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露心雨(全集)
- 曹震
- 14713字
- 2021-12-30 19:55:00
第七集 春風幾度
DIQIJI CHUNFENG JIDU
一
有一種胸懷像大海一般博大,容納百川而氣度雄渾;有一種境界像天空一樣深邃,寧靜清明而幽幻和謐;有一種思想像太陽一般火熱,激情樂觀而爽朗智慧;有一種意志像鋼鐵一樣,堅韌不拔而無堅不摧。其實,一個人就是多種因素的凝聚,而最關鍵的則是靈魂的至高無上。
二
五斗米壓垮了多少人,窒息了多少活力與激情,仰人鼻息,承受世俗的熏染,久而久之,已麻木成了世間一個簡單的物品,任人搬弄。生存的壓力本是一件好事,讓人奮進努力,但在這壓力中,世俗的東西越來越多,就會導致精神的萎靡和意志的衰弱,人們失去了靈魂的根基和精神的家園,只能在疲憊的適應中維持渾渾噩噩的生存狀態,有時在精神上還不如一個原始的流浪者。
三
人們的心情隨著世間萬物的變化而起伏,同時也在這起伏中尋求一種心之向往的境界。人因人因事而心情為之或悲或喜,這是常態,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它始終處于一種動蕩之中,高低起伏,遇事而發,隨人而傾,可謂千姿百態。同時,隱含于人們心靈深處的思索,可謂之哲理和智慧層面的心情,卻是另一番景象,它通過感官的多重接觸,經過理性的提煉,升華為智慧的超越,變成一種安謐、寧靜、恬淡、曠達、自然的情懷,形成駕馭一切的精神主宰。
四
為了生存,人們的心態和行為紛繁復雜。有些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為了不同的名與利,奴顏婢膝,為五斗米折腰,讓人看得有些悲哀和酸楚。有多少有志之士,文能辭章,武能御戈,有能力有見識,但在不合理制度下,備受磨折和壓抑,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智慧,失去了意志,失去了情懷,唯唯諾諾,行走于紅塵祿霾之中,混跡于俗流污行之里,久而久之,失去本真之性,善良之質,美好之情,不亦悲乎。
五
回憶過去,感到歲月飛馳,一瞬即過,還來不及回味,一切又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一切還未被完全認識和掌握,新的東西又接踵而至。人永遠處于一條奔騰的河流之中,沒有停頓,沒有喘息,偶爾盤旋,偶爾浪花,便又匆匆向前奔流去了。有時仔細想一想,應該靜下來,領略一下過程,享受一些風景,但往往還來不及回味和思考,又被洪流裹挾而去。所以,回憶只能在一種物理隔離的狀態下,真正停頓下來,才能有悠長地回味和深刻地思索。
六
繁忙之中,抽出點時間,讓躁動的心靈安靜下來,讓纏繞的思緒沉寂下來,打開書籍,滲入到歷史或現實的字里行間,與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物切磋交流,與不同的時代和社會接觸了解,其收益是非常大的。生活節奏很快,工作任務很重,人際關系復雜,各種事務繁瑣,人們的精神始終處于一種緊張忙碌之中,使人昏昏然;抽出點空閑,置于書中,則如酷暑遇到清涼之風,嚴寒碰到溫暖之氣,使人精神爽朗,心情愉悅,境界深遠。所以,有時創造一點閑暇,是回歸精神家園,汲取智慧的營養,尋求靈魂的超越。
七
我們的內心太渺小了,以致在生活中沉溺于蠅頭小利,芝麻小事,斤斤計較,物是我非,搞得心里極度不平和。于是乎,丟掉了真切的自我,而給人以非常圓滑和機警但又失純真的感覺。所以,任何事情都要有自我的認識和正確的把握,由信息到知識,由知識到智慧,由智慧到境界,一切都會變得非常溫潤和爽朗,充滿靈動的哲理,從而使日常的瑣屑之事也富有了生命的活力和靈性,減少或阻斷了塵俗太多的侵蝕,保持了靈魂的潔凈。所以說,渺小的是我們蒙蔽迷失的心靈,而不是世界。
八
生之艱難并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在構成生活的具體環境的人際關系具有復雜性和偶然性的特點。由于人們不可能先天性的選擇自己的生存條件和環境,因而總體上被一種時代、階段、時空所局限,由此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道路和階段內容就會具有獨特性的色彩。有人基礎較好,環境優越,比較順利;有人則條件太差,環境惡劣,甚為艱辛,兩者相對來講,其奮斗的行程和付出的代價就會截然不同。正因為大多數人都處在相對艱辛的條件和環境中,所以,生之艱難成為人們必備的課程,必需的挑戰,這就是生活的真諦。
九
人們以誠相待,才能把這個世界搞得富有生氣和活力,充滿溫馨與和諧。但在現實中,人們由于各種利益的誘惑和想法的差異,有著不同的追求目標和不同的發展路徑,有時就會把以誠相待的基本底線丟掉了。于是乎,相互之間的猜忌和欺詐反而成為了主題,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滿足于名利的占有。真誠則悄然隱退于一隅,只是默默等待著一些人在一定時候的良心發現。人之誠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是生活的基石,是我們時時刻刻都應堅持的底線。
十
