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女真人的南遷與初步統(tǒng)一

一 明初女真民族的地理分布

明代女真族分為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他們較早的分布情況如下所述。在今長白山北部、牡丹江、綏芬河等流域是建州女真。“渤海大氏置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女真因此名,明廷因此設建州衛(wèi)。[15]海西原為元代行政區(qū)域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故元海西右丞阿魯灰遣人至遼東,請內附。上敕:“今而所守之地,東有野人之隘,南有高麗之險,北接曠漠,惟抵元營。”[16]據此敕,可確定海西之地域,“在伯都納北,松花江大曲折后的江南岸以及哈爾濱以東、阿什河流域一帶。海西指黑龍江,就是松花江下游,是元代的舊稱”。[17]野人女真,“《明實錄》于來朝之女真各部,無不稱為野人者。自明中葉以來,記載涉東北夷皆云女真……遂以黑龍江境為野人女真之境,其時謂之生女真,以別于建州、海西之熟女真”[18]。對此,莫東寅先生在其《滿族史論叢》書中解釋道:“建州、海西、野人的區(qū)別,并不是由于種族的不同,而是或由于地理的形勢,或由于生活情況。”徐中舒先生亦說:“曰海西、曰建州,就其居處言;曰野人則就其文化言。”[19]野人女真又稱東海女真或東海窩集部,它的許多部落分布在松花江中游以下至黑龍江兩岸,東達于海。

在奴兒干都司轄治下的女真諸部,其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是極不平衡的。雖有衛(wèi)所設置,但這些衛(wèi)所主要用于“羈縻”,“羈縻”即明政府不直接管轄,而授權于部落酋長,政府授以職督之繳納稅賦。由此,女真諸部的發(fā)展不平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關于女真諸部各自的表現,文獻典籍記載零星、抽象、大同小異,下引數種供參考。

明遼東都指揮僉事畢恭創(chuàng)修于正統(tǒng)八年(1443)的《遼東志·盧瓊東戍見聞記》卷七載:

夫遼阻山帶海,諸夷環(huán)徼而居……自湯站抵開原,曰建州、毛憐、海西、野人、兀者,皆有室廬,而建州為最。開原北松花江者,曰山寨夷,亦海西種類。又北,抵黑龍江,曰江夷,但有室廬,而江夷為最……建州、毛憐……樂住種,善緝紡,飲食服用皆如華人……海西江寨夷……俗尚耕稼……倚山作寨。居黑龍江者,其俗同山寨,數與山寨仇殺,百十戰(zhàn)不休,近砦酋與和難,平其曲直,以馬牛羊斷云。諸夷皆善馳獵,女真建州多喜治生。

明遼東僉都御史任洛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的《遼東志》卷九載:

生女直,溫腦江上自海西,下自黑龍江,謂之生女直。受轄于野人,事耕種,言語、居處與建州類。每聚會,人持燒酒,魚胞俗名阿刺吉,席地而坐,歌飲竟日。少有忿戾,則彎弓相射。江口有石,名木化石,堅利可銼矢鏃,土人寶之。

可木以下,松江皆榛莽。人無常處,惟逐水草,樺皮為屋,行則馱載,住則張架,事耕種,養(yǎng)馬弋獵,刳獨木為舟,以皮毳為市,以貂鼠為貢……

北山野人,乞列迷之別種,養(yǎng)鹿乘以出入,水產海驢、海豹、海豬、海牛、海狗皮、殳角、魴須,以為異物昔入貢,今不通焉……

苦兀,在奴兒干海東,身多毛,頭帶熊皮,身衣花布,持木弓矢尺余,涂毒于鏃,中必死。器械堅利。

明兵部員外郎魏煥(1522—1572年)所著的《皇明九邊考·遼東鎮(zhèn)邊夷考》卷二載:

建州毛憐則渤海大氏余孽,樂住種,善緝紡,飲食服用皆如華人,自長白山迤南,可撫而治也。海西山寨之夷曰熟女直,完顏之后,金之遺也,俗尚耕稼,婦女以金珠為飾,倚山作寨,聚其所親居之。居黑龍江者,曰生女直,其俗略同山寨,數與山寨仇殺,百十戰(zhàn)不休。自乞里迷去奴兒干,三千余里,一種曰女直野人,又一種曰北山野人,不事耕稼,惟以捕獵為生。諸夷皆善馳射。

這里之所以連篇累牘地引用文獻典籍,主要是要提請注意,明代女真人地域分布很廣,歷史環(huán)境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不同,生存環(huán)境不同,導致建州、海西、野人女真各部發(fā)展的不平衡。不能以一部代全部,也不能以明末代明初,因為在近300年的明代社會里,女真各部的經濟社會、活動地域及與明王朝的關系已發(fā)生了極大變化,不可與昔日同日而語。而這一切都與女真各部的頻繁移動有密切關系。

