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路琦 付俊杰[1]
一 基本認知及心理性格特點
1.青少年性格自我認知
參與調研學生對性格的自我評價情況如表1所示,包含開朗、樂觀、善良、熱情、溫和、正直、勇敢7項積極性格因素和暴躁、孤獨、冷酷、自卑、偏執(zhí)、抑郁、懦弱7項消極性格因素。總的來說,青少年學生(包括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積極性格因素的自我評價比例要高于消極性格因素,對自己的性格評價總體上是正向陽光的。
表1 青少年性格自我認知情況(多選題)
表1 青少年性格自我認知情況(多選題)-續(xù)表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交叉點,即對于前7種積極性格來說,工讀學校學生的自我評價要低于普通學校。但對于后7種消極性格來說,工讀學校學生認為自身具有這種性格特點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即,從性格自我認知來看,工讀學校學生從一定程度上要比普通學校學生消極。這可能與工讀學校學生成長過程中不斷遭受挫折體驗、成功感較弱有關。
圖1 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性格認知對比
2.青少年偶像崇拜特點
從表2中可以看出,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共同崇拜的對象是科學家、體育明星、影視明星,崇拜人次數比例都在10%以上。
表2 青少年偶像崇拜特點(多選題)
所不同的是,如圖2所示,工讀學校學生選擇崇拜對象比例排名前三的是:影視明星(15.7%)、體育明星(12.5%)、虛擬世界人物(12.2%)。普通學校學生選擇崇拜對象比例排名前三的是:科學家(19.5%)、文學家(15.3%)、現實中的人物英雄(12.5%)。可見,工讀學校的學生更喜歡虛擬的、刺激的、離自己較遠的崇拜對象;普通學校學生更喜歡現實的、通過努力能達到的崇拜對象。
圖2 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偶像崇拜特點對比
3.青少年成功歸因特點
由表3可知,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對成功歸因6個方面(本次調查問卷中涉及的有6個方面)的基本趨勢是一致的,歸因選擇百分比排序為“個人努力”>“聰明才智”>“機會”>“人際關系”>“運氣”>“家庭條件背景”。總的來說,青少年傾向于將成功的原因歸結于內在因素。
表3 學生成功歸因特點分析(多選題)
具體到歸因的6個因素,普通學校學生在個人努力(33.9%)、聰明才智(21.8%)、機會(17.4%)三個方面的成功歸因百分比高于工讀學校學生(30.6%、19.1%、16.2%)。工讀學校學生在人際關系、運氣、家庭條件背景三個方面的歸因百分比高于普通學校學生。即橫向來看,普通學校學生比工讀學校學生在成功上更具有內歸因的趨向(見圖3)。
圖3 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成功歸因對比
二 家庭依附程度
1.青少年父母基本情況
總的來說,大部分青少年學生的父母都有穩(wěn)定的工作,父母的學歷以中專或高中水平為主。普通學校學生的父親和母親具有本科學歷的比例,均高于工讀學校學生的父親和母親,且父母在本地居住的要多于工讀學校學生的父母。
如表4所示,相比父親的職業(yè)或身份,青少年(包括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群體中,母親有穩(wěn)定工作的比例相對高一些。工讀學校學生母親有穩(wěn)定工作的占66.7%,在外打工的占20.3%,務農的占13.0%;普通學校學生母親有穩(wěn)定工作的占59.2%,在外打工的占19.5%,務農的占21.3%。
表4 父母職業(yè)或身份
如表5所示,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父母文化程度總體一般,這與前述的兩種類型學生居住地分布情況基本相同、調研取樣較為均衡的情況是相一致的,且相互得到了印證。
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父親文化程度比例中較高的是初中、中專或高中水平,總體文化程度一般。工讀學校學生父親文化程度是初中的占比45.6%、中專或高中占比26.2%、小學占比17.6%、本科占比8.0%、博士占比1.5%、碩士占比1.1%;普通學校學生父親文化程度相應的占比依次是41.1%、24.9%、18.1%、13.7%、0.9%、1.3%。其中,普通學校學生父親本科文化程度的比例要高于工讀學校學生(13.7% vs. 8.0%)。
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母親文化程度比例比較高的是初中、中專或高中水平,總體文化程度不高,特別是小學文化程度的要比前述父親的占比高。普通學校學生母親具有本科學歷的比例要高于工讀學校學生的母親(12.9% vs. 8.7%)。
表5 父母文化程度
如表6所示,工讀學校學生父親在本地工作的占75.3%,在外地工作的占24.7%;普通學校學生父親在本地工作的占83.7%,在外地工作的占16.3%。普通學校學生父親在本地工作的比例高于工讀學校學生(83.7% vs. 75.3%)。這反映普通學校學生可能比工讀學校學生有更多的來自父親的陪伴。
工讀學校學生母親在本地工作的占80.4%,在外地工作的占19.6%。普通學校學生母親在本地工作的占87.5%,在外地工作的占12.5%。同樣,普通學校學生母親在本地工作的比例也高于工讀學校學生(87.5% vs. 80.4%)。這反映普通學校學生可能比工讀學校學生有更多的來自母親的陪伴。
另外,數據還顯示:無論是工讀學校學生,還是普通學校學生,母親在本地工作的比例都高于父親。
表6 父母工作地
2.青少年主要撫養(yǎng)者特征
總的來說,青少年主要撫養(yǎng)者是爸爸媽媽(50%以上),其次是爺爺奶奶(20%~40%),其他撫養(yǎng)類型都在10%以下。數據顯示,伴隨著年齡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爸爸媽媽承擔起主要撫養(yǎng)者的責任,爺爺奶奶作為主要撫養(yǎng)者的比例在下降。橫向比較來看,普通學校學生父母作為主要撫養(yǎng)人的比例要高于工讀學校學生,且在各個年齡階段都呈現著相同的趨勢(見表7)。
工讀學校學生爸爸媽媽作為主要撫養(yǎng)者的比例從3歲以前的50.4%遞增到6~12歲年齡階段的58.8%。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作為主要撫養(yǎng)者的比例從3歲以前的38.7%下降到6~12歲年齡階段的22.6%。隨著年齡的增加,更多的爸爸媽媽承擔了工讀學校學生的直接撫養(yǎng)責任。
表7 工讀學校學生主要撫養(yǎng)者特征(多選題)
普通學校學生的主要撫養(yǎng)者隨著學生的年齡增加也呈現著有規(guī)律的變化趨勢。普通學校學生爸爸媽媽作為主要撫養(yǎng)者的比例從3歲以前的59.2%遞增到6~12歲年齡階段的67.6%。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作為主要撫養(yǎng)者的比例從3歲以前的31.4%下降到6~12歲年齡階段的19.6%(見圖4)。
圖4 青少年主要撫養(yǎng)者的變化特征
當我們進一步比較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父母作為第一撫養(yǎng)者的差異時,發(fā)現:在3個年齡階段,普通學校學生父母作為第一撫養(yǎng)人的比例,始終高于工讀學校學生。這提示我們: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的早期家庭養(yǎng)育環(huán)境存在差異,普通學校學生可能得到更多的來自父母的直接關愛和照顧(見圖5)。
圖5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父母作為第一撫養(yǎng)者的差異
3.青少年單親家庭特征
如表8所示,工讀學校學生的單親家庭比例為24.2%,非單親家庭占比為75.8%;普通學校單親家庭比例占11.7%,非單親家庭占比為88.3%。
表8 單親家庭情況分布
如圖6所示,工讀學校學生的單親家庭比例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24.2% vs. 11.7%),相比普通學校學生,有更多的工讀學校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中。
圖6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單親家庭情況差異
具體到單親的原因,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呈現出相同的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離異與父同住”或“離異與母同住”。
單親工讀學校學生中“離異與父同住”的占46.0%,“離異與母同住”的占30.6%,父親早逝的占8.8%,母親早逝的占6.5%,父親曾服刑的占5.4%,母親曾服刑的占2.7%。單親普通學校學生中“離異與父同住”的占45.8%,“離異與母同住”的占29.6%,父親早逝的占10.7%,母親早逝的占7.2%,父親曾服刑的占3.1%,母親曾服刑的占3.6%(見表9)。
表9 單親的具體原因
再分析青少年家庭的繼父或繼母情況,工讀學校學生中無繼父或繼母的占比85.7%,有繼父或繼母的占比14.3%;普通學校學生中無繼父或繼母的占比93.5%,有繼父或繼母的占比6.5%(見表10)。
