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分配制度改革

采訪者:1979年4月,你們衛生院在全市率先推行分配制度改革,請您談談。

項兆敏:1979年4月,我們衛生院在全市領先推行分配制度改革,試行“基本工資+獎勵”,又叫三定一獎,即定人員,定任務,定收支,結余計獎。這是溫州市衛生局提出來的,原因也出在我們衛生院。1978年,我剛到衛生院上任工作,天河公社爆發散在性烈性傳染病“副霍亂”,有80多例。公社黨委緊急動員,全面發動防治急性傳染病“副霍亂”工作。溫州市衛生局局長嚴允椿親自到天河,住在我們院指導防治“副霍亂”工作。一次,我向嚴局長匯報工作時,提到我們衛生院一窮、二白、三空的狀況,其原因是衛生院的管理機制、分配制度存在弊端。醫院管理一刀切,經濟不核算,工作“搭便車”,分配“大鍋飯”,使職工干和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差一個樣,大大挫傷職工積極性,導致大家產生“坐大船、打大鼓、打破大鼓由國家補”的思想,特別是職工分配太不公平。我提議,能否給多干的職工多一點獎勵。這引起他的注意,事后經過市衛生局領導研究,年終召開衛生工作會議,會議專題研究討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決定在全市搞兩個試點單位:天河衛生院與新橋衛生院。

1979年,我們在溫州市衛生局的領導和指導下,實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職工崗位責任制,加強經濟管理,開展經濟核算,向傳統的“大鍋飯”平均主義分配制度發起挑戰。凡是職工月工作出滿勤,其月基本工資由單位照發,在收支結余中提取獎勵基金作為職工月獎金。根據出勤率高、任務完成好、工作業績優、互助精神強等五項標準,設一等8元、二等5元、三等3元的橄欖形月獎金,由全體職工民主評議,經評委會審定,職工大會通過發放。當時分配改革好像投石在一池死水中,激起一層微波,職工感到新鮮,振作了精神,調動了積極性,推動各項工作開展。

如1980年5月,七二村、永莊村是全市首發“副霍亂”烈性傳染病的疫區。在上級政府和市衛生局的領導下,在分配制度改革活力的推動下,全院職工團結一致,眾志成城,不分晝夜,全力以赴舉起防治大旗,實施應急預案,采取各種防治措施,有力預防、治療“副霍亂”患者335例,保障了人民身體健康。同時促進增收節支,當年醫療業務、經濟收入比上年分別增長15.8%和25.3%,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好評。我院被授予“市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但之后我們衛生院遇到了新的問題:一是以門診部、科室為單位統一核算,科室收入有參差,收入差的科室而工作好的職工未能得到一等獎金;二是評獎缺乏可比性的量化依據,全憑大家的印象評議定獎,老實人吃虧;三是月獎金8元、5元、3元差距不大,職工對評獎抱無所謂態度,評獎時產生互相顧面子現象,三等往往評不出,上交給評委會,最后只得由評委會拍板。結果有些職工背后議論紛紛,說:“不須出勤早,何須工作好,只要拉關系,獎金定會高。”由此,這個分配制度實施三年便停下來。

1982年2月,我們院的工資制改為“浮動工資制”(七三浮動制),即職工月基本工資70%由單位保發,其余30%上下浮動。按照職工個人月30%浮動工資額,確定職工個人月工作定額任務,按月測評每位職工完成的工作數量和質量來制定量化標準,計算上浮工資。

1983年3月,根據職工意愿,我們院的工資浮動比例擴大為50%(五五浮動制),即職工月工資50%由單位保發,其余50%依照職工完成的工作數量和質量計算上浮工資,這樣取代了職工評議獎金的做法,漸趨合理,而且浮動工資比重加大,拉開一定差距,對獎勤罰懶的作用比“基本工資+獎勵”明顯。這使醫療業務和經濟收入比基本工資+獎勵年均分別增長9.2%和13.5%,但是還有50%的基本工資是由單位保發的,效率優先體現得不足,使醫療業務、經濟收入增幅不大,這種分配辦法也僅實施三年就結束了。

