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宗教與民俗
一 宗教
法國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也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根據法國民意調查所(IFOP)2011年統計[5],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占法國人口65%,伊斯蘭教徒占法國人口7%,猶太教徒占法國人口1%,信仰其他宗教(東正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的教徒占法國人口2%,無宗教信仰者占法國人口25%。
從傳統上和歷史上看法國是一個天主教國家。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入侵高盧的同時也帶來了基督教。法國封建社會初期,從基督教中分裂出來的天主教利用王權的衰落乘機擴展勢力。卡佩王朝(Hugues Capet)則想方設法削弱教會的勢力。自此,王權和教會的明爭暗斗在法國歷史上時起時伏,長年不斷。11~13世紀,法國封建王朝以保護基督教的名義6次參加了十字軍東征。16~17世紀上半葉,以東北部的貴族吉斯公爵(Guise)為首的天主教集團和以南部、西南部的貴族波旁家族(Bourbon)為首的新教(耶穌教)“胡格諾派”(Huguenots)發生了激烈的宗教戰爭,史稱“胡格諾戰爭”。直到1598年,“胡格諾派”領袖亨利四世(Henri Ⅳ)宣布放棄新教,這場持續30多年的戰爭才宣告結束。亨利四世還于同年發布南特赦令(Ordre impérial de Nantes),宣布天主教為國教。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對宗教和天主教進行猛烈的抨擊,法國大革命中曾經宣布政教分立。法國大革命后共和派和保皇黨、改革派和保守派、左派和右派之間繼續圍繞政教分離還是政教合一展開了激烈的較量。直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才于1905年通過政教分離法,規定國家和教會互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自此,宗教不能像過去那樣直接干預和左右法國政治生活了,但是,法國政府和教會之間的糾紛和沖突經常發生,特別是在如何對待教會控制的私立學校問題上。改革派和左派主張私立學校“公立化”和“世俗化”,而教會則要堅決保留這個勢力范圍。直到今天,私立學校問題依然是法國政治生活中的熱點。
2011年,法國有45000座天主教堂,3000座新教(耶穌教)禮拜堂,7000名神甫(2012年)。在法國,從城市到鄉村可以隨處看到大大小小的教堂,其中巴黎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和圣心大教堂(Basilique du Sacré Coeur)聞名遐邇。巴黎圣母院是巴黎一個最主要的宗教禱告場所,每天都要舉行禱告活動。在那高大和深邃的哥特式建筑的殿堂里,信徒們點著蠟燭,進行宗教儀式。每逢宗教節日,巴黎圣母院更是熱鬧非凡。巴黎圣母院的圣誕節夜晚的彌撒由巴黎大主教親自主持,信徒們紛紛前來參加。法國歷來有“教會長女”之稱謂,還有許多天主教的圣地和古跡,吸引著眾多的善男信女前來朝圣。法國官方還為此專門成立了全國朝圣委員會,規劃和安排天主教徒的朝圣活動。
伊斯蘭教是法國的第二大宗教。2011年,法國有2400座清真寺院和禱告壇,1800名教長(2013年)。絕大多數伊斯蘭教的信徒是外籍移民,其中來自馬格里布三國的占80%左右。此外,土耳其穆斯林占8%、黑非洲穆斯林占4%、歐洲穆斯林(包括法國人和歐洲移民)占5%。
2011年,法國猶太教徒有280座猶太教堂,還有150座佛教教堂,主要提供來自越南、柬埔寨和老撾三國的佛教徒進行宗教活動。此外,道教在法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有關道教著作的法譯本十分暢銷。
法國權威人士2014年調查后指出,法國宗教發展趨勢是: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將逐漸減少,從2010年占法國人口63.0%減少到2020年58.1%;伊斯蘭教徒將有所增加,從2010年占法國人口7.5%上升到2020年8.3%;其他宗教教徒也有所增加,從2010年占法國人口1.5%增加到2020年1.7%;無宗教信仰者增加比例大,從2010年占法國人口28.0%上升到2020年31.9%。