如圖7所示,工讀學校有繼父或繼母學生的比例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學生(14.3% vs. 6.5%)。這反映:有繼父或繼母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可能會影響到工讀學校學生的成長歷程。
表10 有無繼父或繼母情況
圖7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有無繼父或繼母情況差異
4.青少年家庭情感因素
調查分別考察了青少年父母間情感及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系。
從“父母間感情”來看,總的來說,兩類學校學生“父母間感情”的總體趨勢基本相同,多數青少年“父母間感情”處于一般以上的水平。
工讀學校學生父母間感情很好的占37.6%,較好的占25.5%,一般的占22.6%,父母不生活在一起的占7.9%,不好的占6.5%;普通學校學生父母間感情很好的占51.3%,較好的占23.9%,一般的占16.8%,父母不生活在一起的占4.9%,不好的占比3.0%(見表11)。
進一步對比發(fā)現,普通學校學生父母間感情在“很好”這種類型水平上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工讀學校學生,在其他幾種情況下所占的比例要低于工讀學校學生。總體來看,工讀學校學生父母間感情要差于普通學校學生(見圖8)。
表11 父母間感情情況
圖8 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父母間感情的差異
從“與父母的情感”來看,總的來說,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系多處于一般以上水平,青少年與母親的情感要好于與父親的情感。
工讀學校學生與父親感情良好的占比55.2%,一般的占比33.6%,不好的占比11.2%;與母親感情良好的占比66.1%,一般的占比28.4%,不好的占比5.5%。總的來說,工讀學校學生與父母感情處于良好水平的較多,但一般水平的也超過了1/3,達到33.6%;工讀學校學生與母親的感情要好于與父親的感情。
普通學校學生與父親感情良好的占比70.1%,一般的占比26.6%,不好的占比3.3%;與母親感情良好的占比80.3%,一般的占比17.3%,不好的占比2.4%。總的來說,普通學校學生與父母感情處于良好水平的占大多數,與父親感情一般的不到1/3,與母親感情一般的不到1/5;普通學校學生與母親的感情要好于與父親的感情(見表12)。
表12 與父母感情情況
如圖9所示,工讀學校學生與父母感情良好的比例要低于普通學校學生;與父母感情一般或不好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尤其是在“與父親感情不好”這方面,工讀學校學生與普通學校學生的比例差異較大(11.2% vs. 3.3%)。
圖9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在與父母感情方面的差異
5.青少年家庭氛圍
當被問及“你認為你所在的家庭充滿溫馨與愛嗎?”多數青少年的回答是“家庭溫馨,彼此關心、尊重”。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是當前青少年家庭的主流氛圍。
工讀學校學生“家庭溫馨,彼此關心、尊重”占61.2%,“不存在家庭暴力,但仍未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占25.7%,“父母關系不和睦,存在家庭暴力”占9.4%,“與家人不生活在一起”占3.7%。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工讀學校學生中占多數,“沒有暴力但缺乏溫暖”的家庭也占一定的比例。
普通學校學生“家庭溫馨,彼此關心、尊重”占78.5%,“不存在家庭暴力,但仍未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占15.2%,“父母關系不和睦,存在家庭暴力”占4.4%,“與家人不生活在一起”占1.8%。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是普通學校學生家庭的主流(見表13)。
表13 家庭氛圍情況
如圖10所示,在正向家庭氛圍(家庭溫馨,彼此關心、尊重)方面,普通學校學生占比要高于工讀學校學生(78.5% vs. 61.2%)。在其他幾種消極家庭氛圍方面,工讀學校學生的占比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
圖10 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家庭氛圍差異
相比普通學校學生,有占比更多的工讀學校學生生活在缺乏關心與尊重或者存在冷暴力的家庭氛圍之中。
6.監(jiān)護人養(yǎng)育方式
工讀學校學生監(jiān)護人中“關心疼愛,事事過問”占42.0%,“要求嚴格,正確引導”占34.4%,“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占10.2%,“經常打罵,家庭暴力”占6.3%,“一味順從,過分溺愛”占5.7%,“趕出家門”占1.4%。
普通學校學生監(jiān)護人中“關心疼愛,事事過問”占43.3%,“要求嚴格,正確引導”占47.6%,“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占4.1%,“經常打罵,家庭暴力”占2.2%,“一味順從,過分溺愛”的占2.2%,“趕出家門”占0.6%。
總的來說,“關心疼愛,事事過問”“要求嚴格,正確引導”兩種相對積極的養(yǎng)育方式在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中都是主流(見表14、圖11)。
表14 監(jiān)護人養(yǎng)育方式情況(多選題)
從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差異來看,工讀學校學生監(jiān)護人采用最多的養(yǎng)育方式是“關心疼愛,事事過問”,普通學校學生監(jiān)護人采用最多的養(yǎng)育方式是“要求嚴格,正確引導”。普通學校學生監(jiān)護人更多地采取“關心疼愛,事事過問”“要求嚴格,正確引導”兩種相對積極的養(yǎng)育方式;工讀學校學生監(jiān)護人更多地采用其他4種消極養(yǎng)育方式。
圖11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監(jiān)護人養(yǎng)育方式的差異
7.家庭成員(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直系親屬)有無犯罪記錄情況
工讀學校家庭成員中沒有犯罪記錄的情況占比91.1%,有犯罪記錄的占比8.9%;普通學校家庭成員中沒有犯罪的情況占96.3%,有犯罪記錄的占比3.7%(見表15)。
表15 家庭成員(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直系親屬)有無犯罪記錄
如圖12所示,工讀學校學生家庭成員有犯罪記錄比例要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學生(8.9% vs. 3.7%)。
圖12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家庭成員犯罪記錄情況差異
8.學生零花錢情況
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零花錢的情況基本一致,多數學生是“有一些,但不固定”。其他幾種情況的比例比較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中有10%左右報告自己沒有零花錢(見表16)。
表16 學生零花錢情況
9.與家長交流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青少年是否希望家人關心自己的學習”。是否希望家人關心自己的學習,反映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和效能感,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家長對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工讀學校學生希望家人關心自己學習的占比50.6%,無所謂的占比39.0%,不希望家長關心自己學習的占比10.4%。普通學校學生希望家長關心自己學習的占比77.3%,無所謂的占比19.3%,不希望家長關心自己學習的占比3.4%(見表17)。
表17 是否希望家人關心自己的學習
如圖13所示,普通學校學生比工讀學校學生更希望家長關心自己的學習(77.3% vs. 50.6%)。工讀學校學生中對家長是否關心自己學習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比例是普通學校的2倍多(39.0% vs. 19.3%),而不希望家長關心自己學習的學生是普通學校的3倍多(10.4% vs. 3.4%)。這一結果可能是因為工讀學校學生普遍存在著學習困難,如學習基礎差,學習效能感低,長期在學習上沒有成功感,因此也不愿意家長關注自己的學習。
圖13 青少年學生是否希望家人關心自己的學習
從與家長交流的內容來看,工讀學校學生與家長交流學習的占38.2%,交流感情的占29.1%,交流娛樂的占21.7%,交流金錢的占11.0%。普通學校學生與家長交流學習的占47.6%,交流感情的占26.1%,交流娛樂的占20.0%,交流金錢的占6.3%(見表18)。
表18 與家長交流內容(多選題)
從總體趨勢上來講,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與家長交流的內容首先是學習和感情,然后才是娛樂和金錢。
