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搭配知識習得機制研究
- 李梅秀
- 1176字
- 2021-04-23 19:32:49
2.5 心理語言學視角的搭配研究
心理語言學視角的搭配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強調搭配存儲和加工的整體性,另一類則強調搭配成分之間的內在聯結關系。
第一類研究將搭配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認為搭配是語言使用者心理詞典中“存儲的半預置短語,盡管這些半預置短語似乎都還可以分解,但它們構成了一個個的單一選擇”(Sinclair,1987:319),因此是整體存儲和加工的。有些研究者認為頻繁共現的詞語在長時記憶中會形成“塊”(Ellis,2001),因此,很多研究者將搭配視為一種“語塊”,將搭配的研究納入語塊的研究中(Henriksen & St?hr,2009;周健,2007)。成分共現頻率比較高的搭配加工速度通常比共現頻率低的搭配或隨機組合的加工速度要快,因此,與低共現頻率的搭配或其他詞語組合相比,高共現頻率的搭配表現為以“塊”的形式整體存取。但深究起來,所謂的“整體存取”似乎只是一種表象,也可以理解為“存取”高頻搭配的一種策略,而不是搭配在心理詞典中真實的表征和加工機制。表面上以“塊”的形式整體存儲和加工的搭配,如果在共現頻率上存在差異,其加工速度也會不同。另外,兩個語言單位加工速度或者外在的提取策略相同并不等于它們內在的心理機制是一樣的。
第二類研究主要關注搭配成分之間的聯結關系。很多研究主要通過觀察搭配成分之間的相互激活情況來考察搭配的內在聯結關系(如Hodgson,1991;McKoon & Ratcliff,1992;Williams,1996;Bonk & Healy,2005;Durrant,2008;Ellis,Frey,& Jalkanen,2009;Durrant & Doherty,2010)。這些研究都發現短語/搭配的組成成分之間存在相互啟動效應,通常共現頻率越高的搭配,其成分之間的啟動效應越顯著。Hoey(2005)認為說話者以可預測的方式產出搭配是因為構成搭配的詞對之間存在相互啟動的關系,并指出“語義啟動是搭配形成的關鍵因素”。
比較這兩類研究,主要的差異在于對高頻搭配的內在心理機制理解不一樣。前者認為“頻繁共現的詞語在長時記憶中會形成‘塊’”(Ellis,2001),以“塊”的形式整體存取,因此加工速度比較快。后者認為高頻搭配的組成成分之間聯結比較強,加工過程中“必然在心理層面互相啟動”(Hoey,2005),因此加工速度也比較快,并且這種啟動效應受搭配成分共現頻率的影響,因此,同樣是高頻搭配,共現頻率不同,啟動效應也存在差異,說明其成分之間的聯結強度是不一樣的。單從這一點來看,后一種視角能解釋的東西要比前者稍多。
另外,綜觀已有搭配相關的研究,很多研究界定的搭配(尤其是漢語的搭配研究)已經遠遠超出“塊”的范圍。而針對二語習得的搭配研究,若僅以是否獲得“塊”來評估學習者搭配知識的習得,并不足以準確地了解學習者各個層面搭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不能很好地解釋影響學習者獲得各類搭配知識的因素。
因此,在解釋搭配的心理機制方面,可能更多的還是需要關注其組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說的“應該將搭配理解為心理詞典中詞項(items)之間基于詞匯和語義特征的聯結,而不是整體存儲和產出的‘塊’”(Howarth,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