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跨境分工”體系相關文獻研究

所謂“前店后廠”模式,一般是指在對采購營銷與加工生產跨地域分工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協作的經濟合作形式。它源于集生產和購銷于一體的傳統手工作坊經營方式,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已經演變成為兩地之間產業分工協作的通俗而形象的說法。本文所說的“前店后廠”的跨境分工模式,主要指由于香港廠商把加工生產遷移到廣東省,利用其自身海外貿易窗口優勢,承接海外訂單,從事制造和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供應原材料、元器件,控制產品質量,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而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制造和裝配,扮演“廠”的角色。港澳在前,珠江三角洲在后,彼此緊密合作,因而該模式被稱為“前店后廠”。學術界將香港與珠三角“跨境分工”體系的這種現象普遍稱為產業轉移。而陳廣漢則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講,“產業轉移”現象與“前店后廠”模式是有區別的?!扒暗旰髲S”是經濟全球化在微觀的企業層面上所表現的價值鏈的分工與商品鏈的延伸。事實上,香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并沒有整體性地向內地轉移,而是將商品鏈的一部分(主要是生產環節)轉向鄰近的珠三角地區。香港本地企業負責訂單處理、購買原材料、供應半成品等環節,珠三角則作為生產加工的基地。[1]按照這一觀點,“前店后廠”的跨境分工體系則可以理解為是在粵港兩地產業轉移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跨境(學術上通常稱為“跨國”)垂直分工體系,進而在兩地分別形成“生產”及“銷售”不同的產業集聚體系。因此,本部分研究將基于產業轉移、產業集聚、國際垂直分工三個角度來探討粵港“跨境分工”體系形成的一般機理,并就目前學者對粵港兩地“前店后廠”模型的研究理論進行述評。

(一)“跨境分工”體系的一般機理

1.產業轉移相關理論

產業轉移通常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通過多種方式,將某些產業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是國際或地區間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轉出地區與承接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2]產業轉移對于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而言,是其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其全球戰略布局、提高整體競爭力的途徑;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言,是其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技術進步和推進經濟增長的過程。香港與內地“跨境分工”體系使得雙方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共同推進了經濟的增長。

1930年代,國際學者基于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所提及的比較優勢原理,通過比較分析世界不同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之間的工業化過程,發現產業在不同發展程度的經濟體之間具有梯度轉移特征,而后諸多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雁行學說、產品生命周期以及邊際產業擴張等產業轉移理論模式,從宏觀上解釋了國際產業轉移的動因和模式。隨著國際產業分工的不斷加深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國際上對產業轉移的研究越來越多地從產業轉移的機理與模式向產業轉移效應、技術創新與競爭優勢等方面轉變。[3]

(1)雁行形態理論[4]

1935年由日本學者赤松要(Akamatsu)提出的雁行發展模式理論結合“二戰”后東亞國家經濟及產業結構變遷,提出東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形態符合雁行形態理論,描述后起國某一特定產業(如19世紀日本棉紡工業)產生、發展的過程。該學說認為,在工業化初期階段,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和技術落后,不得不向發達國家開放某些工業產品的市場。當這些工業產品的國內需求達到一定數量時,本國生產該種產品就具備了基本的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國內該行業逐步掌握了相關的生產技術,并憑借資源和勞動力的價格優勢占領國內市場,最終實現該產品的出口,達到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由于這一行業產品的成長經歷了“進口—國內生產—出口”三個階段,如果把這一過程用曲線繪成圖形,在一個以橫軸為年代、縱軸為市場的坐標圖上,展示這三個階段的曲線就如三只大雁在飛翔。因此,這一理論被形象地稱為“雁行形態論”,這種理論表明,產業具有從發達國家轉移到后進國家、從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遷往較低的地區的特征,其轉移方式都是把整個產業移出。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5]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認為由于每一種產品都會經歷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技術發達國家對該產品的生產會隨著衰退期的來臨而喪失競爭優勢,從而不得不將產品生產轉移至其他國家,由此產生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產業轉移。

(3)勞動密集產業轉移理論[6]

劉易斯(Arthur Lewis)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認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技術進步和人口增長趨緩,發達國家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喪失了比較優勢,從而逐漸將其轉移至發展中國家。該理論以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為基礎,將產業轉移與比較優勢的演變相結合,較好地解釋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規律。

(4)邊際產業擴張論[7]

這一理論是由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Kojima)在分析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有關資料后提出的。小島清認為,按照比較成本論,一國應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并從比較劣勢的產業開始對外直接投資。相對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而言,勞動密集型產業首先進入邊際產業的行列。他提出了“產業移植的比較優勢”這一重要概念,建議在投資國與接受國之間從“技術差距最小的產業依次進行移植”,同時“由技術差距較小的投資國的中小企業做這種移植的擔當者”。這一理論提出了產業轉移的順序選擇。

