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臺山
- 一城江山
- 狄江平
- 2813字
- 2021-04-28 18:04:22
都市待得久了,到山里轉(zhuǎn)轉(zhuǎn),做短暫放松。山里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水,無不充滿活力和生機(jī),使人流連忘返。博大雄偉、疊嶂連綿的大山,像巨大的凈化器,過濾都市的喧囂,滌去疲倦與焦慮,喚回青春朝氣。
從正溝水庫伴著潺潺流水一路拔升,兩邊峭壁聳立,遮天蔽日,路上鮮有人走,野草灌木不時攔阻,揮起開路砍刀剁枝去桿。遇到“倒拉牛”的勾刺,手臂上被劃出道道血痕,掛在衣服上,越拽越緊,不得已只有后退撕扯下才能前行。秋日的陽光透過崖壁的枝葉揮灑下來,悶熱的峽谷像一個蒸籠,汗水不住地流下來,山旋回轉(zhuǎn)間,感受到一絲絲涼風(fēng),頓步享受,體內(nèi)的燥熱從僨張的經(jīng)脈中積極地尋求出路。
沿著河道崎嶇前行,有時在河?xùn)|,有時在河西,被河水沖刷,布滿青苔的石頭給過河帶來極大的隱患,稍不留意,就會墜入河中,雖不至于有生命之憂,但崴腳甚至摔傷很是常見。
拔升這段陡坡,有一片開闊地,是燒香臺,也是天臺山山門所在。
天臺山人文景觀豐富,有神農(nóng)祠、燒香臺、伯陽山、炎帝骨臺寢殿、老君殿、玄女洞等10處,以及天臺蓮花、天柱峰、磊磊石、雞峰山等奇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其中主峰天臺蓮花頂海拔2198米,三峰排空,石蓮映天,人稱“三味出奇花”,為古時寶雞八景之一。
據(jù)說老子曾在天臺山講道,如今天臺之峰有道家尊崇的祖庭“玄都”,山腳有“玄關(guān)”,人稱“老子騎牛過玄關(guān)”。
據(jù)《寶雞縣志》載:“周尹喜為散關(guān)令。”在尹喜故宅里,遺有老子給尹喜授經(jīng)的“說經(jīng)臺”。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應(yīng)尹喜之請,經(jīng)老子“語之伍千言”,由尹喜“過而書之”。
也就是說,在被傳為老子講經(jīng)的樓觀臺之外,天臺山也是講經(jīng)之所。老子騎牛過玄關(guān)的玄關(guān)如今仍在懸崖峭壁上,遠(yuǎn)遠(yuǎn)望去,像是空中樓閣遙不可及。轉(zhuǎn)了幾圈,尋見一小路,手腳并用向上攀爬,一塊巨石如龜背中間隆起,兩邊是望不見底的懸崖。貼著龜背向龜頭移去,到一塊能站三兩人的平地,幾棵松柏在崖壁堅毅地生長,緩一口氣,往上一望,一條隱隱的小路像掛在天上的直梯一般,感覺一陣眩暈,忙低下頭,囑咐同行女士,往上太危險,你就在這兒等,不要再上了,我們走一段看不行就會返回。
緊貼崖壁,手攀樹枝,頻頻小步挪動,向玄關(guān)逼近。
玄關(guān)依山石而鑿,里有老子像,最多容一人的狹窄石洞,外面能容三兩人的平地讓同伴照相不敢后退,祭拜了老子像,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返回,多了對老子返璞歸真,大道至簡看似簡單、實則玄機(jī)深奧的敬畏。
天臺山之景美,更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和足可佐證的歷史印記。
據(jù)說天臺山建造于西周年間,蜀地有一個九樓村,村上有一位九員外,吃齋行善,名揚四海,年過花甲,堂前無子,只有9個女兒,最小的名玄女,家父做主許配給鄰村郭員外之子為妻。
結(jié)婚這天,八抬花轎迎娶,九玄女走下轎來,輕撩紅紗,微露紅顏,順著紅氈鋪地、蘆席蓋頂?shù)拈L廊而入,用一雙慧眼瞧看郭公子,暗想,此人相貌兇惡,動作乖張,必不善良,豈能配他。于是,靈機(jī)一動,喚伴娘端來一碗清水,含一口噴向空中,霎時下起了紅珍珠來,看新娘的人群,爭先恐后地?fù)屖罢渲椤?
九玄女趁機(jī)化作一道紅光,從空中穿過,直到村頭大桂樹下,恰又碰到一個騎白馬的人。此人姓黃名葉,原是黃飛虎之后裔,自幼學(xué)就文武雙全,不愿做官,棄家出走,云游四方,踏遍不少名山大川,原想拜一名師學(xué)藝,唯因時運不佳,終未求得。夜住店偶作一夢,夢見一新娘在花轎里向他招手,還隱約聽見喊他的名字,口念:“天臺修廟你有緣,喜逢千里今會見,同伴馳奔雍州地,天臺山上建奇績。”當(dāng)聞聲向花轎撲去時,突被驚醒。自覺奇怪,早起向店家問明去郭家村的路徑,便策馬而來。來到村頭,只見大桂樹下站著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嬌娥,貌若天仙,心想,莫非果真遇到夢中人?
