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古簡史
一 中世紀初期(5~10世紀)
375年,匈奴人向西擴張,迫使定居在萊茵河和多爾多涅河流域的日耳曼部落大舉南下,出現了所謂的“民族大遷移”,高盧由此被日耳曼部落逐漸分割。
在高盧境內的日耳曼部落中,定居在默茲河和埃斯科河[Escaut(Scheldt)]之間的法蘭克人在酋長克洛維斯的率領下于5世紀后期開始南征北戰,逐漸吞并了其他日耳曼部落,占領了整個高盧,從而使克洛維斯從一個部落的酋長一躍而為法蘭克國家唯一的國王,把部落軍事領袖的權力轉變為世襲的王權,并移駐巴黎。自此,在高盧建立起法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公元481~751年),即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
墨洛溫王朝在打敗羅馬帝國的軍隊后,于507年征服了西哥特王國(Visigoths),于534年征服了勃艮第王國(Bourgogne),挫敗了萊茵河東岸的日耳曼各個部族。到公元6世紀中葉,法蘭克王國已擁有廣闊的疆土,包括今天的法國、比利時、荷蘭以及德國的西部地區。
在征服高盧的過程中,法蘭克王朝把奪來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一種是在農村建立起農村公社,把土地分給公社社員,為集體所有;另一種是把土地賞給貴族和教會,由地主使用農奴耕作勞動。在這期間,農村公社和大地主所有制并存。公元7~8世紀,隨著農村公社社員的分化和破產,大地主所有制逐漸占統治地位,從而使封建的生產關系建立和普及起來。
墨洛溫王朝的官吏由王室家臣和地方長官組成。王室家臣有宮相、大法官、傳旨官和御馬監等。宮相原本是管理王室莊園的財產和財務的管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政治勢力日益加強,其地位也越來越突出,高踞于其他官員之上。墨洛溫王朝末期,大權旁落到宮相手中。8世紀,宮相查理·馬特(Charles Martel)廢除了土地賞賜制度,實行土地分封制度,即把土地分封給大地主,后者必須向分封的王國承擔騎兵義務。受封者死后必須將土地交回,不能世襲相傳,這種分封制被稱為“采邑制”。查理·馬特正是依靠采邑制建立起騎兵武裝,迅速地壯大起來,實際上成了法蘭克王國的最高統治者。
751年,查理·馬特的兒子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繼任宮相后,利用教會的支持廢除了墨洛溫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Carolingiens)(751~987年)。為報答教皇,丕平兩次出兵意大利打敗了倫巴底人(Lombardie),迫使倫巴底國王將所侵占的羅馬中部地區的城鎮交給了教皇統治。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丕平獻土”。從此,在法國出現了一個世俗的教皇國。
丕平的繼任者查理曼(Charlemagne,意為查理大帝)頻頻發動戰爭,極大地擴充了加洛林王朝的版圖,建立起龐大的帝國。該帝國東部抵達易北河和多瑙河,西部臨大西洋,西南部延伸到西班牙,北部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南部到意大利中部。800年,羅馬教皇給查理加冕,稱為“羅馬人的皇帝”,法蘭克王國改稱查理帝國。
查理大帝把土地分封給大封建主和貴族,大封建主和貴族再分封給小封建主和小貴族,如此類推,形成了一整套的封建等級制度。10~11世紀,查理大帝推行爵位制:國王是最高封建主,下面依次是公爵、伯爵、子爵、男爵,邊區封為地侯,最低爵位是騎士。下一級封主是上一級封主的附庸,附庸要服從封主,封主也要保護附庸。這樣,國家的權力被封建主分割,從而形成了分權君主制。
日耳曼各族占領高盧后,開始編創法典,將其習慣法變為成文法。其中克洛維斯國王晚年所編撰的《薩利格法典》,反映了5~6世紀法蘭克社會的狀況。在墨洛溫和加洛林王朝通行的司法原則是“法隨人定”,國王的法庭是最高法庭,伯爵和子爵也都享有司法權。貴族在他們的莊園內則擁有對居民的私人審判權。
法蘭克國家的文化是羅馬帝國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碰撞的產物,特別是受羅馬帝國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教會是法蘭克封建文化的體現者,教育、學術、文學、藝術等無不打上宗教的烙印。
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訂立了瓜分帝國的《凡爾登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萊茵河以東歸日耳曼路易(Louis Germains),即東法蘭克王國;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Schelde)以西歸禿頭查理(Charles le Chauve),即西法蘭克王國;從北海到意大利中部歸洛泰爾(Lothaire)。870年,禿頭查理和日耳曼路易瓜分了洛泰爾的治地,禿頭查理的西法蘭克王國就基本上構成了法蘭西國家的疆域。西法蘭克王國由于嚴重的封建割據使其領地僅限于巴黎一帶,又叫“法蘭西島”。從9世紀末起,加洛林家族和羅貝爾家族(Robert)之間爭奪王位達百年。987年,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絕嗣,羅貝爾家族的于格·卡佩(Hugues Capet)登上王位,建立了卡佩王朝。自此,法蘭克王國(Royaume des Francs)改稱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法蘭西”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
二 中世紀中期(10~15世紀)
中世紀中期,法國先后經歷了卡佩王朝(987~1328年)和瓦盧瓦王朝(Valois,1328~1589年)。這兩個王朝是法國政治統一的重要時期。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僅僅限于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的地區,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有如獨立王國。英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占領了法國西部的大片領土,占當時法國國土的一半以上。日耳曼君主是法國國土統一的障礙。12世紀初,國王路易六世(Louis Ⅵ,1108~1137年)花了30年時間,首先把王室內不馴從的封主制服,從而鞏固和加強了王權和王室的地位。接著,路易七世(Louis Ⅶ,1137~1180年)和菲利普二世(PhilippeⅡ,1180~1223年)與英國展開了斗爭。尤其是菲利普二世外交和軍事手段兼施,并經過與英國三個國王的戰爭,收復了大部分被占領的國土。1214年7月,在布維訥(Bouvines)戰役中,法軍擊潰了英王、日耳曼皇帝和弗朗德爾伯爵(Flandres)的聯軍。布維訥戰役被稱為法國第一次民族勝利,菲利普二世被譽為中世紀最偉大的法國統一的“建筑師”。