進一步分析,普通學校學生比工讀學校學生在學習方面和家長有更多的交流,而工讀學校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在感情、娛樂、金錢三個方面與家長交流更多。這一結果與前述“普通學校學生比工讀學校學生更愿意家長關注自己的學習”的結果是一致的(見圖14)。
圖14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與家長交流內容的差異
三 學校認可程度
1.青少年非正常離校情況
青少年存在非正常離校問題(如逃學、曠課等)關聯(lián)其在學校是否能夠找到存在的價值及對學校學習生活的認可程度。總的來說,對于普通學校學生來說,非正常離校是一種罕見的現象,但對于工讀學生來說,非正常離校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如表19所示,工讀學校學生中“從沒有離開學校、不在學校上學”占比61.6%,“離開過,時間不超過3個月”占比24.8%,“離開學校時間超過3個月”占比13.6%。將近40%的工讀學校學生都曾出現過非正常離校、中斷學業(yè)的情況。
普通學校學生絕大多數都沒有出現過“經常離開學校、不在學校上學”的情況,占比96.9%。“離開學校,時間超過3個月”占比2.4%,“離開學校時間超3個月”占比0.7%。
表19 青少年非正常離校情況
由圖15可見,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在“是否經常離開學校、不在學校上學”這一問題上有非常大的差距。從現實情況來看,普通學校學生很少有經常離開學校、不在學校的現象,逃學、曠課在普通學校發(fā)生比例較少。而在轉入工讀學校之前,工讀學校學生中有相當比例的中斷學業(yè)的情況,或者說經常逃學、曠課是其轉入工讀學校的重要原因。
圖15 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非正常離校情況差異
具體到學生離校的主要原因(10%以上),工讀學校學生離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學習興趣”“與老師、同學關系緊張”“和社會閑散人員一起玩”,分別占比42.6%、14.5%、13.6%。普通學校學生離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學習興趣”“與老師、同學關系緊張”“家庭貧困,無力負擔學業(yè)”“初中畢業(yè)未能考入高中”,分別占比34.5%、19.1%、17.2%、12.6%。
進一步分析顯示,兩種類型學生對“學生離校原因”的回答中,共同歸因占比最多的是“沒有學習興趣”“與老師、同學關系緊張”,說明這兩個因素可能是影響青少年正常上學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是,“和社會閑散人員一起玩”是工讀學校學生非正常離校的重要原因,但在普通學校學生中較少發(fā)生(3.3%)。所以,不良社會交往是可能導致工讀學校學生逃學、輟學的重要原因。工讀學校一般采用相對封閉式管理,就是要切斷學生與不良社會少年的聯(lián)系,從而減少其問題行為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另外,“家庭貧困,無力負擔學業(yè)”“初中畢業(yè)未能考入高中”是普通學校學生不能繼續(xù)學習的主要原因,在工讀學校學生中發(fā)生比例較少。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工讀學校學生其他非正常離校的原因稀釋了這兩個因素的比例;二是工讀學校學生初中畢業(yè)后基本都會升入職高學校繼續(xù)學習,而不是到普通高中就讀。
表20 青少年離校原因(多選題)
再具體到各因素的差異,工讀學校學生非正常離校原因比例高于普通學校學生的因素是:“沒有學習興趣”“和社會閑散人員一起玩”“因違反學校規(guī)章制度被開除”“因被公安、司法機關處理過,沒有學校愿意接收”;普通學校學生非正常離校原因比例比工讀學校高的因素是:“家庭貧困,無力負擔學業(yè)”“與老師、同學關系緊張”“初中畢業(yè)未能考入高中”“在學校遭受歧視”。
除上述差異外,“因違反學校規(guī)章制度被開除”“因被公安、司法機關處理過,沒有學校愿意接收”這兩個因素在普通學校很少發(fā)生,但在工讀學校是學生入學的重要原因(見圖16)。
圖16 普通學校與工讀學校學生非正常離校原因差異
2.青少年學習狀態(tài)、學習興趣與學習壓力
從學習狀態(tài)來看,工讀學校學生“學習比較努力”的占21.1%,“一般”的占32.5%,“不太好,但我會努力”的占33.0%,“不太好,但無所謂”的占13.3%;普通學校學生“學習比較努力”的占38.4%,“一般”的占30.4%,“不太好,但我會努力的”的占28.6%,“不太好但無所謂”的占2.6%(見表21)。
表21 青少年學習狀態(tài)
如圖17所示,工讀學校學習狀態(tài)中大多數人處于“一般”或“不太好,但我會努力”的情況;普通學校學生中多數人處于“比較努力”“一般”或“不太好,但我會努力”。
兩種類型學校學生學習狀態(tài)中差異比較大的是:工讀學校“比較努力”的學生數明顯低于普通學校學生(21.1% vs. 38.4%);工讀學校學習“不太好,但無所謂”的學生明顯高于普通學校(13.3% vs. 2.6%)。這反映工讀學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明顯比普通學校學生差。這可能是工讀學校學生學習能力、基礎、成績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圖17 普通學校與工讀學校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差異
從學習興趣來看,當被問起“你對在學校所學的東西整體上感興趣嗎?”工讀學校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的占24.6%,一般的占62.5%,沒興趣的占12.9%;普通學校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的占50.0%,一般的占46.3%,沒興趣的占3.6%(見表22)。
表22 青少年學習興趣
如圖18所示,工讀學校學生與普通學校學生在學習興趣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工讀學校學生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普通學校大多數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工讀學校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明顯少于普通學校(24.6% vs. 50.0%),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明顯多于普通學校(12.9% vs. 3.6%)。學習興趣低一方面是工讀學校學生學習基礎差、能力低的原因,另一方面學習興趣低導致工讀學校學生學習效果普遍不夠理想。
圖18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學習興趣差異
從學習壓力方面來看,工讀學校學生學習壓力一般的占54.6%,學習壓力大的占23.0%,不大的占22.5%;普通學校學生學習壓力一般的占55.9%,學習壓力大的占33.7%,學習壓力不大的占10.5%。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學習壓力情況分布基本相同,大部分學生學習壓力都處于一般或大的狀態(tài)(見表23)。
表23 青少年學習壓力情況
具體到學習壓力來源,工讀學校學生學習壓力來自父母的占31.9%,來自老師的占27.0%,來自同伴競爭的占23.8%,來自社會就業(yè)的占17.2%。普通學校學生學習壓力來自父母的占28.5%,來自老師的占23.9%,來自同伴競爭的占33.9%,來自社會就業(yè)的占13.7%(見表24)。
表24 青少年學習壓力來源情況(多選題)
如圖19所示,工讀學校學生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是父母和老師,普通學校學生學習壓力主要來自同伴競爭、父母和老師。普通學校學生學習壓力來自同伴競爭的比例明顯高于工讀學校學生,而工讀學校學生來自老師和社會就業(yè)的壓力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
在普通學校學習是學生的最主要任務,同伴間學習競爭激烈,因此來自同伴間的學習競爭壓力很大。而在工讀學校,學生行為轉化與學習同等重要。與此同時,小班化教學,同學間學習成績相差大,同伴間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在這種情況下,工讀學校學生的學習主要靠教師督促和引導,來自教師的學習壓力較普通學校會稍高。另外,工讀學校學生多數在職高或初中畢業(yè)后就會走向社會,提前就業(yè),會比普通學校學生面臨更多的社會就業(yè)壓力。
圖19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學習壓力來源差異
3.青少年所在班級學習氣氛
總的來說,青少年所在班級的學習氛圍多處于一般及以上水平。
工讀學校班級學習氛圍很好的占18.0%,較好的占28.8%,一般的占38.1%,較差的占9.8%,很差的占5.4%。普通學校班級學習氛圍很好的占35.3%,較好的占30.8%,一般的占25.8%,較差的占5.5%,很差的占2.6%(見表25)。
表25 青少年所在班級學習氣氛
如圖20所示,普通學校班級學習氛圍處于很好或較好狀態(tài)的比例要高于工讀學校,工讀學校班級氛圍處于一般及以下的要多于普通學校。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工讀學校班級工作中除了學習氛圍的營造外,還要開展各項教育活動,并且聚焦于學生問題行為轉化。基于學生特點,很多工讀學校沒有正常開展文化課的學習,而是增加法治教育、活動性課程,因此學生感受到的班級學習氛圍相對要比普通學校弱一些。
