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環境風險變遷與村寨地名考

新龍村界劃定于1957年,所轄地區正式被政府命名為“新龍村”。當時,這個村所屬的野依鄉政府重新規劃村界,征求當地居民意見,將三個相鄰的自然村寨組合成為一個行政村。如圖1-1所示,三個村寨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村寨小地名為新塘(即后來的新龍一組、二組),龍泉(新龍三組、四組和五組)和新田(新龍六組、七組)。新塘高居山上,地勢非常高,海拔2159米;新田和龍泉在山腳下,地勢極低,海拔100~200米。新塘與新田、龍泉有4℃左右的溫差。

喀斯特地貌深山區居民靠山依水而居,自然分布為散居。歷史上,人們為了更好地辨認地方、確認位置,依據地形和山狀取了很多的小地名。同時,新龍村至今流傳著一些先人故事和環境變遷。這些小地名或故事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為其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奠定了基調。

圖1-1 新龍村(★)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村落分布

一 新塘:人與環境從和諧到失衡

新塘曾是天然的儲水池,“有三個麻窩”[1],是方圓幾十里農戶重要的水源地。關于新塘,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茂密的森林里生活著三條龍,喜歡戲水,即所謂的“水龍”。三個麻窩是水龍的棲息地。傳說中,村民們對這三條龍有敬畏之心,認為連年來的風調雨順皆因有龍鎮守。于是,他們每年都帶著供奉品前來舉行“拜龍”活動。

相傳清朝后期,大定府[2]嫁過來了一位彝族小姐,陪嫁有300多位不同民族的仆人。彝族小姐在出嫁的路上遇到了自然災害與流寇掠奪。落難的彝族小姐一時供養不了太多的仆人,便恢復了仆人自由身份,讓他們尋求自己的生活。仆人們一路討生活,終于定居在了有水源的新塘。

如今生活在新塘的農戶多為那時的遷徙三代、四代。越來越多的人口給新塘帶來了很大的生態壓力,水源供應壓力激增。同時,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對房屋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為了修建房屋,山上的樹木被砍伐殆盡。時間長了,山禿了,水資源也開始匱乏。經過幾代人的開墾,如今,野依梁子沒有了樹木,山頭變成了農田。村民中大多數都姓張,所以這個地方又被稱為“張家坪子”。

從“野依梁子”到“張家坪子”,我們可以看到這片土地利用的變遷,從原來的水源地、木材取材處轉變為糊口的莊稼地。人口的不斷增多,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使天然的儲水池遭到破壞。居住在麻窩里的“龍”飛走了,村民吃水也就成了問題。課題組2016年在新龍村的調查數據顯示,66.7%的受訪村民靠收集雨水,16.7%的受訪村民食用不受保護的井水和泉水,村民們存在“吃不上水”以及飲水安全問題。“望天吃飯”的新龍村民也不得不面對因缺水或降雨量減少造成的低收成、青黃不接的風險。16.2%的受訪村民在2016年都有過挨餓的情況,甚至有8.3%的受訪貧困戶在2016年挨餓時間超過30天以上。這證明新龍村民持續在絕對貧困中掙扎,饑餓仍然是威脅生命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饑餓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村民不加節制地使用自然環境有關。

二 祖基:窮山惡水出青龍

祖基是青龍山、祖基山兩山環抱的一片村寨聚落,祖基一帶分布著三個村民小組:新龍村三組、四組和五組,小地名叫“龍泉”,村民們又稱其為“祖基”。相傳,300多年前清軍大敗明軍,明軍落荒逃到此地防守和躲藏。明軍曾在這里抓捕野雞在河邊煮著吃,用“煮雞”來紀念這個地方,后來音譯演化成了“祖基”,意為“先輩開始生活的地方”。

祖基四周被“祖基大山”和“青龍山”包圍。祖基山極其陡峭,是一道與外界分隔的天然屏障。人們無法上來下去,因此無人居住在祖基山。青龍山地勢險要,如圖1-2所示。

圖1-2 新龍村祖基青龍山遠景

祖基農居大都分布在山下地勢低洼、相對平坦、接近祖基河的地方,少數分布在山上。交通是限制祖基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甚至連公路勘測和修路的必要設備都無法進入,導致修路工程遲遲不能立項。長期以來,不通路、不通車是祖基的發展瓶頸。

圖1-2拍攝于2015年年初,當時還有13戶村民在青龍山居住,皆為貧困戶或低保戶。鑒于“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鄉政府建議他們考慮易地搬遷。但是,對于貧困村民來說,是否搬遷是關乎他們生計的重大決定。對于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來說,易地搬遷同樣是執行難度極大的一項工程。以青龍山易地搬遷為例,鄉政府在2015年動員易地扶貧搬遷,2017年中完成部分搬遷。2017年11月,持續了三年之久的易地扶貧搬遷才算基本完成。

青龍山村民比政府干部都更清楚這里不宜居住,但是大多數村民依然選擇留在這里,主要原因是這里還有“一畝三分地”,只要勞作就有飯吃、餓不死。搬出去有可能等同于“漂亮房子里等死”,找不到“掙錢的活路”。所以,對于村民們來說,搬出去意味著與各種未知的生存風險博弈。

三 飛姑:與世隔絕引致嫁娶失衡

新龍村村民組六組、七組聚居地,小地名是“飛姑”,之前也被稱為“新田”。“新田”一帶有一片地勢平坦的土地,常年有積水,人們稱為仙水坡,如圖1-3所示。新田地勢較低,土壤肥沃,當地居民以種植“烤煙”為生,相對于祖基居民,他們從土地里獲得的收成比較多。但是與祖基一樣,修路難度大、成本高,農民的土地收成很難進入市場,這里的居民也因農產品上行變現難而陷于貧困之中。

圖1-3 新龍村飛姑仙水坡

“飛姑”的淵源也與貧困相關。這里的與世隔絕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最直接的影響,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年輕人的婚姻狀況。飛姑的年輕人幾乎都在自然村組內部結婚。后來,便只有嫁出去的女兒,沒有娶進來的媳婦。幾十年來,鮮有外地的姑娘嫁進來。嫁進來的媳婦,哪怕是身患殘疾,仍都被珍視為“飛來的姑娘”。

從新龍村三個自然村組的小地名可以看出其所在的喀斯特地貌惡劣的環境特征,流傳著的民間故事講述著當地人與自然關系的變遷,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造成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對當地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义县| 和顺县| 炎陵县| 黑龙江省| 沽源县| 密山市| 舒兰市| 玉屏| 陕西省| 南昌市| 通道| 瑞安市| 息烽县| 丽水市| 弋阳县| 县级市| 桐城市| 微山县| 阳西县| 武义县| 金昌市| 岫岩| 宁安市| 根河市| 左云县| 资溪县| 德阳市| 晋宁县| 山东| 临桂县| 定州市| 古浪县| 同仁县| 祁东县| 德钦县| 沂源县| 东港市| 青海省| 老河口市| 城市|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