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歷史上的石嘴山
- 是說石嘴山:石嘴山民俗風情之魅力
- 劉淑娟
- 3611字
- 2021-04-26 14:29:28
石嘴山,俗稱石嘴子,“因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距城(銀川)二百里”倚山臨河、地勢險要(有要口19處),是寧夏的重要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該處北、西、東均與內蒙古交界,處于水陸交通要沖,又是蒙漢民族交易的重要市口;還因得黃河之獨厚,并有豐富的煤炭礦藏資源,構成了石嘴山發展的基礎。
據有史可考,西周至秦以前,寧夏全境人煙稀少,氣候酷寒,多屬戎狄部落游牧之地。至東周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置行政,石嘴山亦屬秦之北地郡,并于北地“筑長城以拒胡”。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秦統一六國后,全國設內史和四十六郡,郡下設縣,石嘴山一帶屬北地郡,今陶樂西南,設有蒙恬所鞏“塞外渾懷障”(障是古代軍事防御設施)。西漢和東漢時期屬北地郡廉縣之境。東漢永初五年(111年)因羌族起義,迫使北地郡遷址,后羌族起義被鎮壓,郡又遷回舊地。公元141年,羌族再次起義,北地郡迫使再次南遷,此后,東漢政權亦再無力恢復郡政權建制進行有效統治。至三國、復西晉,石嘴山一帶均為羌族、鮮卑等游牧之地,其中鮮卑乞伏部游牧于今大武口至石嘴山一帶,故三國時,石嘴山稱乞伏山。南北朝時期,石嘴山先后屬于北魏、西魏和北周。北魏時太延二年(436年)至孝昌二年(526年)屬薄骨律鎮,后改為靈州。西魏時期(535~557年)亦屬靈州普樂郡。北周時期,保定五年(565年)置歷城郡,治建安縣,郡及縣治在今陶樂縣西南。隋朝時,廢郡改建安為廣潤,因避太子楊廣諱改為靈周縣。唐朝時期,公元713年,為防御突厥、吐蕃人侵,設定遠城,公元892年改為警州。石嘴山及陶樂一帶亦屬警州所轄。至五代、北宋時,雖易名定州,故址卻一直在今平羅姚伏附近,即定遠城。1038年,李元昊創建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銀川),設興州、定州。石嘴山一帶仍屬定州,又名田州,今姚伏還有“田州古塔”碑文遺跡。在今郊區廟臺省嵬大隊建筑有省嵬城,至今遺址尚存。據《明一統志》載,省嵬城“在黃河東”?!秾幭母尽份d,省嵬城,“在省嵬山西南。去府(銀川)一百四十里,逾黃河”由此可見。明代以前,黃河道在今廟臺以西,賀蘭山以東,經蛟龍口一帶。元時,石嘴山亦屬定州,歸甘肅行中書省寧夏府路。而此以前石嘴山一帶經常發生與蒙古族的戰爭,嘉靖以后,則“無歲無擾”。明時(368~1644年),明統治集團為了防止蒙古貴族的侵擾,采取加固長城等一系列邊防措施,改府為衛(保衛之意)、設置軍政合一的衛所,從事屯防,石嘴山一帶為當時邊防重地,從大硯口(今大武口)至黃河加固長城稱之“北邊城”,是防御東蒙(伊克昭盟)北蒙(烏拉特旗、阿旗)以及西蒙的要沖。大武口是阿拉善高原進人寧夏平原的交通要道,“賀蘭山綿延五百里,沿山諸口雖通虜騎,尚有險可憑,北則打碨(大武口)南則赤木,曠衍無礙”,套虜由東而西,則取捷徑于此口以出,由西而東則取捷徑于此口以人。