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資收入分配改革與發展(1978~2018)
- 譚中和等
- 1702字
- 2021-04-23 18:13:34
第一節 重新確立按勞分配原則
一 歷史背景
十年“文革”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徘徊不前。農村普遍實行集中勞動、平均分配的人民公社體制,嚴重抑制了農民的積極性和農業生產發展。城鎮企業正常生產秩序被打亂,按勞分配原則也遭到嚴重破壞。絕大多數企業實行等級工資制度,工資標準體系復雜,企業內部工資制度和標準由國家統一制定、統一管理,工資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統得過死。職工工資長期偏低且增長緩慢,1956年我國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平均工資為610元,1977年僅為602元[1]。工資分配領域“平均主義”“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現象嚴重,職工工資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與企業經濟效益脫節,與個人實際勞動付出脫節,嚴重挫傷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由于思想領域仍然受到極“左”錯誤思想的禁錮,經濟活動中仍然不能將工資與勞動付出和勞動貢獻緊密聯系起來。實踐上撥亂反正需要理論先行。1977年4月、6月、10月和1978年10月,經濟學界連續召開了四次全國規模的按勞分配理論討論會[2],公開發表了多篇關于按勞分配的討論文章。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否定職工物質利益和獎勵制度的極“左”思想是錯誤的,不利于調動國有企業生產積極性,不利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嚴重束縛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通過研討,一掃“四人幫”造成的理論界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逐漸消除了廣大理論工作者心有余悸的精神狀態。關于按勞分配原則理論的探討得到了黨中央的肯定[3]。1978年5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文章沖破了按勞分配問題的理論禁區,對按勞分配理論做了深刻剖析闡述,對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性質,堅持按勞分配原則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工資改革有關理論問題都做了比較科學的回答,為解放思想、恢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理論初步掃除了障礙。1983年召開了全國第五次按勞分配理論討論會[4],討論了分配制度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再次引發了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問題的重新思考,如多種所有制存在的情況下是否只有一種分配方式、按勞分配是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是按什么“勞”進行分配以及按勞分配是否存在兩級分配關系等。
二 按勞分配原則的確立
通過一系列大規模討論,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有了新的認識,從而進一步解放了思想,統一了認識,為改革工資制度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1977年8月,黨的十一大報告提出“對于廣大人民群眾,在思想教育上大力提倡共產主義勞動態度,在經濟政策上則要堅持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并且逐步擴大集體福利。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5]。
1978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專門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論述:“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必須堅持不勞動者不得食,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在分配上,既要避免高低懸殊,也要反對平均主義,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6]
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重申“國家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7],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
三 重大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是在經過廣泛深入討論、統一思想認識的基礎上,以法律形式重新確立起來的。按勞分配原則體現了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相結合,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利益相結合,是促進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一原則的重新確立,在理論上實現撥亂反正,打破了極“左”思想和“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領域的禁錮,承認了工資、工分、獎金、津貼等多種實現形式,得到經濟界、理論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成為后期一系列工資改革探索的理論指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從農村起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根本上打破農村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實行按勞分配,使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獲得了立竿見影的快速增長。農村分配改革的成功,對城鎮職工收入分配改革產生了強烈的標桿效應。圍繞增強城鎮企業活力,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進行了調整職工工資、恢復計件工資和獎勵制度、推動企業工資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