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裕社會的貧困及其治理:香港的經驗與啟示
- 劉敏
- 1936字
- 2021-05-11 18:05:55
一 貧困的主要形式
香港經濟發達、物質繁榮,其整體經濟水平和富裕程度在亞洲名列前茅。此外,特區政府一向重視對貧困群體的社會救助,在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網。因此,香港的貧困問題是建立在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收入水平以及比較完善的貧困救助體系的基礎之上的,它主要是一個相對性概念,更多是指收入分配不公、貧富懸殊意義上的相對貧困問題。在香港,絕對貧困問題基本處于可控范圍,真正無法維持基本生存的人屬于極少數,即使是依靠政府救助為生的窮人,其生活水平也遠比發展中國家的貧民高,更不至于衣不遮體、食不果腹。
然而,由于收入分配不均、貧富懸殊,香港的相對貧困問題一直比較突出。這里富人富可敵國,窮人則窮困潦倒,甚至呈現“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兩極化態勢。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2015年香港人類發展指數達到0.917,超過英國的0.909、日本的0.903,屬于發展水平極高的地區(UNDP,2016:204)。2015年香港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萬美元,超過日本位列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前列;家庭月收入中位數達到2.5萬港元,社會總體收入水平較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5:51)。但是,在香港整體社會豐裕的背后是長期存在的貧富懸殊問題。表3-1顯示,1986年,香港最高收入的10%家庭所擁有的財富是最低收入的10%家庭的22倍,2011年這一數字上升到59倍,2011年最高收入的10%家庭占有社會總收入的41.0%,最低收入的10%家庭僅占社會總收入的0.7%,這反映了近30年來香港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收入分配出現兩極化的趨勢(黃洪,2013:60)。
表3-1 1986~2011年最高及最低收入的10%家庭占香港總收入的比重
根據香港樂施會委托的一項調查,在1001名受訪港人中,53.2%的人認為香港貧困問題“嚴重”或“非常嚴重”,40.3%的人認為長者貧困問題最嚴重,分別有19.1%、14.4%的人認為跨代貧困問題、在職貧困問題最嚴重(香港樂施會,2017)。根據香港官方貧困線,2014年香港貧困人口達132.48萬人,貧困率達到19.6%,與100多萬港人陷入相對貧困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億萬富豪在這里積攢了巨大的財富。2016年5月彭博社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GDP估值進行計算后發現,香港排名前十的億萬富豪的凈財富總值相當于香港經濟總值的35%(《香港十大富豪家產占香港GDP的35%》,2016)。根據萊坊(KnightFrank)發布的2017年《財富報告》,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翁,香港共有4080人,僅次于紐約、倫敦,名列全球城市第三、亞洲城市第一(Knight Frank,2017:18-20),香港的財富集中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一方面,因為香港的貧困問題基于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收入水平,加之香港在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所以香港的窮人大體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一般不至于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相比一般低收入國家和地區而言,無論是在貧困標準還是救助標準方面,香港都要高出一籌。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的調查,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個四口之家的綜援家庭平均每月可獲得綜援救助金1萬元左右,已經高于當時全香港25%最低收入組別住戶的每月平均收入(香港社會福利署,1998b)。根據國際貧困線的標準,早在2005年香港家庭的貧困線標準超過了8000元/月。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的貧困問題具有貧富懸殊和相對剝奪的特點,包括失業者、低收入者、單親家庭人士、少數族裔和新來港人士等在內的相當一部分人處于弱勢地位,他們雖然不一定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或處于“顯性”貧困狀態,卻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層面遭受不同程度的排斥,處于相對或“隱性”貧困狀態。由于香港高收入、高物價、高消費的實際情況,收入水平低于看似標準較高的貧困線的港人的日子并不一定好過,許多人面臨生活窘迫、生計艱難的困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2011年開展了《香港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的抽樣調查,通過對1037名香港市民的調查發現,香港社會有18.3%合計約110萬人處于不同程度的匱乏狀態;同年開展了《香港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領取綜援人士、殘疾人士家庭、長者的匱乏及社會排斥狀況》的訪談調查,通過對754名受訪者的調查發現,“綜援家庭”特別是有兒童的“綜援家庭”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存在匱乏的問題,27%的人“居住環境不安全,有結構性的危險”或“家里缺乏活動空間,經常要蜷縮在床上”,13.3%的人不能做到“每天有早餐吃”或“一星期最少吃一次新鮮水果”,32.7%的人“沒有一件體面的衣服”,50.4%的人難以負擔有需要時“打的士”往返醫院就診,54.7%的人不能負擔“學生能夠購買課外書、補充練習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12a、2012b)。這項調查結果表明,香港社會有110萬人處于相對匱乏和遭受剝奪的生活狀態。按照英國學者湯森(P.Townsend,1993)的觀點,這些人是相對貧困的受害者,因為相對貧困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遭受了剝奪(deprivation),既有食物、穿著、住房等方面的物質剝奪,也有社會交往、人際關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