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名師的學生視角
世界上以人為工作對象的職業屈指可數。醫生要面對人的生老病死,警察要面對人的黑惡邪毒,教師要培育人的真善美愛。朱永新在《致教師》一書寫道:“世界上最復雜的,是人。教師職業面對的是最深邃的世界:人的心靈?!?/p>
一、教師以學生為工作對象
“從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斷鞏固和發展他們身上所有好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事業是以“善于看到并不斷鞏固和發展”兒童身上的好的東西為特征的。
語文課是上給學生的。沒有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學生主體具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首先是人。學生是人,不是一個器,也不是一個物,更不是靜止不變;學生不是一個瓶子,一個罐子,一個想放什么就放什么的倉庫。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事物,人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的復雜性。
學生是個體溶于集體的人。每個學生都帶有集體的符號,屬于班集體的一員。但學生更是獨特的人,每個學生都不一樣,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的長相、名字、籍貫、身高、體重、性格、志趣、家庭、特長、基礎……都和別人不一樣。學生是有多元智能存在的人。學生的個性屬性,決定了語文教育必須有適切性。
學生是完整的人。他的生命自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他有著自己的思想、感情、體驗、欲望,有著屬于自己的觀察世界的一雙眼睛,有著屬于自己的理解世界的一顆心靈。學生生命的完整性,決定了語文教育必須體現主體性,要尊重主體和喚醒主體。
學生是未成年人,是不成熟的人,被撫養的人,無能力承擔法律責任的人。學生的不完全成熟,決定了語文教育必須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
學生是能動的人,是環境塑造的人,是自我成長的人,是發展中的人,是面向未來的人。學生是日漸社會化的人,是有文化傳承的人,學生具有無限的發展可能。這一切決定了語文教育必須與生活相銜接。
學生是學習的人,是具有可教育性、可塑造性的人。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具有向師性和模仿性。這一切決定了語文教育必須為學生樹立模仿的方向牌和選擇的指路標。
教師這一生要面對三種風景。第一種是自然的風光,行萬里路可以看到;第二種是知識的風景,讀萬卷書可以看到;第三種是心靈的風景,走進孩子,研究孩子,成為孩子的好伙伴,你就可以看到。
魏書生老師說:“育人,必先知人。”
二、語文教學的孩子角度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項復雜的過程,包括“教”和“學”兩大方面,兩者密不可分,但是在名師的眼里,“教”是為“學”提供支撐、幫助和服務的。教師的教學,主要形式是“導學”(錢夢龍思想)和“助學”(張化萬思想)。
名師都善于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教學理論建立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研究教學首先研究學習。他們知道,教學的本質就是在教師啟發指導和其他資源幫助支持下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合作學習。有些名師的語文教學研究理論,根就扎在兒童認知心理學上。
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課程,將“情”“思”“趣”“美”融入“境”中,為兒童構建了符合其認知心理的課程體系。李吉林老師說:“正是出于對兒童的愛,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煩。意志使我體驗到作為人的一種力量?!敝煨÷淌谠@么評價,“情境教育追求兒童認知和情感協調,為人的情感發展提供了一個優化的空間”。
語文好課堂,以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為唯一特征。語文好課堂,就是教師運用多樣手段促進學生真正學習的發生,促進學習深度廣泛持續地發生。張化萬老師說:“教學是思路、學路、教路的三結合”。他提出“把玩進行到底”,認為“玩,創造兒童樂學的境界”,提出“把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帶進課堂,讓玩激活學生觀察、說話、思維和表達的潛能,是被實踐證明的讓學生樂于作文的好辦法”。
語文好課堂,是以學生采取多樣化、混合式學習方式提高語文學習效能的課堂。什么是學習?什么是被動學習,什么是主動學習?什么是獨立學習,什么是合作學習?什么是單一學習,什么是混合式學習?什么是封閉學習,什么是開放性學習?什么是淺層學習,什么是深度學習?學習規則成為比教學規則更加上位的法則。
語文好課堂,意味著教學必須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滿足學生多種多樣成長需求的教學。教師的技能、方法、風格、藝術等一切的“形而上”,都必須建立在符合學生學習語文需求這個基本點上。有的時候,教師甚至故意把自己“矮化”為兒童。
孫雙金先生一直致力于兒童的“情智”研究。在公開課《兒童詩》教學結束后,成尚榮老師在《情智田野里綻放的一朵奇葩》這么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孫雙金既像老師,又不像老師。像老師,是因為他確實比孩子們懂得更多也更深,他始終在引導,在教學。不像老師,因為他像個兒童,這也‘不懂’,那也‘不行’,總是懇求孩子們幫助他。孫雙金就是在‘像’與‘不像’中穿梭,變換角色,改變方式,引導孩們自己學,學會學,創造性學,也享受學。準確地說,孫雙金尋找到了引導兒童學習的根本方法,那就是讓自己‘矮下去’,讓自己成為學生幫助的對象。一是他像孩子一般發出疑問:‘陽光沒有手,又沒有腳,怎么爬呢?’二是他像孩子一般體味:‘嗯。陽光在窗下留下小腳印,很活潑,陽光像小朋友,陽光和人一樣活了,能動了,對不對?’三是像孩子一般發出贊嘆:‘你真是個大詩人,你太厲害了。’四是故意帶有‘威嚇’激將孩子:‘詩人寫的也能改呀!誰來?’最后他說:‘課堂上的你們讓孫老師很感動,謝謝你們!’把自己變成兒童,是一種藝術和智慧。正是自己的‘變小’,引導了孩子的大志氣;正是自己的‘變矮’,引導了孩子的高追求。往深處講,當自己變成兒童的時候,教室里的三個兒童在相遇、對話:教室里的兒童、詩中的‘兒童’,還有教師這個‘兒童’。這是多么美妙、感人的情景??!當大家都在為‘以學生的學為核心’而辛苦尋找辦法的時候,孫雙金卻巧妙地化解了難題。他成功了。因為他把自己當成了兒童,讓出了學生學習的權利,讓出了學生創造的空間,讓出了極為和諧的師生關系?!?/p>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謂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是要理解他們每一個行動的最原始的出發點、原因和動力。”理解孩子,不是一句空話。它是建立在對孩子成長和學習的行為的出發點、原因和動力之上的。離開了學生,離開了語文教學的學生視角,壓根就沒有什么語文教學藝術可言。