圖20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所在班級學習氛圍差異
4.師生關系與同學關系情況
青少年對師生關系的滿意度方面,工讀學校對師生關系非常滿意的占29.0%,滿意的占36.4%,一般的占30.9%,不滿意的占3.7%。普通學校學生對師生關系非常滿意的占43.0%,滿意的占36.4%,一般的占19.0%,不滿意的占1.6%。總體來說,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對師生關系處于滿意及非常滿意的水平(見表26)。
表26 青少年對師生關系的滿意度
如圖21所示,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在“非常滿意”這一類型比例上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有較大差異,工讀學校學生中對師生關系“非常滿意”的明顯低于普通學校學生(29.0% vs. 43.0%)。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二:(1)部分工讀學校學生在普通學校就讀時,就對教師的教育有反抗、偏見,會將緊張的師生關系帶入工讀學校。(2)工讀學校教師對學生要求嚴格,在日常教育中需要嚴格矯正學生的各種行為問題,容易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圖21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對師生關系滿意度的差異
關于青少年受教師表揚情況,如表27所示,工讀學校學生中有時受到表揚的占75.3%,經常受表揚的占17.9%,沒有受到表揚的占6.8%;普通學校學生中有時受到表揚的占74.5%,經常受到表揚的占20.2%,沒有受到表揚的占5.3%。
可見,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在校受教師表揚的情況基本一致,多數學生在學校受到過教師的表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工讀學校的學生在普通學校時,由于各種行為問題,很少得到普通學校教師表揚。但是,當他們轉入工讀學校以后,得到一定比例的表揚,這對其行為的改善大有裨益。
表27 青少年受教師表揚情況
是否受同學歧視方面,總的來說,青少年受到同學歧視的是少數。工讀學校學生沒有受到同學歧視的占78.4%,受到過同學歧視的占21.6%;普通學校學生沒有受到同學歧視的占85.9%,受到過同學歧視的占14.1%。工讀學校學生受到同學歧視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21.6% vs. 14.1%)(見表28)。
表28 青少年受同學歧視情況
具體到受同學歧視的主要原因(10%以上),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受到同學歧視大多是因為成績不好、欺負同學、說謊、家庭貧困(見表29)。
表29 青少年受同學歧視原因(多選題)
如圖22所示,不同點在于:普通學校學生更可能因為成績不好受到歧視,工讀學校學生更可能因為欺負同學而被歧視。這反映普通學校與工讀學校學生群體中有不同的人際氛圍,普通學校中更注重學習的比較,工讀學校學生更關注的是同伴間的關系。
圖22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受同學歧視原因的差異
5.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
工讀學校學生中沒有實施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占75.7%,實施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有24.3%。普通學校學生中沒有實施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占95.9%,實施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占4.1%。
工讀學校學生中沒有遭遇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占77.8%,遭遇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有22.2%。普通學校學生中沒有遭遇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占91.8%,遭遇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占8.2%(見表30)。
表30 是否遭遇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
如圖23所示,工讀學校學生實施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比例高于普通學校學生(24.3% vs. 4.1%)。工讀學校遭遇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學生比例高于普通學校學生(22.2% vs. 8.2%)。這說明工讀學校學生相比普通學校學生,既有可能是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實施者,也可能是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圖23 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是否實施或遭遇過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差異
當被問及“實施或遭遇校園暴力的情況你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是否知曉”時,工讀學校學生回答“不知曉的”多于“知曉的”(51.0% vs. 49.0%),普通學校學生回答“不知曉的”少于“知曉的”(38.4% vs. 61.6%)(見表31)。
表31 校園暴力的情況你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是否知曉
工讀學校學生雖然更可能實施或遭遇校園欺凌或暴力,但他們也更有可能向父母隱瞞這些情況。沒有父母的關心和支持,一般的校園欺凌或暴力行為可能會增加,甚至導致工讀學校學生其他問題行為。這提示教育者要更加關注工讀學校學生群體,及時發(fā)現可能隱蔽的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行為(見圖24)。
圖24 實施或遭遇校園暴力的情況你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是否知曉
當被問及“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最佳的處理方式”,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回答趨勢基本一致,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告知家長或老師尋求幫助”和“訴諸法律”,說明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正確的方式處理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見表32)。
表32 認為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最佳的處理方式(多選題)
具體到兩種類型學校學生在處理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差異時,調查發(fā)現:普通學校學生比工讀學校學生更認為需要“告知家長或老師尋求幫助”和“訴諸法律”,而工讀學校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更愿意選擇“同樣通過暴力手段報復”和“忍氣吞聲”。這提示,我們需要進一步對工讀學校學生加強專項教育,引導其學會以積極的方式處理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見圖25)。
圖25 青少年認為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最佳的處理方式的差異
四 成長環(huán)境及社會交往
1.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
當被問及“你居住的地區(qū)有下列哪些活動場所?”時,統(tǒng)計結果中,有10%以上青少年學生選擇的場所有:工讀學校學生報告居住地區(qū)附近有的活動場所比例從高到低的是網吧(16.4%)、電影院(15.4%)、圖書館(14.5%)、游戲廳(11.5%);普通學校學生認為居住地區(qū)附近有的場所比例從高到低的是圖書館(24.1%)、電影院(15.8%)、文化館(14.0%)、青少年宮(12.6%)、網吧(10.2%)(見表33)。
表33 居住地活動場所(多選題)
由圖26可見,普通學校學生報告居住地周邊有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宮、電影院的比例要高于工讀學校學生,工讀學校學生報告居住地周邊有歌舞廳、游戲廳、網吧、洗浴中心的比例高于普通學校,即工讀學校學生報告居住地周邊有更多娛樂性場所,普通學校學生報告居住地周邊有更多文化性場所。
