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覽
第一節 國土與人民
一 國名與國土面積
剛果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Congo;法語:La République du Congo),簡稱“剛果(布)”(Congo-Brazzaville)或直接稱為“剛果”(Congo)。國名來源于古代的剛果王國,剛果王國得名于剛果河,它是土著居民對剛果河下游地區的稱呼,“剛果”在當地語中意為“大河”,剛果王國的統治者被稱為“韋內瓦剛果”(Wene wa Kongo),意為“剛果之王”。建立獨立國家之前,這里被稱為“中央剛果”(Moyen-Congo),1960年8月15日獨立后定名為“剛果共和國”,1969年12月31日改名為“剛果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ongo,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u Congo),1991年6月4日重新恢復國名為“剛果共和國”。
剛果(布)國土總面積為34.2萬平方公里。
二 地理位置
剛果(布)介于北緯4°和南緯5°之間,東經11°和東經19°之間,橫跨赤道線。剛果(布)地理位置較為優越,與5個非洲國家接壤,其中東南部毗鄰安哥拉的飛地卡賓達省,西鄰加蓬,西北部與喀麥隆相接,北部靠中非共和國,東部以剛果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為界河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6公里。
剛果(布)處于赤道地區,橫跨南半球和北半球,是中部非洲與西部非洲的交通樞紐和中轉站,是從海路通往中部非洲、南部非洲、東部非洲等其他地區的重要橋梁。此外,剛果(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還在于它緊依剛果河和烏班吉河并與剛果(金)為鄰,這兩條河是赤道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河流,由于流經赤道兩側,獲得南北半球豐富降水的交替補給,剛果(布)歷來是中非地區諸國對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三 地形氣候
1.地形
剛果河及其支流貫穿的中非大凹地被稱為“剛果盆地”,其周圍是弧形山地。剛果(布)處于盆地西部邊緣,地形復雜,低地、沼澤、高山、丘陵、平川兼而有之。地形總貌是中部高,南北兩頭低,西部高東部低。全境平均海拔高度不超過1000米。剛果(布)的地表形態特征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西南部是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下的狹長的沿海低地,寬約50公里,長約140公里;中部和西部平均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多為山地和高原;東北部為海拔300米左右的平原、盆地。
剛果(布)境內河流逾30條。其中,剛果河全長約4640公里,流經剛果(布)1000余公里,如果按照流量及流域面積計算,剛果河僅次于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是全球第二大河,是世界八大主要通航河流之一。此外,東北邊境的烏班吉河、北方的桑加河(Sangha)、利夸拉河(Likouala)及阿利馬河(Alima)等均為剛果河主要支流。另有奎盧河(Kouilou)流經剛果西南部,最終流入大西洋。
西南部地區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沿海低地;另一部分為低山丘陵谷地,主要包括馬永貝(Mayomba)褶皺山脈。
沿海低地呈狹長的梯形,從西北向東南延伸,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下,寬約50公里,長約140公里。沿海低地外緣受海風和潮汐的影響,形成一系列沙丘,南部多為長滿紅樹林的沼澤。平地上也有高于200米的低丘,有些低丘直抵海濱,形成巖石畢露的岬角,著名的港口城市黑角(Point-Noire)、印第安角(Indien-Noire)就是其中的兩個,前者為重要的海港。海岸線除海角附近彎曲外,基本呈直線形。
