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三部門研究(第18卷)
- 徐家良主編
- 3747字
- 2021-04-23 18:02:54
四 數據來源與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分析數據來自2018年3月至4月期間,課題組聯合江蘇省社會工作協會在江蘇省M市所做的問卷調查。之所以選擇M市,其原因在于以下幾點。第一,該市社工流動性較強,有利于收集調查對象。M市社會服務組織間的競爭較為激烈,導致人才爭奪也愈加激烈,社工的流動率較高。頻繁的社工流動行為為本研究提供了諸多代表性調查個案。第二,M市為規范社工崗位設置做出了諸多努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出臺并執行了一系列針對社工崗位的相關政策,如M市民政局2004年頒布的《關于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的意見》、2010年頒布的有關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2013年頒布的《關于加強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等都有針對社工崗位設置要求的相關規定。第三,社會服務組織管理日趨完善。M市在發展壯大社會服務組織隊伍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其功能,使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如M市政府在2012年頒布的有關加快民政工作轉型升級的文件中就明確提出要“推動社會服務組織由‘行政管理’為主向‘發揮作用’轉型,并創新社會服務組織管理體制機制……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在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M市社會服務組織的管理日趨完善,對社工人才升遷及調動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本研究的調查樣本基本覆蓋全市區域,[3]課題組按照分層抽樣的方法,首先,根據各行政區社會服務組織的數量[4]以及社會服務組織的規模[5]確定各區抽樣的權重;其次,根據權重和各區社工的總量,計算出各區社工抽樣的樣本數量;再次,根據行政區—街道—社區的分層方式確定每個社區的調查對象,由課題組成員對其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1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80份,問卷有效率為81.7%。問卷的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問卷分布情況

(二)描述性分析
本文利用SPSS 23軟件對因變量和自變量進行了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1.基本情況分析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表3所示,從中可看出,第一,隊伍年輕化。30歲以下的在職社工數量為469人,占調查對象總數的47.9%。年輕的社工隊伍為社會服務業夯實了發展基礎,但也要關注年輕社工的工作意愿、積極性、持續性等問題,防止社工頻繁流動對社會服務行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第二,女性社工居多。調查對象中女性為727人,占比為74.2%。社會服務業需要從業者具備一定的體力和腦力,不能完全由女性來主導,而女性就業人數較多的現實也從側面反映出男性社工流失率較高這一問題。第三,學歷層次較高。從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調查對象都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大專學歷的人數為355人,占比為36.2%;本科學歷的人數為443人,占比45.2%;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為19人,占比為1.9%。此外,高學歷與低工資的現實差距也是導致社工離職的主要原因。其四,職稱水平偏低。調查對象中無職稱的人數為638人,占比高達65.1%,而有中級職稱的調查對象只有48人,占比為4.9%。職稱水平偏低的現實說明社工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服務并不能完全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
表3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2.因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如表4所示,有離職意愿的調查對象為590人,占比為60.2%,社會服務組織與相關管理部門應未雨綢繆,高度重視社工大規模離職的問題。
表4 找尋其他工作意愿的情況

3.自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其一,業務培訓相關的自變量分析。在培訓制度方面,從統計結果可知,絕大部分調查對象所在的社會組織都有社工培訓制度(選擇人數為698人,占比為71.2%),這說明M市社工培訓制度較為完善;在技能滿足工作需求方面,大部分調查對象認為其現有的專業知識能滿足工作的需求,選擇完全滿足的人數為107人,占比為10.9%,選擇基本滿足的人數為604人,占比為61.6%,兩者累計百分比為72.5%。與M市完善的社工培訓制度相比,社工先前掌握的知識依然能滿足工作的需求,這說明現有的培訓制度并沒有發揮積極的作用,因此今后需進一步提升培訓質量,提高在職社工所掌握知識與工作的匹配度。在領導支持方面,大多數社會服務組織的領導都支持社工參加培訓,選擇“非常支持”的人數為396人,占比為40.4%,選擇“支持”的人數為486人,占比為49.6%。
其二,日常辦公事務相關的自變量分析。如表5所示,大部分調查對象經常處理機構內的辦公事務,選擇“非常頻繁”的人數為118人(占比為12.0%),選擇“頻繁”的人數為672人(占68.6%),兩者累計百分比為80.6%。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以下兩點。第一,目前還沒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項目評估標準,因此需要大量的工作材料(如活動照片、活動記錄、經費支出等臺賬)來支撐社會服務評估,[6]整理、更新材料等辦公事務自然就成為許多在職社工的日常工作。第二,部分社會服務組織還要處理所在街道或社區與社會服務有關的辦公事務,[7]工作量較大。
表5 調查對象平時處理機構內辦公事務的程度

