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jié) 國土與人口

一 國土面積

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épublique Fran?aise),簡稱“法蘭西”或“法國”(la France)。國名來源于古代的法蘭克王國名——Frank,它在日耳曼語中原義為“自由的”“勇敢的”。今之la France是從拉丁文francia演變而來的。

法國位于歐洲大陸西部,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島(Corse)和沿海島嶼,但不包括海外省(Départements d′Outre-Mer,簡稱DOM)和海外領地(Territoires d′Outre-Mer,簡稱TOM)],占歐洲大陸面積的5%,是西歐最大的國家,在歐洲僅次于俄羅斯位居第二位,在世界排名第40位。

二 地理位置

法國最北端在敦刻爾克(Dunkerque)東北角,處于北緯51°50′;最南端在比利牛斯山脈(Pyrénées)東南,處于北緯42°20′,科西嘉島最南端處于41°20′;最東端在阿爾薩斯(Alsace)東北角,處于東經(jīng)8°18′;最西端在布列塔尼半島(Bretagne)最西頭,處于西經(jīng)4°42′。法國領土除了地中海(mer Méditerranée)中的科西嘉島外,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海,三面靠陸。東南臨地中海,西瀕比斯開灣[golfe de Gascogne(Biscaye)]和大西洋(océan Atlantique),西北隔拉芒什海峽(La Manche)和加來海峽(pas de Calais)與英國相望,正北面向北海(mer du Nord)。在陸地上,東北部緊靠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東部與瑞士、意大利和摩納哥相鄰,南部與西班牙和安道爾接壤。法國本土東西南北之間的距離大體上都在1000公里左右,布局比較均勻。例如,從最北部的敦刻爾克到最南部的卡尼古(Canigou)或從最西部的韋桑島(?le d’Ouessant)到東部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距離大體上都是950公里。從西北部的布雷斯特(Brest)到東南部的芒通(Menton)是1050公里。從西南部的昂代(Hendaye)到東北部的洛泰堡(Lauterbourg)則是1000公里。總之,法國本土沒有一個地方距離海岸的直線距離超過500公里。正因為法國本土的邊疆在地圖上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和比較對稱的六邊形,所以法國常常被稱為“六角國”或者“六邊形”。

法國國境線全長5500公里,其中海岸線長約3300公里,在西歐國家中首屈一指;陸地邊界中約1000公里沿山脈走向,并且一般是以山頂線為界,如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Alpes)等;195公里則是以萊茵河(Rhin)的左岸為界。但是,法國北部的邊界則不是依據(jù)任何自然地理的因素,而是與鄰國共同達成協(xié)議而劃分,切斷了從摩澤爾河(Moselle)至伊澤爾河(Yser)之間的很多河流及其流域。法國領土除了法國本土外,還有沿海諸島嶼,其中地中海的科西嘉島最大,面積為8680平方公里。此外,沿著大西洋海岸線星羅棋布地分布著眾多的島嶼,如韋桑島、貝勒島(Belle-?le)、努瓦爾穆捷島(?le de Noirmoutier)、約島(?le d’Yeu)、雷島(?le de Ré)和奧萊龍島(?le d’Oléron)等,大大小小島嶼總共有150多個。

法國處于地球北半球的中心,是世界各國、各大洲和各個地區(qū)的空中交通樞紐和中轉站,是從陸路通往歐洲其他國家、南歐和西北歐的重要橋梁。法國首都巴黎(Paris)與歐洲聯(lián)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相距僅300公里,與英國倫敦僅有350公里,與德國柏林相距約400公里。法國與東歐國家的距離也不算遠。自巴黎到捷克的路程不過是巴黎到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尼斯(Nice)的距離。巴黎至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也只有3000公里。正因為如此,法國人常常把自己的國家稱為西歐和歐洲聯(lián)盟的中心。在西歐諸國中,只有法國成為大西洋、北海和地中海之間的橋梁,充當西歐和北半球通向北美、非洲和南半球的快捷通道。法國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

三 地形與氣候

(一)地形

法國本土整個地勢的特點是東南高西北低。東部和南部為山脈所環(huán)繞,其海拔高度都在500米和1000米以上。中南部是中央高原(massif Central),其海拔高度在250米和1000米之間,有些地方達到1000米以上。東北部的海拔高度在250米和500米之間。中部和中西部的海拔高度在100米和250米之間。法國本土的沿海地帶海拔都在100米以下。

法國本土地形的另一特點是低地、平原和低臺地多于山地,法國本土的海拔平均高度為342米充分證明了這一特征。占法國本土4/5的面積是平原和丘陵,其中海拔250米以下的平原地帶占總面積的60%,處于海拔100米以下的低地占25%。介于250米至500米的丘陵地帶占總面積的20%。500米以上的山地占總面積的17.8%(科西嘉島除外)。因此,法國是一個以平原為主的國家。

如果以法國本土南部的努瓦爾山口(Noire)開始畫線,向東北方向經(jīng)過埃斯皮努斯山脈(monts de l′Espinouse)、塞文山脈(monts Cévennes)、里昂內(nèi)山脈(monts Lyonnais)、博若萊山脈(monts Beaujolais)、沙羅萊山脈(monts Charollais),再向北通過科多爾臺地(c?te d′Or)、朗格勒高原(plateau de Langres)和福西耶山脈(monts Faucilles),最后到達阿爾薩斯的圓頂山(ballon d′Alsace),形成了S形的南北走向。這條S曲線把法國本土分為兩部分:S曲線以西在地質(zhì)構造上叫海西地區(qū),S曲線以東是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地區(qū)。正是這個海西地區(qū)集中了法國本土絕大部分的低地、平原和臺地,如巴黎盆地(bassin Parisien)、加龍平原(plaine Garonne)、阿基坦盆地(bassin Aquitain)、阿摩里卡丘陵地(massif Armoricain)、安格洛弗拉芒盆地(bassin d’Anglo-flamand)。在阿摩里卡丘陵地還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盆地,如雷恩盆地(bassin de Rennes)、南特盆地(bassin de Nantes)、基烏盆地(bassin de Quiou)、沙托蘭盆地(bassin de Chateaulin)等。其中,巴黎盆地位于法國北部,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300公里,大部分屬于塞納河(Seine)和盧瓦爾河流域(Loire)。阿摩里卡丘陵位于法國西北部,包括諾曼底(Normandie)和布列塔尼(Bretagne)。加龍平原位于中央高原的西南部,是河流沖積的一個大三角形盆地。S曲線以東也分布著一些平原和谷地,尤其從阿爾薩斯到魯西永(Roussillon),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平原、盆地和谷口位于山岳之前或者穿插在兩個山脈分支之間。著名的索恩-羅訥谷地(Sa?ne-et-Rh?ne)位于中央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之間,谷地寬20~30公里,由北向南蜿蜒直達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到法國內(nèi)地的通道,在歷史上是貿(mào)易、軍事調(diào)動和殖民的必經(jīng)之路。至于低地,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拉芒什海峽和加來海峽的法國沿岸部分,面積遼闊。在地中海的法國沿岸部分也有相當面積的低地。正是這些低地、平原、低臺地和谷地,使法國成為對外最敞開的國家,在世界之林中成為既有地理上的優(yōu)越又有地形上優(yōu)勢的為數(shù)不多的國家之一。

中央高原也處在海西地區(qū),位于法國中南部,海拔平均高度為715米,最高達到1886米。中央高原面積約8.6萬平方公里,囊括了法國本土的22個省。法國本土的一些重要的河流都以此作為分水嶺,從而形成中央高原的輻射狀水系。中央高原在古老年代曾經(jīng)是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地區(qū),至今還留下了火山噴發(fā)所造成的遺跡。