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一方面,通過立法禁止在學校和公共場所佩戴宗教標志的飾物;另一方面,通過2001年《反邪教法》加強了對邪教組織的監控和防范。根據這項法律,被判處犯有傷害人身、非法行醫、非法售藥、做欺騙性廣告和走私等罪行的邪教組織,高等法院有權予以取締。
二 節日
法國是一個節假日眾多的國家。在這些假期內,法國的商店、公司及機關單位都停止工作。這里介紹的是全國性的節日,分為宗教節日和民眾節日兩部分。
(一)宗教節日
“三王來朝”節(Fête des rois) 或者稱為“王朝節”。天主教節日。1月6日這一天,人們要吃“三王來朝餅”,這種餅內藏有一種叫蠶豆的小東西。由家中最小的成員蒙上眼睛,將餅分給大家。吃到蠶豆的人被封為國王(王后),并挑選他的王后(國王)。全家人或朋友們舉杯高頌:“國王干杯,王后干杯。”它象征讓人交好運。
圣蠟節(Chandeleur) 2月2日是圣誕節傳統的結束日子。根據宗教禮拜儀式,圣蠟節是圣母瑪利亞行潔凈禮,也是帶初生耶穌到主堂瞻禮。這一天,家家都做雞蛋薄餅,雞蛋餅煎得又薄又黃,像太陽似的金黃色。
復活節(Paques) 每年春分月圓后第一個星期日(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為天主教和新教的復活節,因為根據《圣經·新約》記載,耶穌在被釘死后于這一天復活。這就是復活節的由來,故又稱為“耶穌復活瞻禮”或“主復活節”。復活節也是一個重要的宗教節日,法國于這一天起放假兩周。法國人正是利用這個長假和春天的明媚時光外出旅游、探親訪友、參觀、購物等。這一天習慣給孩子們送些用巧克力制作的鐘、蛋、魚、雞等。
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根據《圣經·新約》記載,耶穌復活后第40天升天(5月1日至6月4日之間),故被定為“耶穌升天節”。這個節日一般在星期四,法國要放假一天。
圣靈降臨節(Pentec?te) 傳說耶穌復活和升天后第50天,派遣“圣靈”降臨。門徒領受圣靈后開始傳教。因此,6月13日這一天被教會規定為“圣靈降臨節”。法國于這一天起放假兩天。
圣母升天節(Assomption) 天主教節日。傳說8月15日這一天,圣母升天,故又稱“圣母安息日”。法國于這一天放假。
萬靈節(Toussaint) 也稱“諸靈瞻禮”,基督教節日之一。法國每年于11月1日放假一天。法國人于這一天到墓地憑吊已故的親人,并獻上作為祭祀用的白菊花,相當于中國的清明節。注意千萬不要將這些花送給其他人。
圣誕節(N?el) 傳說上帝之子耶穌于12月25日夜里誕生,故稱“圣誕節”。為了慶祝這個宗教節日,法國與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從12月24日起加上周末及隨之而來的元旦放假10天左右。在節日期間,大人們利用假期走訪親戚、拜訪朋友和旅游休閑,相互贈送禮物。圣誕節晚上,法國人全家團聚在一起共進晚餐,傳統的菜肴有肥鵝肝、牡蠣、火雞、奶酪和甜點等,喝葡萄酒和香檳酒。家長分發圣誕節禮物,孩子們圍著掛滿彩燈的圣誕樹玩耍和嬉鬧,也可先去睡覺等待圣誕老人的來訪。午夜過后,人們聚集到廣場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狂歡到黎明。在街頭巷尾,白須紅袍的圣誕老人向兒童分發糖果和玩具。根據圣誕節的宗教傳統,所有教徒都要在12月24日深夜11點鐘到教堂參加彌撒,相互祝愿“圣誕快樂”,交換禮物。但是現在進行這種宗教活動的人越來越少。實際上,圣誕節已經走向社會化和民間化。
(二)民眾節日
兒童生日 吃生日蛋糕,父母要為其點燃生日蠟燭。親戚朋友的賀卡,以郵寄方式為好。
元旦(Jour de l’an) 同世界各國一樣,是為迎接和慶祝新年到來的節日。但在1564年以前,法國的新年是4月1日。直到1564年,查理九世(Charles Ⅸ)才下令將法國新年改為1月1日。元旦這一天,向家人、親戚和朋友祝“新年好”和“身體好”,家庭團聚,吃年飯,也可饋贈紅包和小禮物。如元旦沒能見面,可寄新年賀卡,整個1月份都可以寄。還可以向過去一年中為自己和家庭服務的傭人、郵遞員、守門人等饋贈紅包。
