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薩市東嘎鎮的發展與變遷
- 多慶
- 4573字
- 2021-04-23 12:53:20
一 第一個時期:1951~1959年的東嘎宗政治和社會
(一)新政與保守:宗政府、莊園治理和鄉村控制
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西藏社會,在英軍入侵拉薩、龍廈事件、熱振事件的大背景下,改革遭遇挫折,基層農村社會的發展極為緩慢。由于內憂外患,十三世達賴喇嘛著手實施新政,建立強權政府。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實施,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他試圖改變過去寺廟、貴族莊園支差少、納稅少的現象。但是,噶廈政府在與保守勢力的博弈中,由于觸動了寺廟和貴族的利益,遇到了強勁的阻力。而這兩股勢力尤其是寺院集團幾乎占領著近90%土地和庶民,在政治博弈中占據極大的優勢。由于十三世達賴喇嘛系強勢領導人物,改革還是得以推進。然而,隨著他的圓寂,原來支持推行近代化改革的龍廈及其僧俗官員同盟都遭受到了嚴厲的政治報復。新的噶廈政府在幾年內連續實行減稅政策,取悅于保守勢力。對那些有影響的保守人物,無息放貸或賞賜大量的糧食,以緩和矛盾。此時,寺院與貴族的權力在東嘎宗的各個莊園得到了鞏固,秩序再次恢復到了改革前的狀態。
(二)廉價政府
宗政府建制是典型的小政府。東嘎系小宗,沒有僧俗二宗本,只有一人,由噶廈委派,對上執行噶廈政令,對下處理司法訴訟,分派政府差役到東嘎宗六大根布。宗本一般的任期為3~4年,如果根布、差民向噶廈提議,一般還可以連任。
全宗有兩名世襲佐扎(相當于鄉紳),由政府任命。佐扎最早是由民間推選產生的,后由藏政府任命而變成世襲。本宗的兩個佐扎一個出自貴族莊園,另一個出自寺廟莊園。佐扎沒有什么物質待遇,無固定薪俸,因公出差所需各項費用由宗政府向人民攤派。佐扎承辦宗本下達的各項事務,仲裁民事糾紛,參加宗本召集的會議。
宗本之下設有甲措根布一人,為宗本的助手。他具體幫助宗本,秉承宗本的意旨向下屬6個根布傳達命令。甲措根布最初的設置是在宗政府向下攤派差役時體現公允,由民間共同商量推選出的協助宗本的一個人選,一般系當地富裕的大差巴戶。后來,這個職務逐漸變成世襲職。由于甲措根布發揮了協調作用,各根布商妥給他免了一些差役負擔,并且還給他一塊薪俸地。
東嘎宗下屬有6個根布(相當于村主任),分別為覺木隆根布、項敦根布、崗根布、甲措根布、桑噶根布、朗仲根布。
在宗政府里,還有信差、驛差、養馬差、炊事差行使各自的職能。
(三)政府的職責
1.基層政府的兩大職能:驛站、郵政
東嘎宗是一個大的驛站,擔負著噶廈溝通西藏內外信息和政府物資運輸的重任。東嘎宗驛站負責的地界東至拉薩,南至聶塘,西北至娘孜(東嘎與堆龍德慶交界處)。
驛站組織人力和牲畜運輸,有專人負責驛站的公文傳遞和組織物資運輸的重任,噶廈撥出驛差地給擔負此差役的人耕種,作為薪俸。
驛差或稱外差,也稱“大烏拉”。支驛差的人都種有政府驛差土地,種驛差土地的人,只支驛差不出地租。1951年前,由于東嘎宗處于要道,東嘎宗本身差民驛差的攤派極重,公路通車后,驛差已較前大為減少。
1920年,西藏地方郵政局正式建立,中心郵局(扎康)設在拉薩丹吉林的一所藏式樓房內,郵票由扎細聯合制造廠生產,主要郵路以拉薩為中心,東至工布江達,南至亞東,沿線設立了數十所郵站。郵差的主要業務是送交私人信件和錢幣匯兌等,靠步行送信,而地方政府的公文還是主要靠政府的專職信差——阿仲來完成。