法國本土地形的再一個特點是山脈的分布和構成對法國的農(nóng)業(yè)和交通的發(fā)展都沒有造成不利的影響。高山都分布在東部或邊境上。

阿爾卑斯山脈 它位于法國東南部,地勢最高。阿爾卑斯山脈的海拔平均高度為1121米,其主峰勃朗峰(mont Blanc)聳立在法國與瑞士和意大利交界的邊境上,海拔高度為4807米,為歐洲的最高峰。其他山峰還有羅什布呂訥峰(pic de Rochebrune),海拔為3325米;大貝拉爾山峰(pic de Grand Berard),海拔為3048米。這些山峰終年為積雪和冰川覆蓋。在北部阿爾卑斯山脈,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橫谷”,如沙布萊橫谷(vallée de Chablais)、阿爾沃河谷(vallée d’Arve)、阿訥西橫谷(vallée d’Annecy)、尚貝里橫谷(vallée de Chambèry)、大沙特勒斯橫谷(vallée de Grande Chartreuse)、格勒諾布爾橫谷(vallée de Grenoble)、韋科爾橫谷(vallée de Vercors)等。這些橫谷使阿爾卑斯山脈對外聯(lián)系更加方便,也造成了阿爾卑斯山脈北部氣候的特殊性。在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山巒起伏,連綿不斷,直達地中海沿岸。

汝拉山脈(monts Jura) 汝拉山脈在阿爾卑斯山脈的西北部,比較低矮,海拔平均高度為660米。在汝拉山脈及其周圍分布著一些高原和臺地。

孚日山脈(Vosges)和阿登高原(plateau Ardennes) 孚日山脈位于法國東部阿爾薩斯大區(qū)內(nèi),平均海拔為500~1000米。阿登高原位于法國東北與比利時接壤的邊境,是古老山地的殘余,無明顯的山脊,平均海拔僅為300米。

比利牛斯山脈 它橫貫法國西南邊境,從比斯開灣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總長為450公里,寬80~140公里,平均海拔為1008米。比利牛斯山脈的山峰大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如卡尼古峰(pic de Canigou)為2784米,南比戈爾峰(pic du Midi de Bigorre)為2872米,阿尼峰(pic d′Anie)為2504米。一些山峰都有現(xiàn)代冰川覆蓋。它的東西走向把法國與西班牙分隔開來,因而對這兩國的交通有較大的影響。在比利牛斯山脈中,還深藏著一個與法國和西班牙接壤的內(nèi)陸小國安道爾。

法國本土全境的河流為數(shù)眾多,大大小小的江河溪流總共長約27.7萬公里,水量充沛,地面水資源共有1萬億立方米。這些河流的大部分發(fā)源于中央高原,并以此為分水嶺流向北方或南方。這些河流主要有:

塞納河(Seine) 是法國北部最重要的河流。它發(fā)源于法國東部的朗格勒高原,橫貫巴黎盆地,在勒阿弗爾港口(Le Havre)注入拉芒什海峽即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塞納河全長776公里,流域面積為7.86萬平方公里,占法國本土面積的1/7,其中有540公里可通航。塞納河的主要港口有勒阿弗爾、魯昂(Rouen)和巴黎,其總貨運量位居全國第一位。塞納河流域是法國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上游建有多座水電站,而沿岸地區(qū)的石油化工業(yè)和煉油業(yè)十分發(fā)達。塞納河的主要支流有瓦茲河(Oise)和馬恩河(Marne),并通過運河與萊茵河、索恩河(Sa?ne)和盧瓦爾河連接起來。

盧瓦爾河(Loire) 是法國最長的河流。它發(fā)源于法國東南部的塞文山脈中的維瓦賴山(Vivarais),穿過中央高原,流經(jīng)羅阿訥(R?anne)、訥韋爾(Nevers)、奧爾良(Orléans)、圖爾(Tours)、昂熱(Angers)、南特(Nantes),在圣納澤爾(Saint-Nazaire)注入大西洋中的比斯開灣,全長1012公里,流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盧瓦爾河通過運河與塞納河和索恩河連接起來。

羅訥河(Rh?ne) 是法國第二條大河。羅訥河發(fā)源于瑞士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在法、瑞邊境形成日內(nèi)瓦湖,流經(jīng)法國東南部的里昂(Lyon)、瓦朗斯(Valence)、阿維尼翁(Avignon),然后在馬賽港(Marseille)附近注入地中海。羅訥河全長812公里,流域面積9.9萬平方公里。在歷史上,羅訥河是赫赫有名的黃金水道。大量的外來商品通過羅訥河從地中海沿岸運往內(nèi)陸地區(qū)。因此,羅訥河流域不僅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而且在這條河的兩岸工廠和企業(yè)星羅棋布,是法國重要的工業(yè)區(qū)。羅訥河的主要支流有索恩河等,并通過運河與馬賽港以及法國北部和中部的主要水系連接起來。

加龍河(Garonne) 它發(fā)源于西班牙境內(nèi)的比利牛斯山脈,流經(jīng)圖盧茲(Toulouse)、馬爾芒德(Marmande)和波爾多注入大西洋中的比斯開灣。加龍河全長575公里,流域面積4.48萬平方公里。河谷地帶是法國主要的水果,特別是葡萄產(chǎn)地。加龍河與多爾多涅河(Dordogne)匯合后形成一個三角口,叫吉倫特河口(Gironde),注入比斯開灣。

在法國北方,還有許多河流發(fā)源于此,或上游在法國境內(nèi),流經(jīng)鄰國入海,如默茲河(Meuse)、摩澤爾河(Moselle)和萊茵河(左岸)等。

法國本土的河流及其支流彼此距離較近,能夠用運河連貫起來,所以法國很早就開鑿了運河。1604年至1643年開鑿了第一條運河——布里亞爾運河(canal de Briare),在法國北部把塞納河和盧瓦爾河連接起來。1666~1681年開鑿的南運河(canal du Midi),在法國南部把加龍河和地中海連接起來。1693年開始修建的斯卡爾普(canal de la Scarpe)運河則把斯卡爾普河和德爾河(De?le)連接起來。

18世紀開始,因為航運的需要,運河的開鑿以更大的規(guī)模開展起來。在這個時期開通的法國運河計有:盧萬運河(canal du Loing)、索姆河側的運河(canal latéral à la Somme)、克羅扎運河(canal du Crozat)、諾福塞運河(canal du Neuffossé)、中央運河(canal du Centre)或稱沙羅萊運河(canal Charollais)等。在法國大革命前,已開鑿的運河達到了1000公里。

19世紀,為了滿足工業(yè)革命和工農(nóng)業(yè)迅速發(fā)展的需要,法國開鑿運河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從1815年至1830年運河的長度增加了一倍,1830~1848年又增加了一倍。在當時修建的運河有圣康坦運河(canal du Saint-Quentin)、貝里運河(canal du Berry)、羅訥河和萊茵河之間的運河、馬恩河(Marne)和萊茵河之間的運河、煤礦運河(canal des Houillères)或稱薩爾運河(canal de la Sarre)、東部運河(canal de l’Est)、勃艮第運河(canal de la Bourgogne)、桑布爾河(Sambre)和瓦茲河(Oise)之間的運河等。

20世紀開始,法國運河不僅在數(shù)量上進一步增加,而且還對老的運河進行整治,加以疏通,加深加寬。目前,運河像密密麻麻的蜘蛛網(wǎng)分布在法國本土尤其在法國本土中部和北部的土地上。

(二)氣候

法國本土與赤道和北極的距離大體相等,恰好處在它們的中間,因此法國大部分地區(qū)處于溫帶,只有南部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又由于法國本土三面環(huán)海和三面靠陸,因而受海洋性氣候、大陸性氣候和地中海亞熱帶性氣候的交互影響。總的來說,法國本土的大部分地區(qū)為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在10℃~14℃之間,最低氣溫0℃,最高氣溫22℃。但是,法國各個地區(qū)的氣候差別比較大。

法國本土西部面向大西洋,屬于典型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溫和濕潤,適宜農(nóng)作物的生長。如地處法國西部的布列塔尼半島1月平均氣溫為7℃,8月平均氣溫為17℃。又如,在該半島最西邊的布雷斯特的海洋性氣候十分典型,冬季不像所處同一緯度(約為48°4′)的地區(qū)應有的那樣嚴寒(1月平均氣溫為6.3℃),夏季不像所處同一緯度的地區(qū)應有的那樣酷熱(7月平均氣溫為16℃)。常年氣溫變化不大,只是在冬季向夏季或夏季向冬季轉換時有較大的變化。

