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青少年問題行為調研結果討論

路琦 付俊杰[1]

一 青少年不良行為現象不容忽視,預防工作迫在眉睫

青少年發生不良行為是其進一步產生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的基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重在防微杜漸,應該從不良行為開始。調查發現,普通學校青少年有不良行為的在20%以上,發生最多的是“沉迷網絡以至于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抽煙、飲酒”“曠課”,發生率分別是8.2%、5.8%、3.8%。工讀學校青少年有不良行為的在85%以上,“抽煙、飲酒”“沉迷網絡以至于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多次曠課、逃學”“無故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的發生率分別為16.8%、14.6%、12.9%、11.9%。這說明當前青少年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有一定發生率的危害性現象,不能視為少數現象而忽略,必須引起足夠重視。開展不良行為預防是青少年犯罪分級干預預防的第一步,預防的重點應該是抽煙、飲酒、曠課、沉迷網絡、逃學等在青少年中最常發生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長的行為。

二 具有嚴重不良行為是工讀學校學生的典型特征

調查發現,普通學校青少年嚴重不良行為發生率在10%以內,工讀學校青少年嚴重不良行為的發生率在50%以上。嚴重不良行為在普通青少年中較少發生,而在工讀學校學生中較為常見,兩者的發生率有較大的差距。具有嚴重不良行為是工讀學校學生的典型特征,基本符合當前工讀學校收生的重要標準和現行法律標準:年齡已滿12周歲不滿18周歲、有嚴重不良行為的“特殊問題青少年”(個別學生年齡小于12周歲或超過18周歲)。工讀學校學生嚴重不良行為發生較多的是“隨意毆打別人(三次以上)”“抽煙成癮”“酗酒”“多次追逐、攔截、辱罵、恐嚇別人(三次以上)”“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結伙斗毆,追逐、攔截他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等行為”。這些行為都比較有破壞性,不加以矯治、懲戒,很容易發展成犯罪行為。

三 多種因素影響青少年不良行為與嚴重不良行為

1.青少年基本認知及心理性格特點

相關研究表明,青少年核心自我評價會影響內化問題行為[2]。本次調查發現,在性格自我認知上,青少年自我評價總體上是正向陽光的,無論是普通學校學生還是工讀學校學生,積極性格因素的自我評價比例要高于消極性格因素。但是,具體來看,工讀學校學生與普通學校學生在性格自我評價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工讀學校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消極。這可能與工讀學校學生成長過程中不斷遭受挫折體驗,成功感較弱有關。

研究發現,科學家、體育明星、影視明星是青少年普遍崇拜的偶像。但比較研究發現,工讀學校學生最崇拜影視明星、體育明星和虛擬世界人物,普通學校學生最崇拜科學家、文學家和現實中的人物英雄。工讀學校學生更喜歡虛擬的、刺激的、離自己較遠的崇拜對象;普通學校學生更喜歡現實的、通過努力能達到的崇拜對象。相關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偶像崇拜與其自我概念有密切關系[3]。研究結果提示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在自我概念方面可能存在著差異。工讀學校學生真實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可能具有更大的差異,更希望在虛擬的偶像世界中得到慰藉。

總的來說,青少年在對成功歸因(調查問卷涉及的6個方面)的時候,傾向于選擇內歸因。但是,普通學校學生在個人努力、聰明才智、機會三個方面的成功歸因百分比高于工讀學校學生。工讀學校學生在人際關系、運氣、家庭條件背景三個方面的歸因百分比高于普通學校學生。普通學校比工讀學校學生在成功上更具有內歸因的趨向。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歸因有原因源、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其中,原因源維度與自尊感有密切關系。當個體將成功歸結于內在原因時,會產生自豪、滿意,而歸結于外在原因時,只會產生幸運感。反過來,當個體將失敗歸因于內在原因時,會產生羞愧自卑,而歸結于外在原因時,則很少有羞愧感。工讀學校學生在歸因時更趨向于外部歸因,當他們出現“問題行為”時也可能將其歸結于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不從自身找原因,不會產生自責感,因而不會主動地去調整其“問題行為”。

2.家庭依附程度

研究發現,工讀學校學生父親和母親本科學歷比例要低于普通學校學生,父母在本地工作的比例小于普通學校學生,父母作為第一撫養者身份的比例要低于普通學校學生,單親家庭比例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有繼父或繼母情況的要多于普通學校學生。即從家庭結構、父母陪伴、父母文化、撫養者特征等方面來看,工讀學校學生的家庭養育環境要比普通學校學生差。在幼年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可能是其在青少年時期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

從家庭情感因素來看,工讀學校父母間情感質量要差于普通學校。相關研究也表明,父母婚姻質量對兒童的行為問題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4][5]。因此可以說,工讀學校學生父母間感情問題可能與工讀學校學生問題行為密切相關。另外,工讀學校學生與父親情感及與母親情感都要差于普通學校學生,尤其是與父親的關系差距非常明顯。相關研究表明,父子關系和兒童的攻擊、違紀問題有顯著的雙向作用[6]。工讀學校學生父子關系較差一方面可能導致學生產生行為問題;另一方面,學生的違紀行為問題也可能是父子關系較差的原因。

