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碳匯扶貧:理論、實證與政策
- 曾維忠 楊帆
- 2569字
- 2021-04-29 18:37:45
序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兩個重要目標,分別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以及“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不斷推動多重效益森林碳匯交易,既是世界各國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攜手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行動,也是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實增匯減排承諾、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2018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等六部委聯合頒布的《生態扶貧工作方案》中明確加大對貧困地區支持的五大方式之一。它為推進政府、企業、公眾更廣泛、更靈活地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與反貧困的行動中,加快推進民族地區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辟了新的方法和路徑。如何更好地發掘和釋放森林碳匯不可忽視的減貧潛力,日益得到了學術界、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創造了人類發展歷史上的奇跡,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反貧困實踐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其中,積極推動森林碳匯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在為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做出表率、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為構建起“大扶貧”工作格局,推進在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進行應對氣候變化和反貧困雙贏的創新實踐,積累了經驗和典型案例。然而,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盡管當前我國森林碳匯項目開發主要集中在邊遠貧困地區,西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但作為市場機制主導的森林碳匯項目開發,其核心目標是實現碳交易,很難自動關注和達成貧困人口受益和發展機會創造的社會扶貧核心目標。因此,深入開展森林碳匯扶貧理論與實證研究,特別是著力探討如何促使森林碳匯市場及其項目開發更有利于貧困人口受益和發展機會創造的相關研究就顯得極為緊迫和重要。
非常高興看到由曾維忠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完成及在此基礎上撰寫的專著《森林碳匯扶貧:理論、實證與政策》一書出版。本書立足實現應對氣候變化與扶貧雙贏的戰略高度,在從理論上闡明了森林碳匯扶貧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剖析了森林碳匯項目開發對區域和個體減貧的作用機制,厘清了森林碳匯扶貧利益相關者及其基本利益訴求,詮釋了森林碳匯扶貧系統的構成要素,揭示了森林碳匯項目開發與扶貧相結合的動力機制,搭建了森林碳匯扶貧的理論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碳匯扶貧現狀、經驗與挑戰的基礎上,選取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既已陸續實施,并完成前期造林或再造林的森林碳匯項目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了森林碳匯項目社區農戶持續參與意愿、行為選擇與參與障礙、精英帶動與精英俘獲、民族傳統習俗與森林碳匯商業文化適應性、農戶扶貧效應感知及其關鍵影響因素,創建了森林碳匯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定量測評和驗證了典型項目開發的階段性綜合扶貧績效,提出了以關注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受益和發展機會創造為核心理念的森林碳匯扶貧發展思路、政策框架及政策建議。
總體來看,全書體系完整、結構清晰、觀點鮮明、邏輯嚴謹、論證有力、資料翔實、結論科學,將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提出了具有科學性、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對于充分發揮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和扶貧雙重功能有著特殊、重大的現實意義,是一部理論研究與實踐前沿緊密結合的力作,主要特色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術的前瞻性。盡管國內外學者在對森林碳匯越發深入的研究中,已日益緊密地將森林碳匯與反貧困直接聯系起來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專注于扶貧視角下的森林碳匯研究仍相對匱乏,森林碳匯扶貧研究仍是一個相對邊緣化的新議題。該研究重點關注如何更好地發揮森林碳匯的減貧潛力,促使森林碳匯項目開發向更有利于貧困人口受益和發展機會創造轉型。這既是貧困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亦是森林碳匯研究、生態補償研究等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學科交叉性。
第二,研究視角新穎,拓展了森林碳匯扶貧研究的理論基礎。將森林碳匯扶貧視為貧困研究和生態補償研究的一個交叉點,率先提出了貧困人口受益和發展機會創造、森林碳增匯與扶貧的權衡關系這兩大深入開展森林碳匯扶貧研究的基本科學問題,較為系統地闡明了森林碳匯扶貧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搭建了森林碳匯扶貧研究的分析框架,彌補了森林碳匯扶貧理論研究明顯滯后于實踐發展的不足,對深化森林碳匯扶貧研究具有一定的開拓之功。
第三,研究內容富有創新性,研究方法有突破。強調不能片面將森林碳匯項目等同于一般的產業扶貧項目,突出充分尊重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農戶主觀意愿和價值判斷,率先圍繞應對氣候變化與減貧雙贏目標,緊扣森林碳匯扶貧的本質特征,對森林碳匯扶貧實踐亟待解決的一系列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并有所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論述性探討居多、實證研究較少,定性闡述為主、定量分析缺乏等研究不足之處,為西南民族地區乃至中國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反貧困雙贏的實踐提供了創新思路和科學證據。如積極關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文化傳統的特殊性,開發設計了農戶對傳統文化和以森林碳匯項目為載體的現代商業文化認同測量量表,識別了農戶適應策略及其主要影響因素。針對森林碳匯項目扶貧效應典型的多樣性、空間異質性、時間動態性與滯后性等特征,首次構建了森林碳匯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森林碳匯項目扶貧績效評估提供了一種相對客觀、便捷的動態評價方法。率先將情景風險引入農戶扶貧效應感知價值理論模型中并得到驗證,建模揭示了農戶對森林碳匯項目開發扶貧效應感知價值與其支持項目后期運營意愿的關系。
森林碳匯扶貧研究作為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綠色減貧、生態扶貧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學術研究與實踐前沿的重大課題。國際應對氣候合作談判、新時代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與森林碳匯實踐的深入,以及依托不同類型森林碳匯項目、瞄準相對貧困人口的森林碳匯扶貧的推進等,都需要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積極持續關注、參與和推動,不斷深化研究和擴大成果分享,為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嚴峻挑戰、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森林碳匯更多更好地惠及欠發達地區的貧困人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黃承偉
2019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