越向東,越向內(nèi)陸,則內(nèi)陸性氣候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夏季和冬季的氣溫相差越大。例如,巴黎正處在西部布列塔尼和東部阿爾薩斯的中間,是海洋性和大陸性交叉混合型氣候:從10月到來年的4月屬于海洋性氣候,4~9月是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2℃,1月平均氣溫為3.5℃,7月平均氣溫為18.4℃,冬季陰天多雨寒冷潮濕,夏季炎熱晴朗少雨。東部靠近邊境的斯特拉斯堡同西部的布雷斯特大體處在同一緯度上,但卻是典型性的大陸性氣候,從1月至7月氣溫和降水量逐漸增加,從8月至12月則逐漸減少。1月平均氣溫為0.4℃,7月平均氣溫為19℃,氣溫溫差接近20℃。

法國南部受地中海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夏季干熱,冬季充滿陽光,春季和秋季多雨。夏季平均氣溫為22℃,冬季平均氣溫為8℃。例如,地處法國南部的尼斯面臨地中海,1月平均氣溫為8.7℃,7月平均氣溫為22.9℃。波爾多(Bordeaux)面臨大西洋的比斯開灣,秋季和冬季受比斯開灣強烈的海洋性氣流的影響,降雨較多且雨量大;春季和夏季特別是夏季主要受地中海亞熱帶氣流的影響,少雨炎熱。波爾多1月平均氣溫為5.6℃,7月平均氣溫為20.9℃。馬賽瀕臨地中海,春季和秋季是最多雨的季節(jié),而夏季降雨量在逐漸減少。該地區(qū)只有4月至9月是純粹地中海型的氣候。馬賽1月平均氣溫為6.7℃,7月平均氣溫為23.8℃。里昂1月平均氣溫為2.6℃,7月平均氣溫為20.7℃。圖盧茲是法國南部城市,但距離地中海較遠,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減少,春季的降雨量超過秋季。

中央高原的高海拔以及處于北方平原和南方低地之間的位置,使之氣候十分特殊。夏季酷熱,但降雨量充沛;冬季多寒風和大雪。總之,中央高原的氣候十分惡劣。

在法國這塊六角形的土地上,陸地上和海上吹來的風在此形成交會點,使之成為真正的風口。長期以來,居民們對于使雪融化的風、帶來雨水的風甚至凍壞他們莊稼和林木的風都起了不同的名字。比瑟風(Bise)是來自北部和東部的一種凜冽的寒風。塞爾斯凡風(Cers)來自阿基坦盆地,常常伴隨著雨水。奧唐風(Autan)是來自比利牛斯山脈的狂風,能夠驅(qū)散云層。密斯特拉風(Mistral)是穿過羅訥河峽谷的北風。這種風在冬季猛烈和冰涼,在不停的吹動中刮走了大量的水蒸氣;而在夏季它使過熱的大氣更加干燥,常常卷起陣陣旋風般的塵土。

法國大部分地區(qū)雨量適中,年降雨量一般在600~1000毫米,少數(shù)地區(qū)在600毫米以下,如巴黎年降雨量為550毫米,1月為54.3毫米,7月為53.6毫米。只有幾個地區(qū)的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如普羅旺斯(Provence)和朗格多克(Languedoc)的濱海地區(qū)、盧瓦爾河流域的伊利埃地區(qū)(Illiers)、博斯平原(plaine de Beauce)和佩爾什(Perche)之間的邊界區(qū)、阿爾薩斯等。山區(qū)降雨量比較多,每年可達1000~2000毫米。特別是比利牛斯山脈和北阿爾卑斯山脈的幾個最高山峰以及汝拉山和中央高原的幾個山頂?shù)哪杲涤炅吭?000毫米以上。降雨量從東向西遞減,如斯特拉斯堡的年降雨量為700毫米,1月為51毫米,7月為73毫米。年降雨量較少的區(qū)域在南特(Nantes)、亞眠(Amiens)、穆爾默隆(Mourmelon)和普瓦捷(Poitiers)所形成的四邊形內(nèi)。總的來看,整個法國在秋季降雨量最大,春季和夏季次之,但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沿岸地帶秋季和冬季的降雨量也較多,如尼斯(Nice)的年降雨量為800毫米,1月為82.7毫米,7月為15.6毫米。

法國本土的霜凍期集中在冬季。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區(qū)的霜凍期不足一個月,但地處法國東部的洛林地區(qū)(Lorraine)的霜凍期可達80天以上。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qū),霜凍期超過3個月,如朗格多克、普羅旺斯、索恩河-羅訥河(Sa?ne-Rh?ne)和瓦朗斯以南的高地,霜凍期在3個月以上。中央高原的霜凍有時也會在春末和秋季出現(xiàn),對農(nóng)作物的生長危害極大。

法國本土大部分地區(qū)降雪的日子有限,但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qū)如中央高原、洛林、上索恩省(Haut-Sa?ne)等每年降雪達到20天。在海拔1000~1500米的山地以及中央高原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區(qū),積雪可延續(xù)4~5個月,那里即使在夏季也會降雪。

總體來看,法國本土的氣候溫和,大部分地區(qū)的氣候得天獨厚。但是,天有不測風云,在一些局部地區(qū)的確難免會出現(xiàn)反常的氣象,其時間長短也不一樣。盡管法國屬于西方發(fā)達國家,但也會受到惡劣氣候引起的自然災害的困擾,給國民經(jīng)濟造成不小的損失,也使人民生命、財產(chǎn)和生活受到危害。

四 行政區(qū)劃

法國的行政區(qū)劃有大區(qū)(Région)、省(Département)和市鎮(zhèn)(Commune)共三級。此外,法國還有5個海外行政單位(Collectivités d’Outre-Mer,簡稱COM)和3個特別海外領地(Territoires d’Outre-Mer,簡稱TOM)。

1.大區(qū)

法國在實施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中長期計劃和領土整治時,意識到成立獨立的經(jīng)濟大區(qū)的必要性,1959年1月和1960年6月頒布兩個法令,確定建立經(jīng)濟大區(qū)。每個大區(qū)由鄰近的幾個省組成,就經(jīng)濟發(fā)展計劃和領土整治,會同民間經(jīng)濟社團來統(tǒng)籌和協(xié)調(diào)基金的分配和使用。1982年通過權力下放的法令正式確認大區(qū)為地方行政單位。自此,法國行政區(qū)劃由原來的省和市鎮(zhèn)兩級變?yōu)榇髤^(qū)、省和市鎮(zhèn)三級。

2015年1月16日法律將法國本土22個大區(qū)合并為13個大區(qū)(見表1-1編號1~13)。其中,有的大區(qū)合并后保留原來的名稱,如奧弗涅大區(qū)和羅訥-阿爾卑斯大區(qū)合并后稱為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qū),勃艮第大區(qū)和弗朗什-孔泰大區(qū)合并后稱為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qū);有的大區(qū)合并后使用新名稱,如阿爾薩斯大區(qū)、香檳-阿登大區(qū)和洛林大區(qū)合并后改稱大東部大區(qū),阿基坦大區(qū)、利穆贊大區(qū)和普瓦圖-夏朗德大區(qū)合并后改稱新阿基坦大區(qū),上諾曼底大區(qū)和下諾曼底大區(qū)合并后改稱諾曼底大區(qū),朗格多克-盧西永大區(qū)和南部-比利牛斯大區(qū)合并后改稱奧克西塔尼大區(qū),北部-加來海峽大區(qū)和皮卡第大區(qū)合并后改稱上法蘭西大區(qū);有的大區(qū)沒有合并,但改了名稱,如中央大區(qū)改稱中央-盧瓦爾河谷大區(qū)。