(5)全球價值鏈理論

該理論由哈佛大學波特(Porter,1985)教授最早提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產品內分工的出現及發展,使世界價值創造體系在全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離和重構。全球價值鏈理論表明,產業按生產環節進行區域分工,具有不同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區域生產不同零部件,而在區域分工中生產總是集聚在特定區域內展開的。其啟示:承接產業轉移應與培育產業集群區有機結合,形成兩者互動。一方面,由于某地的資源或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分散在附近的同類企業,為了追逐外部規模經濟逐步轉移至該地,并且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產業集聚;另一方面,依據本地的比較優勢,引進外商投資,使國外或地區外產業轉移到本地,進而形成集聚。這對承接地如何培育產業集群,以及園區、集中區的開發與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2.產業集聚相關理論

產業聚集是指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處在一個特定領域內相關的企業或機構,由于相互之間的共性和互補性等特征而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產業群的現象。產業集聚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產業轉移,產業集聚本身就包含著產業轉移的因素,并且產業集聚是產業轉移的結果。

(1)古典分工理論經濟學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產業聚集及內部聚集和空間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闡述了存在外部經濟與規模經濟(Scale Economies)條件下產業聚集產生的經濟動因。他指出,所謂內部經濟,是指有賴于從事工業生產的個別企業的資源、組織和經營效率的經濟;而外部經濟則是有賴于這類工業產業的一般發達的經濟。[8]作者提出了三個導致產業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夠促進專業化投入和服務的發展;二是企業聚集于一個特定的空間,該空間能夠提供具備特定產業技能的勞動力,從而確保工人較低的失業概率,并降低勞動力出現短缺的可能性;三是產業聚集能夠產生溢出效應,使聚集企業的生產函數優于單個企業的生產函數,企業從技術、信息等溢出中獲益;并將集聚的效應歸納為勞動市場共享、中間產品和技術外溢三方面。

(2)產業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約翰·馮·杜能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強調區位運輸差異的理論[9],開創了區位理論的先河。在其《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一書中,作者尋求解釋德國工業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圍的農業活動的模式,杜能最早用多種要素來解釋聚集經濟現象,其農業圈模型區位外生市場的假設,是規模收益不變和完全競爭的標準假設完美結合的典范,他更是因此而被稱為邊際主義的創始人。

而阿爾弗雷德·韋伯在《工業區位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并從微觀企業區位選址的角度提出了產業區位理論。從企業最小生產成本出發,韋伯認為費用最小區位是最好的區位,而聚集能使企業獲得成本節約,闡明了企業是否相互靠近取決于聚集的好處與成本的比較。他把區位因素分為區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聚集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其中聚集因素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企業自身的擴大而產生聚集優勢,這是初級階段;而第二階段則是各個企業通過相互聯系的組織實現地方工業化,這是最重要的,也是高級聚集階段。[10]

(3)新制度經濟學交易費用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對產業集聚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它的交易費用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和制度演進理論是研究產業集聚(網絡狀中間組織形式)中的結構和治理機制的重要理論基礎??扑固岢鼋灰踪M用的概念[11],威廉姆森等許多經濟學家又進一步對交易費用理論進行了發展和完善。威廉姆森(Eaton.Williamson)將交易費用分為事前的交易費用和事后的交易費用,事前的交易費用是指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需要事先規定交易各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在明確這些權利、責任和義務的過程中就要花費成本和代價,而這種成本和代價與交易各方的產權結構的明晰度有關;而事后的交易費用是指交易發生以后的成本,這種成本表現為各種形式:其一,交易雙方為了保持長期的交易關系所付出的代價和成本;其二,交易雙方發現事先確定的交易事項有誤而需要加以變更所需付出的費用;其三,交易雙方由于取消交易協議而需支付的費用和機會損失。[12]

總之,新制度經濟理論所強調的重點是社會關系的重要性,該理論認為,不管在企業內部還是企業之間,社會關系一方面可以降低管理費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活力。這種社會資本,是形成產業聚集的出發點之一,也是產業聚集能夠帶來競爭優勢的條件之一。

(4)新競爭優勢理論

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將產業集群納入區域競爭優勢的框架進行分析,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種組織形式,它將某一行業內的競爭企業以及與這些企業相關聯的合作企業,如供應商、生產廠商和相關機構聚集在某個特定領域,形成了區域內特色的競爭優勢。[13]斯科特將交易費用分析方法運用到區域產業集群發展中。斯科特認為企業的垂直分工將增加外部交易活動,由此將促使那些存在經濟聯系的生產企業向集群區域集中,大量企業的集聚將降低外部交易成本。[14]

