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保險經辦管理與服務
- 林毓銘
- 11306字
- 2021-04-23 18:20:59
第一節 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概述
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加強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意見的通知》(勞社部發〔2006〕10號)提出:“加強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是加強勞動和社會保障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保險事業持續發展和保證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高度重視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切實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安排,精心組織實施,不斷提高社會保險經辦能力。”2013年11月15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加快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體系。”2014年底,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實際管理的參保對象已將近20億人次,可提供參保、繳費、查詢、發放待遇等多功能服務。實施兩個流程,即信息向上集中、服務向下派送。截至2018年末,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發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覆蓋所有地區。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為12.27 億人,社會保障卡普及率為88%。全國大部分地市全面開通102 項社會保障卡應用。全國31 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建設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信息系統。全國12333 電話咨詢服務全年來電總量為1.34 億次。[1]
一 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定義、原則與內容
(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與經辦管理的定義
2017年我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為67154億元,總支出為57145億元,收支保持總體平衡,累計結存超過71159億元。[2]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2012年1月17日制定的《2012年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工作要點》中指出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工作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是:“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會議部署,緊緊圍繞健全和完善覆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和落實‘十二五’規劃為主線,進一步推進精確管理,做好重大改革政策實施的經辦工作,全面施行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加強擴面征繳,確保各項待遇按規定發放和支付,大力推進標準化、信息化和專業化建設,優化和創新經辦管理服務流程,豐富便民利民舉措,強化社保基金管理,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根據《社會保險行政爭議處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13號),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是指由法律、法規授權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所屬的專門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五大社會保險事務的工作機構。例如,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是指在醫療保險工作中具體負責承辦醫療保險基金的籌集、管理、支付、監督等醫療保險業務的機構。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在行政歸屬上是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所屬的全民事業性機構,在業務上依據政府頒布的醫療保險的各項法律、法規具體開展醫療保險的各項業務工作。
經辦人是親自辦理事情的人,是事件的執行人或操作人,和最終的負責人有時是不同的。負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各組成人員各司其職,各自擔當具體事務的經辦人。社會保險經辦管理就是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五大保險進行費用征收、檔案管理和賬戶管理、政策咨詢、基金使用與投資管理等各種具體事務提供具體服務的管理。
我國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包括行政管理系統和業務管理系統兩大主體系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一般指業務管理機構,屬事業單位性質,主要職責是收繳和調劑、運用保險基金。我國的最高經辦機構是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隸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其在各地的系統分支機構一般稱為“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