與父母間情感及與父母的情感結果相一致,工讀學校學生與普通學校學生家庭氛圍也存在著差異。普通學校學生擁有正向家庭氛圍的要多于工讀學校。相比普通學校學生,有一部分工讀學校學生生活在缺乏關心與尊重或者是存在著冷暴力的家庭氛圍之中。

相關研究表明,父母不良養育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問題密切相關[7]。本次調查也發現,工讀學校學生監護人與普通學校監護人的養育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普通學校學生監護人更多地采取“關心疼愛,事事過問”“要求嚴格,正確引導”兩種積極的養育方式;工讀學校學生監護人更多地采用其他4種消極養育方式(放任自流,不管不問;經常打罵,家庭暴力;一味順從,過分溺愛;趕出家門)。

調查發現,工讀學校學生家庭成員(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直系親屬)有犯罪記錄比例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學生。家庭成員出現犯罪問題對青少年的行為發展可能有不良的示范作用。

從與家長交流情況來看,青少年與家長交流的內容首先是學習和感情,然后才是娛樂和金錢。但是,工讀學校學生與家長交流娛樂和金錢的比例高于普通學校學生;普通學校學生比工讀學校學生更希望家長關心自己的學習,工讀學校學生中對家長是否關心自己學習持無所謂態度的比例是普通學校的2倍,不希望家長關心自己學習的學生是普通學校的3倍??梢钥闯觯袉栴}行為的青少年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習持有回避的態度。

3.學校認可程度

青少年非正常離校(逃學、曠課)本身就是一種不良行為,同時也是其他不良行為的重要誘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青少年在學校是否找到自身的價值感。調查發現,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在是否經常離開學校、不在學校上學這一問題上有非常大的差距,工讀學校學生曾經出現過非正常離校的占比近40%,普通學校學生僅是3.1%。青少年非正常離校會出入不適宜青少年出入的場所、交往不良社會人員,極易導致其他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針對學生非正常離校情況,大多數工讀學校都有“曠課學生教師要找回”的管理措施,就是為了避免工讀學校學生非正常離校引發其他問題,這個做法普通學校可以借鑒,這樣也許可以避免普通學校青少年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基于“挫折—侵犯”理論,相關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學業挫折會引發攻擊性行為,進而產生其他不良行為[8]。調查發現,工讀學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興趣比普通學校差,班級學習氛圍不如普通學校學習氛圍理想。從教育實踐來看,工讀學校學生從普通學校轉入工讀學校前,在行為問題之外,大多伴隨著學業問題。在學業上的挫折經歷、無成功感是其產生行為問題的誘因。

在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上,調查發現,工讀學校中對師生關系“非常滿意”的比例要少于普通學校,受同學歧視的情況要多于普通學校。在歧視原因方面,普通學校學生更可能因為成績不好受到歧視,工讀學校學生更可能因為欺負同學而被歧視。此外,工讀學校學生遭遇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相比普通學校學生,在實施或遭遇校園暴力后,工讀學校學生不愿意將相關情況告訴家長或尋求老師幫助,更愿意選擇“同樣通過暴力手段報復”和“忍氣吞聲”??梢姡ぷx學校學生要面對更多的校園人際關系問題,容易引發更多的問題行為。

4.成長環境及社會交往

相關研究表明,不良成長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都會產生影響[9]。調查發現,工讀學校學生自我報告居住地周邊有更多娛樂性場所(歌舞廳、游戲廳、網吧、臺球館、洗浴中心),普通學校學生自我報告居住地周邊有更多文化性場所(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宮)。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工讀學校學生更多地去娛樂場所,普通學校學生更多地去文化性場所。周邊不良環境的浸潤,可能會對青少年行為發展造成影響。此外,調查發現,工讀學校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更多地與社會人員進行交往;在18歲以前,與異性發生性關系的比例也高于普通學校學生(特別是14歲這一年有8.3%的工讀學校學生報告第一次發生了性關系);比普通學校學生更多地接受了反主流文化(如自殺、性虐待等信息),或對反主流文化不反感。工讀學校學生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想法的及已經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學生比例要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學生。超越年齡的社會交往、異性交往與反主流文化的影響可能會徹底改變青少年的發展軌跡。

在社會支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青少年都傾向于將虛擬人物作為對自己產生正面影響最大的人,將親近的人(母親和父親)作為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最大的人,表現出一種“距離產生美”的社會心理效應。與此相一致,青少年最不想和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述說自己的內心話,但在遇到困難時,又會最想將這些問題向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傾訴。這一現象體現了青少年面對父母獨立和依賴并存的心理特點。相比普通學校學生,工讀學校學生把家庭關系當成最大困難的比例要高,且更不愿意在遇到困難時向父母和監護人傾訴,而是愿意向戀人伴侶傾訴。這說明工讀學校學生更加缺乏家庭方面的社會支持,將支持對象轉向戀人伴侶,相比普通學校學生缺少來自家庭方面的保護性因素。