產生這一差異的原因,一是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家庭居住地周邊環(huán)境確有明顯差異;二是工讀學校學生日常更多地去娛樂性場所,普通學校學生更多地去文化性場所。
圖26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居住地周邊活動場所差異
青少年經常去的活動場所方面,如表34所示,10%以上的工讀學校學生經常去的活動場所有:電影院(21.2%)、圖書館(18.7%)、網吧(13.9%)、游戲廳(10.8%);10%以上的普通學校學生經常去的活動場所有:圖書館(40.4%)、電影院(19.8%)、文化館(16.1%)、青少年宮(13.9%)。
聯(lián)系到前一項目(你居住的地區(qū)有下列哪些活動場所?),調查發(fā)現學生報告的居住地周邊有的活動場所和經常去的活動場所是一致的。
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都經常去電影院和圖書館,但工讀學校學生還會經常去網吧和游戲廳,普通學校學生還會經常去文化館和青少年宮(見表34)。
表34 青少年經常去的活動場所(多選題)
如圖27所示,普通學校學生比工讀學校學生更多地去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宮;工讀學校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更多地去歌舞廳、游戲廳、網吧、臺球館、電影院、洗浴中心。
與前一項目結果一致,工讀學校學生更多地去娛樂場所,普通學校學生更多地去文化性場所。
圖27 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經常去的場所的差異
2.青少年同伴交往情況
在交往對象方面,62.0%工讀學校學生經常和“在校學生”一起玩,17.8%經常和“社會閑散人員,不學習不工作,學歷是初中以下”的伙伴一起玩,10.3%經常和“社會閑散人員,不學習不工作,學歷是高中以上”的伙伴一起玩,9.9%經常和“已經工作的人”一起玩。89.5%普通學校學生經常和“在校學生”一起玩,2.5%經常和“社會閑散人員,不學習不工作,學歷是初中以下”的伙伴一起玩,2.4%經常和“社會閑散人員,不學習不工作,學歷是高中以上”的伙伴一起玩,5.6%經常和“已經工作的人”一起玩(見表35)。
表35 經常在一起玩的伙伴們(多選題)
表35 經常在一起玩的伙伴們(多選題)-續(xù)表
如圖28所示,普通學校學生一起玩的伙伴結構相對比較單純,多為在校學生。工讀學校除了交往在校學生外,還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和“社會閑散人員,不學習不工作,學歷是初中以下”交往,和這些人員交往有可能導致工讀學校學生出現不良行為。
圖28 青少年經常一起玩的伙伴
在朋友間關系滿意度方面,工讀學校學生對朋友間關系非常滿意的占31.9%,滿意的占41.9%,一般的占23.7%,不滿意的占2.5%;普通學校學生對朋友間關系非常滿意的占41.9%,滿意的占39.7%,一般的占17.0%,不滿意的占1.4%。
可見,青少年學生對朋友間關系普遍比較滿意,普通學校“非常滿意”的比例略高于工讀學校(見表36)。
3.青少年異性交往情況
工讀學校學生認為談戀愛是為了“尋找情投意合的伴侶”占47.4%,“成家過日子,撫育兒女”占19.1%,“滿足性欲望”占11.5%,“滿足新鮮感”占22.0%。普通學校學生認為談戀愛是為了“尋找情投意合的伴侶”占51.0%,“成家過日子,撫育兒女”占24.5%,“滿足性欲望”占7.3%,“滿足新鮮感”占17.3%(見表37)。
表36 對朋友間關系的滿意度(多選題)
表37 談戀愛的目的(多選題)
可見,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認為談戀愛的目的大多是“尋找情投意合的伴侶”“成家過日子,撫育兒女”“滿足新鮮感”。
18歲以前,工讀學校學生中有71.6%學生沒有發(fā)生性關系,28.4%學生發(fā)生過性關系;普通學校學生中有88.6%沒有發(fā)生過性關系,11.4%發(fā)生過性關系。可見,工讀學校學生中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在18歲以前發(fā)生過性關系(見表38)。
從圖29中,我們發(fā)現,在其他年齡段,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發(fā)生性關系的比例相似,都在3%以內。但在13~15歲,總共有19.5%的工讀學校學生第一次發(fā)生了性關系。尤其是14歲這一年,8.3%的工讀學校學生報告第一次發(fā)生了性關系,而普通學校學生在這一年發(fā)生性關系的比例只有1.4%。從預防的角度看,13歲、14歲可能是對工讀學校學生進行性教育的重要年齡。
表38 第一次發(fā)生性關系的年齡
圖29 青少年第一次發(fā)生性關系的時間
4.青少年社會支持情況
調查分別從“你認為對你產生正面影響最大的人是誰?”“你認為對你產生負面影響最大的人是誰?”“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遇到了困難,你最想將這些問題向誰傾訴?”“你最不想向誰述說自己的內心話?”五個方面研究青少年的社會支持情況。
工讀學校學生報告對自己產生正面影響最大的人依次是:虛擬人物(25.4%)>朋友(23.6%)>父親(18.8%)>母親(13.9%)>老師(9.6%)>祖父母或外祖父母(4.6%)>兄弟姐妹(4.0%)。
普通學校學生自我報告對自己產生正面影響最大的人依次是:虛擬人物(42.0%)>朋友(15.3%)>父親(15.1%)>母親(11.3%)>老師(8.8%)>兄弟姐妹(3.8%)>祖父母或外祖父母(3.6%)。
在談及對自己產生正面影響最大的人的時候,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選擇的分布情況基本一致。非常有意思的是,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都傾向于將“虛擬人物”作為對其產生正面影響最大的人。可能虛擬人物離自己的生活很遠,遵循“距離產生美”的心理原則,自己就更加喜歡。除了虛擬人物外,對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產生正面影響較大的是(10%以上):朋友、父親、母親(見表39)。
表39 對青少年產生正面影響最大的人(多選題)
如圖30所示,在共同點之外,我們看到虛擬人物對普通學校學生的正面影響明顯大于工讀學校,朋友對工讀學校學生的正面影響明顯大于普通學校。看來,普通學校學生更有可能從虛擬人物處得到情感認同,工讀學校學生更愿意從朋友那里尋求同伴支持。
圖30 對青少年產生正面影響最大的人
工讀學校學生自我報告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最大的人依次是:母親(23.1%)>父親(22.0%)>老師(14.8%)>朋友(13.5%)>虛擬人物(9.7%)>祖父母或外祖父母(8.6%)>兄弟姐妹(8.4%)。
普通學校學生自我報告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最大的人依次是:母親(20.9%)>父親(20.6%)>老師(17.9%)>朋友(14.0%)>兄弟姐妹(9.1%)>虛擬人物(8.8%)祖父母或外祖父母(8.7%)。
與前一項目中,把虛擬人物作為最有正面影響的人不同,當被問起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最大的人時,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的答案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母親和父親。這種現象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對不熟悉的人彬彬有禮,而對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或愛人沒有耐心,經常發(fā)火。這是由于親密關系之間的特殊社會心理造成的(見表40)。
43.1%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學習狀況,31.1%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自身性格、能力問題,17.5%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家庭關系,8.4%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朋友關系。
普通學校學生有54.7%認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學習狀況,27.7%認為是自身性格、能力問題,9.4%認為是家庭關系,8.1%認為是朋友關系。
總的來看,表41中4種困難因素在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心目中的難度排序是相同的,且兩種類型的學生都把學習狀況作為自己最大的困難。
表40 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最大的人(多選題)
表41 遇到的最大困難
如圖31所示,進一步分析發(fā)現,普通學校學生把學習狀況當成最大困難的比例要高于工讀學校學生(54.7% vs. 43.1%)。工讀學校學生把家庭關系當成最大困難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17.5% vs. 9.4%),即學習在普通學校學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可能高于工讀學校學生,而工讀學校學生的家庭關系問題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家庭關系問題是困擾工讀學校學生成長的特殊因素。