表1-1 法國各大區(qū)的名稱、面積、人口*、人口平均密度**、首府和所屬的省

表1-1 法國各大區(qū)的名稱、面積、人口、人口平均密度、首府和所屬的省-續(xù)表

此外,法國還有海外5個大區(qū)(見表1-1編號14~18),即瓜德羅普、圭亞那、馬提尼克、馬約特、留尼旺。它們既是海外大區(qū),又是海外省。

新的行政劃分所引起的最明顯變化是法國本土大區(qū)之間差距有所縮小。各個大區(qū)人口差別和居民年齡差別縮小,老齡化嚴重的城市將與“年輕”城市相結合,特別是對于中等人口城市(500萬~600萬)尤為明顯。各個大區(qū)之間在PIB[1]和貧富方面的差距也明顯的縮小,最貧困大區(qū)和最富足大區(qū)的差距減少尤為明顯。整合后的大區(qū)也意味著人文多樣性分割的改變: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將恢復為一個大區(qū),重新回到都德《最后一課》里德軍入侵法國前的樣子;葡萄酒愛好者最熱衷的勃艮第大區(qū)將和弗朗什-孔泰大區(qū)合并。重新整合地方行政構架,克服了地方行政組織老化和層級冗繁,精簡中央派駐機構和人員以及地方行政人員,節(jié)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開支。

大區(qū)議會(Conseil régional) 大區(qū)的最高自治權力機構,既是大區(qū)議事機構又是大區(qū)執(zhí)行機構,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例會。它由大區(qū)選民選舉產(chǎn)生,任期六年。大區(qū)議會選出的大區(qū)議會主席、副主席(4~15名)和若干名成員組成常務委員會(Commission permanante)從事大區(qū)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每月至少召開一次例會。大區(qū)議會主要從事大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與此有關的工作,負責中等教育日常管理和校舍建設,進行大區(qū)的職業(yè)培訓,安排大區(qū)的就業(yè),組織大區(qū)的社會活動、文體活動和衛(wèi)生。大區(qū)議會協(xié)助中央政府進行大區(qū)的領土整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大區(qū)生態(tài)多樣性,監(jiān)視大區(qū)的氣候、空氣質(zhì)量、能源和交通運輸,支持大區(qū)的大學工作。

大區(qū)經(jīng)濟、社會和環(huán)境委員會(Conseil économique,social et environnemental régional) 大區(qū)的咨詢性機構,由指定的企業(yè)代表、工會代表、社會團體代表和環(huán)保人士組成,就大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和環(huán)境問題向大區(qū)議會提供咨詢。

大區(qū)區(qū)長(Préfet de région) 總統(tǒng)任命的駐大區(qū)代表,同時兼任大區(qū)行政機構所在省的中央駐省代表的職務。他監(jiān)督大區(qū)議會和常務委員會的運作,領導大區(qū)所轄省的中央駐省代表,領導大區(qū)所屬的中央派駐機構,維持大區(qū)的公共秩序和安全,貫徹中央政府有關發(fā)展大區(qū)經(jīng)濟的法律和政策,監(jiān)督法律的實施和大區(qū)財政的運行。

每個海外大區(qū)設置一個議會,同時執(zhí)行著大區(qū)議會和省議會的職能。

2.省

法國總共有101個省,其中法國本土有96個省(見表1-2郵政編碼前兩位數(shù)碼01~95),海外還有5個省(見表1-2郵政編碼前三位數(shù)碼971~975)。

省議會(Conseil départemental) 省的最高自治權力機構,既是省議事機構又是省執(zhí)行機構,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例會。它由省選民選舉產(chǎn)生,任期六年。省議會選出的省議會主席、若干名副主席和若干名成員組成常務委員會(Commission permanante)從事省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每月至少召開一次例會。省議會決定省財政預算,負責地方稅收,管理城市、道路交通、醫(yī)療衛(wèi)生、初中教育、環(huán)境保護、社會互助、老年人事務、事故與災害救援、社團組織、文化事務、旅游等,與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密切。

省長(Préfet de département) 總統(tǒng)任命的駐省代表,其主要職責是確保地方公共安全,確保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監(jiān)督地方政府法令的合法性,以及協(xié)調(diào)中央政府的就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社會融合等政策在地方的落實。

每個省又被分割為數(shù)個專區(qū)(Arrondissement),駐有專區(qū)區(qū)長(Sous-Préfet),職責是輔佐省長的事務。法國總共有342個專區(qū)。

3.市鎮(zhèn)

市鎮(zhèn)是法國的基層行政單位,也是法國最古老的行政區(qū)劃。

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封建制,改革了地方管理體制和制度,重新劃分了地方行政單位,建立了新的、統(tǒng)一的市鎮(zhèn)組織。這些市鎮(zhèn)組織就是當代法國市鎮(zhèn)的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簡稱二戰(zhàn)),隨著法國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農(nóng)村型的市鎮(zhèn)迅速減少,城市型的市鎮(zhèn)明顯增加。但是,市鎮(zhèn)無論大小和無論哪種類型(巴黎、馬賽和里昂除外),都一律平等,職權大體相同。

表1-2 法國各省的名稱、面積、人口*、人口平均密度**和省會

表1-2 法國各省的名稱、面積、人口、人口平均密度和省會-續(xù)表1

表1-2 法國各省的名稱、面積、人口、人口平均密度和省會-續(xù)表2

表1-2 法國各省的名稱、面積、人口、人口平均密度和省會-續(xù)表3

表1-2 法國各省的名稱、面積、人口、人口平均密度和省會-續(xù)表4

法國有35416個市鎮(zhèn)(2017年1月1日數(shù)據(jù))。[2]法國本土市鎮(zhèn)平均面積為14.88平方公里。大部分市鎮(zhèn)人口不超過500人,約有41個城市人口超過10萬。在這些市鎮(zhèn)中,只有巴黎、馬賽和里昂的人口超過50萬,并享有特殊的地位。

市鎮(zhèn)議會(Conseil municipal)是市鎮(zhèn)的最高自治權力機構,既是市鎮(zhèn)議事機構又是市鎮(zhèn)執(zhí)行機構,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例會。它由市鎮(zhèn)選民選舉產(chǎn)生,任期六年。市鎮(zhèn)議會議員數(shù)量根據(jù)市鎮(zhèn)人口數(shù)量的比例組成,最少100人以下為7名,最多30萬人以上為69名。市鎮(zhèn)議會組織和建立市鎮(zhèn)行政機構和其他公共機構,討論和通過市鎮(zhèn)年度財政預算。

市長由市鎮(zhèn)議會選舉產(chǎn)生,任期6年。市長既是中央代表,又是市鎮(zhèn)的最高行政長官。市長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頒布和實施中央政府的法律、規(guī)章和法令,維持社會治安,管理戶籍。市長作為市鎮(zhèn)的最高行政長官,主持市鎮(zhèn)議會工作,執(zhí)行市鎮(zhèn)議會的決議,任命市鎮(zhèn)官員,領導市鎮(zhèn)工程,主持市鎮(zhèn)司法和公安工作。市政府由市長和市長助理組成。市長助理的數(shù)量按市鎮(zhèn)的大小設置1~12名。市長助理由市鎮(zhèn)議會選舉產(chǎn)生,任期6年。

4.巴黎市(Ville de Paris)

巴黎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首都,也是法蘭西島大區(qū)首府、巴黎省首府和巴黎市首府。根據(jù)1975年12月31日法律,它是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領土單位。

巴黎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巴黎市設市議會、市長和市政府。巴黎市議會同時行使巴黎省議會的職能。巴黎市議會有163位議員,一年開會9至10次,商討本市事務。市議會下設九個委員會,根據(jù)自己承擔的領域,事前研究待議提案,幫助議員獲得必要信息,以備提上日程討論。巴黎市長是法定的巴黎市議會議長。巴黎市長和市長助理由市議會選舉產(chǎn)生,任期6年。

巴黎市議會在市一級范圍里的職權包括城市規(guī)劃、公共地區(qū)和私有的住房管理、社會住房管理、社會福利事業(yè)、托兒所和學校(不包括教師薪金)、圖書館、博物館、表演場所等文化設施、體育與娛樂活動,以及公共服務,如水務、衛(wèi)生、垃圾處理、市內(nèi)道路的維修。巴黎市議會還提供社會福利幫助,對象是中小企業(yè)、殘疾人、老年人、領取救濟者;直接或間接地為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援助、管理初中學校等。

