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文札記三則
一 叔多父簋銘“師
父孫=叔多父”
叔多父簋(《集成》4004—4006)為西周晚期銅器,其銘云:“師父孫=叔多父作孟姜尊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痹擉话阏J為是叔多父為其妻孟姜所作器。
銘中“孫=”之“=”多認為是誤衍,如楊樹達先生謂:“孫下有重文,義不可通……余疑此文只當作孫字,以古器銘文恒有子子孫孫字,故鑄器者誤作孫重文耳?!?a id="w1">[1]近錢益匯、楊曉能先生據美國斯坦福大學坎特視覺藝術中心所藏叔多父簋(即《集成》4004原器),進一步申述誤衍之說。[2]
若聯系其他銘文中的有關辭例作通盤考慮,“孫=”之“=”其實不必看作是衍出之符,將其理解做“孫孫”的重文也是可以講通的。
春秋早期器邾討鼎銘(《集成》2426)云:“邾討為其鼎,子=孫=永寶用?!逼渲小皩O=”本作“”形,“孫”寫作“
”。巧合的是,“
”又見于新公布的郳公镈銘,所在辭例為“余有融之
孫郳公
父”,乃器主自述身世之語。周亞、董珊、李家浩諸先生都曾撰文對镈銘做了全面、深入討論,為準確理解銘文內容提供了良好基礎。[3]關于镈銘“
”字,董珊先生所作摹本及釋文均作“子”,可能有誤。從周亞先生文所附拓片及摹本看,此字釋作“
”應該是準確的,李家浩先生文亦采用此隸釋。周亞先生將镈銘該字與邾討鼎銘“
”進行聯系,認為是一字,镈銘“
孫”應該讀為“遜孫”,“意即恭順的子孫”。李家浩先生對該字的讀法有不同理解,他說:
按周氏的說法很有道理,不過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即讀為“曾孫”。上古音“孫”屬心母文部,“曾”屬精母蒸部,精、心二母都是齒頭音,蒸、文二部字音有關。沈培有文論及蒸、文二部字音有關的問題,大家可以參看。于此可見,“孫”“曾”二字古音相近,可以通用。秦骃玉版銘文有“有秦曾孫小子骃”之語,與镈銘“有融曾孫郳公父”文例相似,可以參考。此處的“曾孫”是指孫之子以下的統稱。
李先生所說十分可信。受此啟發,我們認為叔多父簋銘“師父孫=叔多父”之“孫=”亦應釋為“孫孫”,讀作“曾孫”。“師
父曾孫叔多父”,在文例上正可與郳公镈銘“有融之曾孫郳公
父”相比擬,后者多出之“之”,為表示領屬關系的結構詞,或可省略。
李家浩先生已經指出,郳公镈銘所謂“曾孫”是指孫之子以下的統稱,我們所討論的叔多父簋銘“師父曾孫叔多父”之“曾孫”當亦作如此理解。李先生在其另一篇文章中,曾對金文以及傳世文獻中“曾孫”的語義做了詳細論述,指出“曾孫”在古代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孫子的兒子,一是對曾孫以下的統稱;并引《詩·周頌·維天之命》“曾孫篤之”鄭箋所謂“自孫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等資料,論證仆兒鐘(《集成》183,春秋晚期)、三兒簋(《集成》4245,春秋)等器銘中的器主自稱之語“曾孫”均應是指曾孫以下的統稱。[4]所言均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