圣瓦朗坦節(Saint-Valentin) 亦稱“情人節”(Fête des Amoureux)。法國安德爾省有一個圣瓦朗坦村,地處貝里香檳地區(Champagne berrichonne)中部,每年在距離2月14日最近的那個周末,都要舉行情人節活動,其影響超越了當地,成為“情人村”。每逢節假日,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情人村”,在小村的情人花園、愛情柳樹、情人之家、情人郵局、情人商店、情人亭和教堂觀光,享受情人的樂趣。在法國其他地方,2月14日這一天情侶結伴出去,或去餐館,女孩子們收到鮮花和首飾。
愚人節(Poisson d’avril) 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每年4月1日這一天,人們以多種方式開周圍人的玩笑,如在別人的衣背上貼上紙魚開玩笑,上當者當被告知是愚人節時,才恍然大悟,所以這一天總是能夠引出許多笑話。
五一節(Fête du travail) 國際勞動節,法國放假一天。送一束鈴蘭花,若一株有13朵小白花則表示有好運。
二戰勝利日(Victoire 1945) 5月8日,這一天法國各村鎮都要向烈士紀念碑送鮮花。
音樂節 6月21日,這一天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會在大街小巷演奏節目。在首都巴黎凱旋門、戴高樂廣場和香榭麗舍大街,來自各國的音樂家演奏樂曲,聽眾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電影節 6月底或7月初為期三天,影院門票很便宜。
國慶節(Fête national)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法國封建王朝的巴士底監獄,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7月14日這一天,曾經一度作為法國的國慶節。但1814年封建王朝復辟后被廢除。直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議會于1880年6月通過決議,把1880年7月14日定為法國國慶節。從那年開始,7月14日就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國慶節。每年7月14日,全國放假一天。為慶祝這個最隆重的節日,法國家家戶戶掛國旗,公共場所張燈結彩,一片節日氣氛。法國還要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舉行盛大的閱兵和游行,國家元首要發表演說和頒發獎章。入夜,還要放五彩繽紛的煙火。在凱旋門上空,紅、白、藍三色探照燈的光柱搖曳,十分壯觀。有些村莊會組織火炬游行、跳舞等。
冥節(Jour des Morts) 11月1日這一天,在陵園、墓地被菊花點綴。
停戰節(Armistice) 法國定于每年11月11日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和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烈士。總統或總理要親自向有功的官兵和兩次世界大戰中生還的英雄頒發獎章。法國許多機構和企業堅持放假一天。
圣-喀德琳節(Sainte-Cahterine) 25歲及以上未婚姑娘的節日。11月25日這一天25歲尚未婚嫁的年輕姑娘們梳妝成圣-喀德琳。這些慶祝圣-喀德琳節的姑娘在位于與其同名的大街上的圣女雕像前獻花圈。年輕姑娘們戴著許多黃色和綠色的小帽子,一個比一個新穎。在大的女裝店內,人們跳舞,喝香檳。圣-喀德琳是當日的女皇。
此外,周六和周日為假日,職工每年還可享受法定五周帶薪休假的待遇。法國大多數人一般選擇在7~8月度假,也有少數人在冬季度假。在節假日,工廠停工,企業休息,商店關門,除了度假區熱鬧非凡外,一般城市比較冷清。
三 民俗
1.姓名
法國人的姓名深受拉丁文化和天主教的影響。在古代,法國人只有一個稱呼,無所謂姓。中世紀,法國的嬰兒出生后都要到教堂舉行洗禮并起一個教名,教名都從為數不多的圣人名字中選擇。公元9~10世紀,法國人往往在教名之后加一個別名,以避免同名現象,后來世代沿用便形成了姓。1539年頒布的法令規定,法國人在身份登記時必須有姓和名。自此以后,法國人或是以社會職業、身份、親屬關系為姓,如Pasteur(職業是牧羊人,譯為巴斯德);或是以采邑、地名或地理特征為姓,如Normand(地名諾曼底,譯為勒·諾爾曼),又如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Fontaine(屬于地理特征有噴泉,譯為拉封丹);或是以綽號、諢號、外貌、性格特征、動物名稱為姓,如Boivin、Boileau(嗜好是愛飲酒、愛喝水,譯為布瓦萬、布瓦洛),又如Camus(外貌或諢號為扁鼻子,譯為加繆)。封建貴族在他們的姓的前面還要加上“De”以示血統和身份的高貴。1804年頒布的拿破侖法典首次規定,法國公民必須代代相傳地使用一個不變的家姓(主要是父姓)。