二 女真各部的遷移

奴兒干都司設立后,曾明令各衛(wèi)所的移動要得到明政府批示,這可從下述史料中得以證實。正統(tǒng)元年(1436),明廷收到建州衛(wèi)奏折,說該衛(wèi)屢受忽剌溫人的襲擾,請求遷移別處。明英宗對此的回復是:“敕遼東總兵官都督同知巫凱等曰‘今得建州衛(wèi)都指揮僉事李滿住奏,原奉恩命在婆豬江住坐,近被忽剌溫野人侵害,欲移居遼陽草河。朕未知有無妨礙,而等宜計議安置處所’。”[20]明廷吏員準“建州女真遷居蘇子河流域”。實際上,在此之前的永樂八年(1410),建州女真是在李顯忠的率領下,由綏芬河流域遷居婆豬江(今鴨綠江支流佟家江)的。正統(tǒng)年間的移居,已是27年后李顯忠之子李滿住率其族眾的再次遷移。這次遷移,建州女真進入了蘇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呼蘭哈達)附近。明萬歷年間(1573—1620),這里成了努爾哈赤對明用兵的根據地。

由黑龍江區(qū)域向南遷移的不僅是建州衛(wèi)的女真人,在此前后其他衛(wèi)所也是爭相奏請“要求內附”。對此,《明實錄》的記載比比皆是。如永樂六年(1408),兀者右衛(wèi)(今呼蘭河流域)賈你等奏請“愿居遼東、三萬等衛(wèi)”,得到明王朝批準后,方才遷徙;[21]永樂十年(1412),阿剌山衛(wèi)(今黑龍江中游左側與精奇里江右側中間地區(qū))伯塔木等人“愿居安樂、自在州”,上奏明廷,得到允許后方才遷居;[22]永樂十二年(1414),弗提衛(wèi)(今黑龍江省富錦西古城)指揮阿剌禿等上奏章“愿居北京”;[23]永樂十三年(1415),古里河衛(wèi)(今精奇里江上源支流吉柳伊河)女真人牙失答奏請“愿居遼東東寧衛(wèi)”,得到允許后方遷至東寧衛(wèi)居住;[24]宣德三年(1428),雙城衛(wèi)(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指揮僉事兀丁哥上奏“愿居遼東自在州”,明廷命“遼東都司給予房屋器皿”[25];宣德八年(1433),屯河衛(wèi)(今松花江下游左岸支流湯旺河流域)女真人答必納等奏請“愿居京”[26];等等。而進入明正統(tǒng)(1436)后,國內的土地兼并與流民問題日益嚴重,明廷無力再顧及東北邊疆,于是“邊事大變,奴兒干都司亦撤退開原。朵顏三衛(wèi)既視同外國,女真亦漸脫控制。所謂奴兒干轄百八十四衛(wèi),亦不過承平故事之布在方策者耳”[27]。女真諸部進入了遷徙活躍期。

據此,另結合史料可將女真諸部的遷徙與初步統(tǒng)一過程做以下表述。永樂八年(1410)始,建州女真初遷婆豬江,繼之又遷到蘇子河。而居住在依蘭附近的建州女真斡朵里部,幾經輾轉也匯集于渾河流域。明正統(tǒng)七年(1442)設建州左衛(wèi)、建州右衛(wèi),與建州衛(wèi)合稱建州三衛(wèi)。[28]此后,建州女真首領與明廷虛與委蛇,在高壓下謀求生存,然許多人仍沒逃脫被殺戮的命運。一個胸懷大略的英雄人物在悄然崛起,努爾哈赤面對女真諸部大小首領各占一地,大首領數百人,小首領數千人的紛亂局面,用兵十年相繼統(tǒng)一了建州女真的蘇克蘇護河部、渾河部、完顏部(王甲部)、棟鄂部(董鄂部)、哲陳部、訥殷部(內音部)、珠舍里部、鴨綠江部等。正是由于此因,明政府于萬歷十七年(1589)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萬歷二十三年(1595),加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而此時的海西女真也在逐步南遷,由黑龍江、嫩江先遷至吉林夫余以東的松花江大曲折處,分為哈達、輝發(fā)、烏拉、葉赫四部,即所謂的扈倫四部。不久,扈倫四部又遷至開原以北、吉林省中部地區(qū),與努爾哈赤有了接觸。17世紀初努爾哈赤相繼征服了扈倫四部,完成了女真民族的初步統(tǒng)一,并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稱罕,國號大金,以赫圖阿拉為興京,史稱后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江县| 于都县| 新沂市| 股票| 商洛市| 荣成市| 务川| 镶黄旗| 柞水县| 呼图壁县| 阳朔县| 沭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八宿县| 广南县| 定襄县| 茂名市| 丰台区| 盱眙县| 高淳县| 香格里拉县| 灵武市| 抚顺市| 周宁县| 会东县| 舞钢市| 潍坊市| 台北市| 奉贤区| 钦州市| 涞水县| 阿拉尔市| 宁化县| 鄯善县| 泰安市| 全南县| 合山市| 张家界市| 宁都县| 友谊县|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