(5)新經濟地理學理論

綜合上述研究可以發現,上述大部分理論受到比較優勢理論及新古典分析框架的束縛,它們在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假設條件下,把產業轉移與產業集聚的根本動因歸結為不同區域比較優勢的差異性,或者不同產業在特定發展階段對所在地區要素條件的不同要求。以克魯格曼經典文獻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新經濟地理學(NEG),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D-S框架(或OTT框架)下實現了立足于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和企業區位選擇的一般均衡分析。該理論認為,經濟增長表現為生產活動的空間集聚,而由經濟活動的空間轉移而形成的集聚又是規模經濟、運輸成本(廣義概念,既包括看得見的運輸網絡形成的有形運輸成本,也包括地方保護引起的貿易壁壘等因素)和要素流動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特別地,它強調區域之間的運輸成本是決定區域產業轉移的關鍵變量。也就是說,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運輸成本的變化,企業的利潤結構以及個體的福利結構也隨之改變,企業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個體依據福利最大化原則進行區位選擇,最終導致新的區位均衡形成,這一過程表現為產業空間布局的變化過程,也就是產業轉移[15]。新經濟地理學以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ixit-Stiglitz Model,簡稱D-S模型)的壟斷競爭分析框架為基礎,借助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的核心假定——收益遞增思想,并建立了描述產業聚集的“中心—外圍”模型(Core—Periphmy)(克魯格曼,1991)。該模型的基本假定為:一個國家,兩種產品:農產品和制造品。農產品是同質的,其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的,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是不可移動的土地,因此農產品的空間分布很大程度上由外生的土地分布情況決定;制造業包括許多有差異的產品,其生產具有規模經濟和收益遞增的特征,很少使用土地。而正是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每種制造品的生產將只在為數不多的地區進行,從而實現了產業的聚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心—外圍”模型依賴于外部經濟,即規模經濟、收益遞增以及運輸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

3.國際垂直分工相關理論

關于國際垂直分工現代專業化理論基礎的研究框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擴展”的標準國際貿易理論框架內的研究,假設由于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影響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可以進行產品內分割并分散生產,根據比較優勢或者資源稟賦原則,按照產品不同生產階段的不同要素密集度被分散到不同地區進行生產;另一類是引入產業組織理論和契約理論的研究,關注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約等問題。

(1)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分為相對比較優勢理論和絕對比較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是對亞當·斯密的絕對比較優勢理論的重要擴展。而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俄林及薩繆爾森研究表明,比較優勢由各國資源要素稟賦決定,并建立了H-O模型系列。這一分析框架仍然適合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貿易的分析。因為,不同生產區段的要素(包括技術)密集度差異使得具有不同技術水平和要素稟賦的國家在不同的生產區段產生比較優勢。瓊斯擴展了比較優勢的范圍,將特殊資源的稟賦也作為比較優勢,分析了其對貿易模式的影響。[16]國內學者盧鋒在解釋垂直專業化分工的起因及分析其經濟影響時,都同樣應用了比較優勢理論的模型框架。[17]

(2)新貿易理論

Ishii與Yi[18]、盧鋒(2004)等認為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是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兩方面因素決定的結果,不同生產階段既可能存在規模經濟差異,也可能存在要素投入比例差異,通常是后者決定了不同生產階段的國別分工結構,而前者強化了這種分工。產品在不同生產階段可能有不同的有效規模,在生產過程能夠分割的情況下,可以依據有效規模安排各個部門的生產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3)產業組織與契約理論

一些學者將產業組織與契約理論的概念納入貿易模型以解釋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說明企業在垂直一體化生產與契約外包之間的動態選擇問題,著重從產業組織方面闡述了垂直專業化分工和產品內貿易產生的原因、方向、利益分配等問題。[19][20]

從上文關于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文獻中可以看到,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是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體現,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對全球分工和貿易帶來巨大的變化。比較優勢仍然是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但是其作用在逐漸弱化,規模經濟成為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越來越重要的動力及垂直專業化分工安排的重要影響因素,運輸成本、貿易壁壘等影響了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發展。

