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壇
民國前史:世界史在中國歷史敘述中的進入
張生
摘要 目前,中國絕大多數論者對中華民國創生之前——“民國前史”的敘述,都延伸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后,甚至更前。其學理淵源,在于“主權在民”的民族國家觀念的興起和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歷史敘述的革命性變化,并隨著歐洲列強侵略中國,改變了中國的“天下觀”和歷史觀。
對晚清的革命黨人來說,歐美民族國家思想的沐浴提供了建構革命思想的基本材料,1840年的屈辱,被論述為國人覺醒的重要起點。“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不僅是當年革命黨人的革命主張,也是國民黨人及相關譜系學者歷史敘述的特點。而延續傳統“正史”書寫慣例的《清史稿》,不管是體例,還是其立場,都被斷然擯棄,甚至一度被懸為“禁書”。
從革命史觀來看,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中,必須論述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生和發展,以便進一步討論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1840年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在中國的起點,作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中華民國,須從其邏輯起點論述其誕生的由來。
不管這些觀點內部存在怎樣的緊張,中國被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成為目前論述民國起點的共識,這其實是把“民國前史”作為世界史的一部分來看,如此,“民國前史”實際上是全球史的思路,改變了司馬遷以來中國二十四史的基本敘述方法、架構和取向。
關鍵詞 歷史敘述 民國前史 革命黨人
一 茲事體大:政治合法性來源的歐洲版本
歷史成為人類社會之必需,是因為歷史敘述系討論政治合法性的必由之路。
以“主權在民”為核心政治準則的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創生過程,是歐洲近代史的主要內容,歐洲強權借助資本主義的力量進行的全球擴張,催生了近代意義上的“世界史”。
本來,中世紀的歐洲,其政治合法性理論是“君權神授”,國王的統治權力來自上帝的授權。但是誰也沒見過上帝,所以發明了一個制度,就是教會制度。這實際上是在世俗的政權和上帝之間設置一個“中介”,由教會的領袖——教皇來代表上帝,給世俗政權一個授權,讓它獲得合法性。當然有人質疑過這一“中介”,如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但他的結局是在卡諾莎的大雪中鵠立數日祈求原諒。這樣的安排必須有一些其他的制度來予以配合,如知識壟斷,用艱澀的拉丁文做知識傳播的主要工具;拉丁文的教育,局限在教士階層。同時實行愚民政策,圣經的解釋權集中在教會。挑戰這一解釋權的哥白尼、布魯諾和伽利略等人,都受到了嚴厲制裁。
這個理論在中世紀末期遭到了嚴重挑戰。首先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這場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閱讀《圣經》來見證上帝。這一理論,得到了其他因素的支持:古騰堡印刷術興起以后,廉價的《圣經》開始走進歐洲的千家萬戶,老百姓有可能自己購買、閱讀《圣經》;同時,歐洲各地原本是方言的英語、法語、德語等等,慢慢地擴大了影響,成為各個規模不等的政權的官方語言。
國民經濟體系的形成,非拉丁語言的應用,各種語言文學經典的傳播,世俗政權權力的壯大,慢慢地形成了一些族群,也就是ethnic group聚居的區域。這些族群,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民族怎么產生?需要一個契機,當一群人共同感受到外來的威脅時,一場民族主義運動就會發生。
歐洲因緣際會,在法國大革命發生之后,這個契機出現了。法國人砍掉了他們皇帝的腦袋,這對當時整個歐洲的君主制國家震動極大,他們聯合起來干涉法國大革命。法國人感受到共同的威脅,四面八方的法國人開始向巴黎聚集,反抗外國的干涉。在這個過程當中,近代民族國家的一些基本象征符號出現了。如國旗——法國人民打出了三色旗,這是近代意義上第一面民族國家的國旗;如國歌——《馬賽曲》。
這里有個重要的問題:法國人民做出這么大的犧牲來反抗外國的侵略,他們的理由是什么?因為法國大革命對中世紀政治合法性理論做了顛覆性的改變,那就是從“君權神授”到“主權在民”:國家的所有主權屬于人民,人民授權自己的代表來行使國家權力。因為這個國家是“自己”的,所以公民對這個國家負有無限的義務,在特殊的時期,可以獻出生命。