法國議會于2017年2月16日通過的有關巴黎地位改革和本土整治的一套法案,也賦予首都市長新的權力,包括葬禮、浴場、違規(guī)車輛扣押、道路(單行道、自行車道等)管理權、取締臟亂危住房的權力,簽發(fā)國民身份證與護照的職權等。巴黎市長也收回了對違章停車開罰單的權力,之前這屬于巴黎警察局公務員的職權。

巴黎市劃分為20個區(qū)(Arrondissement),[3]每個區(qū)設置區(qū)委員會和區(qū)長。區(qū)長主要負責與戶籍有關的事務,也可以代表市長助理處理區(qū)里的緊急事務。區(qū)委員會由區(qū)內(nèi)的市議會議員、區(qū)長和巴黎市議會推薦的成員組成。區(qū)委員會是咨詢性的機構,每季度召開一次例會。應巴黎市市長或巴黎市議會的請求,區(qū)委員會要討論提交市議會的草案。

5.大都會(Metropole)

法國議會于2013年12月通過《地方公共行動現(xiàn)代化法》,法案規(guī)定設置大都會聯(lián)合體。它們是:大巴黎(Grand Paris)、埃克斯-馬賽-普羅旺斯(Aix-Marseille Provence)、尼斯、里昂、波爾多、格勒諾布爾、里爾、南特、雷恩、魯昂、斯特拉斯堡、圖盧茲、布雷斯特、蒙彼利埃,這些大都會的居民起碼有40萬。法國議會于2017年2月16日通過的有關巴黎地位改革和本土整治的一套法案,在原有的大都會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立7個新的大都會,分別為圣埃蒂恩(Saint-Etienne)、土倫、奧爾良、第戎、圖爾、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以及梅斯。按照不同情況,國家、大區(qū)和省將移轉部分權責,便于這些大都會在經(jīng)濟發(fā)展、交通運輸、環(huán)境、高等教育科研,甚至住房、路政等方面進行全面管理,并提高這些大都會的國際知名度,其中,大巴黎和埃克斯-馬賽-普羅旺斯大都會將擁有特別地位。大巴黎大都會包括現(xiàn)在的巴黎市和巴黎近郊3省(馬恩河谷省、塞納圣德尼省以及上塞納省)的124個市鎮(zhèn),它將負責巴黎城市聯(lián)合體的領土環(huán)境整治、住房以及長期發(fā)展事務。里昂將擁有省的全部職能。

6.共同體(Intercommunalité)

為了加強各鄰近市鎮(zhèn)在公共交通、經(jīng)濟、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合作,還建立了許多共同體,整合了不同層次的協(xié)作。

城市共同體(Communauté urbaine)。總共14個,是等級最高的市鎮(zhèn)間合作組織,擁有至少50萬居民,并且包括至少一個5萬居民以上的城市。其職能包括經(jīng)濟規(guī)劃、交通管理、用水管理、垃圾處理等。

城郊共同體(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總共156個,由一個至少1.5萬人口的城市的周圍、5萬以上居民規(guī)模的社區(qū)組成,其職能通常比城市社區(qū)小。

市鎮(zhèn)共同體(Communauté de communes)。總共2334個,沒有人口限制,職能更小。

新集合體協(xié)作會(Syndicat d’agglomération nouvelle)。總共6個,是最小的協(xié)作組織。

7.海外行政單位

法屬波利尼西亞(Polynésie fran?aise) 由118個島嶼組成的五個群島,位于澳大利亞以東約6000公里的南太平洋中,面積4167平方公里,人口274217(2012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6人,熱帶氣候,首府是帕皮提(Papeete),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波利尼西亞語。法屬波利尼西亞以農(nóng)業(yè)、旅游業(yè)和海洋漁業(yè)作為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作為法國海外行政單位,它具有高度自治的地位。它擁有一個領地議會(Conseil territorial),一個由領地議會選出的主席和數(shù)名成員組成政府,一個高級專員(Haut-commissaire)。領地議會主席有權與各國及各國際組織談判協(xié)議。法屬波利尼西亞下轄5個子行政區(qū)域(Subdivision administrative),下分48個市鎮(zhèn)。

圣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Saint-Pierre-et-Miquelon) 由圣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等8個島嶼組成的群島,位于加拿大紐芬蘭島以南25公里的北大西洋中,面積242平方公里,人口6034人(2014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5人,濕冷大洋氣候,首府是圣皮埃爾(Saint-Pierre),官方語言為法語。圣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以漁業(yè)和旅游業(yè)作為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作為法國海外行政單位,它具有高度自治的地位。它擁有一個領地議會,一個由領地議會選出的主席,一個中央派駐的代表(Préfet)。圣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擁有兩個市鎮(zhèn)。

瓦利斯和富圖納(Wallis-et-Futuna) 主要由瓦利斯島、富圖納島和阿洛菲島(Alofi)三個島嶼組成,位于距離法國本土16000公里的西太平洋中,面積124.2平方公里,人口12197(2013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8人,熱帶氣候,首府是馬塔烏圖(Mata-Utu),官方語言為法語。瓦利斯和富圖納以采集珍珠和貝殼作為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作為法國海外行政單位,它擁有特別的地位。它擁有一個領地議會,一個由領地議會選出的主席,一個中央派駐的高級行政長官(Administrateur supérieur)。領地議會由三個王國國王(Rois coutumiers)和高級行政長官任命的三名成員組成。根據(jù)當?shù)貍鹘y(tǒng)和習俗,法國將瓦利斯和富圖納分成三個王國(Royaumes):阿羅(Alo)、錫加維(Sigavé)和烏韋阿(Uvéa),同時定界為三塊區(qū)域(Circonscription)。每個王國都設置一個王國議會,由國王主持。王國議會擁有相當于市鎮(zhèn)的權力和省議會的部分權力。

圣馬丹(Saint-Martin) 法屬部分于2007年2月22日脫離瓜德羅普成為獨立的海外行政單位。位于加勒比海中的圣馬丹島北部,面積53.2平方公里,人口35107人(2014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60人,熱帶氣候,首府是馬里戈(Marigot),官方語言為法語。圣馬丹以旅游業(yè)作為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作為法國海外行政單位,它擁有特別的地位。它擁有一個領地議會,一個由領地議會選出的主席,一個中央派駐的代表(Préfet délégué)。

圣巴泰勒米(Saint-Barthélemy) 2007年2月22日脫離瓜德羅普成為獨立的海外行政單位。鄰近加勒比海中的圣馬丹島,面積24平方公里,人口9427人(2014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93人,熱帶氣候,首府是居斯塔維亞(Gustavia),官方語言為法語。圣巴泰勒米以旅游業(yè)和建筑業(yè)作為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作為法國海外行政單位,它擁有特別的地位。它擁有一個領地議會,一個由領地議會選出的主席,一個中央派駐的代表(Préfet délégué)。

8.特別海外領地

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 是一個群島,位于澳大利亞以東的太平洋中,距離法國本土16740公里,面積18575.5平方公里,人口268767人(2014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人,熱帶氣候,首府是努美阿(Nouméa),官方語言為法語。新喀里多尼亞以采礦業(yè)(鎳、鐵等)、農(nóng)業(yè)和旅游業(yè)作為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它作為法國特別海外領地,擁有特別的地位和高度自治權力。根據(jù)1998年努美阿(Nouméa)協(xié)議,2018年11月進行了獨立公投,結果顯示56%的多數(shù)選民希望繼續(xù)留在法國版圖內(nèi)。新喀里多尼亞擁有一個領地議會及領地議會選出的主席,一個地方參議院(Sénat coutumier),一個地方經(jīng)濟、社會和環(huán)境委員會,一個由部族選舉產(chǎn)生的政府及主席,一個高級專員。新喀里多尼亞下分3個省和33個市鎮(zhèn)。

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les Terres australes et antarctiques fran?aises)

根據(jù)1955年8月法國法律,成立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該特別海外領地分散在南印度洋,包括埃巴爾斯群島(les ?les éparses)、克羅澤群島(les ?les Crozet)、凱爾蓋朗群島(les ?les Kerguelen)、圣-保羅和阿姆斯特丹群島(les ?les Saint-Paul et Amsterdam)以及南極大陸東南的阿黛利地(la terre Adélie)。總面積為439437.4 平方公里,專屬海洋經(jīng)濟區(qū)為220萬平方公里,人口196人(2012年),熱帶氣候和極地氣候。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發(fā)展?jié)O業(yè)和旅游業(yè)。該特別海外領地劃分為5個區(qū),統(tǒng)一由駐守在法國海外省留尼旺的最高行政長官管理。在阿黛利地設有法國南極洲科學考察站,稱為迪蒙·迪維爾站(la base scientifique Dumont-d’Urville)。