苛求于別人,稍有不適,就以自己的情緒和要求橫加指責,唯我獨尊,唯我獨行,看似氣焰萬丈,聲勢了得,其實,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過度自負而已,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虛妄,沒有修養的頑劣。試想大千世界,人們生活在不同地社會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和使命,因而有著不同的想法和行為也是正常的。因為有點權勢,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和想法強加于人,這是極端錯誤的。君子者,追求的境界應當是“和而不同”,在追求共同理想的努力中達成共識,眾望歸一;在各自的工作中千姿百態,各有千秋,求同存異,以致大道。
十一
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于一個單位各層次的管理人員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它代表著一個單位的基本文化品位和基本文化內涵功底,又以豐富的外在形象呈現在社會面前。所以,處理事務的文化色彩最容易讓人感受到一個單位的綜合素質和文化蘊含。我們有些管理者往往把自己只視為一個內在的工作人員,只憑自己的好惡去從事自己認為可行的事情,殊不知各種工作都是帶有單位文化內涵的表現,也要受到社會文化的整體約束,而這一切都會體現在每個成員身上,特別是各級管理人員身上。
十二
別那么浮躁,別那么心焦,平靜地看待一切,一切都是現實的客觀存在;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眾多的生存方式,就會有復雜的思想和多樣的行為。對任何事情都要看到它存在的客觀現實性,存在的都有其合理性的內涵和外延,只不過有些會消失,有些會繼續,有些則會產生出更多的新內容新形態。天命是一種客觀規律的特殊表達,而在此規律的基礎上有紛繁復雜的內容和千姿百態的形式,這是必然和偶然的辯證。平靜地看待一切,客觀地對待一切,將一切納入胸中,才能有自己的氣度和風范。
十三
境界高,看問題才能全面,境界廣,看問題才能深遠。高屋建瓴,是從宏觀上把握,有一覽眾山之勢;見微知著,是從微觀上入手,有潤物無聲之態;而把兩者結合起來,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時代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根本之法。有時一個時點的事情,從近處看不算是什么問題,但從長遠而言,則反映出一種發展的趨向和態勢;有時一個微小的事情,從細處看沒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但從全局而論,則可能是影響至關重要的節點。往往事情的性質和事態的發展,并不會很明顯的馬上出現,而是在很長的時空中所孕育,在關鍵的時刻爆發,所以,看問題要高遠深刻,不能短視淺顯。
十四
智慧和聰明的區別在于,前者是上升到哲學層次的一種心靈感悟和精神境界,后者則是一種具象層次的靈活應對和機敏反應。智慧的生成需要長久的歷練和心靈的不斷覺悟,聰明則在現實中注意把握和應對即可實現。所以,有時智慧的表現看似愚鈍,聰明的表現看似精巧,殊不知在智慧指導下的聰明是真正的大聰明,而被聰明制約的智慧很難顯現智慧了。人們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聰明,并要不斷陶冶,提升到智慧的境界,并且要以智慧駕馭聰明。
十五
憑心而干,對于事業和工作中的每一個人來言,這是最基本的素質和要求,但這僅僅是一個底線,還應該有一種超越其上的精神和境界。因為,從事某項工作,實現某項任務,完成某項事業,憑心而干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實有虛,有快有慢;應付是一種心態,精益求精又是一種心態。所以,憑心而干,要有一個度的衡量和質的把握,否則,就會變成一種茍且偷生的借口,變成一種自由放任的態度,變成一種自我麻木的掩飾。
十六
對任何東西不要抱有太多的幻想,因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完善自我,超越本我,造福眾人,奉獻社會,才是向往的境界。任何幻想只是一種精神的夢囈,靈魂的憧憬,雖有其合理的因子,但如果沒有科學的內涵和實施的條件,只能是思想的一種副產品。一個人“窮則獨善其身”,做好自己的事情,增加自己的知識,培養自己的本領,提高自己的素質,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智慧,這才是根本的。一個人“達則兼濟天下”,要在具備主客觀條件,適應時代潮流,符合發展趨勢的環境中,適時適度,勇于擔當,敢立潮頭,以天下為任,以蒼生為本,干出一番事業,不失其志。所以,人必須固守其本,保持平和的心靈,把握自我的修煉,提高理論水平,增長知識能力,養成一種高境界大智慧,才能達到自我實現和服務社會的有機統一。
十七
