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歷史

第一節 上古簡史

一 史前時期(公元前1000年以前)

公元前50萬年,在法國這塊土地上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他們是舊石器時代的遠古居民,普遍使用火,用粗石、獸骨和獸角制造工具,穴居,以游牧、狩獵和捕魚為生。這些遠古居民在從事經濟活動的同時,還從事原始藝術的創造,特別是洞穴藝術的創造,它包括雕刻和繪畫兩種形式。在多爾多涅河和索姆河之間的地帶所發現的洞穴畫,畫中的野牛和馴鹿栩栩如生,顯示了當時游牧和狩獵的社會生活。

公元前約5000年,法國的遠古居民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些古老居民開始大規模地墾荒,種植大麥、稞麥、小麥和黍,農業替代了漁獵業。他們飼養山羊、綿羊、牛、豬、馬、狗等家畜。他們以羊毛和麻來紡線,織成布匹,制作衣服。他們以磨光的石器作工具,以黏土燒制陶器,編織漁網等。這個時期,在法國出現了聞名歐洲的巨石文化,其中在西部的布列塔尼和西南部的夏朗德尤為著名。這些巨石古冢和巨石古道顯示了當地居民發達的造石工藝。

公元前約2000年,法國的古老居民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他們開采錫礦和銅礦,并用這些金屬混合熔煉來制造斧、匕首、刀、劍等生產工具和戰爭武器,還用來制造項圈、手鐲、指環等裝飾品。在農業方面,他們進一步擴大耕地和農作物品種,開發山區和森林。他們開始加強了對外的交往。墓葬中發現的大量金屬武器和裝飾品表明,在青銅器時代的末期,氏族和部落的首領已擁有特權,法國原始社會中出現了社會分化和社會不平等現象。正是青銅器時代的末期,中歐、希臘、西班牙和埃及等地的氏族和部落紛紛向法國殖民。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以及有別于當地居民的習俗和禮儀,從而使法國于公元前約1000年進入了鐵器時代,它宣告了法國史前時期的結束。

二 凱爾特人的高盧(公元前1000~公元前58年)

公元前約1500年,被希臘人稱之為“凱爾特”人,又被后來羅馬人稱之為“高盧”人的部族首次來到法國的中央高原及其周圍地區并在此過著游牧生活,后來又來到塞納河流域和北方。他們與當地人混合融合,形成了新的種族群落——原始凱爾特人。公元前1000年,第二批來自中歐的凱爾特人用火葬儀式代替了土葬,即骨灰甕文化。到公元前500年,在整個法國大地上都有凱爾特人的足跡。他們沿著河流和草地開辟牧場,砍伐森林,建立村莊。他們用木料和黏土建造住房,在地面上以麥稈或干草為墊,鋪上獸皮為床。在住房周圍有圍墻,院子里挖有儲藏糧食的土窖。凱爾特人進一步與當地土著人以及先后來到高盧的其他氏族和部落融合。根據估計,高盧人在公元前1000年約有70萬人,公元前400年增加到300萬人。到羅馬人征服高盧之前,高盧人有400萬~1600萬人。

凱爾特人已進入了鐵器文化時代。他們在高盧開發鐵礦,其鐵器冶煉和制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不僅用鐵制造各種刀、斧、箭鏃和矛頭,而且還能制造出具有特色的鐵犁鏵、鐵鐮刀、雕鏤花紋及帶有圖案的短劍。

在經濟方面,凱爾特人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他們在高盧的土地上集體占有耕地,使用馬和鐵制農具進行耕作、種植和收獲。他們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和大麥,其次是不同的地區種植黍、黑麥和燕麥。他們還栽培甜菜、洋蔥、蒜等蔬菜以及亞麻、大麻等經濟作物。他們還在地中海沿岸種植葡萄,并以此釀造葡萄酒。凱爾特人飼養馬、牛、羊、豬等,其中尤為擅長養馬和羊。

凱爾特人以手藝靈巧著稱,擁有一批著名的木匠、車匠和箍桶匠。他們在金、銀等金屬加工方面的技術有相當高的水平,加工帶有裝飾圖案和雕刻花紋的手鐲、別針和腰牌,將兵器和頭盔裝飾得華麗多彩。正是在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凱爾特人開始了商業活動,他們不僅在各個部落之間開展商品的交換,而且還同地中海沿岸和歐洲其他地方進行貿易往來。他們向外輸出金、銀、錫等及其手工藝品以及牲畜和皮制品等,輸入象牙、珊瑚、玻璃制品、青銅器、酒等。為了方便內外貿易,凱爾特人還在高盧修建道路,設置商品集散地、碼頭,建立關卡。為了商業和貿易的需要,凱爾特人開始鑄造原始的貨幣,其式樣和圖案或仿造希臘的錢幣,或鑄造各種人物和幾何圖形。

