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從荊州到武昌:湖北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的東遷

(一)湖北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東遷的歷程

荊州,自古就是中國重要的區(qū)域首府所在地。“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為古九州之一。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元年),楚國遷都于郢(今荊州區(qū)紀南城),都郢400余年。秦設南郡,江陵為治所,南郡即荊州。自秦至三國,荊州一直是南郡治所。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后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隋初置江陵總管、荊州總管,大業(yè)初年復稱南郡。唐開元年間,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荊南節(jié)度使。上元元年(760),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即罷。宋代為江陵府、江陵郡、荊南節(jié)度、荊南府。元代改為中興路。明代改為荊州府,洪武九年(1376)屬湖廣布政司,不久改屬河南,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歸湖廣布政司。清初仍設荊州府,康熙九年(1670),置上荊南道,駐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上荊南道更名荊宜施道;光緒三十年(1904),荊宜施道更名為荊宜道。

元代以前,荊州一直是湖北政治中心之所在。對此,清代學者顧祖禹有精當論述:

……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何言乎重在荊州也?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強,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荊州也。[20]

有關荊州為湖北政治中心的歷史這里暫且不論,我們關心的是湖北政治中心由西向東即由荊州向武昌遷移過程及其背后隱藏的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動因。

湖北政治中心由荊州向武昌東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其中有三個歷史節(jié)點值得關注。

一是魏晉重視江夏和劉宋分荊置郢。“若夫用武昌者,則莫備于江東。孫氏都武昌,非不知其危險塉確,僅恃一水之限也。以江夏迫臨江、漢,形勢險露,特設重鎮(zhèn)以為外拒。而武昌退處于后,可從容而圖應援耳。名為都武昌,實以保江夏也。未有江夏破而武昌可無事者。晉人伐吳,分遣一軍出夏口,一軍出武昌,此亦第徇吳人陪都之名,而未權其實也。東晉因之,而武昌與夏口并重。陶侃領荊州,則鎮(zhèn)武昌。庾翼領荊州,則鎮(zhèn)夏口。劉裕締造之初,亦嘗以江、沔未靖,移荊州治夏口,迨孝武時則增置郢州治焉。郢州治而武昌乃歸重于夏口矣。蓋郢州者,所以分荊、襄之勝,而壓荊、襄之口者也。”[21]其中,劉宋分荊置郢,意在削弱荊州勢力,以防尾大不掉,客觀上擴大了郢州——江夏的勢力范圍,提升了江夏作為地區(qū)行政中心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皶x氏南遷,以揚州為京畿,谷帛所資出焉。以荊(州)、江(州)為重鎮(zhèn),甲兵所聚在焉。三州戶口,居江南之半。至是(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宋主惡其強大,乃分荊、湘、江、豫四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荊(揚)由此虛耗。”[22]

二是南宋時期荊湖北路治所及一些重要的一級權力機構數(shù)度在鄂州與荊州兩地轉移。據(jù)《宋史·地理志》記載,997年(北宋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析為十八路;1078年(神宗元豐元年),又析為二十三路。這二十三路中有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鄂州和漢陽軍屬荊湖北路。一般而言,兩宋時期的荊湖北路治所都在荊州(江陵府),但北宋末南宋初,由于漕運和軍事斗爭的需要,荊湖北路的一些行政機構在鄂州時有設置,如荊湖北路轉運使(漕司)有時就設在鄂州。南宋初年,由于抗金斗爭的需要,鄂州曾設置節(jié)度制置使、安撫使及總領所等機構,這些機構的權力遠遠超出州的范圍,如南宋紹興年間設置的湖廣總領所就是統(tǒng)籌鄂州、荊南(江陵府)和江州諸軍錢糧的大區(qū)機構。南宋時期荊湖北路治所和其他重要權力機構三次從荊州移治鄂州。第一次是建炎二年(1128),南宋在鄂州設置鄂岳制置使,統(tǒng)管荊湖南、北路諸州、軍的兵力調配、布置等。第二次是紹興二年(1132),朝廷撤銷前一年(即紹興元年)設置的荊湖東路和荊湖西路(鄂州為荊湖東路安撫司治所),仍恢復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其中荊湖南路治潭州(長沙),荊湖北路治鄂州,但不久又改治江陵。[23]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關系漸趨緩和,荊湖北路的軍事指揮中心從鄂州遷回江陵。第三次是淳祐五年(1245),出于抗蒙軍事目的,朝廷又將荊湖北路安撫司治所由荊州移至鄂州,景定元年(1260)在鄂州設置了荊湖制置使,直至咸淳七年(1271)始罷。