從事任何工作都要盡心盡力,但往往有些人,身在單位,心在自己,事業為飾,利己為實,享其利,用其財,得其惠,唯恐不能將公家之利化為己有,而且打著給公家辦事的幌子,干著吃干挖盡的勾當。有些事情本屬正常,但在有些人心里手里就變味了。我們打造一種良好的風氣不容易,但毀掉起來非常容易,“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要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用制度的強制規范和道德的有力約束,制止不良風氣,還單位社會一個風清氣正的環境。
十八
保持內心的平靜是很難的,有時為了某種場面和氛圍,通過壓抑自制能夠保持一種外在的平靜,但內心的火焰卻在熊熊燃燒,一時難以平息。人們真正的平靜在于內心的和諧與安謐,因為只有它才是在實踐過程中經磨歷劫,風霜雨雪后的一種超越,是發自內心,源于精神歷練后的升華。在這方面,我們缺失的太多,達到的程度也不高,所以,內心的平靜是一種永恒的追求。
十九
人生何求,只不過是把有限的生命和精力用在時代的某一時空點上,有了些物質和精神的成果,但只是人類發展鏈條中的一個微小環節而已,如滄海一粟,注入江河湖海,了無其跡,如沙石一粒,融入崇山峻嶺,了無其形。所以,人生重在行程,在現實中根據客觀條件和自身所具備的資質,心有目標,腳踏實地,干好每件事情,這樣,心靈才能有寄托,生活才能有意義。人生的本質是平淡的,起點和歸宿是一致的,都是生命的永恒所在,也是生命的必然要求。
二十
冬天快要過去了,但這個冬天除了比較溫暖外,沒有給人留下太多的印象;既無漫天的雪花,也無凜冽的寒風,一切北國應具有的稟賦似乎全消失了。我喜歡強烈的寒意,漫天的大雪,唯有如此,才能呈現出真正的北國風韻,才能表達出真切的塞上氣魄,也只有這種激烈的滌蕩和嚴酷的洗禮,才能有一個境界高遠的升華。冬天的一切物象和特點,都應給心靈留下深刻的震撼,才能有人的真正自覺和自警。
二十一
待人的真誠與平和,是一種內在修養和外在風貌的綜合反映。海洋因其博大,才顯得格外的平和,雖然有時有局部的波濤,但整體上總是呈現著平靜和安謐。在外層空間看地球,也是非常安靜和平和的,因為站得有高度,才能有全面。一個人其內在的素養決定著自己境界的深度和廣度,同樣,也決定著自己對人對事的態度和做法。缺乏真誠就會失去平和,缺乏素養就沒有安詳,心靈的修養是一切的基礎和源泉。
二十二
平靜地度過每一天,平常地做好每一件事,平和地對待每一個人,看似平淡,卻是和平時期生活的常態。有時候我們過多地帶有幻想性的企盼,遮掩了現實中日積月累的積聚性進程,變得有些急躁,內心煩亂起來,以致把應當做好的每件事,每天度過的時間看得太隨意,反而陷入到一種無聊和茍且之中,讓生活失去了意義和活力。其實,心中的平靜和單純正是一切生命的根本。
二十三
思的最高境界是簡單,心的最好狀態是寧靜,情的美好時刻是和諧。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經歷了各種磨煉,在復雜的生存條件和不同的發展環境下,經過實踐的反復淬煉,對感性知識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經過一番化合與分解,逐步梳理出邏輯性的思維,抽象出哲理性的智慧,從而實現了一種理性的升華,一切表述格外平常簡單但意義深刻。從古至今,大凡仁人智者的論述,都是言語簡單而意蘊深邃,平常平靜平淡中映射著真善美的七彩之光。
二十四
春天在冬的懷抱中輕輕走來,缺少殘雪的點綴,融冰的映襯,季節的轉換顯得非常模糊,無聲無息地就實現了。太陽溫柔地撫摸著萬物,大地開始濕潤起來,樹木和小草漸漸膨脹其身軀,積聚能量,不時躥出嫩的幼芽,彌漫起綠色的霧紗。春風柔柔地拂著一切,一切都融入春的氣息中,經歷了四季的一個完整循環,一切又到了新的起點,顯得富有生機和活力,一切又開始了夢幻般的歷程。
二十五
一場春雪在浪漫中化為雨滴,給干涸了一個冬季的大地帶來滋潤和撫慰,天空中彌漫著清爽,田野里呈現出嫩綠,一切都注入了新的活力,開始了由內向外、由下向上的萌動。我感悟著冬去春來的季節輪回,贊美這似雪非雪、似雨非雨的清晨,以一種交混的景致,拉開了歲月的大幕,很多自然和人間有聲有色的演出將會紛至沓來,呈現出不同的角色和情節,演繹永遠也沒有結果的神秘。春雪無痕,春雨無形,沁入萬物,只在心里。
二十六
生命有時很輕很輕,轉瞬之間,灰飛煙滅;生命有時很重很重,永恒不息,生生不已。生命承載著我們,我們彰顯著生命,在歲月的飛逝中,一切都在變化更新,一切都在消失滅亡,無始無終的循環往復,生命呈現著多樣的色彩,有著復雜的行程,珍視生命是萬物的根本。生之意義并不在于塵世,而在于內心,只有從靈魂的境界和精神的家園中,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意義。
二十七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它公允地看待著萬物的興衰更替,生死輪回;一切都在它的懷抱里經磨歷劫,充實具體的內容,展現多種的形態,放射不同的色彩,由此世界充滿了靈動。有時覺得它走得很慢,有時覺得它走得很快,有時覺得它幾乎不動,有時覺得它幾乎不停,其實,這只是我們一種主觀上的時間感覺,是一種心靈上的感受,時間永遠邁著永恒的步伐,執著地前行,無始無終。
二十八
盡心盡力,為事業勤奮拼搏;無私無愧,視成敗過眼煙云;人生境界應當高遠,不以己事而失其宏博,不以私利而墜其清廉。有境界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謀,壁立千仞,海納百川,清靜淡雅,自知自明,把世間一切看得淡,看得透,理得清,悟得深,循其規律,適其大道,正所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而已。所以,要用一種有境界的事業心使命感。
