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裕社會的貧困及其治理:香港的經驗與啟示
- 劉敏
- 1346字
- 2021-05-11 18:05:53
二 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
貧困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貧困也是一個歷史性和社會性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發展階段和水平不同,貧困問題的形式、性質、成因乃至扶貧策略,都存在顯著差異。從歷史的角度看,貧困研究經歷了一個從關注收入貧困到能力貧困再到社會排斥的過程,與之相適應,貧困治理的范式也經歷了從物質資本導向的救助式扶貧到人力資本導向的開發式扶貧再到社會資本導向的參與式扶貧的歷史發展過程(劉敏,2009)。長期以來,我國的貧困研究更多地關注發展中國家和落后社會的貧困問題,而較少關注發達國家和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落后國家顯露的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貧困問題,往往因其一貧如洗的慘境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憐憫;豐裕社會潛伏的貧富懸殊、相對剝奪的貧困問題,往往被車水馬龍、摩天高樓和霓虹燈的都市繁華景象所遮蔽。
與欠發達社會相比,豐裕社會由于發展階段和水平更高,其貧困問題的形式、性質、成因乃至扶貧策略都存在顯著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豐裕社會貧困問題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致貧原因更加復雜、扶貧工作更加棘手,對此國內學術界已有的專門研究很少。例如,從表現形式看,豐裕社會的貧困不僅僅是絕對剝奪、絕對貧困,更多的是相對剝奪、相對貧困。相比傳統社會的絕對貧困問題,豐裕社會的相對貧困問題更加棘手、更難解決。這是因為,只要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廣大赤貧者得以脫貧,實現溫飽乃至小康時,絕對貧困問題便迎刃而解;相對貧困問題卻無法根治,但凡根據社會平均生活水平來界定貧困,總會有一部分人生活在相對貧困線以下。從致貧機制看,豐裕社會的貧困不僅僅是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低或者貧困者面臨經濟匱乏、能力不足,而是在更大程度上由于社會結構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均或者貧困者遭受社會排斥。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經濟增長或者擴大國民收入總量,并不能從根本上緩解貧困問題,而需要推行更加包容的經濟社會政策,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總之,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既表現為經濟匱乏、能力不足、絕對剝奪,也表現為社會排斥、收入不公、相對剝奪;既有個人能力不足或者發展水平不高而導致的傳統貧困問題的特點,又有經濟社會轉型或者社會分配不均而導致的新型貧困問題的特點。美國學者馬修·德斯蒙德在其《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中生動深刻地揭示了美國豐裕社會背后殘酷的貧困問題:成千上萬的貧困家庭因為經濟拮據無法支付房租而被掃地出門,從一個貧民區被驅趕到另一個貧民區,在被驅逐的路上,孩子們被迫轉學或輟學、大人們頻頻失業或從社會聯系網中消失、全家顛沛流離被社會拋棄——驅逐不僅是貧困之果,亦是貧困之因,是對基本權利的剝奪和排斥,“是一種極度的不平等、是不給人機會翻身、是對人類基本需求的否定與罔顧、是看著人無端受苦還去充當幫兇”(馬修·德斯蒙德,2018:403)。因此,探究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必須在經濟視角和能力視角之外引入社會視角,更多地關注貧困群體所遭受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排斥。與此相適應,治理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不僅要充分運用物質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的政策工具,也要引入社會資本的概念和政策工具;不僅要有效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不斷擴大國民收入總量,也要更加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包容性經濟增長(inclusive economic growth)和益貧式社會發展(pro-poor soci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