法國大革命實際上標志著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它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人民通過自己的代表來行使權力;另一方面,國家必須保護人民的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權利,不通過法定的程序和法律,不可以剝奪人民的自由和權利,這是一體兩面。所以在法國大革命當中就產生了關于民族、國家、人民的系統性概念:公民或者國民,不分膚色、信仰、財富狀況、教育程度,組成自己的國家;一個合法政權統治下公民的集合叫作民族。nation、state和people是同義的,法國人民、法蘭西民族和法國國家,事實上是同一回事。nation、state和people的同義化過程,從學理來講就是一個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
法國大革命稍后,北美和拉丁美洲的革命繼續發揚法國革命的基本要義。“主權在民”的觀念深入人心,徹底地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這個浪潮非常強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很多催人淚下的“英雄”經典,比如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內森·黑爾,他說:“我遺憾只能為我的國家奉獻一次生命。”也有很多人在哲學上做了闡發,其中有我們很熟悉的黑格爾。黑格爾的哲學體系非常龐大,可就像馬克思說的,它可以歸結為:民族走過漫長的歷史,來到自己的終點——國家。
從歐洲發源的民族國家理念,隨著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浪潮,向世界各地傳播,并逐步將各種自成體系、特點鮮明的“非歐洲”歷史納入近代世界史中。
二 受命于天:中國歷史敘事的政治意涵和面臨的挑戰
中國帝制時代的政治合法性來源跟歐洲有類似的地方,叫“受命于天”。怎么證明“受命于天”?中國的制度設計跟歐洲不一樣:不需要中介。君主通過各種祭祀儀式,比如說到天壇、地壇、四郊去祭祀,直接跟上天溝通,保持神秘、獨占和關鍵的自我解釋權。《左傳》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很早就點出了其中的深意。
“受命于天”理論需要歷史敘述的加持。開創中國二十四史先河的《史記》,給出了兩種模式。
1.出生帝系,先天不凡: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夏本紀》)
2.神跡加持,異于常人: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殷本紀》)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周本紀》)
《史記》開創的這一歷史敘事模式,在人跡昭昭的時代,仍然被繼承。
《漢書·高帝紀》上云: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姓劉氏。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于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愿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道開。行數里,醉困臥。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嫗何哭,嫗曰:人殺吾子。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者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苦之,嫗因忽不見。后人至,高祖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受命于天”,則“天子”的治下名“天下”。什么叫“天下”?具象地說,“天子”所居之地叫京師。京師的周邊地區叫京畿、京兆或者順天府。順天府周圍叫直隸,南京做首都的時候有南直隸,北京做首都的時候有北直隸。直隸之外叫行省,行省之外是藩屬,藩屬通過朝貢體系,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向中原王朝表示效忠,表示接受王化和召喚。藩屬之外,是為不毛之地或者蠻夷之地。這樣一種同心圓結構的天下觀,跟民族國家概念大異其趣。
“天下”時代的中國,不存在歐洲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概念,在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來臨時,面臨極大的挑戰。中國對歐洲近代民族國家概念從被動接受,到被其形塑,構成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內容。
這個漫長過程的第一個標志性事件是鴉片戰爭,英國戰勝后和清政府之間簽訂《南京條約》,強迫其割地賠款。而這個不平等條約當中包含了一個預設,這個預設是歐洲人按照自己的民族國家觀念投射到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秩序之上的。該預設假定清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跟清政府簽訂條約方能夠實現權力的讓渡,這是非常悖論性的。眾所周知,大清朝廷和近代意義上的政府并不是一回事,但此時,英國人把民族國家的基本政治架構套到了清朝頭上,假定清政府有權代表中國人民。這里預設的內容含義豐富,也是中國從帝國轉換成民族國家的關鍵外因之一。