二十九
追名逐利非吾輩之為也。人生在世,盡其身心之力,執事處人,光明磊落,公正明潔,不求顯達,安于無愧,自是一番心意。至于榮辱成敗,名利得失,過眼煙云,閑花淡月而已。歲月不居,時光如流,人生短暫,可供學習工作生活的時間非常有限,只有放開心胸,才能多做點工作,多學點知識,多有點見識,從而增添智慧,升華境界。要記住,高品質的東西往往是最簡單最平淡最平常的,人生要簡約。
三十
寂靜下來真好。從喧囂的煩亂中,讓心靈回歸到一種安靜的狀態,讓精神松懈下來,把它融入到天地萬物之中,彌漫于空靈的境界和淡雅的安閑之中。安靜里,感受著落日的余暉,天邊淡淡的暗紅,仿佛快要燃盡時的告別,遠山逶迤,崎嶇地綿亙著,延伸到天際,小鳥單調的鳴啼,更增添了幾分寂寥。心里去掉了世俗的雜塵,顯得寧靜清爽,無拘無束地做一番自我的漫游和幻動。寂靜下來真好,一種難得的灑脫與超逸。
三十一
天空灰蒙蒙的,太陽露著慘白的臉龐,幾只小鳥鳴叫著滑過天宇,一切都顯得非常單調。辦公大樓里已沉靜下來,一切仿佛回到了寂靜的原點。坐在桌前,看看書,偶爾向窗外望去,心里感到一陣惆悵。過去的一年,具體的內容和形態似乎已淡忘,只剩下欲說無語的蒼涼,只有一種超然的感悟。這可能是最大的收獲,在繁鬧中獲得了虛空的寂寞,在寧靜里享有了自我,心靈的天地廣闊無垠,可以放飛任何夢幻。
三十二
紅袖添香,琴聲伴讀,自是一番雅致;淡月清輝,心境空靈,難得幾分超脫。大年之夜,寄寓陋室,燭光搖曳,書墨芬芳,攬古探今,上天入地,神游八極,情溢寰宇,真是一番難得的清靈孤寂,寧靜中的心靈放飛。過去的塵垢被清新所洗濯,繁雜的思緒被空靈所代替,感到無比的爽朗和快意。試想人生,如果讓功名利祿全都占去,讓榮華富貴全都占滿,心靈還能有什么空間,精神還能有什么家園。空也,靜也,乃人之大幸也。
三十三
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每一個發展的時點上,讓人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績,享有一種成就感,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也未必是人們真正從心靈中希望得到的結果。因為,只有寄情于天地,志向于萬物,把自己融入到人生的永恒之流中,才會長風萬里,意氣昂揚,不為一時一事的得失而遮蔽其眼界,禁錮其心胸,與世俗同流。所以,任何時點的得失都是一瞬即過的虛幻,任何時候的榮辱都是一陣的過眼煙云,唯有看似虛幻的空靈才是永恒之本。對于短暫的人生而言,只有精神的超越,心靈的明凈,才是生存的基石發展的源泉。
三十四
放下一切,讓心靈空闊起來,才能容納萬物;丟掉一切,讓靈魂輕松起來,才能升華超越;看淡一切,唯有精神的凝練才是人生的永恒;善待一切,唯有人性的純真,才能感化整個世界。在天地面前,人類何其渺小,在萬物之中,人類又何其偉大,這種偉大不在于形象,而在于精神,這是任何山脈不可比的高遠,任何海洋不可比的遼闊,珍惜自我的靈魂,永遠不要沉淪。
三十五
自己和自己對話很難,但又最容易而且最深刻,因為,最真實的自我,在矛盾在交鋒,在分解在化合,真善美假惡丑在直面相對,白刃格斗,這是真正的較量;因為,只有這種殘酷的自我解剖中,才能看清自我,分清自我中的良莠,堅持真善美的稟賦,克服假惡丑的頑性,實現人性的超越,升華出永恒的精神。當然,自我對話必須要建立在最真實的基礎上,最客觀和公正的條件下,因為,解剖自己是非常痛苦的,要直面自己的劣性和缺陷,要戰勝自己的虛幻和掩飾,需要心靈的磨煉和精神的淬火,要經歷煉獄般的考驗。
三十六
此生不暢快之事,莫過于為五斗米折腰的了,為功名利祿而失其志向和專業,與奸佞同列,與小人共舞,俗塵污垢,遮蔽靈光,污穢清明;雖有自省自警之心,而無脫身隱形之技,于是乎,渾渾噩噩,茍茍且且。男子漢大丈夫,身立天地,心明日月,做事為人,光明磊落,盡心盡力,豈在乎功名利祿。縱然是茅屋瓦灶,粗茶淡飯,依然清風明月般的情懷,何以落得混日子一樣,與鼠輩應付,失我之情懷也。悲哉。
三十七
春天剛剛啟程,伴之而來的不是溫潤的雨水,而是滿天的浮塵黃沙,朦朧罩野,一派茫然。去年冬雪稀少,原野干燥,初春風起,便是個風吹沙揚的漫天混沌,讓人陷入季節變換的迷茫之中。這和江南的春天形成鮮明的對照,因為汽潤水豐的南國,早已在溫潤里鶯飛草長,柳綠花紅了。所以,北國的粗獷,塞上的雄渾,在春天最為直觀的感受,那就是狂野和暴戾,唯有如此,才能將束縛已久的冬的桎梏敲碎,把春天喚醒,掀開厚重的大幕,將萬紫千紅的生機催發,迎來一個嶄新的欣欣向榮。
三十八
想超脫卻沒有合適的超脫辦法,這是一大苦惱。古人可以躬耕田畝,“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求“心遠地自偏”的瀟灑,可今天的城里人已無立錐之地;古人可以歸隱山林,寄情風月,藏跡于幽野深谷,今人則無一安靜之處。現世的繁亂,讓人身心疲憊,很想尋一幽靜之處,得到一些寧靜和安閑,可現實中又很難實現,不外乎為五斗米奔波,為名祿爭奪,搞得灰頭土臉,污濁不堪,沒有一點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人性之純真。難乎,騎虎不得下,攀龍忽墜天,何時得以解脫。
三十九