當時東嘎宗農村還有類似于鄉郵員的半脫產職業——“榜欽”,即“順次”傳遞消息的人員之意。他們執行的是信件郵遞“順序”中的一環,“榜欽”準確表達了郵政的含義。送信的工作,主要是傳遞公文和信件,這項差事并不是天天有,但必須隨叫隨到,不得延誤。官道或大宗信件無須“榜欽”來負責,它們是地方政府的專職信差“阿仲”的工作范疇。宗里的信差每月平均出勤約60次,有時一天當中要出差幾次,有時幾天一次也不出。宗政府若有特別重要的公文或機密文件,就指定另外的差巴專送,這種差巴是宗本的親信,與宗本有更深一層的關系?!鞍駳J”把信送到東嘎宗需要負責的地界就行了,而不用去更遠的地方。
東嘎宗有兩個專門給宗政府送信的差人,每人負責3個根布的來往信件,每逢宗政府有命令向下屬6個根布傳達,都由這兩個信差負責傳送。宗政府授給他們土地大小4塊,房屋1間,作為支信差的待遇,信差不再支宗里的其他雜差。信差在送信的余暇時間可以替別人做臨時傭工,宗本并不過問。信差若辭職不當此差,只需把土地和房屋交還宗政府即可。
2.治安
東嘎宗治安是指在宗府的統領下,發揮政府大貴族在各自領地司法自治功能的同時,組織和依靠各根布和庶民的力量,運用習俗慣例、宗教文化等手段,通過打擊、防范、規約鄉民等具體工作,實現鄉村治安自理。
就西藏過去的體制而言,所有人都在三大領主名下。因此,領主代理人和各個根布構成了鄉紳階層。在代理人和根布的治下,當有打架、偷竊等小的案件發生時,一般先在村落內部由根布和佐扎組織熟悉鄉規民約的人員共同商議自行處理。如果不服,可以通過甲措根布訴訟至宗府。輕則掌嘴,重則撻鞭了事。一般土地糾紛等案子訴訟至宗府。如果發生命案等大案要案,各根布一般負責訴訟至宗府,此后,宗府便會提交至噶廈審理。
3.醫療
西藏民主改革后設置的堆龍德慶縣有藏醫5人,分散在頂嘎、巴熱、邱桑和達東等地。民主改革前的東嘎宗境內并沒有行醫者,即使寺院也沒有藏醫,唯有密咒師和降神者存在。百姓生病,一般先到本地降神戶處占卜,或者到寺院討要甘露,或依據地方知識以及出產,自己熬制草藥飲用。病情嚴重,才會去拉薩藥王山、德吉林卡尋醫就診。
(四)制度因素
噶廈政府行政權力的邊界是宗,宗以下實行自治。在西藏近現代化過程中,宗政府作為噶廈政府最基層政權卻保持著相對穩定狀態。一方面,在東嘎宗各個根布的共同體內部存在次級的各個吉度小共同體,它們以交易的方式建立了基層秩序,處于自我治理狀態中。噶廈政府即使擁有完整的政治機構、成熟的政治技術,但倘若試圖抵達村社共同體內部,也必須付出高昂的成本。財政收入的組織必然與其小政府的構建產生沖突。如果從根本性的制度因素考察社會政治秩序的形成,其主要影響因子如下。
1.土地制度的穩定性
政教合一政權的存在和發展,最深刻的根源是與一定的經濟制度相聯系的。在西藏近現代化過程中,土地制度并沒有因此而發生改變,領主尤其是寺院集團牢牢控制著社會最基本的經濟資源。宗教集團具備內在動力和愿望來管理鄉村社會。
據1956年的社會調查,東嘎宗82%的土地是寺產。拉薩三大寺的每個扎倉、康村都有自己的莊園。另外,寺院還有一種公共莊園,歸寺院公共掌管。東嘎宗大多數地產屬于拉薩西郊的哲蚌寺和東嘎宗的大小各寺。在傳統體制內,寺屬莊園土地是供養佛與僧眾、宣揚佛法的公共資源,絕對不許買賣。與寺院土地捆綁在一起的還有百姓和僧源,以及當地的出產。寺院經濟體對當地資源都有優先購買權。寺院的百姓要為寺院支差,這是義務。與此同時,只要家中勞力充足,差巴、堆窮家庭都有入寺為僧者,而地位低下的朗生子女在這方面的積極性更高。這種身份的轉換,可以使得個體從被動的支差者變成公共資源的既得利益者。又由于在寺院中僧人身份是可以晉升的,為個人從集體中獲得更高回報提供了進一步的想象空間。
民主改革前,東嘎宗的大多數家庭與寺院存在著直接與間接的利益關系。由于東嘎宗距離哲蚌寺較近,宗內寺院眾多,僧尼所占比重很高,宗教領主的土地壟斷性收益,又被他的庶民積極地分享。所以,在這種意義上,原本壟斷的土地制度倒還存在一定的擁護者。
東嘎宗貴族莊園土地是私有的,可以買賣。但是,此類土地在東嘎宗的比重不高。在貴族與屬民各種關系中,差民與他們之間的關系最為緊密,堆窮與朗生關系最為生疏,但是,他們也可以選擇加入僧侶集團,或者選擇繳納人頭稅,做自由流動的屬民。