但對這個觀念很多人有不同意見,革命黨人尤其反對。1894年孫中山第一次提出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在革命黨人陳天華、鄒容等人的著述中,所謂的“韃虜”,就是滿洲人,在他們看來,滿洲人跟歐美來的殖民者是一樣的,而中國在明朝之后已經“亡國”了,所以要“恢復”中華。
為什么產生這樣的觀念?因為早期的革命黨人很多受過歐美教育,或者是經過日本化的歐美教育。他們把學習的知識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加以置換或者投射后,想當然地就把漢人看成一個民族,把滿洲人看成統治中國的“異族”,是跟漢人不一樣的民族。過去在歷史研究中已經注意到這種現象:后起的民族國家在創生過程中,特別是較早覺醒的知識分子和知識型革命家,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前近代族群作為素材來進行建構。
辛亥革命之際,中國這批思想家迅速完成思想的自我革命。從10月10日起義到民國建立總共才兩個多月,在這兩個多月中,他們發現:如果驅逐“韃虜”,就會導致“韃虜”以及過去跟“韃虜”同盟的那些族群從中國大家庭里分裂出去,所以他們提出“五族共和”概念,迅速消解帝國崩潰的重大后果。“五族共和”這個詞,當時不光是革命黨人這么說,立憲黨人、袁世凱也這么說,連清廷也接受了這個表述。清朝皇帝退位的時候隆裕太后所頒詔書說:
……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圣天下為公之義……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1919年前后,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發現“五族共和”這個詞要進一步深化和科學化,他們開始運用一個新的概念——“中華民族”。這個提法和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精神完全一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第一條: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看得很清楚,這個新國家現在有了從根本上解決政治合法性來源的思路:從受命于天、君權神授,到主權在民。“民”和“國”,成為基本的歷史敘事關鍵詞。
三 傳統歷史敘述的“反動”和民國前史敘述的新路徑
1914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設立清史館。1927年,《清史稿》初步編成,全書536卷,其中本紀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傳316卷。
《清史稿》延續了中國傳統“正史”的撰寫架構,主要撰稿人趙爾巽等均為前清遺老,其文字為桐城一脈,幾與已經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無涉,且政治立場站在清廷一邊。其歷史敘述,直接否定革命黨人的合法性來源。關于武昌起義,稱“八月甲寅,革命黨謀亂于武昌,事覺,捕三十二人,誅劉汝夔等三人……丙辰,張彪以兵匪構變,棄營潛逃……嗣是行省各擁兵據地,號獨立,舉為魁者,皆稱都督”。關于辛亥革命中被殺的清朝各大員,則溢美其“或慷慨捐軀,或從容就義,示天下以大節,垂絕綱常。庶幾恃以復振焉”。關于南京臨時政府,則稱“甲戌,各省代表十七人開選舉臨時大總統選舉會于上海,舉臨時大總統,立政府于南京,定號曰中華民國”。孫中山之名,在《清史稿》中只出現一次。
1929年,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呈文國民政府行政院,指責《清史稿》諸人“自詡忠于前朝,乃以誹謗民國為能事,并不顧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謬百出,開千百年未有之奇……故其體例文字之錯謬百出,尤屬指不勝屈。此書若任其發行,實為民國之奇恥大辱”。易培基反對《清史稿》,其用詞卻不乏前朝理念,他說:“若在前代,其身必受大辟,其書當然焚毀。現今我政府不罪其人,已屬寬仁之至,至其書則決不宜再施行海內,貽笑后人,為吾民國之玷,宜將背叛之《清史稿》一書永遠封存,禁其發行。”
易培基的“永遠封存”并未成為事實,如今《清史稿》是清史研究的必讀書之一。但《清史稿》以紀傳體為架構對民國前史的敘述方式,卻真的成了絕唱。
在中國大陸,自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等人創立馬克思主義線性進步史觀以來,資本主義作為社會發展一個必然的環節,被所有史家注意到。其中,兩套代表性的《中華民國史》如此開卷:
1.張憲文等著《中華民國史》(四卷本)第一章寫道:
19世紀上半葉,清王朝逐步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政治腐敗,財政拮據,國防虛弱,危機四伏。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沖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列強爭先恐后地侵占中國領土。邊疆危機接踵而至,大片國土淪喪。
