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百濟史事擷要
一 百濟起源、王系與國號
百濟的起源
百濟的建國記事與高句麗、新羅具有神話色彩的記事大為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關于始祖王的敘事,在《三國史記》表述為高句麗第一代王朱蒙之子溫祚,而在中國史書中則多謂仇臺建國于帶方之地。例如《周書·異域傳》:“百濟者,其先蓋馬韓之屬國,夫余之別種。有仇臺者,始國于帶方。”[1]在《三國史記·百濟本紀》中,溫祚王的建國歷程始于從夫余政權的分離遷徙:“溫祚都河南慰禮城,以十臣為輔翼,國號十濟,是前漢成帝鴻嘉三年(前18)也。”[2]
對于溫祚選擇的“河南之地”的形勝,史書借大臣之口贊美說:“惟此河南之地,北帶漢水,東據高岳,南望沃澤,西阻大海。其天險地利,難得之勢,作都于斯,不亦宜乎?”溫祚的身份是朱蒙的第三子,朱蒙的太子是北夫余所生子孺留,沸流、溫祚同為卒本召西奴所生子。朱蒙—孺留一系在卒本脫離北夫余政權,創建高句麗;溫祚則在慰禮城創建百濟,二者王室都與夫余存在關聯,且百濟王室以“扶余”作為姓氏。
中國一側史料一方面將其稱為夫余別種,另一方面則將之與馬韓對應,固然其間有著北朝、南朝對百濟歷史與地理認識差異的客觀因素,但實際上,應將夫余別種理解為其上層王族及統治者,馬韓則是其原始國土的圈域。立國于帶方的敘事則與馬韓敘事相類,同屬于地理的指涉。但較為合理的解釋應是,夫余上層貴族勢力南遷至被中原目為帶方故地或者馬韓故地的漢江流域建政,統合了當地后馬韓時代諸部落,凝聚為新的王權國家百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