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石嘴山市情簡介
- 是說石嘴山:石嘴山民俗風情之魅力
- 劉淑娟
- 2609字
- 2021-04-26 14:29:28
石嘴山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北、西三面與內蒙古毗鄰,南與銀川市接壤。東屏滔滔黃河水,西依巍巍賀蘭山,因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1960年設市,下轄大武口區、惠農區和平羅縣,總面積5310平方公里,總人口79.5萬,其中城鎮人口占74.4%,回族人口占21.9%。近年來,市委、政府舉全市之力推動產業民生生態“三大轉型”,努力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新型工業城市,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穩步發展,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3.37億元,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民生持續改善,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典型的煤炭工業城市初步轉型為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新型工業城市。在全國67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績效考核中,從2013年第52位連續躍升到2015年第16位,居西部同類城市前列。先后被列為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重點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全國首批15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首批12個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等,這為石嘴山的轉型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基礎厚實、發展穗健的工業城市。作為國家“一五”時期布局建設的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和“三線”建設的重要布局點,是寧夏工業的“搖籃”。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25億噸,其中被國際上譽為“煤中之王”的無煙煤——太西煤儲量5.6億噸,硅石探明儲量42億噸。電力總裝機容量達351萬千瓦,人均發電量居全國地市第一。現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即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省級開發區即石嘴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寧夏精細化工基地。市委、政府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已形成新材料、裝備制造、電石化工、冶金四大產業集群和新能源、生物醫藥、新型煤化工、現代紡織四個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工業發展格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5%以上,是世界重要的鉭鈮鈹、碳基材料制品生產研發基地,國內重要的鎂硅及深加工產品基地。中色(寧夏)東方集團公司位列世界鉭鈮行業前三強,煤機綜采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鎂及鎂合金產量占國內20%以上,煤質活性炭、碳化硅產能占全國30%以上。堅持“四化融合”發展,以工業為龍頭統籌推進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形成了陸港帶動的現代物流業和沙湖帶動的文化旅游業及中高端消費加快發展的服務業體系,形成了以優質糧食和草畜、瓜菜、制種、水產、枸杞和釀酒葡萄等“一優五特”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體系。
五湖四海、開放包容的移民城市。建市五十多年來,在建立煤炭基地和三線建設過程中,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萬建設者匯聚石嘴山,開發開拓,共建共享,形成了“五湖四海、自強不息”的石嘴山精神,鑄就了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城市品格。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陜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交通發達,距銀川河東機場100公里,包蘭鐵路、京藏高速、石銀高速、109、110國道等貫穿全境,被列為全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惠農陸路口岸鐵水聯運直達天津港,是西北重要的內陸口岸,在寧夏擴大對外開放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來,市委、政府以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為抓手,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先后與3個國外城市、11個國內城市正式締結為友好城市,廣泛開展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合作交流。以打造在西部最優、比東部更優的“兩優”發展環境為目標,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全市政務、法制、市場、金融、企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是前景廣闊、充滿活力的投資興業佳地。
山水交織、綠色發展的美麗城市。黃河穿東過,西依賀蘭山,湖泊星羅棋布,濕地面積達415平方公里,是塞上江南的重要組成部分。融江南水鄉與大漠風光于一體的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沙湖,是著名休閑旅游度假勝地;星海湖水域面積23平方公里,是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和全國首批中國文化旅游新地標;中華奇石山集天下奇石之大成,是全國觀賞石博覽基地。近年來,市委、政府大力推進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龍頭的“六城聯創”,城市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質不斷提高。著力做好造林綠化、水系優化、城市美化“三篇文章”,森林公園、匯澤公園、舍予園等園林景觀媲美競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2.5%,城市綠化覆蓋率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2013年被人民網評選為“首批中國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天藍、地綠、水秀成為石嘴山的靚麗名片。
團結和諧、民生幸福的文明城市。石嘴山歷史悠久,秦朝時設渾懷障,西漢時設置第一個行政建制——廉縣。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賀蘭山巖畫、古長城、北武當壽佛寺、平羅玉皇閣、田州塔等人文古跡,移民文化、賀蘭山文化、塞上江南文化、回族文化交相輝映,漢、回、滿各民族和諧交融。市委、政府把民生轉型作為轉型發展的根本,推動改善民生由保基本向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轉變,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基本完成了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西北率先實現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全覆蓋;在全區率先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職業教育蓬勃發展,被評為全國教育優先發展示范城市;作為全國首批85個創業型城市試點,建成44個全民創業基地和一批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作為寧夏統籌城鄉發展試點市,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率超過70%,獲國家“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獎”;扎實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突出基層基礎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服務并重,在所有街道(鄉鎮)設立民生服務和綜合治理“兩個中心”,在城鄉社區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社會和諧穩定,城鄉居民幸福指數居全區五市第一。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石嘴山市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各項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民生為本,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協調聯動、綠色發展、開放帶動、共建共享五大戰略,打造石嘴山經濟升級版,打響“山水園林·尚工逸城”城市品牌,轉型發展走新路,全面振興創新業,持之以恒推進產業民生生態轉型,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石嘴山,努力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