低山丘陵谷地主要指馬永貝褶皺山脈。它位于西南部的內陸,從西北向東南延伸,長約100公里,寬約60公里,平均海拔600~800米,最高處約1000米,大體上與海岸平行。奎盧河流經山地的中段,形成著名的松達峽谷,把馬永貝山脈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風景最美。山地的內側是奎盧河上游的尼阿里河(Niari)斜谷,谷地寬廣,平均海拔不到200米,兩側多丘陵和孤峰。谷地的外圍,平原層層疊起,組成一系列階梯狀平臺,在高處的臺地上俯視谷地中部,一片蔥綠,植物茂盛。
中部高原區在地質構造上是非洲古地板塊的一部分。主要由古老巖石組成,因久經侵蝕和風化大部分已被夷平。該地區是剛果河、奎盧河和奧果韋河(Ogooue,加蓬最重要的河流)三個水系的分水嶺。大致從南往北有幾個不同的塊體高原:南部為瀑布高原,跨剛果(布)與剛果(金)邊境地帶,由于砂巖層大部分保存完好,剛果河及其支流富拉卡里河(Foulakari)穿越其間,形成一系列陡崖和瀑布,水力資源豐富,但是不利于剛果河通向大西洋的航行。中部為巴太凱(Batéké)高原,此地區面積廣、地勢高,平均海拔700~1000米,由幾個面積不等的塊狀高原組成。嘎尤(Chaillou)山從加蓬入境,構成高原的西界。東南部的姆貝(Mbè)高原,平均海拔約650米,面積最大。此外為丘陵,其間為蜿蜒的河谷,透水性強,但大部分地區缺水,景色單調。北部的萊凱蒂(Lèkèti)山海拔1040米,為全國最高峰,它既是東西水系的分水嶺,也是剛果(布)、加蓬兩國的天然疆界。
北部地區主要是剛果盆地。剛果盆地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構造,剛果河分盆地為東西兩部分。剛果(布)擁有河西的大部分,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海拔低于300米,形成了大片的沼澤。該區河水流向不定,以洪水為轉移。盆地的內部也不乏個別地勢較高的地段,常為居民點的所在地。盆地地表大部分為黏土所覆蓋,不僅自然肥力高、農業生產潛力大,而且黏性強、不易透水,是燒磚制陶的上等原料。盆地西北邊緣為高地,它是加蓬凱萊山地的東延,凱萊山地海拔從500米上升到1000米,為花崗巖組成的塊體,多峰巒和寬谷。西北部靠近加蓬邊境的地區是著名的納奔巴(Nabemba)山,平均海拔1020米,這一地區森林密布,人口較為稀少,距離桑加省(Sangha)城市桑蓋(Souanké)約50公里。
2.氣候
剛果(布)總體上屬于赤道型熱帶氣候,其中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和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剛果(布)全境終年高溫多雨,全年溫差較小。但是日溫差較大,白天驕陽似火,夜間氣溫下降較快,倍覺涼爽,因而有“夜為赤道之冬”的說法。
剛果(布)全年氣候炎熱、濕潤,分大小旱雨季。1~5月為大雨季,5~9月為大旱季,10~12月為小雨季,12月至次年1月為小旱季。季節溫差變化不大,但降水量因地而異,差別很大。比如,北部地區除12月、1月可以稱為旱季外,其余基本都是雨季。全年降水量為1000~1600毫米,北部地區可達2000毫米以上。
剛果(布)雨量的季節分布,北半部比較均勻,3~5月和9~10月是兩個特大雨季,形成兩大降雨高峰,其他各月也經常有雨。南半部由于距赤道較遠,11月至次年4月是雨季,只有一個降雨高峰,出現在12月至次年1月;5~9月是明顯的旱季,而且持續的時間愈來愈長。降雨急驟,主要屬于對流性雷陣雨。雨季時每天下午和黃昏都有雨,在雨季開始和終了時,還多有大風暴。旱季時雖然降雨較少,但是濕度大,天氣往往陰沉而悶熱。
表1-1 剛果(布)不同時期月平均氣溫
表1-2 剛果(布)不同時期月平均降雨量
四 行政區劃
剛果(布)全國劃分為省、市和縣。目前,剛果(布)共設有12個省、6個直轄市、97個縣。此外,全國還設有30多個行政管理站(Poste Controlead Ministratif),大于村而小于縣,直屬各省領導。縣以下為村,全國約有5000多個村。
表1-3 剛果(布)12個省和首府
表1-4 剛果(布)6個直轄市