三是元代及明清時期以武昌作為湖廣行省治所,武昌最終取代荊州成為湖北的政治中心。對于這一點,筆者將在后文詳細述介。

(二)湖北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東遷的促成因素

宋元時期湖北政治中心逐步東遷并最終確立武昌為湖廣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乃是由政治、地理交通和經(jīng)濟方面等多種因素促成。

1.政治因素

區(qū)域行政中心的確定往往以國都為中心的國家政治版圖的變遷為依歸,歷史上夏口、郢州(江夏)、鄂州、武昌城市地位的升降黜陟皆因此而起。由于“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顧祖禹語),因此,國家政治版圖向東南——長江中下游遷移之際,便是武昌政治地位提升之時。宋代及以后,武昌逐步取代荊州、襄陽成為湖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既有兩宋時期經(jīng)濟文化重心南移的原因,更與南宋定都杭州,明初定鼎金陵需要武昌作為上游屏障大相關涉。元代雖然定都北京(大都),但忽必烈和伯顏看中武昌“江南要地”的戰(zhàn)略地位,希冀借重武昌奪取并管控江南,因此才有將其作為湖廣行省治所的劃時代舉措。對此,顧祖禹已說得相當透徹:

客曰:然則國家省會之設,何以不于襄陽而于武昌?余曰:此亦因已然之跡,未究其本耳。漢都長安,而荊州首列南郡;晉都洛陽,荊州先治襄陽,平吳之后改治江陵;唐都長安,而十道之設,山南道則治荊州,開元改置,則山南東道治襄陽;宋都汴梁,分湖南北為兩路,治江陵、長沙,后復增置京西南路治襄陽。蓋天下之形勢,視建都者為推移;藩屏之疏密,視建都之向背何如耳。六朝、南宋以中原既失,僻在東南,武昌不得不為重地。元起于北方,去東南最遠,當伯顏之破襄、郢而東也,宋人舉國以爭鄂州矣,伯顏于是多方以圖之。既得鄂州,周覽山川,以為江南要地,亟請城之,為規(guī)取江南基本。其后因之,而行省建矣。偽漢逋逃,據(jù)為窟穴,太祖克之,仍為司治。蓋既已定鼎金陵,當混一之時,而未忘東南之慮,從金陵而論武昌,王述所云“一有緩急,駿奔不難”者也。燕都卜宅以后,亦惟成憲是遵,又何嘗改焉?所謂因已然之跡,而未究其本者,此也。[24]