克利珀頓島(Clipperton) 位于太平洋中的無人小島,距離法國本土10677公里。面積1.7平方公里,它被列入法國國家公有財產(chǎn)列表中。它處于總理管轄下,由法屬波利尼西亞高級專員具體負責。

五 人口、民族、語言

(一)人口[4]

2018年1月1日,法國人口總數(shù)達到6718.7萬,其中法國本土6501.8萬,海外省216.9萬。2017年,法國人口新增加23.3萬,比上一年增加0.37%。2016年,法國人口占歐盟27國人口總數(shù)的13.1%,僅次于德國,排名第二位。在歐洲,法國人口僅次于俄羅斯和德國,排名第三位。

1.二戰(zhàn)后人口的演變

高增長階段(1946~1975年) 二戰(zhàn)后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法國本土人口有了較快的增長,1946年法國人口為3984.8萬,1970年為5052.4萬,1971年為5101.2萬,1972年為5148.5萬,1973年為5192.1萬,1974年為5234.0萬,1975年為5264.3萬。法國人口年均增長率1946~1968年為1.0%,1968~1975年為0.7%。法國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法國采取了鼓勵生育和獎勵多子女家庭的政策,從而大大提高了法國婦女的生育率,如1945~1949年年均為20.3‰,1975年為14.1‰。其次,法國建立了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醫(yī)療和退休的社會保險體系,從而使死亡率大大降低,如1951年為12.2‰,1976年進一步降到10.5‰。再次,法國大量吸收外國移民。

穩(wěn)定增長階段(1976~2007年)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法國本土人口進入了穩(wěn)定年增長階段,沒有出現(xiàn)大起大落現(xiàn)象,如1976年為5285.3萬,1985年為5644.5萬,1990年為5799.6萬,2000年為6050.8萬,2005年為6273.1萬,2007年為6360.1萬。法國生育人口每年保持在70萬~85萬和生育率每年保持在12‰~14‰,如1985年分別為79.6萬和14.1‰,1990年分別為79.3萬和13.6‰,2000年分別為80.7萬和13.3‰,2005年分別為80.7萬和12.8‰,2007年分別為81.9萬和12.8‰。法國死亡人口每年保持在50萬~60萬和死亡率每年保持在8.3‰~9.9‰,如1985年分別為56.0萬和9.9‰,1990年分別為53.4萬和9.2‰,2000年分別為54.1萬和8.9‰,2005年分別為53.8萬和8.5‰,2007年分別為53.1萬和8.3‰。

法國每年人口的凈增數(shù)量和凈增率,1985年分別為23.6萬和4.2‰,1990年分別為25.9萬和4.4‰,2000年分別為26.7萬和4.4‰,2005年分別為26.9萬和4.3‰,2007年分別為28.8萬和4.5‰,每位法國婦女大約生育兩個孩子,從而使法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嬰兒出生率在這30年保持比較穩(wěn)定的國家。其主要原因是法國每年用5%的PIB實施家庭政策(鼓勵生育、多生多補助、開辦托兒所和幼兒園等20多項措施),是其他歐洲國家的2倍。穩(wěn)定的出生率和凈增率讓法國有一個較為合理的人口結構,控制了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和人口規(guī)模縮小對社會帶來的挑戰(zhàn)。

連續(xù)走低階段(2008~2019年) 自2008年起,法國人口增長連續(xù)走低,2008年法國人口為6396.2萬,2009年為6430.5萬,2010年為6461.3萬,2015年為6642.3萬,2016年為6660.3萬,2017年為6676.8萬,2018年為6789.1萬,2019年為6699.3萬。法國每年生育人口和每年生育率,2008年分別為82.8萬和12.9‰,2009年分別為82.5萬和12.8‰,2010年分別為83.3萬和12.9‰,2015年分別為79.9萬和12.0‰,2016年分別為78.4萬和11.7‰,2017年分別為77.0萬和11.5‰,2018年分別為75.8萬和11.3‰。法國每年死亡人口和每年死亡率,2008年分別為54.3萬和8.5‰,2009年分別為54.9萬和8.5‰,2010年分別為55.1萬和8.5‰,2015年分別為59.4萬和8.9‰,2016年分別為59.4萬和8.9‰,2017年分別為60.6萬和9.1‰,2018年分別為61.4萬和9.2‰。法國近年來死亡人口和死亡率有所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戰(zhàn)后嬰兒潮一代正進入死亡率較高的年齡層。預計到2020年,法國每年會有將近80萬人死亡。

法國每年凈增人口和每年凈增率,2008年分別為28.6萬和4.4‰,2009年分別為27.6萬和4.3‰,2010年分別為28.2萬和5.0‰,2015年分別為20.5萬和3.7‰,2016年分別為19.0萬和3.7‰,2017年分別為16.3萬和3.3‰,2018年分別為14.4萬和3.0‰。法國近年來凈增人口和凈增率走低,也是戰(zhàn)后嬰兒潮一代正進入死亡率較高的年齡層所導致。

自2008年來法國人口增長連續(xù)走低,其主要原因是二戰(zhàn)后“嬰兒潮”已進入老年期,從而導致死亡率上升;其次是經(jīng)濟不景氣導致收入的減少,法國民眾以降低生育數(shù)量和生育率來減輕家庭負擔;再次是法國收緊移民政策,減少外來人口流入的數(shù)量。盡管如此,法國女性生育率一直在歐洲排名榜首。

2.人口流動和人口密度

法國人口流動加快,特別是大區(qū)之間的人口流動更快。法蘭西島大區(qū)以及法國東部和北部老工業(yè)基地還有山區(qū)的人口在逐漸流失,例如,2009~2016年年均人口流失的百分比,法蘭西島大區(qū)為0.4%,上法蘭西大區(qū)為0.2%,大東部大區(qū)為0.1%。法國流動人口則向著新經(jīng)濟地區(qū)以及沿海地區(qū)(氣候濕潤和空氣新鮮)的法國西部和南部的大區(qū)集中,例如,2009~2016年年均人口流入的百分比,奧克西塔尼大區(qū)為0.7%,新阿基坦大區(qū)為0.6%,布列塔尼大區(qū)為0.5%。因此,這些大區(qū)的圖盧茲、里昂、蒙彼利埃、南特、波爾多、雷恩等城市人口激增。

從歷史上看,法國人口密度在逐漸提高。法國本土每平方公里人口平均密度:1800年為51.3,1900年為73.8,1950年為76.4,1990年為104,2000年為107,2010年為114,2015年為118,2016年為118,2017年為119,2018年為120。法國人口密度高于歐盟人口密度的平均值(114)。

在法國本土,人口密度因地區(qū)不同而不同,而且差別很大(見表1-1)。經(jīng)濟發(fā)達的大區(qū)人口密集,如法蘭西島大區(qū)每平方公里達到1019人,上法蘭西大區(qū)為189人;經(jīng)濟相對落后或偏遠山區(qū)則人口稀少,如科西嘉大區(qū)每平方公里只有39人,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qū)為59人。

3.性別比例和壽命

法國女性無論增長速度和數(shù)量都已超過法國男性。法國女性占法國總人口的比例:1970年為51.2%,1980年為51.2%,1998年為51.3%,2004年為51.4%,2014年為51.5%,2015年為51.6%,2016年為51.6%,2017年為51.6%,2018年為51.6%。2018年,法國女性總數(shù)為3465萬,男性總數(shù)為3253萬。事實上,在出生和孩提的時候,法國男性要多于女性,但是,成年男性因戰(zhàn)爭和工傷事故等原因其死亡率高于成年女性,因此使其比例關系顛倒過來。

