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土文獻與古籍新詮
- 袁金平
- 7字
- 2021-05-11 17:33:07
齊金文考釋二則
一 國差
銘“造”
春秋時齊器國差(《集成》10361)銘云:“工師
鑄西
(墉)寶
四秉,用實旨酒?!逼渲小?img alt="" class="h-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A259F/19886347001586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b0000001000000200000000000001206.jpg?sign=1753811715-6gTukxtLOZfTkdaHlf7VeJd7X0lsmjyH-0-ad32ad3f510da46f6df8d287e286a6fc">”(下以A代之)字,學者多釋作“
”(“何”之異體),認為是工師之名,至今似未有人明確提出異議。[1]而《釋文》做法比較謹慎,保留原篆,將其視作未識字[2],似乎反對釋其為“
”。[3]我們認為《釋文》的處理是恰當的。“
”在古文字中習見,其形體演變的脈絡十分清晰,從未見如A這樣“怪異”的寫法。但必須承認,A所從右半部分的確與下列幾例“
”的寫法較為接近:
簋(《集成》4202,西周早期)
簋蓋(《集成》3761,西周晚期)
次簠(《新見》403,春秋中期)
相形之下,A與以上三形最顯著的差異在于左邊從獨立的“人”形。從目前所掌握的古文字資料看,至少在戰國之前,“”所從“人”形尚未完全分離出來而成為表意構件。因此,將A釋作“
”十分可疑。新出的楚文字資料為解決這個疑惑提供了契機。上博五《三德》簡12有一個怪字,如下:
(下以B代替)
其所在簡辭云:“百乘之家,十室之B。”對于“B”字,整理者李零隸作,認為待考。[4]何有祖疑其為“俈”之變體。[5]曹峰認為“俈”其實就是“造”的假借字,意為造作。[6]禤健聰則指出此字亦見于壽縣出土的楚器鑄客鼎(《集成》2480)。[7]鑄客鼎此字作:
(以C代之)
由于是刻劃銘文,C形體有些走樣。已有數位學者指出C應釋為“俈(造)”[8],已成定論。而禤先生以B、C為一字,亦堪稱卓識。B在簡文中的讀法雖然尚有分歧,但釋其為“俈”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可。[9]
我們認為,A與B、C為一字[10],也應釋為“俈”,銘文中用作“造”,非人名?!肮熢扈T西墉寶四秉”,“造鑄”即“鑄造”,同義連用,金文中亦見用例,如“宜鑄造用”(《集成》11052)。類似用法的聯合式雙音節作器動詞在西周金文中就已出現,如“造作”“作鑄”“作為”等。[11]另外,戰國題銘中常見“物勒工名”的內容,包括負責監制青銅器者的官職名號以及直接鑄作器物的工匠名,多見于兵器、量器,而在春秋銘文中卻十分罕見,從這個角度我們將A理解作非“工師”之名也是合適的。
近些年有學者指出郭店簡、上博簡等竹書中部分篇章的文字寫法具有齊系文字特點[12],這一觀點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同。上述B、C與齊文字A的發展關系也頗能為此提供個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