在社會制度方面,凱爾特人在公元前1000年處在父系氏族社會中,部落是最高的社會組織。公元前1世紀在高盧有數百個這樣的部落,并結成60多個“族”(Populus)和“邦”(Civitas),實際上是原始社會的部落聯盟。各邦之間被茂密的森林、山川和沼澤隔開。各邦都是獨立的,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堡壘式的城墻。現在法國的某些城市,都是以當時的高盧部落來命名,如巴黎來自部落巴里西人(Parisii),亞眠來自安比亞尼人(Ambiani),南特來自南內特斯人(Namnetes),普瓦捷來自皮克塔維人(Pictavi),圖爾來自圖羅內人(Turones)。各個部落內,設有議事會、人民大會和軍事首領。人民大會由全體成年男子參加,討論和決定戰爭、結盟等部落內的重大問題。軍事首領在戰爭期間擁有軍事指揮權,但要受到人民大會和議事會的制約。

公元前1世紀,貴族、酋長、軍事首領、祭司擁有越來越多的權力和財產,平民和奴隸日益受到剝削和壓迫。這兩大社會集團的矛盾日益尖銳,其斗爭也十分激烈。凱爾特人的原始公社開始解體。

凱爾特人的宗教因地而異,多種多樣。盡管凱爾特人的宗教有差別,但都有一種尊奉大地為母的古老觀念:大地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死者的歸宿。

三 羅馬(Rome)統治下的高盧(公元前58年至5世紀)

公元前58年,羅馬軍事統帥愷撒應高盧埃杜安部落(Eduens)的請求,率領軍隊遠征高盧,擊敗了已占領高盧東半部的日耳曼部落埃爾維特人(Helvètes)和敘埃沃人(Suèves),并把他們趕回到原來的定居點。愷撒趁此機會將自己的部隊留下駐扎在高盧。到公元前約56年,羅馬軍隊占領了整個高盧,高盧淪為羅馬帝國的行政省。愷撒在高盧的各個重鎮和交通要沖駐扎軍隊,建立冬令營,強迫高盧諸邦提供人質和納貢。

羅馬帝國給高盧帶來奴隸制的模式,加速了高盧原始社會解體,使高盧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極大程度地羅馬化。高盧的地主貴族使用奴隸從事田間和家務勞動,開采礦藏和進行公共工程。奴隸主在奴隸身上烙上印記,任意鞭打、監禁和處死奴隸。高盧的凱爾特語為拉丁語所代替,并經過長期的演變成了法語。羅馬帝國還強迫高盧人信奉基督教,嚴禁其他宗教,違者以死刑論處,從而使高盧人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多神教,改奉基督教。

羅馬帝國在對高盧進行殘酷的統治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使高盧的經濟有較大的發展。高盧的農業進一步轉變為多種經營,生產的谷物、橄欖油、葡萄酒、火腿等農副產品遠銷羅馬帝國各地。采礦、冶金、采石、燒陶、毛紡織品等行業十分繁榮。毀于戰火的高盧主要城鎮在布局和建筑風格上吸收了羅馬城鎮的特點建立起來,如街道呈南北或東西走向,十分筆直和整齊;市中心有一大廣場,點綴著神廟、凱旋門、競技場、劇場;城鎮周圍建有四方塔樓保護著的堅厚的城墻。至5世紀,全高盧有100多座這樣的新城鎮。

羅馬帝國對高盧的統治延續了幾百年。2世紀末,高盧經濟開始走向衰落,手工業凋敝,大批農民破產。在此期間,不堪忍受殘酷的奴役和壓迫的高盧人民多次舉行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占領者。到公元3世紀,日耳曼部落紛紛入侵高盧,從而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統治及其奴隸制度逐漸走向崩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福清市| 会同县| 东台市| 柳河县| 金寨县| 昭平县| 旺苍县| 山阴县| 莫力| 民乐县| 通化县| 建湖县| 河津市| 阳泉市| 克山县| 余江县| 改则县| 大丰市| 台湾省| 海原县| 沂南县| 砀山县| 五河县| 弥渡县| 旬邑县| 巴南区| 河南省| 宁德市| 忻城县| 得荣县| 仁怀市| 陕西省| 庆城县| 江津市| 巩留县| 临汾市| 尼玛县| 丹东市| 谢通门县|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