當代法國人的姓名,通常由一姓一名組成,名在前,姓在后。例如,前任法國總統Jacques Chirac(雅克·希拉克),Jacques(雅克)是名,Chirac(希拉克)是姓。但是,當代法國人的姓名也有3個甚至4個。例如,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的全名是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麗·戴高樂)。法國人往往把自己所尊重的名人或家族中某個人的名字加在自己的名字里以示紀念,但人們稱呼或書寫時往往只用本名,如戴高樂總統一般叫夏爾·戴高樂。
法國人的姓沒有男女之分,但名有時可以分出性別來。例如,Pierre(皮埃爾)、Louis(路易)、Georges(喬治)等都是男子名;Anne(安娜)、Rose(羅絲)等都是女子名。同一名字婦女使用時有性的變化,如Jacques(雅克)的陰性是Jacqueline(雅克琳)。20世紀以前,法國女子婚后即從夫姓。現在,已婚法國婦女使用夫姓的同時,也可以保留娘家姓。
法國人也有用復姓的,復姓一般是將夫婦兩人的姓合在一起,夫姓在前,妻姓在后。復姓在書寫時用短橫線連接起來。
2.禮儀
今日歐美的許多禮儀多來自法國。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尊重婦女的風尚,即所謂“騎士風度”,便是中世紀法國的創造。
法國人講究禮儀,常用的稱呼是“先生”“夫人”“小姐”。對方有職務、學銜、學位,則在姓或姓名之后冠以職務、學銜、學位,如Lionel Jospin Premier ministre(利昂內爾·若斯潘總理)、Briot Professeur(布里奧教授),有時還可以在姓名之前冠以“先生”“夫人”,如M.Briot Professeur(布里奧教授先生)、Mme.Prévost Secrétaire général(秘書長普雷沃夫人)等。初次見面稱呼姓,不能隨便稱呼名字。只有最親近和非常熟悉的人才能直接稱呼名字。
在法國,已婚婦女和未婚婦女稱為“Madame”(夫人、太太、女士)或“Mesdames”(夫人們、太太們、女士們)。如果加在某些女子職稱前則是尊稱,如Madame la Présidente(主席女士)、Madame la Députée(議員女士)。對已婚女子不能稱“小姐”,對老年婦女不能稱呼“老太太”。
為表示對婦女的尊重,法國人在舉止行動上講究“女士第一”。男女見面時,男子要待女子先伸出手才能與之相握。走路、入室、就座都讓婦女先行一步。在社交場合,如一方年齡或地位與對方很懸殊時,應先把年少的介紹給年長的,把地位低的介紹給地位高的。此外,均應先把男子介紹給女方,然后把女子介紹給男方。在宴請時,上菜敬酒先女后男,告別時先向女主人道謝。
與法國人初次見面,在通常情況下一邊握手并相互說“您好嗎?”或“您身體好嗎?”或“見到您真高興”等寒暄的話。在告別時,相互可以說“見到了您真愉快”或“希望能再見到您”等客套話。如果是熟人,相互可以簡單地打招呼說“您好”。法國人之間見面時則是以親面頰或貼面頰替代握手。
在日常生活中,法國人常用的禮貌用語是“謝謝”和“請原諒”。對任何人提供的幫助和服務,法國人都要說“謝謝”。做錯一件事,無論有意或無意,都要主動向對方表示歉意,說“請原諒”。
法國人如同其他歐美國家的人一樣,在與陌生人交談時不能打聽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等。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個人隱私,不愿意向他人吐露。
3.飲食和宴請
法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美食大國”之一,其美食聞名于全球,其飲食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齊名。早在中世紀,法國初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飲食文化。2010年,法國美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法國人重視美食教育,從小學就開始進行健康飲食的教育。