無論男性和女性,由于工作和勞動條件的改善、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實行,其平均壽命都大大提高了。法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壽命,2000年分別為75.2歲和82.8歲,2005年分別為76.7歲和83.8歲,2016年分別為79.3歲和85.4歲,2018年分別達到79.4歲和85.3歲。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國男性和女性平均壽命差距有所縮小,從1997年差距為7.8歲縮小到2017年的5.8歲。20世紀初,法國人平均壽命僅在50歲左右,1950年為66.3歲,2000年增加到79歲,2015年為82.4歲,2016年為82.8歲。2016年法國人平均壽命高于歐盟平均壽命(80.9歲),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排在第三位。

4.年齡結構

在法國本土,20歲以下的青少年占法國人口的比例1946年為29.5%,1950年為30.1%,1960年為32.3%,1970年為33.1%,1980年為30.6%,1990年為27.8%,2000年為25.6%,2010年為24.5%,2017年為24.1%,2018為24.0%,2019年為23.8%;20~59歲人口占法國人口的比例1946年為54.4%,1950年為53.6%,1960年為51.0%,1970年為48.9%,1980年為52.4%,1990年為53.2%,2000年為53.8%,2010年為52.7%,2017年為50.3%,2018年為50.0%,2019年為49.8%;60歲和60歲以上人口占法國人口的比例1946年為16.0%,1950年為16.2%,1960年為16.7%,1970年為18.0%,1980年為17.0%,1990年為19.0%,2000年為20.6%,2010年為22.8%,2017年為25.6%,2018年為26.0%,2019年為26.4%,其中,75歲和75歲以上人口占法國人口的比例1946年為3.4%,1970年為4.7%,1980年為5.7%,1990年為6.8%,2000年為7.2%,2010年為8.9%,2017年為9.3%,2018年為9.3%,2019年為9.4%。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國青壯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足一半,而60歲以上老人在法國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預計2050年的比例將提高到35%,法國已經(jīng)進入了老齡化的社會。根據(jù)統(tǒng)計,法國85歲以上老人有150萬,其中百歲老人每年增加1000名以上,2010年為12000人,2016年為21393名,占60歲退休人口的1.46%(2013年),居歐洲之冠。在超過100歲的法國老人中,有84%的人為女性,即17888人;而在超過110歲的“超高齡老人”中幾乎全是女性。法國社會向著長壽社會轉型。

5.城鄉(xiāng)人口結構

根據(jù)法國國家統(tǒng)計與經(jīng)濟研究所的定義,擁有2000名居民以上的市鎮(zhèn)稱為城市。二戰(zhàn)后,隨著法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城市化日益加速,人口逐漸向城市集中。法國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也不斷地上升,1946年為53.2%,1999年為75.5%,2010年為77.5%,2017年上升到82%。近30年,法國城市人口增加了20%。2017年,擁有百萬以上居民的法國城市有巴黎、里昂、馬賽、圖盧茲、波爾多、里爾、尼斯。法國城市化表明,法國總人口的4/5以上生活在城市及城郊,余下的1/5生活在鄉(xiāng)間。

6.家庭結構

2015年,法國共有2901.2萬個家庭。其中,喪偶家庭占家庭總數(shù)35.3%,而寡婦家庭(20.2%)超過鰥夫家庭(15.1%)。一對夫婦無子女的家庭占家庭總數(shù)25.5%,一對夫婦擁有子女的家庭占家庭總數(shù)25.8%,單親家庭占家庭總數(shù)8.9%。在擁有未成年子女家庭中,一個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占44.9%,兩個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占38.6%,三個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占12.7%,四個和四個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占3.8%。法國家庭的規(guī)模有所縮小,1968年平均擁有3.08人,1990年為2.59人,1999年為2.42人,2015年減少到2.23人。

7.人口問題

法國人口面臨諸多問題,如2017年法國出生的所有嬰兒中,有60%是“非婚生子女”,這一比例使得法國成為歐盟各國中的“冠軍”。還有諸如人口老化、年齡結構不合理、男性和女性比例失調(diào)、結婚減少和同居增加、孤獨人口增長、鰥寡家庭和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其中家長多為女性)、失業(yè)率高居不下等。

(二)民族

1.法蘭西民族

法蘭西民族是法國的主要民族,屬歐羅巴人種,約占法國人口的90%。

遠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被希臘人稱為凱爾特人(Celtes)的種族自中歐山區(qū)向西遷居到塞納河和加龍河之間。羅馬的愷撒大帝(César)在征服高盧(Gaule)的記事里,稱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和萊茵河之間的地方為高盧,稱凱爾特人為高盧人(Gaulois)。正因為居住在高盧中心地帶的高盧人是最早有文字記載和人口最多的種族,所以被史學家確認為法蘭西民族的祖先。高盧雄雞(Coq gaulois)也成了法蘭西民族的象征。隨后,在公元前后的漫長歲月里,高盧人與先后來高盧定居的伊拜爾人(Ibère)、羅馬人(Romain)、勃艮第人(Bourguignon)和法蘭克人(Francs)逐漸融合,終于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形成了具有鮮明特性的法蘭西民族。

從人種形態(tài)學上看,高盧人的后裔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為金發(fā)藍眼,身材高大;另一種為圓頭,棕色或灰色眼睛,中等身材。但由于法蘭西民族是由許多種族長期融合而成,所以從人種形態(tài)上法蘭西民族又呈現(xiàn)出多樣性。它主要有三種類型:南部大多為地中海型,中部大多為阿爾卑斯型,北部大多為大西洋波羅的海型。

法蘭西民族在長期演變和發(fā)展過程中也逐漸培養(yǎng)出自己的性格:熱情奔放,浪漫,寬容,懶散,健談,幽默,追求自由、平等、理想和法度。法國人愛思考,愛談人生,愛談理想,愛談哲學。

2.少數(shù)民族

法國的少數(shù)民族約占法國人口的10%。它們有阿爾薩斯族(Alsacien)、弗拉芒族(Flamand)、布列塔尼族(Breton)、巴斯克族(Basque)、科西嘉族(Corse)、猶太族(Juif)、羅姆族(Rom)等。阿爾薩斯族主要集中居住在法國東部阿爾薩斯地區(qū),約有150萬。弗拉芒族是日耳曼民族(Germains)中的法蘭克人的后裔,主要集中居住在法國北部和東北部,約有10萬人。布列塔尼族主要集中居住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島,是公元5~6世紀自大不列顛島渡海遷居的部分布列通人(Breton)的后裔,約有370萬人。巴斯克族主要集中居住在法國南部比利牛斯山脈西部,約有15萬人。科西嘉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科西嘉島上,約有19.5萬人。猶太族分散法國本土,約有60萬人。羅姆族在50萬~130萬人。

正因為法蘭西民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混合,所以“不存在一種人造的典型法國人,只有幾種突出的類型:阿爾薩斯人瘦小、金發(fā),阿爾卑斯山人(Race alpine)矮小圓顱,奧弗涅人(Auvergnat)膚色深,眼睛常常是藍色的,巴斯克人長著大腳板,諾曼底人(Normand)膚色紅潤,發(fā)色金黃”。

(三)語言

法國的官方語言為法語。法語屬于印歐語系中的羅馬語族,從拉丁語演變而來。公元前,在法國定居的高盧族使用高盧語言,但在羅馬的愷撒大帝入侵高盧后拉丁語作為征服者的語言在公元1世紀至4世紀逐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公元5~6世紀,法蘭克人的占領帶來了日耳曼語(亦稱羅曼語)。公元7~12世紀使用古法語。12世紀末葉開始,法國封建王朝在政治上統(tǒng)一,巴黎成為法國的首都和文化中心,巴黎的法語也就統(tǒng)一了其他的方言。公元13~16世紀,法國使用中古法語,文字逐步地統(tǒng)一起來。1539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Ⅰ)正式頒布命令,以法語為書面文字用于官方和私人的文件。17世紀,法國的語言及其文字進一步走向統(tǒng)一,進一步走向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法語成為近代、現(xiàn)代和當代法國的國語。