剛果(布)的行政區劃經歷了較為復雜的歷史沿革。1960年獨立時,剛果(布)的行政區劃基本上沿用舊制,全國分為12個省、33個縣。1964年1月,首次重新劃分行政區,全國分為15個省、45個縣、11個行政管理局、5個市。其中15個省是:奎盧省(Kouilou),首府為黑角(Pointe-Noire);尼阿里省(Niari),首府為多利齊(Dolisie);尼昂加-盧埃塞省(Nyanga-Louesse),首府為莫森焦(Mossendjo);布恩扎-盧埃塞省(Bouenza-Louesse),首府為錫比提(Sibiti);萊蒂里省(Le’tili),首府為扎納加(Zanaga);尼阿里-布恩扎省(Niari-Bouenza),首府為馬丁古(Madingou);普爾省(Pool),首府為金卡拉(Kinkala);朱埃省(Djoué),首府布拉柴維爾(Brazzaville);恩凱尼省(Nkéni),首府甘博馬(Gamboma);萊菲尼省(Le-fini),首府為姜巴拉(Djambala);阿利馬省(Alima),首府為奔季(Boundji);赤道省,首府為盧塞堡(Fort-Rousset);莫薩卡省(Mossaka),首府為莫薩卡(Mossaka);桑加省(Sangha),首府韋索(Ouésso);利夸拉省(Likouala),首府為因普豐多(Impfondo)。
1969年改國名為“剛果人民共和國”后,全國劃分為9個行政區和3個直轄市。行政區下設縣(全國共45個縣,后增至50個),縣以下為村(全國共約5000個村),另有30多個行政管理站直屬區領導。9個行政區是:奎盧、尼阿里(包括尼昂加-盧埃塞和尼阿里)、布恩扎(包括原赤道省和阿利馬省的一部分)、萊庫穆(包括原布恩扎-盧埃塞省和萊蒂里省)、普爾(朱埃省并入)、桑加、利夸拉、高原(包括原恩凱尼省和萊菲尼省)、盆地(包括原赤道省和阿利馬省及莫薩卡省的一部分)。3個直轄市是:布拉柴維爾、黑角和多利齊(后改名為盧博莫Loubomo),后只有布拉柴維爾一個直轄市。
1998年又劃分為10個地區,其中布恩扎、萊庫穆、利夸拉、高原、普爾、桑加、尼阿里、奎盧均無改變,只將原盆地地區分為盆地(Cuvette)和西盆地(Cuvette-Ouest)兩地區。地區下仍設市、鎮、區和縣,該體制延續至今。
五 人口、民族、語言
1.人口
剛果(布)人口為526萬(2017年統計),全國2/3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僅布拉柴維爾和黑角兩市人口就占全國總人口的50%以上。剛果(布)華人數量超過1000人,主要集中在首都布拉柴維爾和黑角市,正在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奧約、韋索等城市也有相當數量的華人從事商貿活動。
(1)人口規模
20世紀60年代剛果(布)獨立初期,全國人口較少,只有約100萬。此后,剛果(布)人口呈現逐年增加趨勢。一方面,政府大力發展經濟,尤其是石油工業,為吸納國內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另一方面,剛果(布)國內醫療和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與提高,人口出生率逐漸增長,人口死亡率尤其是嬰兒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口壽命呈現延長的趨勢。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1970年剛果(布)總人口為134萬,1980年人口增長率為2.92%,總人口增至180萬。1990年,全國人口為239萬,人口增長率略有降低,為2.68%。[1]2000年全國人口增至311萬,人口增長率維持在2.52%。2010年,全國人口繼續增長,達到406萬,人口增長率增至2.88%。2017年,剛果(布)總人口達到526萬。這意味著,獨立50多年來,剛果(布)全國人口增長了4倍多。從未來人口發展態勢來看,剛果(布)人口將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
表1-5 剛果(布)人口數量(2008~2017年)
(2)人口分布
