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摩擦與宏觀經濟波動:理論與政策分析
- 喻崇武
- 1958字
- 2021-04-23 17:52:03
前言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增長的約束條件發生了明顯變化,宏觀經濟失衡轉向以結構性失衡為主。經濟增長的動力轉向更多依靠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為主導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已處于高杠桿運行區間,面臨較大的金融風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轉型期的風險防范與應對”課題組研究發現,對我國經濟影響力最大,而且發生概率最高的也是金融風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加快對要素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與優化配置,通過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來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金融資源配置是影響宏觀經濟穩定運行與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廣義的金融摩擦是指經濟中影響金融資源實現有效配置的諸多因素的總和。本書旨在分析金融摩擦對短期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以專題的形式,著重研究了金融摩擦的微觀形成機制,討論了金融摩擦的各種形式對投資決策與效率、家庭消費與儲蓄、杠桿形成與周期、金融網絡與穩定以及短期內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具體來說,本書完成了以下工作。
第一,基于經典文獻,從非對稱信息、異質性和金融中介三個角度,以信貸配給為例,簡要梳理了金融摩擦的微觀形成機制。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金融摩擦本身是一個均衡現象。對于給定的項目投資需求,企業家凈資產變化對投資總額具有雙重影響。當企業生產經營效率信息不對稱時,利率變化對信貸市場的沖擊取決于企業家保留效用對企業盈利能力變化的敏感性。而銀行的引入能否改善信貸市場,主要取決于銀行的監督成本和信貸總供給。在不考慮銀行監督作用的前提下,相對于貼息貸款,直接補貼更加有利于擴大投資總額。
第二,建立一個三個時期的投資模型,從預防性儲蓄的角度,討論了信貸市場完備性、流動性約束和效率之間的關系。在不完備的市場條件下,財富分配是影響均衡市場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給定稟賦的前提下,信貸市場的完備性不僅是影響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因素,而且會影響資本品價格的波動和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第三,建立一個包含兩類交易者的模型,在異質信念的背景下,討論杠桿的內生形成和周期過程。研究發現,在風險中性的假定下,兩種類型交易者對于未來風險資產收益率的預期差異是杠桿形成的關鍵。信念差異程度越大,杠桿率和資產價格越高。
第四,以銀行系統為例,結合博弈論和社會網絡理論,基于規避破產風險是銀行建立網絡的基本動機,構建了一個經濟學模型,研究了網絡的形成過程,并比較不同網絡結構抵御流動性沖擊的能力。銀行網絡的最優規模和結構主要取決于銀行的個數、損失函數以及建立網絡的成本。不同程度的流動性沖擊對應的最優網絡結構不同,當沖擊較小時,最優網絡結構為完備網絡結構;當沖擊足夠大時,最優網絡結構為不完全連接結構。
第五,在一個相對統一的框架中,回顧了持久性收入、隨機游走與預防性儲蓄等經典消費理論,分析了流動性約束和信貸限制對家庭消費與儲蓄行為以及宏觀經濟實際利率、產出和就業等的影響,結合經驗研究討論了居民消費行為中流動性約束的存在性、對消費行為的影響以及當前流動性約束內涵的豐富性。
第六,建立一個代際交替模型,分析了金融發展水平與短期國際資本流動之間的關系,并基于2000年1月—2017年6月中國的宏觀月度數據,采用MS-VAR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金融摩擦對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沒有顯著影響,而是通過影響匯率和國內資產價格來影響短期國際資本流動。
基于以上研究與結論,本書對新時代中國金融發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第一,要進一步完善信貸市場,緩解信貸配給對投資的限制,提高投資效率;第二,加強宏觀調控預期管理,通過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和加強市場監管,控制合意的杠桿率;第三,完善金融網絡,防范系統風險,穩定國際資本流動。
本書是基于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和近期研究完成的。非常感謝王國成、李群、李文軍、黃濤、葛新權、齊建國、張濤、樊明太、胡志堅、柳卸林和李凡等老師提出的寶貴建議以及在研究過程中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感謝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項目以及亞歷山大·沃利茨基(Alexander Wolitzky)、格蘭·埃里森(Glenn Ellison)、米海·馬尼亞(Mihai Manea)、木哈買提·伊爾迪茲(Muhamet Yildiz)、安娜·米庫舍瓦(Anna Mikusheva)、維克托·切爾諾茹科夫(Victor Chernozhukov)、德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伊凡·維寧(Iván Werning)教授的無私分享,他們幫助我系統地接受了現代宏觀經濟學基礎訓練。特別感謝阿爾普·西姆塞克(Alp Simsek)、基多·洛倫佐尼(Guido Lorenzoni)、加布里埃爾·喬德瑞-賴希(Gabriel Chodorow-Reich)以及里卡爾多·J.卡巴萊羅(Ricardo J. Caballero)等,他們的研究以及分享的資料對完成本書幫助巨大。感謝韓勝軍、王蕊、沈嘉、王成慧、胡倩以及張萍等在組織研究會議和出版事宜等業務工作上的支持。最后,感謝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級出版資助的支持。
喻崇武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