18世紀以來,法語隨著法國在世界上影響的擴大而成為一種國際交流的語言工具。尤其在歐洲各國的上流社會和外交界,法語成為時髦的和高尚的語言,不講法語似乎有失貴族身份和風度。直到20世紀初,法語仍然保持相當?shù)挠绊懥Γ绕涫窃诼?lián)合國成為工作語言之一,同時也是國際條約和協(xié)定使用的標準文字。目前,法語除了法國本土和海外省、海外領地使用外,原法屬殖民地的非洲國家仍然以法語為官方語言。還有一部分比利時人、瑞士人、加拿大人也使用法語。在亞洲,越南、柬埔寨和老撾使用法語。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日常和偶然使用法語的人數(shù)總共有2.74億。

法語是比較優(yōu)美的語言,語音上沒有重讀的音節(jié),講話快和平穩(wěn),柔美動聽;文字具有嚴謹、可靠、規(guī)范和明晰的特點。但是,法語的語法比較復雜。動詞需要變位還要分時態(tài),在作為謂語時動詞跟隨主語變動。名詞和形容詞有陽性和陰性之分,還有單數(shù)和復數(shù)之別。名詞之前還有冠詞,也分為陽性、陰性、單數(shù)和復數(shù)。在發(fā)音方面,有小舌音,圓唇音多。法國人熱愛自己的語言,很高興使用本民族的語言與朋友和外國人交談。如果外國人用英語而不用法語與法國朋友交流,甚至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導致雙方的尷尬和不愉快。

法國出臺了一整套法語保護性政策與措施。1994年8月法國議會通過的《法語使用法》(又稱《杜邦法》)規(guī)定,禁止在公告、廣告中,在電臺、電視臺播送節(jié)目中使用外語(外語節(jié)目除外)。2004年,法國政府禁止政府各部、官方文件、出版物或網(wǎng)站使用“E-mail”一詞。上述政策與措施,都是為了捍衛(wèi)法語的純潔性。

法國的少數(shù)民族除了講法語外,還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如阿爾薩斯族講德語的一種方言,巴斯克族講不屬于印歐語系的巴斯克語,弗拉芒族講弗拉芒語,科西嘉族講意大利語的一種方言。布列塔尼地區(qū)有近100萬人講布列塔尼語言,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出版自己的報刊。

六 國家象征

1.國際代碼

法國國際代碼為“FR”。

2.國旗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第二條規(guī)定,藍、白、紅三色旗為國旗。法國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正因為如此,法國國旗又稱為“三色旗”(drapeau tricolore,或者叫tricolore,口頭稱作couleurs),也稱為“藍白紅旗”(drapeau bleu-blanc-rouge)。

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wèi)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征國王的神圣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征法國王室和巴黎市民的聯(lián)盟。三色旗也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3.國徽

法國沒有正式的國徽。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第二條規(guī)定,藍、白、紅三色旗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國旗,同時也是國家的標志。

傳統(tǒng)上,法國采用大革命時期的一枚黑、白兩色的橢圓形紋徽作為國家的標志,紋徽的中心圖案是一支代表正義與權威的束棒,莊嚴地宣告法蘭西共和國的自由、獨立和主權。束棒兩側交叉著象征和平與勝利的橄欖枝葉和月桂枝葉,掩映著飾帶上書寫的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紋徽下懸掛著一枚光榮勛章,象征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光輝將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1999年9月起,法國政府決定將“藍白紅三色旗”“瑪麗安娜(Marianne)”“自由、平等、博愛”“共和國”整合成為一個全新的“標識”:背景是藍、白、紅三色旗,瑪麗安娜頭像嵌在三色旗的居中白色上,三色旗下面的小寫字是“自由、平等、博愛”,再下面的大寫字是“法蘭西共和國”。它作為政府機構的統(tǒng)一形象標識,同時在相關的各種材料上出現(xiàn),如小冊子、內(nèi)部的和公開的出版物、宣傳活動、信箋抬頭、名片等。中央政府率先使用這一新的形象標識,隨后各部門和地方也相繼效仿(它們也可以同時使用自己原有的標識)。

4.國歌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第二條規(guī)定,國歌是《馬賽曲》(Marseillaise)。

《馬賽曲》又譯《馬賽進行曲》,原名《萊茵軍團戰(zhàn)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由多才多藝的青年軍官克洛德·約瑟夫·魯熱·德·利勒(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上尉在1792年4月25日晚作于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家中,并于4月29日在當?shù)氐能娦祻V場組織演唱,大受歡迎。同年6月下旬,馬賽志愿軍前赴巴黎時沿途上高唱這支歌曲。同年8月10日巴黎人民武裝起義中,馬賽義勇軍又高唱這支歌沖進了王宮。從此,《馬賽曲》風行全法國,被革命軍民到處傳唱。由于這支歌是由馬賽義勇軍帶到巴黎的,所以被稱為“馬賽曲”。

《馬賽曲》由于鼓舞人民為保衛(wèi)祖國而戰(zhàn),發(fā)揮了巨大的團結、教育和戰(zhàn)斗的作用,成為自由和民主之歌的代名詞,因而被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于1795年定為法國國歌,并沿用至今。

5.國花

法國是一個鮮花之國,首都巴黎有“花都”的美譽。法國國花是鳶尾科的“香根鳶尾”(Iris pallida),它體大花美,婀娜多姿。鳶尾花只有三枚花瓣,向上翹起;外圍的另外三瓣乃是保護花蕾的萼片,向下翻卷。另有一些鳶尾的花心深處還長有三枚由雌芯變成的長舌形瓣兒。鳶尾花大而美,花朵既像起舞的彩蝶,又似翩飛的隼鷹。法國人用鳶尾花表示光明和自由,象征民族純潔、莊嚴和光明磊落。

6.國鳥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公雞除了有觀賞和經(jīng)濟價值外,還有報時的本領,所以,自古以來受到法國人的喜愛。另外,公雞勇敢、頑強的性格也受到法國人的青睞。直到今天,法國人以“高盧雄雞”代表法國而自豪。

7.國石

法國國石是“珍珠”。珍珠屬非礦物質(zhì),具有光澤柔和與潔凈美麗的外表,通常被視為圣潔和高雅的象征。

8.綽號

法國有個綽號叫“瑪麗安娜”(Marianne),漫畫中常以戴一頂弗里吉亞三色帽(Bonnet phrygien)的女人來象征。其實,瑪麗安娜(1536~1624)是西班牙的一位作家。法國一名叫弗朗索瓦·拉瓦亞克(Fran?ois Ravaillac)的天主教徒受到瑪麗安娜著作的啟發(fā),在1610年刺死了法王亨利四世(Henri Ⅳ)。19世紀中葉,法國共和黨人的一個秘密團體即以“瑪麗安娜”為名,從事推翻帝制和建立共和國的斗爭。此后,“瑪麗安娜”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綽號和象征。二戰(zhàn)后,法國政府時常選些為共和國做出貢獻的女名人作為瑪麗安娜的模特,以表彰她們?yōu)榉ㄌm西民族贏得的榮譽。國家將依照她們的外形制作出能夠代表國家的塑像、郵票、硬幣。法國政府還不斷地更新瑪麗安娜的形象,令她始終保持著清新、靚麗的外表。法國市長聯(lián)合會已經(jīng)于2012年選出時年47歲的法國電影女明星、曾有“法蘭西第一美人”之稱謂的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作為瑪麗安娜的新形象和代名詞。2013年,法國新版郵票中的瑪麗安娜具有“國際性的和超越時間的元素。她的雙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特有的現(xiàn)實主義和高雅,她的雙眼是當代法國連環(huán)畫、20世紀80年代亞洲動漫和50年代美國動畫片的現(xiàn)實主義的混合物”,她使法蘭西共和國女神更年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武邑县| 台中市| 邵阳市| 永吉县| 阜平县| 旬阳县| 丹凤县| 镇平县| 漾濞| 新乡县| 永嘉县| 民丰县| 泾川县| 苗栗县| 柏乡县| 治县。| 宁武县| 大埔县| 庆元县| 仁怀市| 屯昌县| 南丹县| 喀什市| 漳州市| 潜山县| 二连浩特市| 井冈山市| 仙桃市| 义乌市| 文安县| 色达县| 诸暨市| 定日县| 周宁县| 安多县| 陆川县| 将乐县| 门源| 荃湾区|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