竇桂梅的語文教學時刻在為學生的知識生成著想。語文課的工具性屬性決定了語文教師必然注重語言形式的積累和運用。竇桂梅從學生語用出發,摒棄了傳統教學的機械訓練的形式,注重積累轉型,將積累融入適當的情景之中。比如在教授《圓明園的毀滅》時,竇桂梅引導學生用成語形容圓明園的珍寶,用“是……也是……”句式概括對課文的感受等,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獨特的思維方法和積累方法。
寧夏教育廳教研室馬蘭老師認為:學生視角的教學,意味著教師不能將教學空間占滿。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留給學生選擇的空間,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留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留給學生靜思默想的空間,留給學生妙筆生花的空間,留給學生拓展延伸的空間……在語文教學中,該“留白”、該留“空”的地方很多很多……
三、語文教育的孩子本位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泵麕?,首先要幫助孩子揚起她(他)的頭顱,直起他(她)的脊梁。
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闭Z文名師生活的盤子里,盛滿孩子七彩世界的盛宴。
我們常說“課中有人”。所謂語文教育的“目中有人”,不僅僅淺層地指對學生的個體尊重,更指以符合規律的科學方式去尊重呵護并促進生長。教育要把孩子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把對孩子成長規律的認識放在第一位去研究。辦學規律、教育規律、教學規律、認知規律等行業規律的落腳點是學生的成長規律。
語文教育不可回避問題學生。問題學生的問題就是語文教育的難題,因而也成為語文教育研究的課題。問題不是一天積累的,就不是一天可以解決的。轉化問題學生,需要找準學生的問題,文火燉爛肉,慢慢來。反復抓,抓反復。一鐵锨下去固然可以挖出一個土豆,但連續多少锨下去,也未必能挖干凈埋在土里的根秧子。
語文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教文育人,邊教文邊育人,邊育人邊教文,文中有人,人中有文,人與文合二為一,相映成趣。學生發展的多樣和無限,決定了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育的方法多樣和空間無限。朱永新老師說:“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與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職業?!?/p>
張祖慶老師認為:語文教師要重視兒童精神家園建設。這種建設,不是架空地喊口號,而是要借助于言語活動進行。因為人類的一切精神財富,人類的思想與感情,智慧與文明,知識與能力,都要借助語言得以表達與傳承。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在其中住著?!闭Z文教學要讓孩子們成為“家的主人”,要追求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孫雙金老師總結自己兒童教育的經驗,形成了情智教育的兒童觀。其核心有四句話:“我們認為兒童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貴在激活”“兒童生下來他是被遮蔽的,貴在啟蒙”“兒童具有很大的差異,貴在發現”“兒童天生好奇好學,貴在順性而導”。
四、語文名師的天地:把孩子當作蒼穹,把課堂當作大地
錢理群教授說:“教師的生命是和兒童、少年、青年的生命共生互動的。”
朱永新先生說:“如何了解學生?重返童心的世界?!?/p>
于漪老師說:“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教師變得聰明起來?!?/p>
李希貴老師說:“讓校園里生長學生的想法。”
張化萬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寶。為了孩子開始改革?!?/p>
于永正老師說:“要蹲下來看孩子?!?/p>
王崧舟老師說:“要牧養學生的詩意生命?!?/p>
魏書生老師說:“好教育,是能自我教育?!?/p>
魏書生老師說:“最好的學習,是自學。”
李吉林老師說:“我是一個長大的兒童?!?/p>
孫雙金老師說:“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真正走進兒童的心靈,做兒童的知音。”
程少堂老師說:“什么是語文教師的人文精神?把語文課上好,上得讓學生入迷,就是最大的人文精神。一個語文教師上不好語文課,這是最大的不人道?!?/p>
肖家蕓老師說:“以生為本,須歸于學生年輪的本色,即藝術地順應他們豐富多彩的心理需求,不斷變換他們喜聞樂見的施教內容與形式?!?/p>
李勝利老師說:“每一個學生的大腦都是一座金礦。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學生的自信是打開這座金礦的挖掘機。”
李鎮西老師說:“沒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沒有完美的教育?!?/p>
《中外教育名家100篇》的序文《教育的七條箴言》由周國平先生撰寫。摘錄如下:
(1)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2)兒童不是尚未成長的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4)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5)忘了課堂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學應是大師云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陶冶下生長。
(7)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語文教育是面向學生的教育,是關系到一個人一輩子的教育,是影響到一家人幾輩子幸福與否的教育。語文教育的視角只有兩個:一個是語文,一個是學生。除了語文和學生范圍之外的任何語文教育理論,都是門外癡漢在說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