圖31 青少年遇到的最大困難
工讀學校學生遇到了困難,29.3%的想向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傾訴,27.1%的想向同學朋友傾訴,19.0%的不向任何人說。
普通學校學生遇到了困難,42.0%的想向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傾訴,28.2%的想向同學朋友傾訴,17.7%的不向任何人說。
可見,遇到困難時,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的主要傾訴對象是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同學朋友,且有一定比例的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不向任何人訴說(見表42)。
表42 遇到了困難,你最想將這些問題向誰傾訴
如圖32所示,不同點在于,普通學校學生選擇向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傾訴的比例高于工讀學校學生(42.0% vs. 29.3%)。工讀學校學生選擇向戀人伴侶傾訴的比例高于普通學校學生(16.3% vs. 4.4%)。可能的原因是,普通學校學生的家庭人際氛圍更好一些,且工讀學校學生有戀人伴侶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學校學生。
圖32 青少年遇到困難向誰傾訴
普通學校學生和工讀學校學生面對“最不想向誰述說自己的內心話”這一問題時的反應趨勢是一致的,他們的排序都是: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不向任何人述說>網友>老師>同學朋友>戀人伴侶(見表43)。
調查發(fā)現,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最不想向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說自己的內心話”。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都會“在遇到了困難,最想將這些問題向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傾訴”。這一現象可能體現了與父母交往時青少年“獨立 vs. 依賴”并存的特點。一方面,他們渴望獨立,所以不想對父母說心里話;另一方面,他們又具有依賴性,遇到了困難,又會最想找父母。
表43 最不想向誰述說自己的內心話
表43 最不想向誰述說自己的內心話-續(xù)表
5.反主流文化影響
關于“是否接觸過一些反主流文化,諸如自殺、性虐待等信息”,工讀學校53.8%的學生“未接觸過,反感非主流文化”,23.5%的學生“接觸過,沒有興趣”,14.6%的學生“未接觸過,但不反感”,8.2%的學生“接觸過,十分想嘗試”。有31.7%的工讀學校學生接觸過反主流文化。
普通學校73.9%的學生“未接觸過,反感非主流文化”,13.2%的學生“接觸過,沒有興趣”,10.1%的學生“未接觸過,但不反感”,2.8%的學生“接觸過,十分想嘗試”。
進一步分析顯示,有31.7%的工讀學校學生接觸過反主流文化,有16.0%的普通學校學生接觸過反主流文化(見表44)。
表44 是否接觸過一些反主流文化,諸如自殺、性虐待等信息(多選題)
兩種類型學校學生對反主流文化的接觸情況分布趨勢大致相同,從高到低依次是“未接觸過,反感非主流文化”>“接觸過,沒有興趣”>“未接觸過,但不反感”>“接觸過,十分想嘗試”。但工讀學校接觸過反主流文化或對反主流文化不反感的人群要顯著高于普通學校。
數據顯示,過分暴露在反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可能導致工讀學校學生做出一些反主流的行為(見圖33)。
圖33 青少年是否接觸過一些反主流文化,諸如自殺、性虐待等信息
6.是否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
“是否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其受不良社會交往的影響。85.0%的工讀學校學生沒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10.1%的工讀學校學生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4.8%的工讀學校學生表示已經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
96.7%的普通學校學生沒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2.3%的普通學校學生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0.9%的普通學校學生表示已經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見表45)。
表45 青少年是否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
比較發(fā)現,普通學校學生很少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也極少有學生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工讀學校學生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的及已經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學生比例要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學生。此問題中,學生表示已經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并不一定代表其已經實際加入,有可能是學生覺得這樣表達比較“炫酷”“與眾不同”。另外,學生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理解可能比較寬泛,有可能把他們在社會上交往的不良小團體也等同于黑社會性質組織(見圖34)。
圖34 青少年是否有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想法差異
五 網絡及虛擬因素
1.青少年初始上網時間
網絡社會,青少年上網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8.3%的工讀學校學生在6周歲以下就開始上網,5.9%的普通學校學生在6周歲以下就開始上網。隨著年齡增長,工讀學校學生在10歲時,出現了開始上網的最高峰(17.1%),在12歲出現了開始上網的次高峰(16.5%)。普通學校學生同樣也在10歲時出現了最高峰(21.6%),在12歲時出現了開始上網的次高峰(18.7%)(見表46)。
從圖35來看,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開始上網年齡的趨勢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在10歲和12歲時出現兩個高峰。工讀學校學生在12歲時,累積開始上網的人達到81.1%(累積百分數);普通學校學生在12歲時,累積開始上網的人達到82.2%(累積百分數),即,無論是工讀學校學生,還是普通學校學生,在12歲時,大多已經都開始了上網。
表46 開始上網年齡
圖35 青少年初始上網時間
2.青少年上網基本特征
從上網方式來看,工讀學校學生48.0%通過自己家里電腦上網,27.4%通過移動終端上網,19.6%在同學或朋友家里電腦上網,4.9%的學生在網吧上網。
普通學校學生62.0%通過自己家里電腦上網,30.0%通過移動終端上網,6.4%在同學或朋友家里電腦上網,1.6%的學生在網吧上網。
可見,工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大多都選擇在自己家里的電腦上網,或通過移動終端上網。工讀學校學生還有一部分人選擇在同學或朋友家里的電腦上網(見表47)。
表47 最經常的上網方式
由圖36可知,普通學校學生比工讀學校學生更愿意在自己家里電腦上網,工讀學校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更多地選擇在同學或朋友家里電腦上網。可能是普通學校學生家里配備電腦的比工讀學校學生家里多,或者是工讀學校學生喜歡到同學家或朋友家里,和他們一起上網。
圖36 青少年最經常的上網方式
另外,工讀學校學生有4.9%會去網吧上網,而普通學校只有1.6%。從現實來看,網吧的數量比往年減少很多,而且大多正規(guī)網吧都對未成年人有限制。去網吧上網反映工讀學校學生更可能突破規(guī)則限制,更可能迷戀網絡游戲。
從上網頻率看,工讀學校學生39.3%一天多次上網,15.2%一天一次上網,12.4% 2~3天上一次網,15.6%一周上一次網,17.5%一周上不了一次網。
普通學校學生12.6%一天多次上網,17.2%一天一次上網,13.4% 2~3天上一次網,27.4%一周上一次網,29.4%一周上不了一次網(見表48)。
表48 青少年上網的頻率
如圖37所示,工讀學校學生“一天多次上網”占比最多,普通學校學生“一周上不了一次網”占比最多。工讀學校學生上網頻率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學生。
圖37 青少年上網的頻率
在每天上網的時長方面,工讀學校學生每天上網時間不到1小時的占14.2%,1~2小時的占22.6%,3~4小時的占23.3%,5~6小時的占10.0%,超過6小時的占29.9%。