剛果(布)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北部地區人煙稀少,如利夸拉省與桑加省的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1人。西南部地區人口密度較大,為每平方公里6.43人,該區占全國總面積的1/3,卻集中了全國總人口的3/4,大部分居住在從布拉柴維爾到黑角市的鐵路沿線一帶。這一帶的人口又特別集中在布拉柴維爾、黑角、盧博莫、雅各布、金卡拉、盧安果等幾個中心城市。這些地方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9.43人。
表1-6 剛果(布)地區人口分布
(3)人口結構
剛果(布)的人口受生育率、死亡率、人口流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人口年齡結構如下:0~14歲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2.631%,15~64歲的人口占53.708%,65歲以上的人口占3.661%,這體現了剛果(布)人口年輕化的特點。
表1-7 剛果(布)人口年齡結構(2010~2015年)
從性別結構來看,根據2017年的人口調查資料,剛果(布)女性人口占49.978%,男性人口占50.022%。[2]這反映出剛果(布)全國人口性別結構維持在一種較為合理的均衡狀態。
表1-8 剛果(布)男女人數(2011~2017年)
剛果(布)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隨著經濟發展,大量農業人口擁入城市,城市化程度急劇上升。城市人口由1980年的801521人上升到2010年的2777032人,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3614186人。全國人口密度由1980年的每平方公里4.71人上升到2010年的每平方公里11.59人,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4.60人。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長率由1980年的49.57%上升為2010年的69.81%,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72.10%。擁入城市的多為年輕人,中老年人較少,這是因為年輕人的消費潛力更大,有助于拉動剛果(布)國內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表1-9 剛果(布)不同時期城市化水平(1980~2020年)
2.民族
剛果(布)現代民族形成較晚,國內現有諸多族群,通常稱為部族。剛果(布)全國共有大小部族56個,大部分屬于班圖語系的尼格羅人。班圖語系的尼格羅人皮膚黝黑,卷發,厚嘴唇,寬鼻梁。其中最大的部族是剛果族,包括拉利(Laris)、維利[Vilis,盧安果(Louango)國王部族]、巴剛果(Bakongo)等,分布在南部地區,約占總人口的45%。中部地區主要是太凱族[Téké,馬科科(Makoko)國王部族],占20%。北部有姆博希族(Mbochi),占16%;桑加族(Sanga),占3%;馬卡族(Maka),占2%。北部原始森林中還有非洲矮人俾格米族(Pygmees),人數不多,仍過著原始群居生活。此外,國內還有部分加蓬人、巴布希人、烏班吉人等跨界民族。
剛果族(Congo)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它包括巴剛果族(Bacongo)、維利族、拉利族等。巴剛果人的“巴”或“姆巴”是“人”的意思(許多部落名前都習慣加“巴”字),他們主要集中在布拉柴維爾附近。維利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是黑角市人口的主體,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可可、咖啡、油棕和橡膠等經濟作物,商業發達。拉利人則介于二者之間,其人口占剛果總人口的1/5。剛果族主要聚集在西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從金卡拉到布拉柴維爾的地區,受教育程度最高,所以政界高官、商界巨賈多出自此族。
太凱族(Téké)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的巴太凱高原、剛果盆地西南部和阿利馬-萊菲尼地區。原住普爾省,后被剛果人趕往北部現居地。其內部又分若干支,主要有蒂奧人、烏穆人等。太凱族人的經濟生活和傳統習俗與巴剛果人的相近。