1990年起,法國每年10月都在中小學舉行“味覺周”(Semaine du go?t)活動,廚師們走入學校,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烹飪知識和技能,讓孩子體驗什么是法國傳統的美食文化。2010年起,法國每年9月下旬舉辦一年一度的美食節(Fête de la gastronomie)和“人人下館子”(Tous au restaurant)活動,進行法蘭西吃貨總動員,讓眾人聚集在創新和愉快的氛圍中弘揚法國崇尚美食精神,推廣健康、優質有機食品理念。美食節已經成為全法國一起慶典的節日,也展現法國美食的豐富多彩。2015年起,法國LA·LISTE國際美食排行榜每年在165個國家的16000個優秀美食地點中評出全球最杰出1000家餐廳,以發揚法國和世界各國的美食文化。“2018世界杰出1000家餐廳榜單”揭曉,其中,中國123家、法國118家分別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法國人十分講究吃,認為烹飪和就餐是一大樂趣,也深以法國的烹飪而自豪。他們認為吃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值得花大量時間去張羅。烹飪和飲食是法國人文化意識的表現。法國烹飪的特色,簡單地講就是量大、質精、花色多。烹飪方式方面,雖然沒有中餐那么全,但也有燉、煎、蒸、炸幾種做法,講究原汁原味,特別注重調味品。
法國人也是一日三餐。早餐比較隨便和簡單,主要是一杯咖啡,或一杯咖啡加牛奶,或一杯可可。主食或是羊角油酥面包,或是抹上黃油或果醬的棍子面包(Baguette),或是羊角面包(Croissant),或是面包片。午餐傳統的吃法應該有冷盤、以肉類為主的正菜、奶酪和尾食。當代法國人勞動、工作和學習緊張,中午常常吃快餐。下班后回到家里,需要放松和享受,所以晚餐是名副其實的正餐。就餐前,先要喝開胃酒,然后是湯、以肉類為主的正菜、蔬菜、奶酪、點心和水果,還要配上各種酒類。
在法國人傳統的飲食中,面包、葡萄酒和奶酪是必不可少的。法國面包的花樣品種繁多,長的、方的、圓的、扁的,形狀各異,共有700多個品種。按其原料配方不同可分為三類:以純小麥面粉制成的白面包;以小麥面粉和黑麥面粉混合制成的灰面包;在面粉中加雞蛋制成的黃面包。棍子面包屬于白面包,是法國家庭在餐桌上必備的大眾化食品。棍子面包必須嚴格地按照法國政府規定的配方制作。在法國城市的街道上,下班的工薪族手里拿著或腋下夾著剛剛從面包店或超級市場買來的又粗又長、外焦里嫩的棍子面包,急匆匆往家里趕,成為法國社會生活的一大景觀。
法國人飲酒是一大嗜好,無論在就餐時還是日常交往中,都要來一杯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法國特有的酒文化。法國盛產葡萄,并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紅白葡萄酒、白蘭地和香檳酒。而法國葡萄酒的釀造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此,法國素有“葡萄酒故鄉”之稱。2014年法國議會通過決議將葡萄酒列為國家文化遺產,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法國香檳的葡萄園、酒莊、酒窖和勃艮第葡萄園風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都說明葡萄酒文化在法國人生活中的分量。法國人飲酒的學問多,在就餐前喝香檳酒、馬丁尼酒或雞尾酒來開胃,在喜慶舉杯祝賀時也使用香檳酒,香檳酒酒精度數小,呈淺黃色,加汽,有甜味,主要產地是香檳;在就餐時,法國人往往幾種酒混合飲用:吃雞鴨等紅肉飲用紅葡萄酒;吃海鮮等白肉菜肴時飲用白葡萄酒。如果再著意追求法國飲食文化和酒文化的話,哪種菜最適合配哪幾種牌子的酒都有嚴格的規定。在就餐接近尾聲時,法國人還要喝上一杯白蘭地或甜燒酒,以便幫助消化。法國人飲酒,還講究視覺、嗅覺和味覺。在飲用前,手托著酒杯晃動,讓酒與空氣充分接觸,使酒產生某些變化,也使酒味隨著流動的空氣四溢。然后,用眼睛看酒的成色,是渾濁還是清澈,酒的成色越透亮越好。還要用鼻子湊近聞一聞,也能聞出酒的好壞。最后,在喝第一口時,用舌尖將酒液沾滿口腔,可以品嘗酒的質地優劣。
法國人在就餐接近尾聲時,還要端上一碟奶酪來享受。法國于1791年發明奶酪以來,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目前,法國生產的奶酪不僅產量高,而且品種繁多,達到400多種。因此,法國被譽為“奶酪王國”。
