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即大眾順口說出或編成的有韻腳的話?!懊裰{”,顧名思義,是產生于民間心口相傳的一種口頭文學,民間管它叫“口課”。遠可追溯到《詩經》,近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民謠,在中國鄉土文學不同歷史時期獨領風騷。在當代是區別于都市歌謠、校園歌謠或詩詞歌謠賦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口頭韻語,民間俗稱“順口溜”,屬口頭文學范疇。民謠起源于日常生活和歷史積淀,概括了民眾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也蘊含著他們在特定歷史時期與時代產生的共鳴。
民謠原本就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映照了世態百相,反映了各個時期民眾的真情實感。在歷史長河中,民謠一直是非主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民族的記憶,更是一個地方的鮮活語言與特色文化。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觸景生情、感事抒懷,即興發揮、脫口而出的口語文學,以濃郁的生活氣息,質樸的思想感情,單純的靈感迸發,平民化的生態語言,表達了民眾的心理訴求和愿望。民謠除表現出獨有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詼諧美、質樸美、形象美之外,還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歌頌真善美,或抨擊假惡丑,涉及政治經濟、生產勞動、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謠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別具一格的地域性、與時俱進的社會性。其社會功能具有抒情娛樂、諷喻勸勉、約束自己、警示世人、規范家風、教育后輩、傳承禮儀、弘揚社會美德的多重功能。
一、民謠的特征
1.群眾性
民謠屬民間鄉土文化,是最接地氣的鄉村語言文化。民謠產生于本鄉本土,是勞動人民在觸景生情、睹物思人之瞬間,迸發出了靈感,便因人而異,就事論事說出的幾段或幾句既順口又搞笑、既真實又風趣、既詼諧又幽默的口頭話語。特點是在表述某個故事或人物時,將故事中的人物描述得形象逼真,鮮活生動。
民謠沒有固定作者,產生的基礎是人民大眾,創作者碰撞到觸及其心靈的人與事即可編創,人人都是編創者、傳誦者。當然,比較長的敘事性民謠有文人加工的痕跡。
2.隨意性
民謠是民間編創者在不同場合隨意發揮的產物。民謠的最大特點是隨意性,不受任何限制,無需認真構思、嚴格審定,創作內容又特別豐富,說創者隨心所欲,傾聽者易懂易記易接受。所以在民間傳播極快,流傳極廣泛。因此,被文人認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民間口語化作品。其實,民謠原本是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大雅文學根發的沃土。在一些著錄中,民謠又被稱作“歌謠”。實則,歌謠與民謠是有區別的,歌謠是有曲譜才能演唱的一種藝術形式,而民謠是不用曲譜的單純吟誦的口頭藝術,不需要樂器伴奏與演唱的一種既是說又似唱的表述形式,它的語法組合似歌非歌,似詞非詞,非歌又像歌,非詞又像詞,當作歌曲唱又不是歌曲韻,當作詞語說又過于滑稽,只能折中的拉點腔調,說出來順口,聽起來順耳,悟起來順理,笑起來順意,記起來順心,想起來順情,才有了急速的傳播力和廣泛的流傳性。就使用范圍而言,民謠比歌謠具有更廣泛的群眾性,其調侃、諷刺、夸獎語意極為豐富。
民謠是民間特有的一種娛樂形式,只要有人聚集在一起,說笑間就會有旗幟鮮明的精彩謠語產生。出乎人所料,惹得人大笑,故而博得群眾喜愛和稱頌。創作者說完就了,而精彩的、順口的、好記的段子則被有心人記在心里,刻在腦海,一傳十、十傳百地被傳為經典。
3.生活化
民謠屬于民間大眾文化,特點是生活化、平民化。民謠的基礎在于民眾的娛樂,民眾在生產勞作、茶余飯后聚集的地方諞傳說趣事,扯磨拉家常時,說著說著就會有風趣幽默的民謠產生。作者借機抒發了自己思想,達到勸諭、針砭之目的,同時,其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又異常明顯。
二、民謠的創作
1.民謠根植于民間
民謠來自民間和基層,創作民謠的人都是才華出眾的普通民眾,他們不一定識字有文化,不一定進過學堂、念過私塾或讀過初中、上過大學,更別說讀過碩士和博士,但他們卻有創作民謠的悟性與天賦。他們的創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一人編創,另一種是眾人合作。合作編創的民謠是你說一兩句,其他人隨之添加一兩句,或者是你編了上句他加下句,他編了下句你添上句。凡是這類創作者,一般情況下都是下句出彩。
