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常用詞匯歸類與應用
- 林才偉
- 4932字
- 2021-12-22 19:09:16
三 行旅風俗迎待
1 行旅
【千里迢迢】qiān lǐ tiáo tiáo迢迢:遙遠的樣子。形容路途遙遠。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十六:“辭親別弟到山陽,千里迢迢客夢長。”如:老張千里迢迢地從新疆趕赴廣東去認親。
【萬水千山】wàn shuǐ qiān shān 形容路途遙遠險阻。賈島《送耿處士》詩:“萬水千山路,孤舟幾月程。”如:紅軍越過萬水千山,歷盡艱險曲折,終于到達了陜北。也作“千山萬水”。
【跋山涉水】bá shān shè shuǐ翻山越嶺,蹚水過河。形容旅途上艱辛勞苦。魏巍《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些贈品……跟他們跋山涉水,在水里火里就是犧牲生命也不肯丟的東西。”如:縣委書記和縣委其他同志,跋山涉水,走訪山區,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
【櫛風沐雨】zhì fēnɡ mù yǔ風梳頭,雨洗發。形容奔波勞碌,不避風雨。《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櫛風沐雨,三十余年,掃蕩群兇,與百姓除害,使漢室復存。”如:我國廣大的地質勘探者,幕天席地,櫛風沐雨,長年累月在野外工作,為了尋找礦藏資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風雪載途】fēnɡ xuě zài tú路上有風有雪。形容旅途艱辛。如:這次旅游正逢天公不作美,風雪載途,讓人掃興不已。
【披星戴月】pī xīnɡ dài yuè指在夜間趕路或早出晚歸。多形容辛苦勞碌。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八:“人生最苦為行商,拋妻棄子離家鄉。餐風宿水多勞役,披星戴月時奔忙。”如:經過一夜披星戴月的急行軍,終于按期趕到了目的地。
【日夜兼程】rì yè jiān chénɡ兼程:一天走完兩天的路程。日夜不靜,以加倍的速度趕路。如:我為了趕時間,日夜兼程,終于按時趕到。
【旅途勞頓】lǚ tú láo dùn旅途中勞累。也作“鞍馬勞頓”。如:外出旅游,旅途勞頓是難免的。
【冒炎暑,頂烈日】mào yán shǔ, dǐnɡ liè rì冒著炎暑,頂著太陽。如:在旅途中,我們冒炎暑,頂烈日,不避風雨,完成了這次任務。
【風餐露宿】fēnɡ cān lù sù在風里吃飯,在露天住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如:他們經常在野外作業,風餐露宿,沒有節假日。也作“餐風宿露”“露宿風餐”。
【秉燭夜游】bǐnɡ zhú yè yóu手執著蠟燭夜間去游玩。古時形容及時行樂。無名氏《古詩十九首》:“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萬里長征】wàn lǐ chánɡ zhēnɡ征:遠行。一萬里路的遠行。形容非常遠的旅程。唐·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走馬觀花】zǒu mǎ ɡuān huā比喻粗略地看看。也作“走馬看花”。宋·楊萬里《和同年李子西通判》:“走馬看花攜綠揚,曲江同賞牡丹香。”現多比喻觀察事物不細致,了解情況不深入,好像騎在馬上看風景一樣。冰心《寄小讀者》:“走馬看花,霧里看花都是看不清的,何況是雨中馳車,更不必說了。”
【遠近風貌,歷歷在目】yuǎn jìn fēnɡ mào,lì lì zài mù遠近的風景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如:我們坐在車上,遠近風貌,歷歷在目。
【風塵仆仆】fēnɡ chén pú pú風塵:旅途上風吹塵揚,仆仆:疲勞的樣。形容在旅途中勞累辛苦。清·吳趼人《痛史》第八回:“三人揀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風塵仆仆,到了此時,不免早些歇息。”也作“仆仆風塵”。
【風雨無阻】fēnɡ yǔ wú zǔ刮風下雨也阻擋不住,照常進行。《醒世恒言》三十二:“只因客船重大,且是上水,有風則行,無風則止。黃秀才從陸路短盤,風雨無阻,所以趕著了。”
【不虛此行】bù xū cǐ xíng虛:空。沒有空跑這一趟。形容這趟走得有成效。如:這次上海旅游,正逢世界博覽會,我們借此參觀,不虛此行。
【人生地疏】rén shēnɡ dì shū指初到一個地方對地方情況和當地的人都不熟悉。如:我們到臺灣,人生地疏,幸虧有導游小姐,很快使我們了解了一切。
2 風俗習慣
【入國問禁】rù ɡuó wèn jìn進入別的國家,先問清他們的禁令。《禮記·曲禮上》:“入竟(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也作“入境問禁”“入境問俗”。
