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學與教方式的轉變

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最需要的群體,而教育則是人才的“生產線”。近年來,我國的高中物理課程經歷了層層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著重于提高和培養全體學生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核心素養,要求教學滿足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但傳統教學與學習模式的影響在教學方面根深蒂固,有一些教學仍然較看重傳授書本知識和學生的考試成績,疏于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研究怎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可以最大化地開發學生的潛力、興趣和創造力,對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是非常有必要的。

自從我國開展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我國科學的日益發展,社會更需要多方位全面發展的人才。以往的傳統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弊端越來越顯現,已逐漸不適于社會的發展。本章對如何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都作了相關研究,討論新課標要求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并對每種學習方式及教學模式列舉了對應的案例,最后將學習方式與教學模式進行融合,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在確定學習方式、教學模式等相關概念的界定的基礎上,對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分類及其具體內容進行深入探討。最后,分別將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總結了部分案例,并使二者能有效結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與學習效果。

第一節 學與教方式轉變研究概述

一、課程改革對學與教方式轉變的要求

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努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包括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個性品質的養成。國外學者對學生學習方式及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研究相對較早,研究理論也相對成熟,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富。“學習方式”一詞最早是1594年由美國學者哈伯特·塞倫首次提出的①,后來有研究者將其分為三階段,即早期研究、近期研究和現代研究。其研究內容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學習方式的類型、內涵等方面。且國外學者的建構主義學習觀、人本主義學習觀以及現代心理學理論等研究成果為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另外,國外對教學模式的轉變研究時間較長,研究理論比較成熟。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出版了一本名為《教學模式》的書,打開了一個教學研究的新領域——教學模式論②。這種教學論在西方多個國家引起了極大的反響。20世紀90年代,基礎教育界又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開拓了學科教學模式,但人們對教學模式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比如岡特、埃斯特斯、施瓦布合著的《教學:一種模式觀》一書提到,“教學模式”是指教師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一步步程序。而安德魯斯、古德森曾說,每種教學模式都是一組綜合性成分,它能規定完成特定教學任務的活動及功能的序列。

我國許多學者對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模式也作了諸多研究,如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探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等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也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至今,相關的研究理論和實驗結果也在實踐中有了顯著的成效。但由于我國傳統學習和教學的模式沿用時間久遠,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即使我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的影響還在,所以我們還必須不斷嘗試各種好的、有助于學生今后發展的教學、學習模式。

(一)對學習方式轉變的要求

1.要求學生變之前的“要我學”為“我要學”

就是說要改變在教學時過分注重傳授知識做法,而強調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這就要求學生改變對學習的認識并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成長和有機的發展而需要自覺擔負起的責任,學習是為自己而學。當學生對學習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學習這項活動對他們來說就從負擔變成了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學生就會變得越來越喜歡學習,越來越想學習。

2.要求學生的學習從依賴老師變為獨立自主

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能夠獨立學習的能力,只是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不夠自信。教師要引導學生相信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從內心肯定自己。傳統教學低估并忽視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而新課改下的新教學應該盡可能地誘導學生產生非常強烈的表現欲。那么學生為了能有好的表現一定會在學習過程中日益獨立,這樣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3.要求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加強集體意識

所謂合作學習,就是幾人組成一個小組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有明確分工的互助型學習方式。若是處在長久的、競爭性的、以個人為中心的學習氛圍之下,學生難免會變得孤僻、自私、冷漠。但合作學習不同,合作學習需要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與交流,這樣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還有助于解決教師由于各種原因對學習能力有差異的同學照顧不周的情況,更有助于學生自身在小組討論交流意見的過程中發生思維碰撞,從而擦出科學的火花,所以合作學習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大有幫助。

4.要求學生變以前的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知識的灌輸和填鴨,使學生只能機械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缺少對大自然、對真正的科學技術的直觀感受,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而新課改下的課堂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動態的、靈活的。新課堂應該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轉變為對大自然、對科學真理的探究式學習。這樣的話學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見識科學真諦、豐富人文素養、培養自身的品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并能更好地回報社會。

(二)對教學方式轉變的要求

1.要求新的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新課改指出,對學生的培養要與時代的發展一致。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素養、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并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只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觀念,而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社會實踐能力及健全的人格。這就必須要求教師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的課程和教學要服務于每個學生。

2.要求教師的角色從學生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

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更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的發展和需要。新課標的核心目標是要提高全體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倡讓學生全面發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的學習態度。

3.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最近發展區”,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現有的知識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學到的新知識

所謂“最近發展區”,就是指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學生的可能發展水平,兩者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即學生通過教學獲得的內在潛力。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使其發揮出所具有的潛能,從“最近發展區”發展到下一階段,并達到下一個“最近發展區”。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學習的概念

學習的概念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的學習指學習者通過聽講、閱讀、理解、觀察、研究、探索或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的一種行為方式。廣義的學習指人類在生活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潛能等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二)學習方式的概念

“學習方式”一詞是美國學者哈伯特·塞倫在1954年首次提出的。當時他給出的概念是指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所習慣或喜歡的方式。但在教育界,教育家們對學習方式的定義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側重點。在本文中,對學習方式的概念界定更傾向于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也是學習者學習知識和技能的一貫方式。

(三)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所特有的培養人才的活動。教師通過這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手段、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及掌握相關文化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四)教學模式的概念

目前,關于教學模式的概念有四種:結構程序說、行為范型說、系統要素說、層次中介說。結構程序說認為教學模式僅僅是結構程序,這樣降低了教學模式的應用性。層次中介說認為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簡化后的產品,這樣的說法忽視了教學模式本身的價值與多樣性。這兩種說法都過于單一、片面。系統要素說則認為教學模式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該系統還包含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輔助、評價標準等要素。行為范型說是指教學模式是組成課程、作業、選取教材、在教室或其他環境中指導學生的一種范型。

綜上所述,對教學模式概念的理解應注意:教學模式是包含多個要素的一個完整的系統,該系統不僅包含教學理論,而且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學環境、交流提高等。教學模式的選擇需要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環境設施、學生認知水平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學模式的背后一定有著某個或多個教學理論的支撐,同時教學模式也是教學理論和教學規律的創造性實踐,并在實踐中豐富和充實教學理論。①

① 倪超.新課改下中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及其轉變的調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② 張曉坤.271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① 安金典.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阳县| 顺义区| 临汾市| 龙门县| 福贡县| 远安县| 苗栗市| 贺州市| 汝阳县| 甘德县| 静乐县| 垫江县| 桃江县| 克什克腾旗| 崇礼县| 农安县| 宿州市| 拉萨市| 泾源县| 徐州市| 彭阳县| 嘉鱼县| 安溪县| 彰化市| 玉门市| 扬州市| 成安县| 枞阳县| 察雅县| 即墨市| 北辰区| 九龙县| 古浪县| 武穴市| 唐山市| 宁都县| 文登市| 达尔| 德清县| 台州市|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