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與性別評論(第10輯)
- 張麗萍
- 1461字
- 2021-05-11 15:04:09
五 家庭資源的再分配
家庭養老得以實現的一個關鍵點是子女與父母的持久聯系和對父母的認同。那么,指導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間的資源流動的原則也應該類似于我們在一個典型的核心家庭中所發現的原則。當然,這種類似的程度又取決于成年子女認同其父母家庭的程度。也就是說,只要成年子女對其父母的家庭有很強的認同感,就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利他主義的一家之主,那么我們應該期待資源的流動也服從總體效用最大化的原則。
任何一個家庭的最基本的經濟特征是家庭資源的共享。無論是傳統的父權制的大家庭,還是現代生活中強調家庭內部平等的核心家庭,資源共享意味著一個平均化過程,即從供給者(如父母)向受惠者(如幼年子女)流動。這種流動在絕大部分情況下表現為父母養育子女的過程。父母為子女提供生活和成長所需的各種資源,或許是出于利他之心(Becker,1976),或許是因為子女代表著長期的投資(Caldwell, 1976),或許是子女給父母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歡樂(Macfarlane, 1986),但不管出于什么動機,資源流動顯然不能用市場交換的機制來解釋。
在討論家庭生活的優越之處時,美國社會學家古德(William Goode)認為現代家庭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單位,因為人們在家庭內部從事生產并進行消費(1963)。韋伯關于家庭經濟生活的論述則更為直接,他使用了“家庭共產主義”一詞來描述家庭內部的共同消費:
“就經濟和個人關系來講,家庭戶在其‘純粹’但并非一定是原始的形式下,意味著對外的團結和對內的在財產和日常生活用品上的共產主義。……家庭戶的共產主義,即各盡所能,在有足夠物品情況下的按需分配,即使在今天也是我們家庭戶的基本特點。”(Weber,1978:359)
韋伯關于家庭消費的觀點認為家庭的共同利益完全淹沒了個人的利益。這一點可能只存在于純粹的“理想類型”中。貝克筆下的有著利他精神的戶主的家庭,則提供了一個類似但在理論上更靈活的家庭消費模型。在一定經濟條件的限制下,一家之主將自己的收入分配給所有成員,以達到他(或她)所認定的最大總體效益。收入的具體分配依據的平等程度,顯然取決于這位家主的偏好,但有一點很清楚,就是家庭戶內部的資源共享。
當子女幼年生活在父母家庭時,共享的原則決定了資源流動的方向主要是自上而下,即從父母到子女的流動。當子女長大成人并開始擁有獨立收入時,他們對父母的依賴逐漸減少,直至完全停止。如子女將孝敬父母作為自己的責任,他們將會繼續保持與父母家庭的聯系,并在主觀意識上保留自己在父母家庭的成員身份。這種多重家庭成員身份的保留,對于每一個成年子女來講,也同時意味著所謂“家”的概念邊界的延伸,涵蓋了子女自己的家庭以及父母(包括岳父母)的家庭(見Greenhalgh,1982)。當家庭的邊界在主觀意義上做了這種延伸之后,當一個有著自己獨立小家庭的成年子女同時也將其居住于他處的年老的父母視為家庭成員,代際的資源,無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自然會按照共享的原則而流動。
資源的共享并不意味著家庭成員資源分配的絕對平均化。根據貝克的理論,平均分配并不一定保證所有家庭成員均等的效用或效益。或更重要的,平均分配并不一定保證最大化的總體效益。具體的平均化過程完全在于分配者的文化偏好所決定的總體效益。推而廣之,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資源流動,在多數情況下也不會達到資源上的絕對的平均。成年子女本身的需要、他們自己的子女負擔、父母的身體狀況、個人喜好、個人收入的差別等都會對資源的具體分配產生影響。但是,無論具體情況如何千差萬別,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資源流動的基本趨向應該是資源的平均化。在這個平均化過程中,當資源從成年子女轉移到老年父母時,我們所說的家庭養老也就得以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