為此明初在溝谷建有三道高達兩丈的石砌關墻,封閉山間通道,并設重兵防守。1383年,為防止當時蒙古族韃靼部向寧夏侵犯,在近平羅設平羅哨備,到弘治六年(1493年)構筑平虜城,1541年置平虜千戶所,1575年又砌磚石。明代初年于石嘴山兩頭山水相交之處建筑鎮遠關,關南五里設黑山營?!毒胚吙肌份d:“鎮遠關實為外險,舊自鎮遠關至大沙溝皆有墩臺相接,以斷北寇西行之路”,成阻止韃靼部人侵的重要關隘之一。據明《嘉靖寧夏新志》載:鎮遠關失守,則平虜孤立,“茍失平虜(羅)則無寧夏,無寧夏則無平(涼)、固(原)。則關中騷動,漸及內地,患不可量矣”,鎮遠關成為寧夏北部重要的屏障。而相傳北宋時岳飛北征時,“踏破賀蘭山缺”,所闖首關就是“正誼關”,可見鎮遠關之歷史及地理位置之重要。明朝末年,“因極邊地方供餉不便,軍多逃散,兵力寡弱,遂行廢棄”,最后不得不“棄鎮遠關、黑山營、打硯口之地”,此后,邊防前線便退至大武口南側之“北長城”。清初,沿明“衛所”舊制。自青新二地戰爭平定后(清討伐青海、蒙古與新疆噶爾丹),于雍正三年(1725年)將衛改府,平羅由所改縣。1697年,鄂爾多斯部歸順清王朝后西渡過黃河占據查漢托護地(北起石嘴山、南至銀川掌政橋,南北長200多里,東西寬40多里,最狹處10多里)牧馬。時年康熙皇帝親征新疆噶爾丹,路經寧夏,并到過石嘴山。為避免民族紛擾,寧夏總兵范時杰遂晉見康熙,陳述利害,康熙皇帝于14年后的1711年下令鄂爾多斯部返回河東。雍正四年(1726年)清王朝令侍郎(相當于今之副部長)通智經營查漢托護地,通智踏勘地勢,確定路線,征集民伕,修建惠農、昌潤二渠。1729年惠農、昌潤二渠建成,隨即從寧夏、寧朔、中衛、固原、靈州等地,移民墾荒,并新設了新渠、寶豐兩縣,寶豐縣縣治即在原省嵬城舊址。正如惠農渠碑所載“立縣令,以庸民社;設通判,以司水利;建學校,以育人才;置營弁,以卑防汛,移市口于石嘴,漢夷皆便”。在此之前,由于石嘴山處水陸交通要沖,1697年就在這里設有夷場。夷場設置之初,石嘴山僅有五六戶人家,依擺渡為生。主要建筑有監夷廳、東夷廳、西夷廳、稅廳、堆房等。西夷廳是阿拉善額魯特梅林(代表阿拉善旗)的辦公之地。東夷廳是鄂爾多斯梅林(代表伊克昭盟)的辦公之地。稅廳為交納稅金之處,堆房是堆放物品的庫房,集市每月逢一,共三次。由漢族參將與兩名梅林共管。并修建了山神廟、老君廟、關帝廟。
1738年11月24日酉時,寶伏發生強烈地震,“地多斥裂,寬數尺或數丈,水涌溢,其氣皆熱,淹沒村堡,縣地城垣堤壩、房屋皆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余人”,黃河大堤被震毀,“河水上流”水深七八尺以至丈余不等。寶豐縣城亦半人土內,倉厫糧米,俱在水沙之中,人們挖刨出來“熱如湯泡”“味苦酸酒”,戶民無棲息之所。次年(1739年),寶豐附近黃河再次決堤,“自新渠起,越寶豐而至石嘴子,東連黃河,西達賀蘭山。周圍一二百里竟成一片海水”,“民戶星散,地畝廢棄,隨將縣治截汰”……地震后,重修平羅城。并將新渠、寶豐兩縣并人平羅縣。