春雨悄然而下,給干涸的原野沁入了濕潤的溫柔,空氣清新潔爽,煩躁的心靈,在這雨的撫慰中放松下來,愜意中又有幾分浪漫。心靈得到慰藉,生機盎然,精神脫去羈絆,自由瀟灑。雨中的滋潤,晴天后的空闊,可以讓靈魂直上蒼穹,無際地暢游。人需要不斷超越自己,而最大的超越是放棄各種雜念和由雜念產生的各種煩惱,正所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是矣。
四十
應當有自己的選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人生一世,可以有多種生活方式和多種選擇,但最根本的選擇是氣節的堅持。人們應該通過努力得到自己應該獲得的那份果實,但這只是最低層次的需求,人們還應該享受到為事業為工作取得成績后的成就感,它可能沒有別人的評價,只有內心的自我衡量,對得起良心這是根本。試想多少代人為實現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富強民主,付出了多少鮮血和生命,走過了多少艱難與曲折,進行了多少探索和努力,我們心里應當分外自豪。所以,選擇非常重要,氣節的高潔來自內心的強大和清明。
四十一
有些人和事很讓人失望,因為缺乏對人的正確認識和對事物的科學把握,總是以一種主觀的眼光和世俗的做法去對待,從而產生了不好的結果。其實,人之相識,在于一種心靈的溝通和思想的交流,往往能深談的都是精神層面的,對于人有很大的益處;反之,過分以物為主則使人思想交流受到制約,產生一種隔離感,破壞了溝通的基礎,變成了一種純粹的應付和表面的應酬,所以,人性在世俗中的變異是非常厲害的。
四十二
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地去思考,想的可以更廣闊一些,更深刻一些,達到一定的層次,升成一定的境界。淡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地去面對,把歷史的久遠,現實的存在,未來的憧憬,進行一番系統深刻的剖析,看到自然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基本趨勢,把人的主觀想法和實際行動看得更清晰,求得一種高遠和遼闊。寧靜致遠,淡泊明志,此人生殖真諦也。然而,這靜和淡對具體的人來言,其深度廣度又是不一樣的。
四十三
就像初春的一場雨夾雪,雖然有些混雜,但畢竟對混沌的天宇和沙塵的空氣進行了一番清洗,藍天麗日和殘雪交相輝映,給人一種季節交替冷暖交織的美感。深深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心里陣陣爽朗,看大自然的萬千變化,看人生的此起彼伏,看歷史長河的波飛浪舞,一切都顯得分外美麗和壯觀。當一個人置身于大自然和大人生之中時,就會感到格外有激情,格外有境界,人們心靈的超越和境界的拓展,是以無限為背景,以有限為基礎的,而起點始終在心里在腳下。
四十四
急流勇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當事業名譽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擇其時機,退出紅塵祿利之流,隱于清靜無為之地。只有這樣,才能使心靈得到一種真正的解脫,才能讓思想達到一種真正的輕松,才能使靈魂實現一種真正的超越。有時人們過分注重看得見摸得著的既得利益,而忽視了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所以,該當決斷時必當決斷,人苦于自己不能客觀全面認識自己,不能量力而行把握自己,有時的覺悟可能就在一剎那之間,掌握其時間點,既是一種境界的反映,也是一種氣質的使然。
四十五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的發展就是在這陰晴圓缺成敗得失中不斷轉換而實現的。有時遇到重大轉折時,各種困難壓力一起涌來,讓你感到難以應對,心靈受到極大的壓抑,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沉悶;但轉過山腳,繞過崎嶇,又登峰嶺時,藍天白云,陽光和風,百花爭艷,萬木蔥蘢,別是一番天地了。所以,往往最困難的時候,也是轉折到來的關鍵時刻,最絕望的時候,也是希望降臨的光明福地。人要有一種持之以恒的頑強精神,有一種高大博遠的境界,就能在任何條件下,挑戰自我,戰勝困難,領略無限風光。
四十六
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勝過一切,因為它是發自內心,來自真情,無所企求的一種友誼,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心靈的相映。人生在世,所求很多,但唯有真誠的情分和友誼是永恒的。我們看到表面的太多,享受現成的也不少,卻往往忽視了內心的感受和友情的享有,有時朋友一句簡單的話語和動作,一個隨意的眼神和手勢,勝過勢利者媚俗者的千姿百態千言萬語。人需要的東西太多,但只有精神上的相知,思想上的相識,才具有心靈上的相通。
四十七
山河依舊在,人世幾滄桑。看時間飛快地流逝,一切都在變化,我們經歷著人類歷史的某一時點,它賦予了我們獨特的思想和行為,也取得了自認或他認的成果與教訓,一切都是那樣平常平淡。當我們置身于人際和事情之外時,當我們沉浸于回憶之時,過去的一切像幻影般悄然出現,又默默飄去,曾經激蕩人心的歷程,平淡得只留下一條時隱時現的起伏線段,曾經熱烈朝氣的事業,在深邃的天宇留下點殘輝淡跡。人的恬淡此時達到這樣一種境界,一切回歸本真的原點,一切復位平常的狀態,一切趨向安謐的靈境。