高手在民間。民間確實有一些具有文學天賦的人才,專門喜歡編民謠、說民謠、研究民謠、傳播民謠。除了調侃取樂、釋放情感、展現才智外,還有一層難能可貴的保護意識:不讓民謠這門古老的民間口課文學斷檔失傳。這群人中文盲占多數,識字者很少,但他們悟性極高。有趣的是,幾個善于編創民謠的人聚在一起,互相斗嘴間就開始了調侃比輸贏,有的編一長串,有的編兩三句、四五句、十來句,不會編創者就跟著取樂打哈哈,拍手叫好喊再編。
2.方言性和地域特征口語化
由于民謠是群眾性文化,因而各地民謠都用本地方言敘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域寬廣人口多,民風民俗差異大。就隴東慶陽方言和地域特征口語化而言,也是不一而論的。因此,各地民謠是不能用其他語言更換的,一旦更換,就失去了本土語言的美感和親切感。
我國民謠是一個浩瀚的海洋,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謠又是嚴肅文學的基礎與素材,歷史上不少文人學者都在吸收民謠素材,從很多詩歌中可以窺見民謠的痕跡。隴東方言又是我國古漢語的母體語言,在上古詩歌中就有不少民謠式的詩歌。現在流傳于民間的很多民謠,其來源悠久,反映了早期人們的政治思想、文化風俗、經濟動態、生活習性等。
慶陽民謠說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簡單明了,韻律感很強,體現了漢語的特色。從這個角度說,慶陽民謠同樣也在傳承著上古漢語與上古文化,是一筆異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3.民謠的押韻
漢語的最大特點是韻律化,作為民間口頭文學的民謠也是押韻的,屬于韻文。漢語是單音詞,一字一詞,又有聲調,同音字依靠聲調和含義來區分。這樣,就產生了同音詞、近音詞,同韻字、近韻字。同韻字說讀順暢上口,聽與讀都有一種美感。我國上古時期只有上、去兩個聲調,后來分化為四聲調,近韻就產生了韻律感。使用韻文,不僅僅屬于文人,也屬于普通民眾,一般人也能說幾句上下對稱的韻文,這些韻文中就有很多是民謠。凡是說漢語的人都有潛在的音韻意識,時不時地就會編出幾句來。
民謠是群眾生活的一部分,娛樂性很強。我們經常會聽到兩個伙伴或好友互相使用韻文調侃、戲耍逗樂。有這樣一個例子,二人以趕車為題互相調侃,比誰走得快,甲說:“你(牲畜)能進圈里,我就能到店里。”乙說:“你娃娃要能卸鞍子,我老漢就能掛鞭子?!倍嗝达L趣幽默、生動活潑的謠語啊。
生活在漢語的海洋里,你會感到話語押韻有無盡樂趣。民謠一般都是群眾的口語,屬性口語化。凡是這類民謠一般不押韻,是對某類性質相同事物的一種歸納,比如掛在人們口邊的《四美》(“花孔雀,大彩蝶,出嫁的姑娘繡花鞋”)、《四難聽》(“鏟鍋伐鋸驢叫喚,石頭路上磨鐵锨”),聽了這幾段,我們不能不嘆服于群眾的聰明才智。
三、民謠的種類
民謠可分為幾大類:社會類、生活類、勞作類、諷喻類、風趣類、俗信類、情愛類、工藝類、童謠類等。這些類別主要描述的是各行各業的行規與講究,反映了新舊時代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方方面面。勞作類民謠有的以第三人稱口吻敘述,有的則以第一人稱自述。這類民謠,大多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流傳,不斷有人加工修改定型后傳播下來的。
四、民謠的價值與意義
1.民謠在民間的價值
民謠是勞動人民自編自創、自誦自呤下來的口頭文學,不但反映他們遇人遇事的心理活動和真實感受,而且是不同時代的文化記憶,是廣大民眾的貼心伴侶、開心良藥,更是勞動人民從事田間耕作、曠野放牧、除勞解困、驅逐孤獨過程中創作的文學,是人民群眾在勞作時最開心、最愛表達的一種娛樂形式,這種娛樂方式讓人身心愉悅,情感釋懷,笑出自在,笑出健康,笑出真實,笑出自然。
2.民謠在民間的作用
民謠在民間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民謠在情感與厚度上是不同的。有些民謠聽起來是些淺顯易懂、風趣搞笑的隨意話,但每一個段子代表著一個故事,每一句話代表著一個人物,每一個詞語代表著一層意思,不僅是一個時代的故事,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寄托,還濃縮了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生活、勞作、風俗、信仰、情愛、飲食等,既給民間文人創作文學作品提供了廣闊空間,還可慰藉老百姓貧瘠的精神生活,滿足各階層的情感需求。可以說,民謠在民間是人們精神亢奮的一劑良藥,是治療民眾情感空缺、文化貧瘠的精神食糧。
3.民謠的意義
民謠內容涉及廣泛,類別龐雜,話語親切,感情真實,語言樸素,并有一定的哲理性。不僅勞動人民喜愛,知識分子也很熱愛,這源自它能讓人留住童真的記憶、美好的瞬間,是地地道道的基層文化,實實在在的群眾文化,幽默風趣的民間文化,生動鮮活的底層文化,寓教于樂的老百姓文化。正因為它地道實在,幽默風趣,生動鮮活,開心快樂,教育深刻,意義深遠,便牢牢扎根于生活的沃土里,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以它堅韌的生命力,深刻的說教力、感染力而長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