2.地理和交通因素

唐與北宋時期,朝廷或建都長安,或建都開封,荊州和襄陽地理位置在軍事和經(jīng)濟諸方面相對于鄂州要重要得多。但中唐以后局面慢慢改變,首先是“安史之亂”后江、漢漕運線成為唐朝經(jīng)濟大動脈,漕糧從鄂州經(jīng)漢江由襄州(襄陽)進入陜西,較之荊州陸運便省,荊州的交通樞紐地位第一次發(fā)生動搖;接著是宋朝定都開封,朝廷以汴河為漕運主航道?!拔宕?07—960)時,除后晉以外的四朝首都都設在開封,中國國都不再像以前的長安那樣因防范的需要而選址于內陸,轉而主要因交通、經(jīng)濟和補給的需要很自然地被安置于交通方便的東部低地。”“開封和杭州作為大運河起點和終點這一點很重要,當時大運河流經(jīng)的途徑是:起自黃河下游自古以來的交通樞紐開封,向東南流向淮河附近的洪澤湖和楚州(淮安),之后與明清時期一樣都流經(jīng)揚州到達長江,經(jīng)長江后過鎮(zhèn)江、蘇州到杭州,整個流程達700公里。大運河河道加上長江,呈反‘L’形,成為南北交通和東西交通的大運脈?!?a id="w025">[25]這樣一種交通布局使鄂州與中央政府的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系無論從水路還是從陸路都繞過了荊州和襄陽。水路方面,北宋時漕運船只順江東下到揚州后再通過運河及汴水到達開封,南宋時則順江東下到鎮(zhèn)江后通過運河到達杭州。陸路方面,自北宋即從武昌經(jīng)孝感、廣水、信陽而到達開封,這條交通線路直至元明清建都北京仍相沿不變。元明清時期,從武昌和漢口到北京的水路交通經(jīng)過長江到鎮(zhèn)江后,一條繼續(xù)順江東下,通過海運途經(jīng)天津再轉北京;另一條則轉道運河北上直達北京。由此可見,早在南宋時期,荊襄的交通樞紐地位就已完全讓位于鄂州。對此,斯波義信有清晰明了的闡述:“北宋時,江陵有控扼出入中原大道的地理優(yōu)勢,經(jīng)濟文化較為發(fā)達;南宋時,這一地位已由鄂州取而代之。劉宰《漫塘劉先生文集·前集·回荊門守張寺丞》引《圖經(jīng)》記:江陵往北的荊門軍長林縣的戶口,主客戶138000,口29萬;至慶元四年(1198),銳減至主客戶10600,口30500。其原因大半歸咎于江陵一帶所謂‘入京便道’的地理優(yōu)勢喪失殆盡。這一事實證明,交通軸線已從南北向移位于東西向。”[26]

3.城市發(fā)展因素

交通格局的改變對于鄂州―武昌城市發(fā)展意義重大,尤其是漕糧轉運中心地位的確立,直接刺激了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口集聚。自三國時期孫吳在此筑夏口城后,“自那時起的幾個世紀里這里都屬人煙稀少之地”。然而,自唐代中期出現(xiàn)了節(jié)度使這一軍職后,情況完全改變?!啊斀煌ㄉ纤w現(xiàn)的軍事與經(jīng)濟優(yōu)勢相結合并得以完全發(fā)揮時,就形成了由湖南北部的米、茶、木材、石、礦產、牛、藥等物質聚集于武漢,與四川及江浙地區(qū)來的鹽、紡織品等互相交換的結構?!?a id="w027">[27]北宋曾設置發(fā)運使專管長江及運河漕運,“凡水運自江淮、南劍、兩浙、荊湖南北路,運每歲租糴至真、揚、楚、泗州。置轉搬倉受納,分調舟船,計綱溯流至京師,發(fā)運使領主。諸州錢帛、雜物、軍器,上供也如之”[28]。其時,鄂州長江港埠碼頭橫列,倉廒林立,荊湖南路每年供應60萬石、荊湖北路35萬余石漕糧,大多從此轉輸和經(jīng)過,“來自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南部、江蘇、浙江的商品堆滿了街市。以四川人為主的各地貿易商居留此處,停泊的商船數(shù)在鎮(zhèn)江以西的長江沿岸港口中獨占鰲頭?!?a id="w029">[29]南宋長江中上游的大量物資“發(fā)運當在荊湖南北之間”,[30]鄂州長江港口除繼續(xù)承擔漕糧轉運任務外,鄂州本地駐軍歲用米(每年約45萬石)亦由荊湖南北路各地調撥運至鄂州,“量所用之數(shù),責漕臣將輸,而歸其余行在,錢帛亦然”[31]。大量的漕運船只成為鄂州港口運輸?shù)闹黧w,撐起鄂州長江水運半邊天,同時也帶動了鄂州民間航運業(yè)的發(fā)展,形成鄂州江面帆檣云集、千船競發(fā)的繁榮局面。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入蜀記》中描繪道:“至鄂州,泊稅務亭。賈船客舫,不可勝計,銜尾不絕者數(shù)里。自京口以西,皆不及。李太白《贈江夏韋太守》詩云,‘萬舸此中來,連帆過揚州’,蓋此郡自唐為沖要之地?!?a id="w032">[32]當時鄂州最著名的港口為“南浦”,“南城三里有南浦,一名新開港。商賈往來,皆于浦停泊。在江夏城郭之南故名?!?a id="w033">[33]水上如此,岸上街市更是如此,陸游所見“市邑雄富,列肆繁錯,城外南市亦數(shù)里,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最繁華者莫過于南市,南宋詩人范成大曾目睹南市店鋪林立,市廛甚盛:“辛巳,晨出大江,午至鄂渚,泊鸚鵡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數(shù)萬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櫛,酒壚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蓋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日可盡,其盛壯如此。”[34]商業(yè)興盛,吸引了大批人口集聚。北宋時,鄂州戶口已達九萬六千余戶,超過荊州(八萬五千余戶)和襄陽(八萬七千余戶)。宋人洪邁《夷堅志》載,乾道六年,湖廣總領所一位官員在武昌南市看見“士庶環(huán)集者幾千數(shù)”,“據(jù)此可知當時南市繁盛,與潘邠老《登大別眺望》詩所謂‘鼓吹隔岸聞,樓觀排云見’者味之,均可見一斑”。[35]自元至明,武昌商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省城當七省沖,江夏附郭,水陸交通,百貨云集。元暨明初,匯于金沙洲。崇禎間,鸚鵡洲沒于江,更匯于壇角。舟車絡繹,熙來攘往,號稱極盛”。[36]明末清初,武昌城商肆錯列,百貨山積,五方雜處,市井喧鬧。崇禎年間有外鄉(xiāng)人游歷到此,省城熱鬧熙攘的繁華場面給其留下深刻印象:“惟是鄂城周遭幾二十里,長衢蜒蜿,曲巷逶迤。道上行人習習如蟻。余一蓋一輿,至軹不得進。每一哄之市,而百貨羅列,似游五都;璠玙奪目,若入蜃樓;寶光燭斗,洵一大都會也。”[37]