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指為了保證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和各項社會保險政策的實施,建立一定的組織機構,配備具有一定素質的工作人員,對社會保險事業進行的決策、計劃、指揮、監督、調節等活動,以及對社會保險基金進行籌集、管理、運營和保障待遇的給付等活動。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涉及政策執行力的問題,需要實現經辦資源的有機整合,目前各地方社會保險機構形成了按五大險種分設、分散管理的經辦管理模式,出現了經辦資源不集中、信息采集擴散、數據集中度低、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經辦能力進步緩慢、經辦效率上不去、群眾抱怨情緒強烈等問題,致使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經辦管理能力長期得不到質的提高,政府公信力下降,窗口服務與信息化服務無法滿足群眾多層次、個性化的辦事需求。
社會保險制度與政策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內容,追求社會保險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重要目標。在建成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高效率的社會保險經辦管理一方面要求建立健全高效的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作支撐;另一方面要求嚴格監控和適時矯正社會保險的不協調性,設計和制訂合理的社會保險規劃來指導社會保險制度的長期發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社會保險制度。
(二)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原則
社會保險經辦信息化是經辦管理最重要的環節,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開展經辦工作,是提高經辦機構能力的重要路徑與突破口,信息化建設要求大力提高經辦機構信息處理水平,提高經辦人員的信息素養、綜合辦事能力、溝通能力和政策執行力度,促進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效能與水平,將管理方式從行政命令導向型轉向流程導向型,優化流程管理,將管理模式覆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社會保險經辦管理不僅要遵循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的一般原則,還應當根據社會保險制度的特殊性要求遵循某些特定的原則。它們是建立合理的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的基本依據,也是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系統正常、有效運行的準則與保證。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原則如下。
(1)依法管理原則。社會保險制度是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統一體,具有強制性,這決定了社會保險制度在各個環節均必須嚴格按照社會保險現行法律、法規與政策有條不紊地運行,并接受社會的監督。社會保險經辦管理作為整個社會保險運行機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依法管理既是為了避免由管理職責紊亂致使社會保險制度在運行中出現的非正常狀態,也是為了確保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權威性與科學性。實行依法管理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管理機構及管理崗位的設置需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二是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必須依法管理,只能在既定的職責范圍內行使權力,不能缺位或越位。其基本任務就是保證現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政策的貫徹落實,從而實現依法行政、管理有序。
(2)公平與效率原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被稱為社會保險政策的執行者、百姓權益的守護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社會保險是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部分,它直接關系到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中央與地方財政既是支撐社會保險制度運行的重要資源基礎,又是社會公共基金的供給側,它實質上為全體社會成員所共有。
首先,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機構職責應當明晰化、公開化,權責利相結合,以便讓社會保險的參保對象明確自己社會保險的權益及相關的申請、上訴的程序與義務是否合理合法。
其次,管理機構在社會保險運行中也是社會保險制度公平的維護者,應當依法保護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杜絕身份歧視,當好公正裁判,及時調解社會保險制度運行中的矛盾與糾紛。
最后,要始終維系社會保險制度運行的效率,保證政令暢通,努力降低管理成本與運行成本,使社會保險資源得到最優配置。
(3)集中管理與分類管理相結合原則。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是一種政府行為,包括行政管理與業務管理兩部分,政府是社會保險制度最終責任的承擔者。因此,政府機構有必要對社會保險事務實行統一集中管理,以保證社會保險的健康發展,最終實現社會保險各險種全國統籌的總目標。推進社會集中管理的同時,對社會保險具體事務實施分類管理,即不同的社會保險項目可以按照其屬性分別歸入相應的社會保險類別,中央與地方政府有明確的分工,并由相應的部門實施責任管理。
(4)屬地管理原則。社會保險制度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系統,追求的目標是社會穩定與社會公平,需要保持每一個環節都能相對穩定、每一個地區都能均衡發展。在運行中它通過一定區域內設置的經辦機構來完成既定任務,實現一定區域范圍內社會成員之間的互濟互助。因此,各國的社會保險事務通常是在國家法律、法規的統一規范下,由各地區組織實施并由各地區的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機構負責管理與監督。在目前的情況下,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應當奉行屬地管理原則,即同一地區的社會保險事務適宜由該地區的管理機構統一管理,這是維護社會保險制度公平性、互濟性和社會性的內在要求。