普通學校學生每天上網時間不到1小時的占41.9%,1~2小時的占34.3%,3~4小時的占13.5%,5~6小時的占3.9%,超過6小時的占6.4%(見表49)。
表49 每天上網的時長
如圖38所示,工讀學校學生每天上網時長占比最多的是每天超過6小時(29.9%),普通學校學生每天上網時長占比最多的是每天不到1小時。在每天上網時間2小時以內的區(qū)間內,普通學校學生的比例高于工讀學校,在2小時以上的區(qū)間,工讀學校學生的比例高于普通學校。
可見,工讀學校學生的上網時間顯著高于普通學校,尤其是在6小時以上區(qū)間,差異非常明顯。
結合上一項目,調查結果發(fā)現,工讀學校學生在上網頻率和每天上網時長上都高于普通學校。
圖38 青少年上網的時長
青少年上網主要做什么?工讀學校學生上網(10%以上)主要是玩游戲(18.2%)、聽音樂(16.1%)、聊天(14.8%)、看視頻(14.3%),主要的內容基本是與娛樂、放松相關的活動。
普通學校學生上網(10%以上)主要是聽音樂(17.9%)、查學習資料(15.2%)、聊天(13.0%)、看視頻(12.2%)、玩游戲(12.1%),主要內容一部分與學習相關,一部分與娛樂相關(見表50)。
表50 青少年上網主要做什么(多選題)
如圖39所示,普通學校學生上網時,看新聞、收發(fā)郵件、查學習資料等與學習有關的活動明顯高于工讀學校學生;在聽音樂方面,普通學校學生要高于工讀學校學生;工讀學校學生在玩游戲、看視頻等娛樂性項目上花費時間要顯著高于普通學校學生。
圖39 青少年上網主要做什么
3.青少年是否能控制上網沖動
如表51所示,青少年不能控制自己上網沖動的問題普遍存在。工讀學校學生中能控制自己上網沖動的占60.4%,22.2%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網沖動,17.4%需要別人提醒。普通學校學生中能控制自己上網沖動的占69.4%,10.8%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網沖動,19.8%需要別人提醒。
表51 是否能控制上網沖動
如圖40所示,普通學校能控制上網沖動的學生要高于工讀學校學生;工讀學校學生不能控制上網沖動的比例顯著高于普通學校學生。即工讀學校學生的上網自控能力低于普通學校學生。
圖40 青少年是否能控制上網沖動
4.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改變
生活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正在被互聯(lián)網改變。56.3%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互聯(lián)網“多少改變了自己生活方式”,21.1%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互聯(lián)網“幾乎沒有改變自己”,14.9%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互聯(lián)網“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7.7%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互聯(lián)網“目前沒有改變自己,但將來會”。
54.1%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互聯(lián)網“多少改變了自己生活方式”,26.4%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互聯(lián)網“幾乎沒有改變自己”,9.7%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互聯(lián)網“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9.7%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互聯(lián)網“目前沒有改變自己,但將來會”(見表52)。
表52 互聯(lián)網是否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如圖41所示,無論是工讀學校學生還是普通學校學生,多數認為互聯(lián)網“多少改變了生活方式”。此外,工讀學校學生中認為“完全改變了自己生活方式”的比例高于普通學校學生。總的來說,互聯(lián)網對工讀學校學生的影響要大于普通學校學生。
圖41 互聯(lián)網是否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六 法律認知情況
1.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識的途徑及居住地法治教育情況
如表53所示,工讀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生了解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10%以上)是學校法治課堂、互聯(lián)網、廣播電視媒體、同學朋友,其中以學校法治課堂最多。
表53 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情況(多選題)
當問及青少年“在你的居住地,是否經常向居民或村民進行法治教育?”17.3%的工讀學校學生回答“經常宣傳教育”,41.1%回答“有時宣傳教育”,18.3%回答“不宣傳教育”,23.3%回答“不清楚”。27.2%的普通學校學生回答“經常宣傳教育”,42.8%回答“有時宣傳教育”,10.4%回答“不宣傳教育”,19.6%回答“不清楚”。總的來說,多數青少年居住地“有時”對居民或村民進行法治宣傳教育(見表54)。
表54 在你的居住地,是否經常向居民或村民進行法治教育
比較分析發(fā)現,工讀學校學生居住地向居民或村民經常進行法治教育的比例要明顯低于普通學校學生,不進行法治宣傳教育的比例要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學生。可見,普通學校學生居住地的法治教育開展情況要優(yōu)于工讀學校學生(見圖42)。
圖42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居住地法治教育情況差異
2.青少年接受學校法治教育情況及對法治教育課程的看法
工讀學校學生67.8%表示學校長期開設法治教育課程,19.2%認為學校開設法治教育課程,但沒有堅持,13.0%的工讀學校學生表示學校沒有開設法治教育課。普通學校學生70.5%表示學校長期開設法治教育課程,18.0%的學生認為學校開設法治教育課程,但沒有堅持,11.5%的學生表示學校沒有開設法治教育課程。
總的來說,當前青少年所在學校大部分都開設有法治教育課程,也存在一部分開設但沒有堅持的情況(見表55)。
表55 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情況
75.1%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法治教育課程“很有意義,愿意學習,知法守法”,12.2%的認為法治教育課程“毫無意義,流于形式,與我無關”,7.7%的工讀學校學生學習法治教育課程是為了“應付考試”,5.0%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法治教育課程“很有用,知法才能鉆法律的空子”。
90.3%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法治教育課程“很有意義,愿意學習,知法守法”,3.6%的認為法治教育課程“毫無意義,流于形式,與我無關”,3.5%的普通學校學生學習法治教育課程是為了“應付考試”,2.6%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法治教育課程“很有用,知法才能鉆法律的空子”(見表56)。
表56 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情況
表56 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情況-續(xù)表
如圖43所示,比較發(fā)現,工讀學校學生對待法治教育課程明顯比普通學校學生消極,認為“很有意義,愿意學習,知法守法”的比例明顯低于普通學校學生(75.1% vs. 90.3%)。而在“毫無意義,流于形式,與我無關”“應付考試”“很有用,知法才能鉆法律的空子”等幾項錯誤認知方面的比例又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學生。
圖43 工讀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在法治教育課程看法差異
3.青少年是否了解相關法律知識
工讀學校76.3%的學生對犯罪、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一點,15.7%的學生了解很多,8.0%的學生不了解。普通學校74.7%的學生對犯罪、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一點,18.9%的學生了解很多,6.4%的學生不了解(見表57)。
兩種類型學校的學生對與犯罪、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程度相似。大部分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一點,但不深入。從現實來看,學生了解相關法律知識主要渠道是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章節(jié),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了解。
