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碳匯扶貧:理論、實證與政策
- 曾維忠 楊帆
- 2840字
- 2021-04-29 18:37:49
小結
本章立足于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和國內精準扶貧的大背景,借鑒相關已有研究成果及其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搭建了精準視角下的森林碳匯扶貧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主要研究結論與啟示如下。
第一,森林碳匯扶貧是中國在參與和引領世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催生的一種新興開發式、參與式、造血式扶貧形式。減貧是包括森林碳匯項目在內的眾多生態補償項目最常見的目標,森林碳匯扶貧具有扶貧客體的明確性、主體的多元性、效應的多維性以及鮮明的政策性等典型特征,形成的內生動力包括減排義務驅使、經濟利益牽動和公眾形象提升,外生動力包括法律法規約束、政府政策推動和社會需求拉動。
第二,森林碳匯扶貧的核心是貧困人口有效參與。森林碳匯扶貧開發的受益者不應該也不可能局限于貧困人口,但貧困人口參與無疑是其獲得收益、轉變發展觀念、提升發展能力的根本途徑。森林碳匯扶貧的核心理念是賦權和機會均等,通過森林碳匯項目開發為貧困人口提供公平參與機會、保障貧困人口獲得合理參與收益,最大限度地享有外部扶貧資源注入所帶來的福利。
第三,森林碳匯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森林碳匯扶貧既是一項以扶貧為導向的產業經濟活動,也是生態扶貧、綠色減貧體制機制創新的現實單元,更是一項在新興碳交易市場牽動、政府推動和社會助動下的動態、開放、復合系統工程,其構成要素包括森林碳匯扶貧主體、扶貧資源和扶貧方式及與之緊密聯系的動力系統、參與系統和環境系統。
第四,森林碳匯扶貧效應具有典型的綜合性。森林碳匯扶貧效應既體現在對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增強貧困社區組織管理能力等宏觀尺度的影響上,也體現在對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農戶經濟收入、可行能力、發展機會創造等微觀尺度的影響上,既包括經濟和非經濟收益影響,也包括短期與長期、積極和消極影響,具有典型的多樣性、空間異質性、時間動態性與滯后性等特征。
以上結論具有明顯的政策啟示。一是應對氣候變化與扶貧雙贏是森林碳匯扶貧的前提。森林碳匯項目具有不可忽視的減貧潛力,但潛力能否轉化為動力,有賴于森林碳匯扶貧的基本理念、凸顯扶貧功能的森林碳匯配套政策及其行動。必須在推進森林碳匯市場繁榮、產業可持續發展,尤其是森林碳匯項目可持續運營的進程中實現減貧脫貧。具體而言,就是要將包容性增長、綠色減貧和應對氣候變化與扶貧雙贏的理念貫穿到森林碳匯產業發展戰略及其頂層制度設計中,制定科學、系統的實施規劃,提高森林碳匯扶貧的實效性和可持續性。
二是貧困人口有效參與是森林碳匯扶貧的關鍵。森林碳匯扶貧既要強調通過精英示范作用,帶動貧困人口參與,避免扶貧資源的精英俘獲,也要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的參與能力、參與機會和參與程度,確保貧困人口的需求在森林碳匯項目開發過程中被優先承認和區別對待,不斷推動森林碳匯扶貧由聚焦貧困地區的“單輪驅動”型向既有區域整體,又更加強調到戶到人的“雙輪驅動”型變革與轉型。
三是強化扶貧資源整合是森林碳匯扶貧的重要策略。森林碳匯扶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森林碳匯產業政策自身的引導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政府的適度干預,尤其是與各種扶貧、生態建設等政策相互融合,誘導和促進森林碳匯扶貧主體協同、扶貧資源整合、扶貧方式集成,才能為達成貧困人口受益和發展機會創造注入新動力與新活力,提升森林碳匯的減貧效率與實踐成效。
四是益貧效果評價是森林碳匯扶貧的重要保障。對于森林碳匯益貧績效的評價,既要強調基于宏觀層面,尤其是貧困人口受益和發展機會創造的客觀評價,又要強調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農戶微觀層面的主觀感知評價,特別需要關注碳泄漏等對絕對貧困人口在采伐薪柴、放牧等傳統生計活動及其文化適應性等方面的負面影響。
[1]季曦、王小林:《碳金融創新與“低碳扶貧”》,《農業經濟問題》2012年第1期,第79~87頁。
[2]陸漢文:《連片特困地區低碳扶貧道路與政策初探》,《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第23~27頁。
[3]陳瀟陽:《低碳扶貧模式的理論內涵與運行機制分析》,《生態經濟》(學術版)2014年第1期,第102~104頁。
[4]徐承紅:《西部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第332頁。
[5]沈茂英:《川西北藏區碳匯與碳匯扶貧相關問題探究》,《四川林勘設計》2017年第2期,第1~8頁。
[6]曾維忠、張建羽、楊帆:《森林碳匯扶貧:理論探討與現實思考》,《農村經濟》2016年第5期,第17~22頁。
[7]Dodd,M.E.,“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Harvard Law Review 45(1932):1145-1163.
[8]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Pitman,Boston,1984).
[9]王杏芝、高建中:《從市場主體角度探析森林碳匯市場發展》,《林業調查規劃》2011年第1期,第117~119頁。
[10]陳沖影:《林業碳匯與農戶生計——以全球第一個林業碳匯項目為例》,《世界林業研究》2010年第5期,第15~19頁。
[11]賈生華、陳宏輝:《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方法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年第5期,第13~18頁。
[12]王思鐵:《精準扶貧:改“漫灌”為“滴灌”》,《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2014年第4期,第14~15頁。
[13]左停、楊雨鑫、鐘玲:《精準扶貧:技術靶向、理論解析和現實挑戰》,《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8期,第156~162頁。
[14]黃承偉、葉韜、賴力:《扶貧模式創新——精準扶貧:理論研究與貴州實踐》,《貴州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第4~11頁。
[15]黃承偉、覃志敏:《論精準扶貧與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131~136頁。
[16]張占斌:《習近平同志扶貧開發思想探析》,《政策》2016年第1期,第46~48頁。
[17]莊天慧、楊帆、曾維忠:《精準扶貧內涵及其與精準脫貧的辯證關系探析》,《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6年第3期,第6~12頁。
[18]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農村經濟》2014年第6期,第78~81頁。
[19]唐麗霞、羅江月、李小云:《精準扶貧機制實施的政策和實踐困境》,《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第151~156頁。
[20]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第157~163頁。
[21]唐麗霞、羅江月、李小云:《精準扶貧機制實施的政策和實踐困境》,《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第151~156頁。
[22]高剛:《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成效、問題及思維轉向》,《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9期,第131~135頁。
[23]左停、楊雨鑫、鐘玲:《精準扶貧:技術靶向、理論解析和現實挑戰》,《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8期,第156~162頁。
[24]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第157~163頁。
[25]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第157~163頁。
[26]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第147~150頁。
[27]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第157~163頁。
[28]張瑩、黃穎利:《森林碳匯項目有助于減貧嗎?》,《林業經濟問題》2019年第1期,第7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