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詩歌田野調查
- 周瑟瑟
- 1139字
- 2021-12-22 19:02:28
當代詩歌的歷史感
在懷化胡桃里酒吧,鄭愁予先生朗誦他一首關于屈原的長詩片斷時,我改變了青少年時期閱讀他的《錯誤》時留下的印象。他的解構式的晚年寫作,完全是思辨的批判的詩學態度,抒情、意象都還在,但寫作的放松與自由,只有人到晚年才徹底顯現。
接著我們到鳳凰古城。鄭先生到沈從文故居尋找老友的記憶,第二天恰好是沈先生31周年忌日。我們在他墓地山坡對面的萬壽宮談論“詩的敘事與小說的詩意”,屈金星提出的話題很貼近此情此景。鄭先生在講述時,我以兩首短詩記下。
沈從文
明天是沈先生31周年忌日
他睡在沱江山坡上
我們在他對面的咖啡館里
談論他與他妻子
他家遠在美國的竹子
生出了無數的竹子
今天下午每一個字
都是對死者的祭祀
在座的每一個人
都看到了自己的那一天
鳳凰午睡
一只蜜蜂在耳邊叫醒我
我側身看到萬壽宮朱砂的門墻
綠樹叢中我仿佛看到沈從文
憋得通紅的臉額
我在鳳凰午睡
他在鳳凰長睡不起
但我們誰也沒有見過
這里的鳳凰
我甚至沒有見過他
這次在“海峽兩岸楚辭之旅”中,我驚訝鄭愁予先生身上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在當代詩人身上很少見,在其他高齡詩人身上也并不多見。在從鳳凰古城回懷化的車上,我談到我對他的感受,他向我回憶臺灣某些詩人寫作觀念轉變的過程,讓我想到詩歌潮流100年來滾滾向前,寫作觀念的進步對每一代詩人都是那么重要。
今天在懷化學院,鄭愁予先生講道“詩的交流是人道的,是未來的”,這個觀點與我早晨和好友的爭論相印證。我們在進行詩的交流時,往往是不人道的,甚至是反人道的,是沒有未來意識的。我同樣以詩記下。
浪游的魚
男低音寫作者
一條浪游的魚
浪游的姿勢
獻給漁獵者
愁獻給
撞向母親的戰馬
他說詩的交流是人道的
更是未來的
消失的是時間
是大自然的流逝
一個人的容顏
魚一樣冷靜凝固
一個人的一生
魚一樣自由無常
感謝天賜給水
水賜給我們今天的相見
鄭先生還談到他對時間的敏感,認為“愁”是詩本身的感情。面對時間的消失,大自然就是時間,而思維是人生存的基本能量。有學生問他詩歌的秘訣,他認為詩歌沒有秘訣,他說自己是男低音寫作者,低調的寫作者,不是詩壇上的人物。他寫生活的體驗,一個抗戰時的兒童,內戰時的少年,一生抱著無常觀,寫詩是與生俱來的事情。
懷化學院的潘桂林教授向我提問,讓我談“元詩簡語詩歌”“走向戶外的寫作”,我粗略談了一個大概。會后我問她在忙什么,她說在做巫儺文化研究,我告訴她這是我來懷化最想接觸的,是我所思考的“詩歌人類學”的內容。
當代詩人的歷史感、無常觀,屈原楚辭文明,一條沅江,一條汨羅江,是我去年年底在《中國詩歌排行榜》年選后記中提出的“當代詩歌新的文明”的一條線索。因我明天要去山西,無法與大家一起去我的故鄉汨羅、岳陽,就此別過鄭愁予、綠蒂先生、王婷女士一行。謝謝錦繡五溪康仕金先生以及屈金星兄于洪英老師。
2019年5月10日于回京高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