表57 青少年是否了解與犯罪、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相關的法律知識
《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與青少年密切相關的兩部法律。工讀學校78.5%的學生了解這兩部法律的部分內容,12.8%的學生不了解,8.7%的學生了解全部內容;普通學校73.9%的學生了解這兩部法律的部分內容,13.7%的學生不了解,12.4%的學生了解全部內容(見表58)。
可見,兩種類型學校學生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了解程度相似,大部分青少年只是了解部分內容。
表58 青少年是否了解《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青少年對法律作用的認知
工讀學校學生中有78.4%的學生認為法律的作用是“保護自己和他人”,10.1%的學生認為是“懲罰違法者”,7.3%的學生認為是“禁止自己做很多事情”,4.2%的學生認為是“沒什么用”。普通學校學生中有86.4%的學生認為法律是“保護自己和他人”,7.8%的學生認為是“懲罰違法者”,3.6%的學生認為是“禁止自己做很多事情”,2.2%的學生認為是“沒什么用”。
總的來說,大多數青少年認為法律的作用是“保護自己和他人”“懲罰違法者”,對法律作用有較為正確的認知。但工讀學校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更傾向于認為法律的作用是“禁止自己做很多事情”或者“沒什么用”(見表59)。
表59 法律的作用
5.青少年認為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是否應該負責任
78.5%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應該負責任,21.5%的學生認為不應該負責。89.1%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應該負責任,10.9%的學生認為不應該負責(見表60)。
大部分青少年認為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是應該負責任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應該負責任的比例略高于工讀學校。
表60 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是否應該負責任
6.了解法律后,青少年是否會實施犯罪
當被問及“若了解法律知識的話,你會實施犯罪行為嗎?”76.4%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了解法律知識后不會實施犯罪行為;16.4%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不清楚了解法律知識后會不會實施犯罪行為;7.2%的工讀學校學生認為了解清楚法律知識后仍然可能實施犯罪行為。
90.6%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了解法律知識后不會實施犯罪行為;6.0%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不清楚了解法律知識后會不會實施犯罪行為;3.4%的普通學校學生認為了解清楚法律知識后仍然可能實施犯罪行為(見表61)。
表61 了解法律知識后,是否還會實施犯罪行為
由圖44可見,了解法律知識后,普通學校學生比工讀學校學生更傾向于不會實施犯罪行為(90.6% vs. 76.4%),即普通學校學生更可能做到先知法、后守法;工讀學校學生學習法律后,不一定會做到守法,這反映工讀學校學生對法律的漠視。因此,對工讀學校學生的法治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法律知識的講授上,法治教育要跟進相應的引導監(jiān)督措施。
圖44 了解法律知識后,青少年是否還會實施犯罪行為
七 師生對青少年問題行為原因的認識
1.青少年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犯罪行為原因的認識
關于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原因,工讀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的看法趨勢基本相同,他們選擇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原因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沒有養(yǎng)成好習慣”>“貪玩 、不愛學習”>“交友不慎”>“沉迷網絡”>“追求刺激”>“玩游戲”>“喜歡享樂”(見表62)。
表62 青少年對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原因的認識(多選題)
關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最主要原因,除“學校教育缺位”這一選項在10%左右外,青少年對其他選項的選擇比例分布比較均衡,且在20%~25%。認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最主要原因從高到低依次是“個人價值觀扭曲”>“沖動、意氣用事”>“家庭教育失職”>“社區(qū)環(huán)境不良”,選擇“學校教育缺位”因素的學生相對較少。工讀學校學生中選擇“沖動、意氣用事”作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最主要原因的比例相對普通學校學生較高(24.4% vs. 21.6%)。可能是工讀學校學生自身行為或觀察到的同伴行為更傾向于“沖動、意氣用事”(見表63)。
表63 青少年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最主要原因的認識(多選題)
2.教師對青少年不良行為客觀原因的認知
工讀學校教師和普通學校教師對于青少年不良行為客觀原因的看法比較一致,認為客觀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好”“網絡文化不健康”“社會風氣不良”。選擇“家庭教育不好”作為青少年不良行為客觀原因的比例最高,選擇“校園風氣不正”的比例最低(見表64)。
表64 青少年不良行為的客觀原因(多選題)
3.教師對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家庭教育方式原因的認知
具體到家庭教育方式方面,從對教師的調研結果來看,工讀教師和普通教師都認為“過分溺愛”“放任自流”與青少年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有一定關系。選擇“過分鼓勵獨立自主”“嚴格管束”選項的比例較少(見表65)。
4.教師對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個人因素的認知
工讀教師選擇影響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的個人因素比例排名前三的是“是非辨別能力差”“價值觀念扭曲”“自我約束能力差”,普通學校教師選擇比例排名前三的是“意志力薄弱、易受影響”“是非辨別能力差”“價值觀念扭曲”。“是非辨別能力差”“價值觀念扭曲”是兩種類型學校教師都關注到的影響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的因素;相比之下,工讀學校教師更關注“是非辨別能力差”,普通學校教師更關注“意志力薄弱、易受影響”(見表66)。
表65 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因(多選題)
表66 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個人因素(多選題)
5.教師對青少年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的心理因素認知
如表67所示,工讀學校教師和普通學校教師對青少年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的心理因素認知較為相似,認為“逆反心理”“尋求刺激”和“盲目隨從”是引發(fā)青少年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的心理因素的教師最多。
表67 教師對青少年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以及犯罪的心理因素認知(多選題)
6.教師認為哪些因素加劇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
除上述原因外,工讀學校教師和普通學校教師選擇“不能正確利用網絡”“貧富差距的拉大”“流動人口的增加”作為加劇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重要因素。其中,選擇“不能正確利用網絡”的教師比例最高,選擇“市場的激烈競爭”的教師比例最低。這一結果與前述學生調查中“互聯(lián)網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的結果相一致(見表68)。
表68 加劇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因素(多選題)
[1] 路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行為規(guī)范與青少年犯罪預防研究課題組組長;付俊杰,北京市海淀工讀學校教科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