其隨后的篇章分別討論“列強在中國的爭奪”、“外國資本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社團的興起”和“新型知識階層的出現”,也就是說,該書是在資本主義全球擴張、中國社會資本主義因素不斷積累的邏輯中展開民國前史的。
2.李新總編《中華民國史》,李新先生在序言中寫道:
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既是反清革命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又是中華民國史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必須從它的開始寫起,一直寫到它被中國人民趕走,它在中國的勢力滅亡為止。
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反清革命產生的前提。……這是因為民族資產階級有了初步的發展,才產生了由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領導的反清革命,并于1911(辛亥)年取得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政府的勝利。
在封建社會里,資本主義的出現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在清政府的反動統治下,資產階級的政治活動是有進步意義的。
其前六章分別為“清朝統治的衰落和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人民群眾的自發斗爭”、“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中國同盟會成立后的革命斗爭”,其核心理路與上書是完全一致的。
民國時人的民國前史敘述早有頭緒,1914年,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議員的谷鐘秀即著《中華民國開國史》,其緒論歧見紛呈,但以“海通”為開國的起點,十分清晰:
我國地勢平坦,利于統一。又自古環列皆小蠻夷,不足爭雄長,無競爭故不能進化。君主專制,數千年未嘗少變。海通以來,屢被侮于外人。中經咸豐庚申之難,英法聯軍蹂躪我京師。光緒甲申之辱,法人掠奪我越南,已情見勢絀。至光緒甲午中日之役,庚子拳匪之亂,創巨痛深。遂茫然失其所恃。而日本挾歐化之潮流,激蕩東亞大陸益猛。于是負笈求學,渡東瀛之士,達一萬三千人之多。歐化于是躍黃海盛輸于我國,而政治改革之聲,囂然遍國中矣。
在這一關于中華民國的早期論說中,列強侵華史,就是民國前史。而日本在其中承擔了轉輸歐美觀念的重要作用,于今人論述影響尤大。
在中國臺灣,我們以張玉法20世紀80年代的《中華民國史稿》為例,其序言十分明確:
所謂“中國近代史”的“近代”年代問題,數十年來我們大都接受1920年代末蔣廷黻氏在南開大學首次講授“中國近代史”的斷代觀點,指“近代”始自1840年代鴉片戰爭。蔣氏以來(至1980年時),中國近代史[的著述]在臺已有十余種不同版本,大都始自鴉片戰爭而止于民國肇造,亦有敘至抗日戰爭前夕的。我這里所指,乃自鴉片戰爭甚至應提前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拒絕英國特使馬戛爾尼提出的要求。
不管是鴉片戰爭,還是馬戛爾尼來華,實際上都是以中國進入全球史為討論民國前史的邏輯起點。
四 余論
民國前史的敘述架構,流風所及,中國革命史、近現代史,乃至黨史等各種著述,均以鴉片戰爭前后為起點,確鑿地說明,近代以后的中國史,已經接受了世界史的進入,并實際上成為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這體現了中國學界乃至各界晚清以來在世界史的時空結構中認知中國歷史的特點,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史記》以來紀傳體歷史敘述的主流操作。
然而,形式上似乎有反例,比如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四冊本),全書154萬余字,分88卷,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論”;第二部分為“紀年”;第三部分為百官職爵表;第四部分為“志”,含上帝教、政權、政體、食貨、刑律、外交、文藝等20節;第五部分為“傳”,收太平天國將領83人、女官13人、省郡行政官5人、“洋兄弟”3人、會黨領袖24人、“叛徒”23人。形式上頗有傳統史學的風味,但看內容,則有新的變化:
第一部分 序言 太平天國史卷一
一 開宗明義的說明
二 金田起義的前夜
三 前期飛速發展的革命形勢
四 反封建反侵略的綱領和政策
五 太平天國的興亡和分水嶺——天京事變
六 中外反動勢力在反對太平天國中的結合
七 后期艱苦卓絕的戰斗
八 太平天國革命永垂不朽
其在世界史的范疇中重新架構太平天國史的追求,完全不同于《清史稿》,而鴉片戰爭這一分水嶺的標志意義,在太平天國“前史”中的含義亦被凸顯。這一“反例”,恰恰說明了“民國前史”追溯到鴉片戰爭前后的做法,對整個中國近現代史學界產生的深遠影響。
[張生,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