從荊州到武昌,兩地自然地理距離不過三百余里,然而政治文化中心的遷移卻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段。荊州與武昌城市地位的轉換,絕非人們“拍腦袋”的一時沖動,既有因地緣政治變動而調整地方行政區(qū)劃及首府設置的主觀動因,也是地理交通變遷和經(jīng)濟、人文實力此消彼長的客觀結果。王葆心曾在《續(xù)漢口叢談 再續(xù)漢口叢談》中系統(tǒng)論述自晉至清荊、襄社會與文化地位流變,羅列了古代荊州商旅之繁華、舟車衣冠之輻輳、人才士風之燦然、民情風俗之侈靡?!坝山窨贾?,其盛至宋初,蓋猶未已?!钡未院螅G州開始走下坡路,其湖北“首善之州”的地位逐漸為鄂州所替代。兩地實力對比及地位轉換是什么時候最終確立的呢?清代學者和旅行家劉獻廷對這一趨勢和結果曾有概述:“蓋上游繁盛,古說荊襄,后則團風鎮(zhèn),明季移于武昌?!彼€談到荊州沙市在明朝末年仍十分繁華,“列巷九十九條,每行占一巷,舟車輻輳,繁盛甲宇內,即今之京師、姑蘇皆不及也”。但到清初,不過二三十年時間就迅速衰落了,“今則寥寥一帶爾,盛衰變遷,令人感慨系之”。[38]王葆心對此表示贊同并有進一步申說:“劉氏明季移于武昌之說,其事亦有據(jù)依。余前卷頗謂《漢陽縣識》明元商市會于金沙洲之言,以劉氏此說證之,其言亦可稱得半之說。據(jù)清初方志,金沙洲在府城西南,百貨云集,商賈湊至。兵燹后,移鎮(zhèn)漢口。清康熙十二年,分守武昌道,招徠商賈,漸復舊觀。蓋此語即張氏《縣識》所本,亦即劉氏明季移于武昌之證。”[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鹤壁市| 临潭县| 沁源县| 新津县| 偏关县| 平江县| 永定县| 永善县| 福州市| 南涧| 阜阳市| 柞水县| 江西省| 南召县| 兴安县| 靖远县| 清徐县| 宁阳县| 饶平县| 墨竹工卡县| 开阳县| 石河子市| 西盟| 商洛市| 临江市| 手游| 民乐县| 台前县| 邵阳县| 平南县| 和林格尔县| 体育| 石林| 宁明县| 溆浦县| 泰州市| 区。| 通许县| 皮山县|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