四十八
平淡的心靈,最易感受世間的滄桑和人生的起伏;平常的心靈,最能體味成敗榮辱的熬煎與享受;平靜的心靈,最會欣賞陰晴圓缺的自然和意境。只有在有所經歷后,才能達到一種心靈上的平淡平常平靜,才能實現對世界本源和人生本質的把握。身在紅塵祿利中,往往迷失的是自我,是精神源流的枯涸,是靈魂境界的蕭索。因為,生之壓力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給人以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努力,當行程有一段起伏的曲線可供評判和反思時,就為心靈的寧靜和靈魂的超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四十九
人其實是生活在一種幻象之中的,所有外在的成敗得失和內心的陰晴圓缺,都是一種看似實際卻很虛幻的水中月鏡中花,隨著附著載體的消失和精神內核的變化,終會成為歷史的煙云。但這種看似虛空的實在代代相傳,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線條和場景,在人們的追憶和思索中無限地延伸,又在代代的承接里展示著。所以,人們完善自我,創造生活,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時代發展,看似物質的制度的呈現,實則是精神的創造和推動,這是涵蓋一切的根本,也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能。任何的有形總會被一定的時空所限制,而無形則能彌漫于任何領域,貫穿始終。
五十
是該決斷的時候了,不能因為一些表面的名譽和所謂的成績迷失自我,讓心靈蒙上世俗的塵垢,不能沉醉于對某些幻想的憧憬中,而讓心靈得不到一絲寧靜。人們生活在世上,不能只一味索取,有時也應該放棄,不能一味的沉溺于奔走和獲取之中,而讓靈魂疲于應付,精神失之溫潤。生活固然艱辛,需要各種物質保障,但最可怕的是失去心靈的自由。要有做人的尊嚴,要有敢于拋棄既得的決心和行動。
五十一
沉默于心的想法,像一座火山不斷地積聚著能量,當達到一定極限時就會噴涌而發。壓抑的思想和情緒,也在不斷醞釀著能量,當達到一定程度時會有所突破,產生一種新的境界。火山爆發前的沉默,暴風雨來臨前的寂靜,只是一種表面平靜的現象,其內含的劇烈是難以想象的。尋求內心的突破,面臨激烈的自我思想交鋒,精神格斗,當達到一定的極限時,新的思想會產生,新的境界會生成,失去的是包袱和枷鎖,得到的是高遠和清明。這種選擇是人生中的必然,只不過在于對時空和覺悟程度的把握了。
五十二
由于受到生存的壓力,有時人們為了必要的生活保障需要,違心地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應對不愿接觸的人,這是現實,任何人都無法回避,因為人們只能接受既存的環境,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現實。但在一定的適應后,如果一味地麻木下去,并被現實磨得渾渾噩噩,茍茍且且,那么人生的意義就太渺小太淺薄了。很多表面上很好的東西,并不是事物的真實和本質,只是一種虛幻的折射而已。整個宇宙呈現著無垠的深邃和廣闊,虛空無限,才造就了最真實的客觀存在,才容納了一切。把繁雜的壓力從心里卸下,留點虛空,擔待更美好的事物,承接最真善的人性;留點浪漫,讓精神愉悅,靈魂飛翔。
五十三
春天的氣候變化萬千,冬的依戀,春的蹣跚,在冷熱交替中膠著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北方春天的畫面是多彩和易變的。這也和人世間的事情相仿,大凡新舊交替之際,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因素彼此纏繞,顯得格外復雜和詭秘。其實,這都是一種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外在表現而已,具有一定的幻象色彩,往往人們對這種幻象的主觀臆測,又加重了其朦朧的成分,愈加讓人不可捉摸了。本然的東西并未發生變化,只是人們心態有了主觀的色彩和幻象的憧憬,而以此度人度事而已。
五十四
大凡事物由低到高難,由高到低易,而人生卻是有些相反,從最基點起步,向上行雖然費力,但有一種成就感,登上一峰又一峰,無盡的召喚,人們沉浸在事業的建樹之中,甚是愜意。然而,登上一定的高度,精力已至極,前峰不可及時,往下行就不容易了。這時的難不在乎于路的平坦或崎嶇,順勢而下,總比上山輕松些,但心路卻是異常的艱難,因為經過一番拼搏,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聲譽,似乎往下行就有一種頹敗之感,再加上世人的勢利眼光和做法,處于一種異樣的氛圍,人們的心理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鍛煉人的不只是征服的快意,而更是超脫的平淡坦然,安詳自然。達到這種境界,才是人生的至極。
五十五