東嘎宗沒有政府的莊園,雖有7個政府差戶經營政府差地,但是,整體影響力有限。差地的經營方式全由差戶自行經理,每年須向噶廈政府繳納租金,同時,支應一定的差役。1956年調查時,住在東嘎宗宗政府所在地的老百姓一共有27戶,除了7戶經營有政府的差地,其余的戶都沒有土地,有做堆窮、朗生的,還有一些須向各自領主繳納人頭稅,以幫工為生者。
東嘎宗土地契約,即為領主支一份差役,領主授給一個單位面積的土地,叫作“差崗”。差崗有大有小,以東嘎宗各谿卡的烏拉差崗而論,每崗合7~8克種子。據說最早規定每崗為30克種子,但是1956年東嘎宗的政府差崗每崗又是50~60克種子。雖然差役的負擔貧富者都是一樣的,但是富者的差崗地總比貧者的大。即便如此,當時的契約關系還是比較穩定的。
2.大僧伽集團與小政府的博弈格局的形成
政教合一體制在長期的演變中,各種宗教勢力掌握了自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所集中的政府資產的大頭,貴族也控制其中一部分,政府控制的資源份額最少。這一體制的最大受益者僧伽集團,以及與此直接捆綁或間接相關的庶民,構成了西藏保守勢力的基礎。由于噶廈政府的低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撐新型政府的行政費用,額外的攤派就變成了政府的唯一選擇。但是,寺院屬民的選擇卻是站在強大的寺院集團這邊,即使差賦很重也堅決支各項寺院的內差,而抵制政府安排的外差。面對雙重的重差壓迫,很多差民選擇拋荒,繳個人人頭稅做自由民,甚至入寺為僧。這種困境逼迫噶廈政府加重對基層差役的索取,導致更多的貴族的差民和政府的差民成為西藏保守政治勢力的支持者。
3.鄉村自治是宗教利益集團與民間力量的有機結合
根布制度的安排是西藏村落自治秩序形成的需要。根布制度之前近代西藏推行的是莊園自治,隨著莊園產權的變更,原來比較完整的產權被分割、細化,同一片區內出現多個產權主。
根布制度對村落的治理名義上是在噶廈政府的治理下實現的。其實,噶廈政府不能直接管理鄉村,得通過根布與佐扎這一階層。實際上,根布制度是噶廈政府治理形式的補充:凡是政府機構無法直接完成的使命,根布制度可以更為有效地完成。另外,基層的根布制度又是對噶廈政府的一種抵抗,它是村落團結和利益的表達途徑。來自上下兩方面的聲音通過這個機構完成交流和溝通,雙方在這里找到利益的協調點。
具體而言,根布與佐扎承擔的職責有:負責支差,如果一轄區出現支差中斷的情況,由根布接管并協調規定支納差賦事宜;向噶廈稟明土地拋荒的實際情況,與宗府一道掌管拋荒地,安排新的差民支差;調查土地的支差情況和支差的數量,并向噶廈政府匯報;向噶廈請求減免差稅;如果對宗府執政人員有異議,具有越級上報情況的權力;村落內部發生糾紛的時候,根布具有相對意義上的司法獨斷權,一般由根布、第巴、差巴戶聚在一起討論即可解決。
由于東嘎宗基本系寺院莊園為主,所以,一個大根布六個小根布中政府委任的只有一個,貴族委任的也只有一個,其余的全是各寺院委任的,所以,寺院與屬民的政治聯盟是非常清楚的。
4.僧人晉升制度為屬民參與政治提供通道
現代西藏沿襲了甘丹頗章以來僧人晉升的制度。從西藏的傳統政治體制來看,普通俗人很難直接進入仕途,這一機會基本被貴族階層所壟斷,尤其是高階官位。但是,西藏寺院為他們提供了各種機遇。如果一個小孩具備比較好的資質,可以從寺院嚴格的學經選拔制度中脫穎而出,成為寺院各級管事,乃至成為格魯派最高的法座甘丹赤巴的主人。如果無法堅持寺院嚴格的學制,完成五部大論的學修,可以選擇充當勞武僧,寺院這個龐大的機構也可以對這一龐大群體進行內部消化,安排適當崗位,讓他們各盡其才。
所以,屬民與寺院的關系較貴族抑或政府而言,是最為緊密的,也是最復雜的,不是輕易能割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