(5)協調一致原則。社會保險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運行中需要與其他系統保持協調一致。在社會保險系統內部,管理系統需要與社會保險法制系統、實施系統及監督系統保持協調一致。即使在社會保險經辦管理內部,不同的管理機構也需要在明確職責、分工負責的基礎上保持一定程度的分工協作。強調管理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協調及管理系統內部的協調,目的在于減少制度摩擦、提高效率,促使管理目標順利實現。
(三)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內容
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過程是由一定的社會組織制定和實施、全面落實社會保險政策的過程。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社會保險對象的管理、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社會保險績效的管理。
1.社會保險對象的管理
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保護參保對象的合法權益,提供完善的社會服務是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一大本質要求。因此,社會保險對象管理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社會保險對象提供一系列必要服務的過程。一般而言,對在職的社會保險對象的管理大多依托其所在單位進行,而對特殊的社會保險對象,則需要進行社會化管理或社區管理。這些特殊對象是社會的貧弱者,主要包括退休人員、鰥寡孤獨及喪失勞動能力者、失業者、殘疾人等。由國務院頒布、于2014年5月1日起施行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作為中國第一部統籌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將有助于推動相關部門履行救助職責、規范救助行為,為社會貧弱者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
目前,社會保險對象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社會保險的參保對象是在職勞動者,而現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等,將參保對象擴大到了城鄉居民,參保隊伍擴大,政府更要加強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機構的能力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優化管理服務流程,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社會化水平,建立公共服務體系、培訓體系,強化就業服務等;使退休人員從企業中分離出來,將其中大多數人納入社區管理,實行社會化服務,切實減輕企業的社會事務負擔;還要加快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工程的建設步伐,對參保人員進行信息化管理,支持科學的宏觀決策和人本化的微觀管理。
2.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
社會保險基金通常包括個人繳費形成的個人賬戶基金、用人單位繳費形成的社會統籌基金、企業和個人共同繳費的企業年金、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等。其中,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的國有股減持劃入資金及股權資產、中央財政撥入資金、經國務院批準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及其投資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
在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經辦管理過程中,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的要求將社會保險基金納入財政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即負責社會保險費征繳的機構、財政部門和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在國有商業銀行分別開設“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戶”“社會保險基金財政專戶”和“失業保險基金支出戶”。收入方用于暫存收繳的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除按規定向社會保險基金財政專戶劃撥基金外,一般只收不支;財政專戶用于存儲社會保險基金,其作用是接受從收入方劃入的社會保險基金并向支出方撥付社會保險基金;支出方主要用于支付社會保險基金的開支項目,除按規定接受社會保險基金財政專戶撥入的基金外,一般只支不收。明確界定和準確定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與財政部門在基金管理監督中各自的權力(利)、義務、作用與責任,有利于政府克服基金管理中存在的混亂局面。將社會保險基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專款專用,有利于實現基金的預算收支平衡、科學管理,防止社會保險基金被挪用、貪污或浪費;在基金的具體運營過程中,建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的高效率運營機構,或者委托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社會保險基金,使基金按照市場規則運營增值,有利于提高社會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確保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與增值;在社會保險基金發放過程中,要充分運用現代電子技術手段,構建全國性的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安全網,與民政部門、公安部門、財政部門、地方稅務部門、勞動部門等進行聯網協作,建立包括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機構在內的綜合性辦事機構,有效地監督社會保險基金的收繳、使用、管理與發放。
