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天生其人必有才

  • 守望初心
  • 于成義
  • 3616字
  • 2021-04-25 17:36:19

——試論新的人才觀

“學校永遠有差異,學生永遠無差生;教師要善于面對差異,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我們提倡用賞識的目光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的名字都充滿神圣和莊嚴。”上海東方世紀學校理事長馮恩洪老師說得多好呀。

面對學習成績、個體性格、身心素質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該如何看待?從家庭、社會到學校,都一味地盯著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差異而區分學生的優良中差,這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做法,于是,便有許多怪現象盛行。

“差生”稱謂的通行。學習不好是差生,品德表現不好也是差生,如果二者兼備,則稱為“雙差生”。后來有人試圖改變這一稱呼,于是又有如“后進生”“滯后生”“待進步生”“問題學生”等等名詞應運而生,如果實質上無變化,那則是換湯不換藥之舉;如是實質上有變化,我覺得叫后進生足矣。

“狀元”的大肆宣傳。近年來一旦高考、中考結束,媒體便一窩蜂地大肆宣揚“狀元今年落誰家”,甚至有效仿古代給狀元挎紅游街之舉??汲觥盃钤钡膶W校,也不論其他學生的情況,只把“焦點訪談”對準斯人,極盡曝光渲染之能事。一俊遮百丑,只要有了狀元,何論其他的學生?殊不知無論高考還是中考,有選擇便有競爭,有競爭便有第一名,第一名產生是必然的,而落在哪個學校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所謂的重點學校,在開始招生的時候便搶占先機,據有了優質生源,在這樣的學校不產生第一名才是怪事呢!實際上狀元已被炒作成給一些學校增加知名度、繼續吸引好學生、招來一大批擇校生、大大增加擇校費的理由而已。而由此引起的“生源”大戰和擇校風潮,更是牽涉千家萬戶。各校想方設法搶奪優質生源的現象愈來愈烈?!盃钤爆F象的“一枝獨秀”“艷壓群芳”,滿足了社會上蕓蕓眾生求新求異不甘平庸的心態,更加凸現了社會對人才觀念的誤解。

名牌學校的追“名”,重點學校的求“重”。從大學到小學,從社會到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法塑造自己的品牌,追求名牌效應,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了各級各類學校都在踏踏實實地創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意識,參與國際大背景下的實力建構與競爭,這是好事;另一方面也有市場經濟、商業運作的影子,因為有了品牌就可產生效益,這效益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用“天才事例”來評判大眾教育。韓寒未上大學卻寫出了備受中學生歡迎的《三重門》等作品,遼寧一名10歲兒童4年學完小學到高中課程,參加今年高考,取得了500多分,被天津一名校錄取;丁俊暉因打斯諾克球摘取世界冠軍一舉成名;天津一名15歲的少年理科成績優秀,但已出版了2部著作等。用這些占兒童總數2%、3%的超常兒童事例及其成功之路,來否定現行的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評判現行的大眾教育的成敗,是否有點像用小魚天生會游泳來否定人類的游泳訓練一樣可笑。至于將超常兒童家長介紹的教育方法,廣泛應用于所有的教育中,是不是也有教條主義的嫌疑?

…………

因此,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認為,在有關人才問題上有六大誤區:一是學歷等于人才,二是以工程形式命名的“人才工程”的提法,三是人才的標準就是英語加電腦,四是給人才冊封“院士”之類的最高學術稱號,五是燈下黑——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六是人才管理上的嚴重失衡。這六大誤區如今仍然存在著。

那么,什么是“人才”?據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研究所所長、著名人才問題專家王通訊說,人才其含義包括三個方面:①有知識有能力;②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③在政治、精神、物質三個文明建設中做出貢獻。如果僅以專門人才而言,以前中專以上學歷的就是專門人才,那么現在應該是工程師以上,大學本科學歷以上的人才是專門人才。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們容易把學歷等同于人才也是不乏道理的。因為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其文憑如同顏面,是顯性的,人們一眼便可看到,美艷俊丑高低貴賤一目了然;而能力如同品質、如同人的五臟六腑,是隱性的,不容易看見,有幾個人能夠一眼洞穿呢?千里馬在常人眼里連一般的馬都不如,刺殺慶忌的武士要離,實際上是一個身材矮小的書生,雖然不是手無縛雞之力,但論武功絕不是慶忌的對手,但卻憑大智大勇殺了慶忌。“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知人識事是很難的。因而對常人而言,認識事物先由外表,而后內心,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規律,“剖開頑石方知玉,淘盡泥沙始見金”(馮夢龍《古今小說》)。只是“只認文憑不認人,無學歷的不是人才”的認識顯然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即使我們理解“認識你自己”的識人之不易,也不能容忍你不識人而亂下結論。因而,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建立健全人才的認識、選擇、甄別、評估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