【入鄉隨俗】rù xiānɡ suí sú到哪個地方就順從哪個地方的習俗。常形容隨遇而安。古華《芙蓉鎮》第一章:“就是他的一口北方腔,如今也入鄉隨俗,改成鎮上人人聽得懂的本地‘官話’了。”如:我們的部隊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要入鄉隨俗,與當地的群眾打成一片。也作“隨鄉入俗”。明·湯顯祖《邯鄲記·望幸》:“那怕珍饈不齊,老皇帝也只得隨鄉入俗了。”
【習非成是】xí fēi chénɡ shì 習:習慣。錯誤的東西相沿成習,有可能被當作正確的。錢玄同《寄陳獨秀》:“于是習非成是,一若文不用典,即為儉學之征。”如:有的字音讀錯以后,以訛傳訛,習非成是,反而取代了原來的讀音。
【習焉不察】xí yān bù chá習:習慣。焉:文言語氣詞。含有“于是”的意思。察:覺察。習慣于某些事物就覺察不出其中的問題。語本《孟子·盡心上》:“習矣而不察焉。”李大釗《新聞的侵略》:“國人習焉不察,每忽視外人在華之新聞宣傳事業……此種新聞的侵略,只有中國才有。”
【習以為常】xí yǐ wèi chánɡ 習:習慣。養成習慣,就當作平常的事了。馮定《平凡的真理》二十四:“成見是食而不化的經驗,積習是習以為常的行動。”如: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每逢節日,他總是不能在家團聚,對于這一點,他的愛人已經習以為常了。
【習與性成】xí yǔ xìnɡ chén 習:習慣。性,性格。長期習慣于怎樣,就會形成怎樣的性格。后多指壞習慣成為本性,難以改變。《尚書·太甲上》:“茲乃不義,習與性成。”也作“習以成性”。
【約定俗成】yuē dìnɡ sú chénɡ指某種事物的名稱或社會習慣是由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共同認定而形成的。《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導于約則謂之不宜。”馬南邨《燕山夜話·“烤”字考》:“近幾年來,大家在推行簡體字的過程中,都比較熟悉約定俗成的道理。”如:常用的短語、成語,都是約定俗成的。
【習俗移志,安久移質】xí sú yí zhì,ān jiǔ yí zhì 風俗習慣會改變人的思想,久而久之,還會改變人的氣質。《荀子·儒效》:“習俗移質,安久移質。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如:古人云:“習俗移志,安久移質。”我們要重視風俗習慣,對不好的風俗習慣,不能因之順之,要有移風易俗的勇氣,要樹立新風尚,改變舊習慣,這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本色。
【自然而然】zì rán ér rán不經外力作用而使然。形容很自然,不刻意做作。郁達夫《水樣的春愁》:“出了校門,踏著月亮,我的雙腳便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趙家。”
【未能免俗】wèi nénɡ miǎn sú俗:指習慣、慣例。沒能擺脫自己不以為然的習俗或常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記載,當時的人在七月七日那天都要曬衣服,阮咸家貧,就用竹竿掛上一條布短褲晾在外面,有人感到奇怪,阮咸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3 歡迎與接待
【接風洗塵】jiē fēnɡ xǐ chén設宴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洗去客人旅途上的塵土與勞累。《封神榜》第七十七回:“左右,快去擺酒,先與二位賢侯接風洗塵。”
【觥籌交錯】ɡōnɡ chóu jiāo cuò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籌碼。酒籌和酒器的交互錯雜。形容宴飲歡樂。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如: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僅用幾句話,就把當時官宦們那種奢侈、豪華,觥籌交錯,一擲千金的情景描繪出來了。
【酣暢淋漓】hān chànɡ lín lí酣暢:暢快、盡興。淋漓:暢快的樣子。形容非常暢快。也形容文藝創作中感情抒發得極為充分。袁鷹《悲歡·不滅的詩魂》:“在另一首里,他的耿耿丹心和崢嶸意志,更加表達得酣暢淋漓。”
【酒酣耳熱】jiǔ hān ěr rè酒酣:喝酒喝得很痛快。形容酒興很濃。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賓至如歸】bīn zhì rú ɡuī客人到這里像回到自己家一樣。多形容招待周到、殷勤,使客人十分滿意。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四方之客,一入魯境,皆有常供,不至缺乏,賓至如歸。”
【無微不至】wú wēi bù zhì形容關懷照顧得非常周到細致。清·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張姬愛兒如己出,姬病,兒侍奉湯藥,無微不至。”
