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融合與文化創新:文化產業論集
- 李鳳亮 宗祖盼等
- 1395字
- 2021-04-23 18:20:31
叢書總序
自2011年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以來,圍繞這一學科領域的建設便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也就是在同一年,深圳大學審時度勢,申報并成功獲批為“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正式拉開了深圳乃至整個華南地區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序幕。
藝術學理論作為藝術學門類下一個新命名的年輕學科,建什么、如何建,一直是學界同人孜孜不倦探索的熱門議題,至今仍不乏許多懸而未決的爭議。經過多年的發展,學界普遍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藝術學理論學科方向應該由藝術史、論、評和交叉與應用理論類學科組成,尤其是當代藝術學所面臨的社會語境與過去相比已大相徑庭,藝術與創意、科技、商業、生活的結合更為緊密,面向應用和實踐的藝術學理論成為一種新的趨勢。也正是這種包容性和開放性,使得全國藝術學理論學科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格局。身處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大學的藝術學理論學科特色是十分鮮明的,除了基于傳統學科形成的“藝術史與文化傳承”、“藝術理論與文化創新”和“藝術批評與文化傳播”三個方向之外,作為新興領域的“藝術管理與文化創意”構成了這一學科的亮點與優勢。在這里,藝術研究與文化實踐不斷碰撞出火花,并深深融入城市的創新發展當中。
多年來,深圳大學在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上進行了不斷的摸索和嘗試,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轉變,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作為學科建設的主要依托機構之一,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一直秉持“學術立院、學科強院、服務興院”的宗旨,始終以學術精進為己任,以推動我國文化創新和學術繁榮為職責。經過各位同人的不懈努力,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學科羽翼漸豐,體系不斷完善,隊伍不斷充實,人才培養模式獲得同行的一致認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決定編選出版“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叢書”,希望借此機會集中檢閱和展示最近幾年我院在藝術學理論研究中取得的新成績,為學科的發展壯大貢獻綿薄之力。叢書的入選者均為我院在職或曾經在職的研究人員,覆蓋了不同年齡段和人才層次,基本上體現了我院作為一個學術群體的學術自覺和研究個性。
整體來看,這套叢書與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性格”是十分吻合的,其鮮明的特色是兼顧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當下、一般與多樣。其中《藝術史論集》(李心峰著)、《藝術批評話語新探》(汪余禮著)、《藝術文化學新探》(黃永健著)分別涵蓋了藝術史、藝術批評及藝術交叉理論學科三個維度的研究;《跨界融合與文化創新——文化產業論集》(李鳳亮、宗祖盼等著)是產業維度的思考,體現了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研究在跨學科領域的耕耘,具有前沿性、應用性和專題性;《客家文化藝術研究》(周建新著)和《創客文化研究》(溫雯著)則聚焦“客家”和“創客”兩大群體的文化藝術創新實踐,既有傳統的視角,又有現代的關照,代表了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兩個特色方向。可以說,這套叢書有深度、有廣度、有跨度,能夠比較全面和客觀地反映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設成就和研究體系。
古有詩云:“雖比高飛雁,猶未及青云。”構建具有“中國學派”的藝術學理論體系,是幾代藝術學人的共同夙愿,也是深圳大學同人踐行初心使命的責任擔當。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將不斷完善學科建設的思路和目標,繼續培養和匯聚一流人才,為中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創新發展添磚加瓦。而這套“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叢書”的出版,便可看作這份努力的一個注腳。
李鳳亮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