人們的思想和境界,決定著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和做法。一種以世俗為本,交游各方,八面玲瓏,投機取巧,以勢利為取舍的心態和做法,看似熱鬧,實則淺陋矣。必要的交際是應該的,但把個人的命運全都放在這方面,把個人的發展全寄托在這上面,則失去做人的根本了。人需要成就和名聲,但它必須是建立在良好道德情懷和綜合素質之上的,是被大眾所認可的,不是依托在權貴的恩賜和自我的投機上的。現實中,總有一些人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而干著為自己撈名撈利的私事,雖能有一時之得,但終不為世人所譽而恥之矣。
五十六
提筆無字,欲說無言,一種惆悵與無奈之情涌上心頭。試想天高地闊,萬物繁復,卻復雜不過心靈;試想時代紛紜,萬類竟進,卻深刻不過個人。因為,每個人自己就是一個系統,就像宇宙中的某一個星系,從大的范圍看,其小無比;從小的角度講,其大無限。所以,從每個人的心靈修煉來看,吾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吾心,要不斷去靜養修行,以達到一種至高至遠的境界。
五十七
忠言逆耳,這是現實中的一條常識,當然,也可以把忠言變成順耳的話來說,但有點太費心思。人們如果失去了本心,缺少了真誠,丟掉了質樸,以一種變異了的心態去對待一切,以一種變味了的情趣接觸一切,以失去棱角和鋒利而求得安逸圓滑,那就太悲哀了。大凡性情中人,發自于心,出自于口,直面現實,通達肺腑,指陳斥弊,無所顧忌,是以天地為心,民生為本,真理為基的心胸所致。而茍且于世,諂媚于勢,計較于利,口是心非,作態模棱,是以私心為本,私欲為根,私利為是的小人之鄙,為正人君子所恥也。所以,要保持自己寧靜致遠的境界,淡泊清明的情趣,最根本的是保持本性的純真和善良,質樸和直率,豁達和坦蕩。
五十八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此話一語中的,入木三分,直指人性。有人連自己正常的人生都不敢面對,一遇風聲鶴唳,馬上草木皆兵,特別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大義之上,視人間萬物于不顧,只有自我,四面出擊,八面玲瓏,隨風而舞,沒有人格和立場,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任何人首先是做人,才能做事,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善事,要秉持公平公正公明,要寬容大度,以真善美為基,養浩然博大之正氣,韻清廉雅蘊之胸襟,超凡脫俗之境界。試問,人生何以無對。
五十九
看透了人世間的千奇百怪,也就不以為然了;悟出了人生中的成敗得失,也就平淡了;經歷了行程的崎嶇坎坷,也就視為平常了;嘗過了生活的甜酸苦辣,也就一番滋味在心頭了。唯有這人生的智慧始終如日月朗照,明燈高懸,讓人不能模糊懵懂;唯有這人生的純真品質始終堅守陣地,讓人不能失節損志;唯有這寧靜淡泊的心靈,在紅塵祿霾中始終閃爍著圣潔的光芒。
六十
對任何事物與人,我們都有一個基本的看法,客觀對象是實在的,但我們的看法是主觀的形態,因為受到自身素質和各種條件的限制,在判斷問題和臧否人物的時候,有時不由自主地會讓主觀成分占據了上風,以致從其表流,不諳深理,一味地走入極端。所以,處理任何事務與人際,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在實踐中去檢驗,而這個檢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過程的全面持續的驗證。
六十一
很多問題已經呈現,但解決時不能簡單化,因為呈現出的問題只是一種深層次矛盾的表象形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所以,要有一種系統的看法和綜合的理念來指導,從最佳的時點切入,由表到內的深入,由低到高的提升,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否則,看似轟轟烈烈,實則表面形式,反而導致問題復雜化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看得全面,分析得正確,方法得當,認識和把握問題是前提。
六十二
提倡一項工作人人皆抓,看似重視,實際上是一種誤區;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圍繞中心工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突出重點,形成合力。因為,往往帶有全局性綜合性的工作,涉及面廣,影響深刻,需要多方面的協調與配合,必須以主題為中心,提綱挈領,將不同功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系統的合力,這樣才能達到工作的效果。而提倡人人皆抓,則失去中心,由于職能崗位不同,造成扯皮推諉,內耗不斷,一盤散沙。
六十三