5.網絡及虛擬因素

青少年網絡成癮、網絡偏差行為與一般問題行為存在著密切的關系[10]。調查發現,當前大多數青少年在12歲以前都已經“觸網”,10歲和12歲是青少年兩個開始上網的高峰。工讀學校學生相比普通學校學生,在上網方面具有明顯的特征:上網時間更長,頻率更高,上網更多是進行娛樂性活動而非學習性活動,愿意到同學或朋友家里、網吧上網,上網自控能力更低。也就是說,相比普通學校學生,工讀學校學生有更多的網絡偏差行為和更多的網絡成癮表現,學習生活更多地被互聯網改變和打亂。與上述結果相一致,參與此次調查的教師也認為網絡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不能正確利用網絡是加劇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重要原因。

6.青少年法律認知情況

加強法治教育有利于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11]。調查發現,學校法治課堂是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識的主陣地;互聯網、同伴朋友、廣播電視媒體、居住地法治教育宣傳也是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識的渠道。對于課堂法治教育,工讀學校學生的態度明顯比普通學校學生消極,認為“很有意義,愿意學習,知法守法”的比例明顯低于普通學校學生;認為“毫無意義,流于形式,與我無關”“應付考試”“很有用,知法才能鉆法律的空子”的比例又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學生。面對同樣的課堂法治教育,持有消極的學習態度,可能會影響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從青少年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情況來看,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掌握情況基本一致。他們對犯罪、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相關的法律知識及《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關內容只是了解一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大多青少年認為法律的作用是“保護自己和他人”“懲罰違法者”,對法律作用有較為正確的認知。但工讀學校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更傾向于認為法律的作用是“禁止自己做很多事情”或者“沒什么用”。也就是說,工讀學校學生更多的是看到法律對自己的管束而不是保護。

學習法律之后,是否能讓青少年更守法?調查發現,90.6%的普通學校青少年表示在學習法律知識后,不會實施犯罪行為。而工讀學校學生表示在學習法律知識后,不會實施犯罪行為的比例是76.4%。這一差別反映少數工讀學校學生對普法教育有錯誤的認知甚至漠視普法教育。這提示對有不良行為的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應該更加注重針對性、嚴肅性。

7.師生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犯罪行為原因的認識

師生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犯罪行為原因的認識基本沒有表現出學校類型的差異。青少年學生認為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犯罪行為的原因主要是:“沒有養成好習慣”“貪玩、不愛學習”“交友不慎”。

教師認為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客觀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好”“網絡文化不健康”“社會風氣不良”。具體到家庭教育方式,教師認為“過分溺愛”和“放任自流”兩種監護方式可能會造成青少年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

具體到青少年個人因素,兩種類型學校的教師都認為“是非辨別能力差”“價值觀扭曲”影響青少年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行為。此外,工讀學校教師更關注“是非辨別能力差”,普通學校教師更關注“意志力薄弱、易受影響”。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兩種類型學校教師接觸的學生有差異。工讀學校學生出現“問題行為”往往“自發性”較強,源自“是非辨別能力差”;普通學校學生出現“問題行為”往往是受他人影響的,多伴隨“意志力薄弱、易受影響”。

具體到青少年心理因素,無論是普通學校還是工讀學校教師都認為“逆反心理”“尋求刺激”和“盲目隨從”是引發青少年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等問題行為的心理因素。這三種因素是青少年心理教育與法治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1] 路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行為規范與青少年犯罪預防研究課題組組長;付俊杰,北京市海淀工讀學校教科研主任。

[2] 王玉潔等:《青少年核心自我評價與內化問題行為的關系》,《中國學校衛生》2015年第3期(總第36期)。

[3] 姚計海、申繼亮:《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的關系研究》,《心理科學》2004年第1期。

[4] 梁宗保等:《父母婚姻質量與兒童行為問題的追蹤研究:兒童努力控制的調節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第5期。

[5] 李劍俠、郭菲、陳祉妍:《父母婚姻質量、教養行為與女生外化問題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年第1期。

[6] 張曉等:《親子關系與問題行為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型:對兒童早期的追蹤研究》,《心理學報》2008年第5期。

[7] 高雪屏、于素維、蘇林雁:《兒童青少年多動沖動行為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年第1期。

[8] 屈朝霞、童玉林、路紅紅、陸耀明:《同伴交往、學業成績對兒童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基于挫折—侵犯理論的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年第4期。

[9] 劉麗新、夏斌、黃汐濱:《不良成長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中外醫學研究》2014年第6期。

[10] 王莉等:《青少年網絡成癮、網絡偏差行為與一般問題行為的關系》,《中國特殊教育》2010年第8期。

[11] 金文璽:《加強法制教育是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重要舉措》,《中國青年研究》2010年第1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临颍县| 道孚县| 从江县| 郯城县| 大同县| 清原| 佛学| 拜城县| 邵东县| 壶关县| 临西县| 稷山县| 毕节市| 明溪县| 林口县| 库尔勒市| 阳高县| 连平县| 蓬溪县| 安图县| 湖口县| 万载县| 化德县| 香港 | 富平县| 定西市| 观塘区| 洪雅县| 平武县| 罗平县| 合江县| 环江| 藁城市| 临朐县| 旬阳县| SHOW| 儋州市| 乌审旗| 砀山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