其三,開展服務相關的自變量分析。在所從事領域方面,社區建設領域居多(選擇人數為277人,占比為28.3%),其次為社會救助領域(選擇人數為178人,占比為18.2%),人數最少的為婦女權益維護領域(選擇人數為4人,占比為0.4%)。以上數據說明,在現階段,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社區建設以及弱勢群體的保護等內容。在工作崗位年限方面,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選擇3年以下的人數最多(396人,占比為40.4%),這與前文所述的社工隊伍年輕化的結論不謀而合。
其四,資源鏈接(部門合作)相關的自變量分析。從調查結果來看,調查對象對公共事務參與的積極性較高,選擇積極參與的人數為513人,占比為52.3%。這一方面是由于社工平時與社會其他部門交流程度較高,甚至合作完成一些購買服務項目,另一方面是因為現有許多社會服務組織對政府較為依賴,[8]因此對政府部門的工作內容會更加關注,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較高。
(三)相關性分析
本文通過SPSS 23統計分析軟件,利用二元Logistic回歸方法對預先設定的因變量和自變量進行分析。模型系數的Omnibus檢驗結果顯示,依賴于自變量所建立起來的回歸模型適配度檢查中的卡方值為47.567,p=0.000,這說明自變量中至少有一個能解釋因變量,模型具備構建的條件。考克斯-斯奈爾R2的值為0.47,內戈爾科R2的值為0.64,說明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關聯性。霍斯默-萊梅肖檢驗的卡方值較小(13.503),說明回歸模型較好,說明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專業知識對工作滿足程度、日常辦公事務的參與程度、行業領域等因素對社工離職意愿具有一定的顯著性影響;而行業培訓制度、領導同意社工參加培訓的意愿性、崗位工作時間、社會事務參與程度、工作環境、崗位職責的明確性等因素對社工離職意愿沒有顯著性影響,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表6 崗位設置對在職社工離職意愿影響的二元Logistic分析結果

其一,業務培訓相關因素分析。“行業培訓制度”對在職社工離職意愿沒有顯著性影響(p=0.657>0.05),假設2a沒有得到驗證。這是因為現有的社工培訓制度多以政府為主體,且方式較為單一,并沒有起到較強的統領作用,對在職社工離職的意愿影響不大,與前文分析的結論一致。
“自己現有知識和技能對工作要求的滿足程度”對在職社工離職意愿具有顯著影響(p=0.029<0.05),驗證了假設2c。此外,該關系組中的優勢比=1.268,這說明當“社工現有的知識和技能對工作要求的滿足程度”增加1個單位時,社工離職的意愿就會增加26.8%。目前,很多社會服務組織通過多元化的業務培訓來吸引社工人才,但根據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當入職社工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能滿足工作需求時,其離職的風險會更高,這意味著很多社會服務組織耗費大量培訓成本來提高引進人才的綜合素質,很有可能變成其離職或跳槽的工具。
“單位領導支持社工培訓的意愿”對社工離職沒有顯著性影響(p=0.076>0.05),假設2b沒有得到驗證。從課題組調研情況來看,大部分社會服務組織的領導都支持在職社工參加其他部門提供的培訓,但由于社工平時工作較忙,沒有多少時間參加培訓,因而會消極對待業務培訓。因此,領導對培訓的支持在部分社工群體中并沒有形成共識,對在職社工離職意愿沒有顯著影響。
其二,日常辦公事務相關因素分析。“平時處理機構內辦公事務的程度”對在職社工離職意愿具有顯著影響(p=0.045<0.05),驗證了假設1。此外,該影響的優勢比=1.731,這表明當“社工平時處理機構內辦公事務的程度”增加1個單位時,社工離職的意愿就會增加73.1%,社工平時處理辦公事務對在職社工離職意愿影響較大。因此,社會服務組織在崗位設置時要嚴格區分辦公事務與社會服務事務,以此減輕社工的負擔,降低離職率。
其三,開展服務相關因素分析。“工作崗位所屬領域”對在職社工離職意愿具有顯著影響(p=0.048<0.05),驗證了假設3b。社工服務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如三大基本社會工作方法在許多種類的服務對象中都能運用,服務活動的開展基本上都包括破冰(認識自我)、心理素質提升、社會融入等內容,因此從理論上看,工作崗位類型并不能影響社工對崗位的看法。但現實中的情況卻相反,因為社工在不同的崗位會接觸不同的服務對象,不同服務對象的態度反饋會直接影響社工對本崗位的看法,部分社工甚至會產生離職意愿。此外,“工作崗位年限”對社工離職沒有顯著性影響(p=0.166>0.05),驗證了假設3a。這也進一步要求社會服務組織要擯棄“工作時間對社工人才的重要性”這一觀念,積極開展社工人力資源管理,做好人才開發與儲備工作。
其四,資源鏈接(部門合作)因素分析。“社會事務參與程度”對社工離職沒有顯著影響(p=0.867>0.05),假設4沒有得到驗證。參與社會事務是社工日常必備的技能,因此,社會事務參與程度的多少與社工對崗位的看法并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