一個單位領導的新舊交替,談不上風云變幻,但就會使一些人頭腦膨脹,活力提高,活躍度飆升,大有為我能行,上躥下跳,鼓舌于基層,掩耳于上級,游走于同類,游說于群眾,似乎可以新貌遮舊顏,博得點利益和名聲了。其實,這種做法實在無聊和丑陋。因為,任何前后相繼、新舊更替都是自然社會的一種正常現象和基本規律,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當然,也會創造一些所謂的機會,但也要看何者居其位了,賢居其位,則天下安,奸居其位,則天下亂,眾人視之,何必自煩自亂,失其心志哉。
六十四
心靈的蒼涼,給自己留出一塊寥廓的空間,好接納日月星辰,風雨霜雪;心靈的孤獨,給自己留下一片寂靜的沃土,好容納春種夏耘,秋收冬藏。讓心靈從熾熱降到冰點,凍結燃燒的激情火焰,凝固的靈魂更為鮮艷;讓心靈從繁鬧沉寂到無聲,抑制欲望的喧囂,清凈的精神更為明亮。把心放到一個沒人知道的地方,讓它靜靜地待著。
六十五
有時說放得下,其實還是放不下,因為心里的欲望太盛,沉溺于對名利的追求之中,事必躬親,思必隨到,身心忙碌,包袱越背越重;有時說拿得起,其實還是拿不起,因為心里的孤寂增多,沉浸在悲歡離合的惆悵之中,思緒飛揚,心潮跌宕,憂傷自慮,失去生機和活力。其實,這兩種表現在人身上都存在,只不過有時為時空所制約,狀態不一樣而已。從根本上講,還是心靈未達到一定的境界,只能在兩極徘徊了。
六十六
君子以聞道而悅,小人以得利而樂,但要達到各自的目的也是不容易的。特別是要真正把握道的真諦,莫過于在自然社會自我狀態中,通過修煉和覺悟,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的一生,在不同的社會背景時代狀況生活環境中,會受到生存發展的多重壓力和挑戰,難免讓世俗的塵埃侵染心靈,沾上許多俗念惡習,但在這種形而下的忙碌中,能否經過歷練,深刻反思,去粗存精,去假存真,去惡存善,去丑存美,深入內核,把握規律,覺悟一切,則是衡量的尺度。“朝聞道,夕可死”,其實,得道是靈魂的不滅,心靈的永恒,何言死哉。
六十七
無語話春風。飛沙走石,萬物震蕩,一派北國之雄渾;天地間彌漫著沙塵的涂抹,裹挾著季節交替的糾纏,遠山失色,近水無影。唯有心靈的孤獨,精神的寂寞,才能感受到這暴烈場景中的春潮涌動,那是僵化中的復蘇,凝固里的爆破,困頓時的覺醒。唯有這塞上的春風,才是金戈鐵馬的豪邁,長歌當吼的激情,摧枯拉朽,融冰化雪,扯開漫天鋪地的帳幕,迎接剎那的萬紫千紅。
六十八
生之艱難在于思之艱難,思想者是痛苦的。大凡對人生有一番經歷,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感悟的人,必然在靈魂深處有一種哲理層面的思考,這個過程是一個痛苦的自我剖析之旅,是一個艱難的自我升華之程;它不僅要對過去,更要對現實,還要對未來,進行深刻的錘煉,去其糟粕,凝練精萃,嘔心瀝血,熔鑄境界,特別是精神層面要求愈高遠,愈精萃圣潔的就會更為痛苦。
六十九
人是有理想的動物,正因為如此,其幻想性的東西也就會非常之多。很多在現實中遇到的,或在現實中又生成的,化為一種憧憬和期待,久繞腦際,因此,思想上的復雜性遠遠超過了現實的既得性。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方位的場景中,從時間上講,是過去現在將來的有機統一;從空間上看,是一個既存范圍和未知領域的相互結合。所以,人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具有無限的懿旨,具有艱難曲折的煎熬錘煉歷程,具有無比的痛苦悲情色彩,當然,也會享有達到一定境界后的愉悅和欣慰。
七十
別再多說了,把一切都壓在心底吧。一切的傾訴,只不過是為了情緒的宣泄和思想上的減負,殊不知,抽刀斷水,舉杯消愁,水長流,愁依舊;殊不知,空谷明月,幽泉碧潭,清輝在,情何求;得到一聲同情的嘆息,得到一陣輕微的撫慰,只是讓心靈暫時麻醉一會兒,然后是更加的痛楚。與其這樣,還不如讓開裂的傷口流出鮮紅的血,在痛苦中滋潤那希望的幼芽,呈現全新的良辰美景。痛苦的心靈會承接任何希望,沉默也是一種激情。
七十一
在最好的時空遇到最壞的事和最差的人,在最壞的環境遇到最好的事和最善的人,讓人感到事不相遇,人不相逢。自古至今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乃天數也;長亭古道,灞橋柳別,也是命運;更何況,種下龍種收獲跳蚤,實屬無奈,主客觀不能呈完美于一定的時空,人世之憾事矣。人們真正的相知相親,全在于境界和靈性,沒有它們為基礎,只能說是水中月鏡中花,可領略朦朧之景,無內在之義。“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心聲也。
七十二
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并不代表一切順理成章,還需要努力奮斗。一個人遠在異國他鄉,要獨立地處理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對于孩子來講,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既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鍛煉。畢竟要靠自己的拼搏去戰勝一切困難,打造出一個適合自我發展的天地來。唯一能給予的只是深深的祝福,精神的激勵,心中的愛是最寶貴的源泉,最強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