3.社會保險績效的管理
績效管理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美國國家績效評價中的績效衡量小組對績效管理的定義為,“利用績效信息協助設立普遍認可的績效目標,進行資源配置與優化順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維持或改變既定目標的計劃,并且報告成功符合目標或敘述未能達成目標的原因的管理過程”。[3]20世紀西方國家興起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運動,其本質就是要求公共部門以績效管理為目標,以顧客滿意作為衡量公共績效的最重要指標。績效與效率有聯系又有區別,尼古拉斯·亨利認為,效率(efficiency)指以最少的可得資源來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追求投入與產出效率,而有效性(effectiveness)則指注重實現所預想的結果[4]。
社會保險的績效管理也要設置一系列的測量統計指標體系與研究方法,對政府承擔的社會保險的責任及其實施效果進行有效性評估。當前許多國家政府社會保險部門都將注意力放在了改革社會保險行政管理、提高服務手段與效果、降低行政管理成本的層面上。一些國家政府部門社會保險機構由此開發了社會保險績效評估辦法,以確保對提高社會保險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降低社會保險管理成本的各項具體目標進行跟蹤評估,使社會保險在產出量測量、成本測量、結果測量、服務質量測量、公民滿意度測量、政策實施的正面和負面效應測量等方面能進行準確的評估。我國應加強對社會保險統計的管理,在改進和完善定期統計報表制度的同時,建立起經常性的專題調查制度,及時掌握我國社會保險中心工作急需的正面數據與負面數據,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的存量管理與流量管理,研究建立政府社會保險效率景氣指標與監測指標體系,逐步實現社會保險統計數據來源渠道的多元化、正規化、系統化,提升社會保險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以保障社會保險經辦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二 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
管理體制指組織管理系統的結構和組成方式,即運用系統論的觀點采用合理的組織方式將管理單元結合成為一個合理的有機系統,并采取科學手段和科學方法來實現管理的任務與目標。從宏觀層面而言,管理體制要具體規定中央、地方、部門與企業各自的管理范圍、權限職責、利益及其相互關系,管理體制的核心是管理機構的設置、管理機構職權的配置,以及各機構之間的相互協調與相互融通,管理機構的強弱直接影響管理效率和效能的提升與穩定。
社會保險制度要想得到順利的貫徹實施,必須依賴于社會保險經辦能力的加強和提高。社會保險制度的經辦管理體制的建構應當是: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廣泛參與和實行分級負責、分級出資、分級管理。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建設任務繁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一是確立社會保險的管理原則和管理流程;二是明確社會保險行政管理、業務管理和監督管理的責任、機構和分工;三是確立社會保險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此提高社會保險的管理效率。從社會實踐看,高效的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應表現為: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決策高度統一、科學管理;社會保險的行政管理、業務管理和監督機構分工明確、職責分明;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依托,實行社會保險信息化與社會化管理;社會保險經辦風險評估主要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部門根據預先設定的風險目標,針對組織機構、業務運行、基金財務、信息系統四大方面建立應急管理預案,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分析,對社會保險經辦業務的風險點、風險環節、風險內容進行識別、預防與應急處置。
(一)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的類型
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的具體架構在不同國家有很大差異,但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表現出共同的特征:一是各國政府均積極介入社會保險事務,盡管現階段有些國家將一些社會保險事務交由自治或半自治機構管理,但政府并未推脫其主要的管理責任與終極責任;二是管理體制無統一的范式,根據各國的國情,包括管理機構的名稱、數量及所負的管理職責,政府與社會機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管理職責劃分,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均存在差異;三是依法行政,管理機構的設置及其權責分工均由相關法律規定,并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行使管理職責;四是對原有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或干脆重組管理機構,社會保險效率成為大多數國家深化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所追求的目標。改革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不斷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與提高服務手段,將成為許多國家未來的共同目標。
為了有效履行社會保險的管理職能,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實施,需要建立社會化和專業化的管理機構。這些管理機構通過法律規定和政府授權而成為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權威組織,但這些組織的名稱、職能及性質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制度選擇,由此形成不同的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模式。
1.政府管理模式