九玄女打量此人,二十多歲,眉清目秀,臉白唇紅,眉宇間隱約透出一道白光,相貌非凡,倆人一見鐘情,情投意合,同去雍州,九玄女騎上白馬,黃葉后隨。
一天,到了寶雞姜水之濱(原雍州地)。當(dāng)晚住在興善寺里(即瓦峪寺),九玄女問黃葉,黃葉跪拜叩頭,口稱師尊,詳述了自己的來歷。
翌晨,九玄女和弟子黃葉從興善寺出發(fā),一直走到燒香臺前,他們謀劃在這一帶修建六座寺院:瓦峪寺、毗蘆寺、靈山寺、向山寺、陽黃寺、高家寺。
又翻山越嶺來到蓮花頂北望,這里是一處開滿奇花異草的平川,東西各有一條小溪,蒼松翠柏,竹木參天,古樺青松和千年老藤比比皆是。溪岸坡上開滿了桃花,真可謂雙澗似瀾,花開似錦,天照福地,神農(nóng)藥山,四面峰巒疊嶂,恰似蓮花初綻。天臺山上生蓮花,蓮花蕊上筑天臺,兩人贊嘆不已。
晚上住在老君頂下的石洞里,九玄女畫了一幅天臺山全景圖。設(shè)計妥善后,兩人忙奔走在岐、隴、寶、鳳、千等地化緣布施。不久,五會首資助修建天臺,興土木、運磚石,破土動工。
在修建時,黃葉的白馬因馱運物資有功,死后就埋在途中,此地曰:白馬觀。
彼時的白馬觀現(xiàn)在已經(jīng)修成了水泥臺階,從燒香臺一路到達(dá),無論老少都可以到此一游。從此處往上還是原始的小路,其實在山里,走在灑滿落葉的小路上,感覺比水泥路好得多。一邊蓄水的馬槽孤零零地被遺落在路旁,在馬槽邊的一片開闊地,新修了一座廟宇,但還未完工,算是對白馬的祭奠。
后來,一對戀人的執(zhí)著感動了玉帝。有一天,天臺蓮花頂上,紅日霏霏,霧靄霓霓,風(fēng)開云散之處,忽聽高空弦樂交響,郁香陣陣,云頭出現(xiàn)一天使日:“玉帝旨到!封九玄女為九天圣母!”九玄女趕忙接旨,叩頭謝恩。
后來不戀天宮戀人間的九玄女重又轉(zhuǎn)世,到人間體察民情,修煉正果,為民除害,天臺山所存廟宇和天然美景,皆為九玄女修筑和點綴。
過白馬觀,一片草甸,水流潺潺,眾人卸下行裝,取出氣爐,各自開火做飯。在戶外,做飯也是一種樂趣,但要時間允許,有時走的急,根本沒有留下做飯時間,只能用些路餐。路餐以燒餅、面包、火腿、牛肉等為主,路上還可以帶些葡萄干或巧克力之類以便隨時補(bǔ)充能量。遇著時間允許,又有山中清泉,煮一壺茶,細(xì)酌慢品甚是愜意。
天臺山是天然的優(yōu)質(zhì)水源地,山下有清泉多處,尤以傳說中炎帝沐浴過的九龍泉最為有名,水質(zhì)清香甘醇,古封為“圣泉”。我們起步的正溝水庫山清水碧,也是絕佳水源。
一路連香樹、水青樹、太白紅杉、冷杉等茂密樹林,杜鵑花、朱砂玉蘭、紫牡丹等名花異草相伴相隨,蝶飛鳥鳴,草木青青,大地密林的濕潤緩解了行進(jìn)的疲頓,隨著鳥鳴歡快地邁開腳步,匆匆前行。
不知誰叫了一聲,看壯陽石。抬頭一開,遠(yuǎn)處一塊巨石聳立,下粗上細(xì),圓潤飽滿,活脫脫一個裸露的雄健男兒陽具,那是力量和生命的昭示,堅挺、自然、張揚、隨意。
路途很長,不太艱險,一出高家河,綠油油的麥田錯落有致,油菜花開滿山坡,黃綠相間,小花點綴,好似美妙的油畫,彌漫著絲絲泥土的清香。
遠(yuǎn)遠(yuǎn)望去,城市被濃濃的大幕遮掩,若隱若現(xiàn),幾十萬人生活的都市,工業(yè)污染、生活污染讓老天無法承受,又通過食物、呼吸、水源以及愈加嚴(yán)重的溫室效應(yīng)反饋給我們,人類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毀滅自己。
享受豐裕物質(zhì)的城里人接受污濁的大氣,而物質(zhì)相對貧瘠的農(nóng)村則享受著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泛著麥香的原糧和悠閑自在的生活。
這,或許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