法國人好客,常常盛情邀請客人吃飯。午宴帶有業務特性,但不正式;晚宴較為正式。如果是午宴,邀請時,一般打個電話就可以了。如果是晚宴,一般需發請柬邀請客人。請柬,印制的或手寫的均可,需郵寄給客人,注意給客人留有答復的時間。在宴請中,一般少不了當地的名菜。
畜牧業最發達的諾曼底,著名的葡萄酒產區波爾多,河流和湖泊縱橫的中南部大城市里昂,以及南方地中海沿岸,是法國四個主要的美食代表區。諾曼底的特產是奶油、牛奶和奶酪等乳制品,清蒸海味澆上乳酪濃汁和酒燴牛肉是當地的名菜。里昂的各式香腸最為膾炙人口。馬賽的燴雜魚湯十分可口。地中海沿岸的橄欖油煨茄子和生菜沙拉,香氣四溢。法國名菜還有蝸牛菜(escargots)、烤龍蝦、鵝肝醬(foie gras)、貽貝佐大蔥(moules marinières)、扇貝土豆泥(coquilles saint-jacques)、螯蝦佐香芹(homard persillé)、鮭魚奶白酥(soufflé au saumon)、蛙腿(cuisses de grenouilles)、牛排配土豆(bifteck avec pommes frites)、黃油煎小羊排(noisettes d’agneau)等。
出席晚宴,著裝較為講究。女士,一般穿著顏色較深的無袖、較短的連衣裙或外衣;佩戴手鐲、項鏈、耳環等;整理發型,發蠟不宜過多;襪子的顏色,視季節而定,冬季穿黑色的,夏季穿較透明的;天氣涼爽時,可帶上披肩;一般都帶上個化妝包。男士,一般穿深色套裝,白色長袖襯衫;領帶新穎大方,不易過花;皮鞋上蠟,襪子長一些的為好。
餐廳迎接客人,邀宴的主人不應遲到。如果與客人一同去餐館,進餐館時,主人應走在前面。如果客人中有女士,男士先進餐館,需對女士彬彬有禮地說聲:“太太,請允許我走在您的前面。”
餐廳座位安排主人右邊的座位,留給社會地位最高的受尊敬的年長者,左邊座位留給排行第二的客人。需等年長者坐下后,其他人才能入座。
餐具搭配比較講究,第一道菜,用最外面的刀叉。如果是魚,只用叉子就行了,這樣可顯得高貴。酒杯,大號的是水杯,中號的是紅葡萄酒杯,小號的是白葡萄酒杯。所有的酒都是當著主人、客人的面開瓶以示尊重,保證是剛開啟的新鮮酒。任何正式的宴會都不會對此有一點馬虎,否則將會引起賓客的不快。
請客時間,午宴不宜過長,這樣客人下午頭腦還清醒,可以繼續工作;晚宴,時間可以長些。
用餐付款,招呼買單,迅速看一眼單子,然后用信用卡支付,以避免掏出鈔票,讓客人覺得不自在;如果邀請主人是女士,客人是男士,女主人付款有三種辦法,或進入餐館時就將信用卡交給餐館,或就餐結束時起身去柜臺付款,或注視服務員,讓他明白將由女主人付款。
4.服飾
法國人一向在服飾方面追求時尚。早在封建王朝時期,統治階級對華麗和時尚衣著的提倡和鼓勵、紡織工業的發展和法國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巴黎于17世紀50年代就成為歐洲時裝中心,并逐漸獲得“世界時裝之都”的美名。
法國人的服飾因階層和收入的不同而有所差別。總的來看,法國人日常生活著裝比較講究舒服、實用和簡便,但是依然要追求品位。首先,法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穿戴選擇根據個人的愛好,從款式、色彩到服飾配件的搭配都要注重表達個性和體現美感。其次,法國人日常生活的著裝不拘一格,千姿百態,在公共場所難以看到穿著雷同的人。為了剪裁合體和突出個性,相當多的法國人愿意定做自己的服飾,因此專門迎合個人愛好和需要的小裁縫店在法國特別是巴黎十分發達。總之,日常生活中的穿著也反映了法國人所受到的法國服飾文化的熏陶。
除了日常生活的著裝外,法國人還講究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服飾。白天,藍領(主要指體力勞動者)穿著藍色勞動服;白領(主要指辦公室職員)男士穿西服打領帶,白領女士則穿職業套裝或連衣裙。晚上,法國人無論哪個階層,在參加活動時(出席晚宴、進劇院、訪親問友),都要認真梳妝打扮,穿上時髦和心愛的服飾,有時要換上晚禮服。