首先,政府負責制定社會保險的政策和法令,對社會保險實施的范圍與對象,享受社會保險的基本條件、基金來源、待遇支付標準與支付方式、管理辦法,社會保險有關主體與客體的責任、義務、權利等作出具體的政策規定;同時政府要負責檢查和監督這些政策的正確實施,受理有關社會保險的申訴;調解和裁決可能發生的上訪及糾紛;等等。其次,政府負責社會保險的業務管理,包括參保人的登記、審查及監督其全部參保行為,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及地方稅務部門共同完成;負責社會保險基金的征集、計算和支付;負責社會保險基金的使用、調劑和運營;在工傷保險中,負責組織對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的鑒定;負責組織協調對保障對象進行一系列必要的服務等內容。
政府管理模式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集中統一管理,即中央政府授權某個部或某個委員會進行管理,下面設立多層分支機構,實行統一政策、統一制度、統一標準及經費的統收統支。另一種是分類管理或分權管理,這種模式又可分為兩種:一是上下分權,即中央政府制定基本的法律和法規,地方政府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定具體的法規細則,有較大的立法權;二是左右分權,即實行分部門管理,在政府直接統一管理社會保險的國家里,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立專門機構,包括行政管理機構和業務管理機構,管理人員一律為國家的公職人員。
2.政府和公法機構的共同管理模式
在政府和公法機構的共同管理模式下,政府負責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的制定和監督工作,公法機構負責社會保險的業務管理,立法監督與具體業務分開管理。政府制定和頒布有關社會保險的法律法規,政府的社會事務部進行日常行政管理,其職責主要有:進行政策研究,監督公法機構執行法律并審批其年度計劃,但不干預其日常工作。
公法是配置和調整公權力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公法以研究公權力、公權力配置、公法關系和公法責任為主要內容。公法是以保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的法律,公法機構是區別于政府機構和私人企業的、具有自治性質的公共團體。社會保障領域的公法機構一般由勞資雙方代表組成各種社會保險委員會或基金會,有時政府也派代表參加,其下設辦事機構,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開展多項社會保障業務活動。政府主管部門雖無權干涉其日常工作,但是有權對其進行檢查和監督。
3.工會管理模式
工會管理模式一般是在各級工會下面設立保險管理委員會,吸收工人代表參加,在國家立法范圍內,制定各種規章制度,開展多項社會保險活動,并對社會保險基金進行具體管理,包括制定社會保險費預算,提交政府審批,由工會具體實施;制定保險費繳納標準、調劑保險費的使用等。
4.社會開放模式
養老服務、醫療服務既可以由社會提供,也可以由政府興辦,還可以由社會與政府共同承辦。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就是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通過招投標管理,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并由政府根據服務數量和質量向其支付費用。”[5]社會保險經辦管理向市場開放,引進競爭機制,將社會保險的眾多具體事務交由社會組織執行,如社區養老保險事務、候鳥式養老、預防式醫療等,可采取以下模式。①服務外包模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將一定金額以上的政府購買服務的各種具體事項通過招標、投標等方式,交給符合條件的承接主體來完成,政府根據中標者所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交付服務費用,承接主體不得轉包,政府負責實施過程中的監督。②補助或獎勵模式:對兼顧或義務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政府通過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或獎勵來降低其提供產品的價格或服務的價格,彌補生產成本,進一步提升這些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與持續性能力。
(二)我國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的構建
2003年大部門體制改革后,我國對社會保險管理模式、管理體制重新進行了梳理,強調管理與服務相結合,打造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服務型政府。反思我國社會保險發展進程中存在的一些體制桎梏與發展瓶頸問題,如缺乏社會保險制度設計的整體思考或是頂層設計、管理成本偏高、社會保險激勵效率低下等;社會保險體系不完善,各種尋租行為突出,社會保險基金監管乏力,關鍵在于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社會保險的責任與分工上的具體職能不夠清晰,受事權與財權不統一等體制性問題的制約。為此需要通過社會保險責任的法律協調,完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構建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負責的社會保險制度與責任框架,有效地解決政府缺位、越位或退位等角色地位處置不當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規范社會保險業務經辦管理
第一,要研究制定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既有內部控制又有外部監督的統一的業務經辦流程,統一操作程序;第二,要研究設定工作內容明確、工作程序清晰、工作職責分明的科學合理的工作崗位,規范崗位設置;第三,要加強服務的標準化管理與職業化管理,統一制定經辦工作管理標準、業務操作和流程設計管理標準、基金營運和監督管理標準、對外服務管理標準、網絡建設和信息技術管理標準等,實行標準化管理和職業守則;第四,要疏通業務申報渠道,統一開發業務申報軟件和管理軟件,實現網上、磁盤或光盤等多種形式申報業務,盡量減少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第五,要明確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之間的業務職責分工,經辦機構的主要職責是按照政策規定具體操作業務,而不是研究制定政策,是政策的執行者,而不是政策的制定者。業務管理工作不斷規范和加強,將為社會保險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提供保障,有利于社會保險經辦能力的提高。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縣以上經辦機構7937個,實有工作人員195869人,經辦管理服務水平持續提升[6]。