【噓寒問暖】xū hán wèn nuǎn噓寒:向受冷的人呵熱氣。問暖:過問別人的冷暖。形容對人的生活十分關切。冰心《關于女人:我最尊敬體貼她們》:“我們從辦公室里回來,總希望家里美觀清潔,飯菜甘香可口,孩子們安靜聽話,太太笑臉相迎,噓寒問暖。”
【恭敬不如從命】ɡōnɡ jìnɡ bù rú cónɡ mìnɡ主人的熱情客氣不能推托,還不如高興地接受主人的命令。多用為表示接受對方盛情款待或贈予時的謙辭。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先生休作謙,夫人專意等。常言道:‘恭敬不如從命。’休使得梅香再來請。”
【后會有期】hòu huì yǒu qī以后還會有相見的機會(多用于離別時安慰對方)。金庸《鹿鼎記》:“茅兄,咱們就此別過,山長水遠,后會有期。”
【地主之誼】dì zhǔ zhī yì地主:當地的主人。誼:通“義”。指當地的主人對客人應盡的情義。陽翰笙《風雨五十年》:“諸位為民除害,辛苦了!兄弟聊備薄酒,以盡地主之誼。”
【傳杯換盞】chuán bēi huàn zhǎn盞:杯子。酒席宴上互相斟酒。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說著,家人擺上酒來,三個人傳杯換盞,吃到半酣。”
4 勸說與勉勵
【節哀順變】jié āi shùn biàn節制悲哀,順應變故。用于吊唁慰問別人喪父母之詞。也用于一般喪親。《禮記·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十七:“吾兄節哀順變,保全金玉之軀。”
【化悲痛為力量】huà bēi tònɡ wèi lì liànɡ把內心的痛苦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趙樸初《永難忘(自度曲)》:“聞號召,意深長:‘化悲痛為力量!'”
【失敗是成功之母】shī bài shì chénɡ ɡōnɡ zhī mǔ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能取得勝利。毛澤東《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如果沒有好處,為什么是成功之母?”也作“失敗乃成功之母”。
【勝敗乃兵家常事】shènɡ bài nǎi bīnɡ jiā chánɡ shì兵家:用兵之人。勝利或失敗對指揮作戰的人來說是常有的事。后多用來勸慰失敗的人不要灰心。清·洪昇《長生殿·賄權》:“我想勝敗乃兵家常事,臨陣偶然失利,情有可原。”也作“勝負乃兵家常事”。
【勤能補拙】qín nénɡ bǔ zhuō拙:笨拙。指后天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笨拙。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李欣《業精于勤》:“辛勤是才能的基礎。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一年之計在于春】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要在一年開始時多做并做好工作,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礎。南朝梁·蕭繹《纂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自強不息】zì qiánɡ bù xī自己積極向上,不松勁,不停息。《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老舍《福星集》:“要知道養尊處優會產生腐化,勤儉樸素才能自強不息。”
【再接再厲】zài jiē zài lì 接:交戰。厲:同“礪”,磨。唐·韓愈、孟郊《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原指公雞每次相斗之前,先磨快一下嘴。后多作“再接再厲”,比喻繼續努力奮斗。郭沫若《入幽谷》:“雖然戰敗了,不要氣餒,要……再接再厲,直到最后勝利。”
【更上一層樓】ɡènɡ shànɡ yī cénɡ lóu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原指開闊眼界,要立足更高的地位,后比喻在已有的基礎上再提高一步。唐·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大展宏圖】dà zhǎn hónɡ tú宏圖:遠大的設想,宏偉的計劃。實施遠大的設想,宏偉的計劃。如:希望你大展宏圖,鵬程萬里。
【學無止境】xué wú zhǐ jìnɡ止境:盡頭。學問是沒有到頭的,是學不完的。清·劉開《問說》:“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
【好自為之】hǎo zì wèi zhī i自己妥善地處理,好好干下去。陳忠實《白鹿原》第三十一章:“道理不必解說,日下這兵荒馬亂的世事我無力回天,諸位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