1807年,陜甘總督蔡延衡上書朝廷,請求在石嘴山設主簿。朝廷準其上奏,于是“把總一員”帶領50名兵丁在石嘴山駐扎,負責地方的安全保衛。同治年間,“陜甘(寧夏當時屬甘肅)頻年兵燹,孑遺僅存,往上百數十里人煙斷絕”,因而石嘴山也逐漸蕭條冷落下來。后有山西人過此,發現鎮西南陶土質優量大,遷居來此經營瓷器,此時開始有小型煤礦開采,人口逐漸增加。至清光緒年間(1880~1926年)在近半個世紀,英、日、德等帝國主義勢力也侵略到這里,在石嘴山設立的洋行有10家之多(較大者6家),他們采取所謂“貸銀訂貨”“殺價收購”“實物交換”等殘酷手段,掠奪寧夏、內蒙古、青海一帶皮毛。每年要掠走羊皮100萬張,羊毛1000萬斤,并設商號進行盤剝,以駱駝、船只運往外地羊毛達8億斤,皮4000萬張。由于毛源枯竭,1925年馮玉祥率部至此,取消免稅條例等特權,洋行隨之倒閉,全部撤走。伴隨帝國主義經濟掠奪的同時,它的精神鴉片和特務機關——天主教也伸展到石嘴山一帶,據《東華錄》記載,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9月間,石嘴山人民曾自發地殺死了下營子天主教堂的神甫梅布桂(比利時人)和彭壽年(荷蘭人),世稱之為“下營子教案”,這是石嘴山人民反帝斗爭的光榮歷史記錄。
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夏府為朔方道,屬甘肅省。1929年又改道為省,石嘴山亦屬平羅縣。辛亥革命失敗后,軍閥混戰,蔓延至寧夏,發生了所謂的“孫馬之戰”。孫殿英受蔣介石之“明令”,率三個步兵師、四個騎兵旅計8萬人由察哈爾路經寧夏前往青(海)、西(藏)屯墾。與此同時,馬鴻逵又接蔣介石之“密電”,以八個步兵團、四個騎兵團計2萬余人,阻擊孫軍過境,兩軍相遇,于銀北地區進行3個月惡戰。1934年2月孫軍由于內部矛盾劇烈,補給困難,地形不熟,加之蔣、閻、馬等軍閥互相勾結,采用前阻后襲,盡管孫軍人多,也不得不全面潰退。這場惡戰,使石嘴山一帶遭到了空前浩劫,良田荒蕪,村莊焚毀,人民流離失所,死者不計其數。由于抗日戰爭中綏遠淪陷,陶樂縣(原名沃野設治局)由寧夏接管,初名陶樂設治局,1941年改為縣。1947年于寧夏省會寧夏城設銀川市,銀北五縣為銀北專區,專署設黃渠橋。
“孫馬之戰”后,馬鴻逵為了保其在寧夏的統治地位,實行保甲連坐,反共反人民。平羅縣共2000余戶就搞了4個區,16個鄉,89個保,1321個甲,人民言行受到嚴密監視,交通要道構筑工事,設防屯兵,抓丁索糧,捐稅繁重,民不聊生。據平羅縣縣志記載,平羅縣1940年的壯丁達23525人,占全縣男人的50%,平均每戶一個,除官僚、地主子弟及老幼,幾乎無一逃脫,弄得人窮財盡,水地荒蕪、田園薄收、工商凋零、交通閉塞。有民謠為證“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山,窮苦人實可憐,又抓兵,又派款,吃不飽穿不暖,披羊皮蓋爛氈,十七八歲的姑娘沒啥穿?!边@就是寧夏人民對反動勢力的控訴。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馬鴻逵逃跑時,石嘴山地區的經濟已奄奄一息。男人當兵、女人種田、耕作粗放、黃土搬家、二牛抬杠、迷信天時,糧食單產僅110斤,總產8000萬斤。石嘴山僅成一破落小鎮,只剩下300來戶,1000余人,以背煤、擺渡、燒瓷為生,廣大人民生活于兵荒馬亂、饑寒交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