2.實現服務方式的變革
一是在前臺服務全能化上有所突破,通過建設“綜合服務窗口”,使所有業務可在一個窗口實現一站式辦理;二是在服務平臺網絡化上有所突破,推行分散式、下沉式的服務形式,實現經辦服務功能向街道和社區延伸,近距離接觸服務對象,使服務更方便,更加個性化;三是在服務手段多樣化上有所突破,改變原來單一的服務手段,盡快實現網上辦理、就近辦理、一站式辦理和“一卡通”辦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意識到:只有運用信息化手段,才能提高經辦服務效率,保證各項政策的落實。《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信息化建設,改進服務手段,提高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的便利性,積極探索網上申報、繳費、結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要求大力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公共服務。為此,“科技社保”“電子社保”等信息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各項社會保險業務,經辦機構之間、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之間逐步實現系統聯網,促進了信息共享,縮短了經辦時間,普遍提高了經辦機構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民群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信息化平臺建設,實施社會保障卡工程,使持卡人口覆蓋率達到90%,進一步明確了具體目標。
3.統一社會保險機構設置,實行垂直管理
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社會保險機構設置,理順機構層級。
首先,應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社會保險機構建制,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改建為獨立的、由政府直接領導的國家行政機關。要統一單位名稱,部級機構稱為社會保險總局,省級機構稱為社會保險局,市級以下機構稱為社會保險中心,社區成立社會保險站,實行扁平化管理。利用社會力量和市場競爭機制推動社會保險服務的政府外包項目,規范建立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為主、定點公共服務機構為輔、社區服務中心為平臺的扁平化的社會化經辦管理與公共服務體制。
其次,實行垂直管理。一是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對社會保險部門實現垂直管理,省以下社會保險部門的人、財、物統一由省級社會保險部門管理,包括干部任免、編制配置、經費撥付、業務管理等。二是適應規范統一辦理各項社會保險業務的要求,實現各險種的業務統一辦理、統一流程,不斷提高經辦業務的水平和效率,逐步實現“五險合一”的征收體制。三是優化經辦機構的組織架構,創建管理、服務、監督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加強管理,優化服務,實現信息共享,加大監督力度,不斷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四是實行包括組織架構定位、崗位職能界定、業務流程改革、運行機制健全、信息系統優化和內控體系完善等各個方面的垂直管理建設。
最后,確保政令暢通,明晰中央與地方的責任邊界。彼得·鮑爾曾提出,福利國家的根本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而是道德問題,其問題在于人們是否對他們所管理的事務負有責任感[7]。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應對社會保險職能各負其責、各有分工,通過權力配置與明確的責任邊界體現出來。
社會保險責任機制是旨在實現社會保險責任的一套制度安排或確保責任實現的途徑。社會保險行政機構中的各個部門要履行其所承擔的行政責任與業務責任,都必須具有相應的行政權力。各級行政機構中部門的責任與權力,必須是內在統一的,行政權力的配置應當同機構承擔的行政責任相對稱和相平衡,從而達到權責統一,事權統一,各部門專司其職。權責統一,有利于形成部門間的職權分離和彼此制約的權力運行機制。社會保險事務是具體事務,作為最貼近公眾的民生問題,地方政府立足于當地,具有一定的知情權,也有更加合理的處置權,中央政府的調控鞭長莫及。契約理論認為,一種有效率的責任分配方式可以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過協商機制確定一個社會保險邊界:一邊是明確規定由中央政府負責的,那么就由中央政府來提供;另一邊是明確的地方社會保險事務,則要由地方政府來負責。這就需要一個有高度管理權威的中央政府和建設一個強有力的政令統一、令行禁止的行政管理體系。堅持社會保險職能的權責對稱原則、集中與分散管理相協調原則,才能發揮中央與地方的積極性,建立科學合理的領導體制與協調、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
4.完善內部控制管理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等有關法規和政策,依靠各業務環節詳細科學的操作規程,規范參保登記管理、繳費核定、賬戶管理、待遇審核、待遇支付、社會化管理、基金財務管理、計劃統計管理、稽核監督等業務環節的操作流程,指引工作人員依規辦事,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內部監控與評價管理是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正常運行的體制保障,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部門對業務部門所經辦的具體業務進行監督檢查,對經辦流程的風險進行篩查,查找存在的不足,也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體系運行的情況進行自查,對于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并對問題進行匯總及提出后續改進意見。內部控制管理主要通過利用業務信息操作系統、基金財務管理系統、檔案資料影像系統等系統數據,以信息化控制為手段,著重對業務運行和社保基金財務管理兩大環節實施監督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