路易九世(Louis Ⅸ,1226~1270年)進行了重大的改革:統一幣制,控制司法權,建立正規軍,平息封建領主的叛亂等,從而促進了法國的統一。卡佩王朝千方百計削弱教會的勢力,菲利普四世(Philippe Ⅳ,1285~1314年)利用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Ⅷ)突然去世的機會慫恿新教皇把教廷從羅馬遷至靠近法國邊境的阿維尼翁。此后近70年,教皇處在法國國王控制之下,歷史上稱為“阿維尼翁之囚”。
1302年,菲利普四世為解決征收新稅問題召開了法國歷史上首次由僧侶、貴族和市民參加的全國三級會議。1308年,他為開辟財源再次召開三級會議。三級會議的召開使法國的政權形式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形成了等級君主制。
1328年,菲利普四世死后無嗣,由支裔瓦盧瓦家族繼承了王位,稱為瓦盧瓦王朝。1337~1453年,法國與英國進行了百年戰爭。戰爭初期,法國受挫,土地大片失陷,國王被俘虜,再加上黑死病流行,法國喪失了數百萬人口。巴黎市民和巴黎北部的農民先后起義,尤其是造反的農民提出了“消滅一切貴族,一個不留”的響亮口號。盡管起義被鎮壓下去,卻使許多農民擺脫了依附地位。直到1453年,法軍才徹底打敗英軍,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宣告結束。至此,法國基本上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巴黎作為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開始確立。
在此期間,法國文化得到了發展。從12世紀開始,除了教會學校外,還出現了許多城市學校,1215年創建了巴黎大學,此后一些重要城市都成為法國的教育中心。在文學方面,法國出現了許多體裁的文學,如英雄史詩、騎士文學、城市文學、宮廷文學、民間文學等。以巴黎圣母院為代表的哥特式的建筑藝術達到高峰。
三 中世紀晚期(16~18世紀)
17世紀下半葉,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得到高度的發展。路易十四(Louis ⅩⅣ,1638~1715年)親政,不再需要首相,自稱“代表整個民族”“朕即國家”“法律出自我”。他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極大地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他進一步推行重商主義,建立龐大的艦隊和商船隊,推行保護關稅的政策,成立對外貿易公司,鼓勵商品出口。他建立“王家工廠”,修鐵路,開鑿運河,取消國內部分關卡,降低稅率,鼓勵工業生產。他還竭力推行殖民政策,參與西歐國家掠奪殖民地的競爭,大大地擴展了法國的勢力范圍。
路易十五(Louis ⅩⅤ,1715~1774年)統治時期,法國王室過著奢侈糜爛和揮霍無度的生活,財政拮據;另外,路易十五繼續推行窮兵黷武的政策,對外戰爭連綿不斷,耗費了法國的財力和人力。尤其是1756~1763年,法、奧聯合對英國和普魯士的七年戰爭,涉及歐洲、北美和印度,但是,法國遭到慘敗,它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被英國奪取。
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法國大革命前夜,工場手工業發展迅速,其中尤以采礦業、冶金業、奢侈品工業和紡織業為最。一些手工工場的規模已相當可觀,雇工數量往往以千百計。18世紀中葉,機器生產在法國開始出現。在紡織業中,紡紗機、織布機和印染機先后采用。法國開始從手工業向機器工業的過渡。對外貿易方面,法國不僅同歐洲國家有貿易往來,而且與西亞、北美、北非、西印度洋群島的貿易也很頻繁。在農村,資產階級化的地主驅逐佃農以擴大領地,雇用農業工人,建立資本主義大農場。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法國社會結構也進一步發生變化。從第三等級中又分化出新興的資產階級。最上層的是金融資產階級,包括轉化為地主的資產階級、買到官爵的資產階級、包稅人、銀行家、軍火供應者、國家特許公司的股東等。工商業資產階級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因此強烈要求自由發展經濟,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推翻障礙資本主義發展的桎梏——封建主義制度。自由職業者,如律師、作家、教師和醫生等是中間階層,他們接受啟蒙思想,嚴厲批判舊制度,主張溫和的改良或激進的改革。廣大農民(包括農業工人)更是法國封建社會的最底層,沒有絲毫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權利。在中世紀晚期,法國農民不斷地掀起造反和起義的浪潮,到18世紀末反抗封建專制的斗爭更是風起云涌,一浪高過一浪。
在反對封建主義制度的斗爭中出現了啟蒙運動。它們反對蒙昧主義、專制主義和宗教迷信。啟蒙運動從興起到發展長達一個世紀之久,涉及宗教、哲學、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美學、教育和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它們的代表人物是伏爾泰(Voltaire)、孟德斯鳩(Montesquieu)、盧梭(Rousseau)、狄德羅(Diderot)、孔多塞(Condorcet)等。他們通過著作和文章,高舉理性的大旗,猛烈抨擊封建主義和宗教,啟發人們的理智,為革命作輿論準備。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ⅩⅥ,1754~1793年)在位期間,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迅速衰落,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和財政危機接踵而來。1789年春天爆發了一系列農民起義,他們要求分配土地,取消封建貢賦和貴族特權。法國資產階級積極行動起來領導即將來臨的革命大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