這里要補充一下,1984年7月,甌海縣行政區域調整,天河公社分為4個鄉,我們衛生院隸轄七甲鄉,從此改名為七甲鄉衛生院。上級黨委、衛生局任命我為七甲鄉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全院職工精神煥發,在新命名衛生院的起點上,迎新辭舊,取精去粕,重整旗鼓,建規立制。1984年9月1日,我們舉行新院成立大會、掛牌儀式,邀請時任溫州市衛生局辦公室主任鄭國榮、甌海縣衛生局局長任普光等同志蒞臨祝賀并致辭。大會決議,每年9月1日為建院紀念日。大家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努力拼搏,團結奮進,為奪取優異成績而努力奮斗。這一年,我們院被甌海縣政府評為“縣先進單位”。

1985年3月,我們的工資制改為“工資總額全浮動”(按件計酬),以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民主管理、按勞分配為原則,廢除平均主義大鍋飯,撇開國家規定的固定工資制。堅持定額勞動,等價交換,出勤計時,工作計件,按件計酬,按勞分配。采取科室定編、人員定職、崗位定責、工作定額、以項定質、按件定酬六定計酬標準。例如醫生診病凡符合質量要求的,出診一人次計酬0.5元,門診一人次計酬0.25元,住院每床每日計酬0.3元,處方一張計酬0.2元。醫技、護士等人員同醫生一樣,同樣計件,不過金額不同。按月結算績效工資,凡是職工完成月定額任務,月固定工資照發;凡是超額完成定額任務,超額部分的凈值50%作為獎勵工資;凡是未完成定額任務,將缺額部分凈值的50%扣發月固定工資。這樣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績效工資分配原則,大大調動了職工積極性。當年的醫療工作、經濟收入又比上年分別增長14.5%和18.2%。從現在來看,“大鍋飯”弊端顯而易見,在當時計劃經濟的情況下,要想改變“大鍋飯”平均主義分配的陳規陋習,實在不容易。

1979年到1987年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向傳統的管理一刀切、經濟不核算、工作“搭便車”、分配“大鍋飯”發起了持續的攻堅戰。我們首改為“基本工資加獎勵”,次改為“浮動工資制”,再改為“工資總額全浮動”,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們院相繼獲得縣、市“文明單位”和“省文明衛生院”稱號。1986年7月12日,甌海縣政府在我們衛生院召開“省文明衛生院”先進事跡現場會議。會議由甌海縣副縣長張孝斌主持,參加會議的有市、縣衛生局及鄉鎮衛生院領導共40多人,并轉授浙江省衛生廳頒發的“省文明衛生院”錦匾。這給予我們衛生院廣大干部、職工極大的鼓舞,我們下決心繼續努力,立志取得更大成績。這9年時間在分配模式上連續改進三次,每改進一次,只能維持三年,三年以后又疲軟下來,又要出新招。究其原因:我們還困在舊體制“圈子”里,在分配制度上修修補補,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所以不能持續下去。

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光靠對內部運行機制進行修修補補,顯然已無濟于事,于是我們借鑒“溫州模式”,推行產權制度改革,選擇試行股份合作制。我們的理由有兩個:一是與傳統集體所有制相比,股份合作制明晰了產權結構,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結合,這就滿足職工在收支結余中承認個人貢獻大小的要求,實實在在地形成了院興我興的利益機制;二是與傳統集體所有制相比,股份合作制是合勞合資,職工與衛生院不只是單純的雇傭關系,大股集權受到限制,而有聯合勞動抵制資本唯利是圖的功能,是適合衛生行業特殊屬性的。由此,我們茅塞頓開,萌發引進企業股份合作制的模式,但不是移植企業股份合作制的做法,而是嫁接其經驗,試行產權制度改革——股份合作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前旗| 永和县| 西乡县| 三都| 吴堡县| 正镶白旗| 安塞县| 铜鼓县| 原平市| 友谊县| 红原县| 宁安市| 资源县| 车险| 林州市| 托克托县| 合川市| 巴楚县| 建湖县| 新蔡县| 调兵山市| 广宁县| 余江县| 永春县| 柳州市| 永定县| 札达县| 佛山市| 江孜县| 哈尔滨市| 武山县| 瑞安市| 资兴市| 萨迦县| 通道| 大化| 赤水市| 师宗县| 汉沽区| 冷水江市|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