦進行報表登記時,偏遠貧困的石門鄉并沒有電腦,還是靠手動輸入。
本書通過對新龍村的橫剖與縱貫研究,不僅呈現了新龍村人們的生活現狀,也能看到新龍村的歷史變遷,觀察新龍村的發展脈絡能夠更好地理解精準扶貧對這個貧困村發展的影響。
[1] 引自村民訪談資料。
[2] 如今的地名: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
[3] 2017年11月,祖基村民有部分接受易地搬遷幫扶搬出,戶數與貧困戶數等發生變化。
[4] 《讓組織放心 讓群眾滿意——威寧縣城鄉規劃局駐村干部蒲晟參與抗震救災側記》,當代先鋒網,2013。
[5] 沈紅:《結構與主體:激蕩的文化社區石門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6] 金蓮、李小軍:《農村教育政策對農村貧困的影響評估》,《中國農村經濟(???007年第S1期。
[7] 周洪新:《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中小學“撤點并?!钡膯栴}研究——基于山東省N縣的調查分析》,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梁彬:《空心村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其影響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