巴黎以“時裝之都”聞名于世,主要還在于它的高檔時裝,因此巴黎時裝實際上就是指高檔服裝。巴黎高檔時裝大多數是由法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設計,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皮埃爾·卡丹、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Laurent)等,配以高檔面料和華麗的飾物,再由服裝技師用手工精心縫制而成。在法國,這種高檔服裝店也只有20多家,其價格十分昂貴。因此,去巴黎購置高檔時裝和穿著法國名牌服裝成為西方世界的社會名流顯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在巴黎,每年舉行兩次高檔時裝表演:冬季的時裝表演推出春季和夏季時裝;夏季的時裝表演推出秋季和冬季的時裝。時裝表演盛況空前。屆時在巴黎,從名貴的時裝店到一般的超市,從凡爾賽宮到杜依勒里公園,從愛麗舍田園大街到協和廣場,到處都有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演出。高檔時裝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時裝專家、客商、新聞記者和社會名流。他們從中獲得了靈感,進行模仿或者再創造。在時裝節上,人們可以了解到世界最新時裝的發展趨勢,以及服裝發展的最新潮流。每年舉辦這種時裝盛會已成為巴黎的傳統。
5.婚姻
根據法國的傳統習俗,法國人十分重視結婚聯姻。至今,仍有許多法國人按照傳統習俗結婚。按照這種傳統習俗,經過媒人牽線搭橋相識或者在公共場合邂逅,男女雙方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交往相互感到滿意后,男方托媒人向女方家長提親。如果對方同意,這對戀人便可以聯袂出席舞會或參加其他的公開活動。在這期間,各方都在了解對方的經濟和財產情況以及對方的個人發展前途,決定是否訂婚。如果同意訂婚,則要舉行隆重的訂婚儀式,由女方設宴招待兩家的親友。在宴席上,男方家長向未來的兒媳贈送貴重的首飾。結婚前夕,新郎和新娘分別宴請親友,表明與單身生活告別。舉行婚禮的當天,新郎到女方家迎親,然后由樂隊開道,穿著結婚禮服的新郎和新娘在前,親朋好友跟隨其后,來到教堂或市府,由神父或市府官員主持婚禮。
法國人的婚姻觀總的來說還是遵循傳統的,絕大多數法國夫妻愿意在一起生活,雙方有牢固的感情基礎,能夠廝守終身。但是,二戰后一些年輕人的婚姻觀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反傳統的現象。他們不重視公證結婚,更不重視結婚儀式了。他們認為自由同居比正式婚姻好。這是因為,這些年輕人追求性解放,把婚姻視為束縛了自由。另外,結婚容易離婚難,還造成財產的糾紛,而自由同居可以避免這些難題的發生。從而造成結婚人數減少,結婚率的下降,但從2013年起趨向穩定。法國結婚人數和結婚率,2000年分別為30.5萬和5.0‰,2010年分別為25.2萬和3.9‰,2015年分別為23.6萬和3.5‰,2016年分別為23.3萬和3.5‰,2017年分別為22.8萬和3.4‰。
與此同時,法國離婚人數和離婚率有所增加,法國離婚人數和離婚率,2000年分別為11.7萬和1.9‰,2010年分別為13.4萬和2.1‰,2014年分別為12.4萬和1.9‰,2015年分別為12.4萬和1.9‰,2016年分別為12.8萬和1.9‰。
1999年11月頒布的“共同責任的民事協約法”允許簽約的異性或同性同居。法國政府向同居者頒發證明書,同居者享有與結婚者相同的權利,如醫療保險、婦產保險、家庭補貼等,他們的子女也有合法的身份,從而使男女同居現象越來越多。簽約的同居者,2000年還只有2.7萬對,2010年達到最高峰21.1萬對,此后逐漸減少,2012年為16萬對,2014年為16.7萬對,2015年為16.7萬對。
2013年4月22日,法國同性婚姻法獲得議會通過,該法律允許同一性別的人結婚。法國成為世界上允許同性結婚的第15個國家。法國的首對同性夫妻登記于2013年5月,2014年有10000對,2015年有8000對,2016年有7000對。
6.生肖與禁忌
我國12種生肖,除“龍”是虛構的外,均為常見的飛禽走獸,且每種代表一年,而同歐洲各國大體相同的法國人的生肖,則是天文學上黃帶的12個星座,如:白羊、金牛、雙子、室女等,這12種生肖分別代表一年12個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國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兇險。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征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表達愛情。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位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