(二)已有的“跨境分工”體系相關研究文獻

1.分工機理

關于香港與內地“前店后廠”跨境模式的分工機理,目前研究都是基于上述的相關理論。第一類是“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粵港兩地生產成本差別和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上毗鄰的地理位置、密切的歷史聯系和人文文化,在比較利益驅動下形成“前店后廠”跨境分工模式,如鄭天祥[21]等。第二類是傅高義提及的“增長極”理論及產業結構轉移理論對該模式的影響,他認為香港與廣東存在生產力“級差”,從而發生發達地區的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等一系列經濟現象,本質上也屬于“比較優勢”的范疇。[22]第三類是“垂直分工”經濟體,封小云認為香港與廣東的“前店后廠”合作是在全球化產品價值鏈“垂直分工”基礎上自然產生的粗放式的經營,這種模式屬于一種落后的互補性合作,是一種簡單的、低層次的生產資源的組合。[23]以上三類理論基本上是由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及赫克歇爾—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衍生而來。第四類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探討粵港合作之間的“交易費用”。侯廣輝把粵港“前店后廠”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從資本投入、政府交易、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得出,“前店后廠”合作模式是在當時情況下最合適的規制結構,所以也是各種合作模式中交易費用最小的一種模式,但這種交易模式缺乏“契約形式”的保證,合作還處于松散的階段,違約成本高。[24]

除定性研究外,也有學者從定量的角度來對香港的產業轉移進行研究,如張光南利用產業結構偏離度的方法,探討香港制造業內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效益偏離,他認為對于行業生產效率極低的產業,如制造業的鞋履制造業、家具及裝置制造業、家庭電器用具及電子玩具制造業和服務行業的飲食業等,香港政府應該把這類產業繼續轉移到珠三角,集中精力發展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效益比較好的行業。[25]

最后一類是采用調查形式分析香港企業在內地的投資動機,探討產業轉移的因素。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公司在內地最初投資時,主要考慮“接近香港”、“廉價勞動力”、“良好運輸條件”以及“優惠政策”等因素,新建工廠主要考慮“廉價勞動力”“個人關系”“更優惠政策”等。

綜上所述,目前學界對“前店后廠”的這種跨境分工體系形成的研究結論大多集中在上文所述的前五類觀點中,本研究在產業轉移、產業集聚、國際垂直分工三大理論的研究基礎之上,綜合了維納布爾斯[26]及李宏艷的新經濟地理學分析模型[27],探討跨境生產與垂直分工體系形成的機理。

2.分工影響

關于香港與內地“前店后廠”的分工效果,從短期的作用來看學者們對其基本持贊成的觀點,認為“前店后廠”對于粵港兩地的經濟發展作用是巨大的,如宋恩榮[28],陳廣漢[29][30]等。其中陳廣漢就曾高度概括這種模式的作用,他認為,一方面“前店后廠”的模式使香港制造業在高成本下繼續生存和保持競爭力;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價值鏈向中國內地延伸,也導致了粵港澳在制造業的分工與協作。這種解釋的視角也為粵港進一步的區域合作及粵港制造業分工的未來轉型升級提供了理論的依據。

但也有學者從深層次探討這種合作模式面臨的問題。關智生、黎熙元在《試論粵港關系中的經濟合作問題》中提出,粵港兩地日益密切的經濟交往只是一般的市場交易關系,還是屬于“低層次”的合作關系[31];黎熙元1998年的《再論粵港關系中的經濟合作問題》提出這種低層次的合作關系雖然有所進展,但根本合作矛盾仍未解決,如廣東仍是發展普遍技術層次較低的產業、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缺乏大規模高質量的跨地區企業集團、雙方仍未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等。[32]

在當時的條件下,對這種方式是否要繼續保留,學者們也有相應的論述。鄧樹雄、胡敦靄指出粵港兩地的產業結構梯度仍然存在,形成“前店后廠”模式的條件雖有變化,但仍然存在。所以他們贊成對“前店后廠”模式提出修正,而不贊成取消,對模式調整的意見主要集中在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上,特別是對于“后廠”的技術提升。[33]而更多的學者目前都認為“前店后廠”模式是在1980年代初特定的歷史、經濟、政治背景下所形成的。隨著廣東經濟的崛起,目前廣東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和許多物質技術條件方面,不比香港差,部分學者贊成把這種垂直型分工轉向水平型分工,改變廣東在“前店后廠”合作中的地位,爭取“店廠平行”或“廠店合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州市| 无为县| 靖边县| 锦州市| 仪陇县| 吴忠市| 滁州市| 三河市| 鄂尔多斯市| 泸州市| 石屏县| 平顶山市| 台中县| 福泉市| 桂东县| 永和县| 海兴县| 永寿县| 贡觉县| 温宿县| 叙永县| 潍坊市| 新野县| 屏山县| 辽宁省| 且末县| 凤翔县| 卢氏县| 永川市| 博野县| 南岸区| 滦南县| 田东县| 江安县| 同江市| 衡阳县| 凤台县| 崇阳县| 柳州市| 上高县|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