姆博希族(Mbochi)又名安濟科族,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阿利馬河兩岸,集居在莫薩卡省、盧塞堡、奔季一帶。他們又被稱為布班吉人,這是探險家們最初稱呼他們的名字。他們遠離大城市和交通線,更牢固地保留了部族結構和傳統宗教。剛果(布)總統德尼·薩蘇-恩格索及剛果(布)許多政府高官都屬于這個族群。
桑加族(Sangha)主要分布在剛果(布)的北部,桑加河和利夸拉河流域的部分地區,尤其是以桑加省首府韋索為主要聚居地。桑加族人的經濟生活和傳統習俗與太凱族、姆博希族均有類似之處。
馬卡族(Maka)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區,大部分從事農業,主要種植的作物有木薯、芭蕉、玉米、香蕉、花生、可可和咖啡等,也有以飼養家畜為生的,如山羊、綿羊、豬、雞等。
俾格米人(Pygmée)是世界上最矮人種之一,成年人平均身高1.4米,素有“森林的兒子”之稱。他們散居在剛果北部原始熱帶雨林深處,人數約2萬~3萬,主要集中在與剛果(金)接壤的利夸拉省與桑加河流域,過著與世人隔絕的生活。他們的膚色與班圖人相比較淺,呈深棕色,頭發也不像班圖人卷得那么厲害。頭大腿粗,周身多毛。男子從事狩獵,婦女從事采集,過著游牧遷徙生活,用狩獵之物同其他人交換產品。
3.語言
剛果(布)的官方語言為法語。民族語言南方為剛果語、莫努庫圖巴語等,北方為林加拉語等。由于每個部族乃至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方言,為了交流方便就產生了一些簡便的地方通用語,主要有兩種,即:莫努庫圖巴語和林加拉語。前者通用于南方,后者通用于北方。這兩種語言很類似,語法結構簡單,容易學,其中連接詞起著主要作用。西南沿海及大洋鐵路沿線一帶的廣大居民主要運用莫努庫圖巴語,當地廣播電臺也用這種語言進行廣播,該語言與當地剛果語言并沒有很大的差別,它以本地語言詞匯為基礎,同時也吸收了一部分林加拉語和法語詞匯。北部通用的林加拉語語法結構更簡單。(參見表1-10)
表1-10 剛果(布)語種及分布地區
六 國旗、國徽、國歌
1.國旗
剛果(布)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國旗由綠、黃、紅三種顏色構成,左上方為綠色,右下方為紅色,一條黃色寬帶從左下角斜貫至右上角。綠色象征剛果(布)豐富的森林資源及對綠色和平的希望;黃色象征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無盡的土地財富,也代表誠實、寬容和自尊;紅色代表剛果人民的熱情友好,以及剛果人民為國家的自由和獨立灑在這片光榮土地上的熱血。該國旗最早采用于1958年8月18日,1969年剛果人民共和國時期被廢止,1991年6月10日剛果人民共和國時期結束后再次被確立為國旗。
2.國徽
剛果(布)國徽為黃底色的盾徽,上面繪有一只呈憤怒狀、右爪持有火炬、嘴巴吐著舌頭的獅子,這個獅子除了爪尖、舌頭呈綠色之外,其余地方均為紅色,國徽中間有綠色波浪紋,盾徽上面有一頂書有剛果國名的王冠,盾徽由兩只踩在紅色枕木上的大象守護,其下方有黃色飾帶,上面用法語寫著國家格言——“聯合、勞動、進步”。該國徽于1963年啟用,1970年遭廢除,2003年再度啟用。
3.國歌
《剛果人》(La Congolaise)是剛果(布)的國歌。國歌的曲作者是讓-羅耶(Jean-Royer)和約瑟夫·斯帕迪列爾(Joseph Spadilière),詞作者是雅格斯·唐德拉(Jacques Tondra)和喬治·金班吉(Georges Kibanghi)。1959年,該國歌被啟用,后在1969年剛果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光榮的三日》(Les Trois Glorieuses)取代。1992年,《剛果人》再次成為剛果共和國的國歌。
《剛果人》歌詞如下:
看今朝艷陽高高照,剛果人民站起來了。漫漫長夜終于過去,幸福已經真正來臨。大家高唱自由之歌,歡欣鼓舞熱情高昂。起來剛果人,團結為自豪,宣告民族團結國家大統一。讓我們把隔閡拋掉,今后更團結在一道。我們的目標要實現,團結、工作、進步。我們的目標要實現,團結、工作、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