放眼世界,發達國家對人才標準的界定主要強調能力導向和業績導向。從能力導向看,雖然也考慮人才的學歷和職稱,但更突出其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以真正唯才是舉、量才使用。因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很難用學歷體現出來,如果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5年做不出什么成績,就很難講他是人才。從業績導向看,在競爭環境中,業績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業績才能把一個人同其他競爭者區別開來。學歷只能是人才能力中的很小一部分,最多表現一個人的潛能。在進行人才評價時,不能僅看文憑及其畢業的學校,而要看他給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有何業績。

這讓我想起了一則故事。說有兩個同一學歷的人到一公司謀職,半年后老板給其一晉職升資。另一個責問老板,老板便當場考察說:你到市場看看有什么信息?他去后歸來對老板講:有一個老鄉賣土豆。老板問,土豆多少錢一斤?他只能再去市場探看;老板叫來晉職者,安排同樣的任務,晉職者回來后,不僅告訴了前者所說的信息,還把自己的建議及賣土豆的農民帶回來,以供老板決斷。老板講,這便是別人晉職的原因。

從人才學的角度看,凡人都有才,是人都有才,只是看是什么才。會用才之人,天下無無用之才。昔日孟嘗君善用“雞鳴狗盜”之徒,留下千古美名。于是有人講,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財富,竹頭木屑,皆有所用。物品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可用人如用器,當取所長,說說容易,做起來又談何容易?千里馬未遇伯樂時,也不過是一匹普通的馬,讓一般人用于拉磨套車,終其一生,最大的潛能未得到發揮,這與一些未用到地方上的人才浪費現象何其相似?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生活中又有多少智者和明人?無怪乎連愛因斯坦也對“素質”一詞的定義是,在學校學習,離校后將該忘的忘記了,留在人體內的不能忘記的便是素質。這種隱性的素質,便是現在人們常常說的綜合素質,可它不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考驗,又有誰可以看見呢?于是乎,文憑作為能力的外在表現,不論客觀與否,肯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有市場,并且錢學交易、權學交易和文憑商品化將仍然難以根絕。

“出水才見兩腿泥”。唯有在工作實踐中,才能看出一個人是否適應自己所干的工作。從人才的三個含義上看,那三個特征也不是難以發現的,只是需要實踐的場所,需要辨別的時日。“試玉需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只要假以時日,每個人都可以具有識人之才、用人之能。至于一個人能否在其崗位上做出成績,是否有創造發明,我以為必須用客觀的、科學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成功的外部條件內在因素缺一不可,該人是否德配其位、人盡其才也很重要。如果做不出成績,我覺得首先我們應考慮,是否將他放錯了崗位?未用到他最擅長的地方?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才使用必須揚長避短,不可強求。誠所謂高山之下必有深谷,某一方面的才能特別突出的時候,其缺陷也可能就非常明顯,如陳景潤迷戀在數學王國之中,在生活上便是一個不會交往的人??墒?,既要讓他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又要讓他做生活中的強者,這可能嗎?因此,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正確地識人、用人,是全社會的事情,是一切管理者的當務之急。

作為學校教育的主導者教師,肩負著育人的神圣職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從工作角度看,他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被管理者,應聽從學校的工作安排和調遣,盡可能干最能發揮自己潛能的工作,履行好崗位職責;同時又肩負著育人者的職責,管理和教育著自己的教育對象,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學生。而學生群體又是一個小社會,其可塑性很大,如何看待這個群體里的每一個學生,看待顯現出來的學習成績和隱藏著的內在品質和潛力,不僅僅是職業賦予教師的責任,更是正確人才觀是否樹立起來的標志。

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牢固樹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新的人才觀,大力開發學生的潛能,正確對待優秀生與后進生,不以考試成績定終身,鼓勵一切學生成才,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多層面、多角度的需求。

工人技師許振超講,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可以沒有知識;可以不進大學殿堂,但不可以不學習;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只有發奮學習才能成就未來。有這樣的見地,也難怪許振超干出了業績。因而從教師到學生,從社會到家長,都應該樹立新的人才觀念,營造一個人人積極向上、個個勇于創造的和諧社會,那我們的國家必然走向富強。

(刊于《寧夏教育》2006年第3期,獲銀川市第八屆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盐县| 恩施市| 正定县| 扎鲁特旗| 寿光市| 固镇县| 昌邑市| 峨山| 泸西县| 屏东市| 永善县| 肇源县| 南澳县| 徐水县| 贡山| 莒南县| 城步| 连州市| 朝阳区| 庐江县| 阿拉尔市| 东方市| 苏尼特左旗| 漯河市| 比如县| 天气| 华安县| 大埔区| 巴林右旗| 黑龙江省| 清远市| 甘南县| 固镇县| 龙游县| 嘉黎县| 定兴县| 资阳市| 梧州市| 铁岭市| 太原市|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