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彭陽紅梅杏無公害高效生產配套技術作者名: 陳克斌主編本章字數: 4238字更新時間: 2021-12-22 18:56:49
第一章 彭陽紅梅杏的生產概述
一、彭陽紅梅杏的經濟意義
紅梅杏樹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根系發達,固土保水能力強,經濟價值高,既可綠化荒山、防風固沙、改善生態,又可增加經濟收入。果肉多汁、酸甜適口、香氣宜人、營養豐富,是人們喜食的水果之一。彭陽紅梅杏果實含可溶性固形物13.5%,總糖8.1%,總酸1.2%,維生素C 8.26 mg/100 g,鈣9.752 mg/100 g,硒0.0037 mg/kg,鐵0.304 mg/100 g,鉀410.804 mg/100 g,鋅0.2 mg/100 g,磷17.7 mg/100 g(見表1-1)。
圖1-1 紅梅杏果實(一)
紅梅杏果實以鮮食為主,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杏干、杏脯等。另外,杏仁也有豐富的營養,富含蛋白質23%~27%、粗脂肪50%~60%,糖類10%,每100 g杏仁中含磷338 mg、鈣110 mg、鐵7 mg,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及維生素B17。杏葉含蛋白質12.14%、粗脂肪8.7%、粗纖維11.4%,是喂養家畜的好飼料。可以說紅梅杏樹全身都是寶,經濟價值極高。而且發展紅梅杏產業,既綠化美化環境,提高森林覆蓋率,又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抵御災害、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多種生態功能,是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山綠與民富雙贏的需要。
表1-1 彭陽紅梅杏檢測數據與國際鮮食杏平均值對比表
二、彭陽紅梅杏的栽培歷史
彭陽紅梅杏屬彭陽當地的地方品種,在彭陽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據清代《宣統固原州志》記載:清固原知州王學伊在其任上曾寫《勸種樹株示》“川源地畔,如有土性滋潤,宜種桃、杏、棗、梨各色果木者,亦應察度辦理。其能種百株以上者,獎給花紅銀牌;種千株以上者,獎給匾額;萬株以上者,稟請獎給頂戴。”《勸種樹株示》鼓勵民眾栽植杏樹。今天,在彭陽縣白陽鎮白岔村、古城鎮小岔溝村、城陽鄉楊坪村、孟塬鄉何峴村郭岔等鄉鎮農家的莊前、屋后、地埂坎邊,仍完好地保留有二十多株上百年的彭陽紅梅杏樹。這些百年杏樹,依然蒼翠挺拔,印證著彭陽紅梅杏悠久的發展歷史。
1995 年以前,由于傳統觀念束縛,僅有農戶莊前屋后零散種植紅梅杏, 1996 年以后,彭陽立足地理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兩杏一果”“退耕還林”工程、庭院經濟林建設、普通杏改造嫁接等工程,大面積推廣彭陽紅梅杏的栽植,成為當地農業收入的重要來源,有效拉動了彭陽縣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
三、紅梅杏產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彭陽縣自然地理概況
1.地理位置
彭陽縣位于寧夏東南部邊緣,六盤山東麓,介于東經106°31′~106°58′,北緯35°41′~36°17′,西連寧夏原州區,東南北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平涼市和環縣,面積2 528.65 km2,轄4鎮8鄉,156個行政村,戶籍總人口25.13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9.00萬人。交通便利,現已初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彭青高速連通固原到彭陽半小時經濟圈,309國道縱穿東西, 203省道橫貫南北,寶中鐵路越境而過的交通網路。全縣境內公路里程1 475 km,其中國道148.5 km,縣道105.7 km,鄉道483.3 km,村道731.5 km,12個鄉鎮均通了柏油路。
縣域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呈波狀傾斜,其特征為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河谷殘塬相間,溝頭塬邊切割深而明顯,河岸坍塌活躍。黃土丘陵為縣域主要的地貌類型,分布于羅洼、小岔、馮莊、交岔、王洼、孟塬、草廟、白陽鎮8個鄉鎮,海拔1 400~1 900 m,相對高差200~250 m,上覆小于100 m的第四系黃土及類黃土,面積為2 272 km2,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90%。半干旱草原植被,土壤為黑壚土,土質疏松,剝蝕嚴重。
西南部土石區屬基巖疏緩復背斜構造,多為第四系黃土覆蓋。主要是黃峁山,向東南方向延伸的支脈,分布于新集、古城境內,一般海拔高度2 100 m以上,峁兒尖山2 418 m,為全縣最高點,相對高差200~400 m,面積127 km2,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5%;山脊多呈圓頂狀,東西兩側山勢均緩,坡度一般為20°~30°;屬黃土丘陵與山地的過渡地帶,主要在新集鄉、古城鎮境內,面積為17 km2,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0.7% ; 海拔高度1 900~2 100 m,地形切割較為嚴重,部分巖石裸露。
東南部河谷沖積區位于紅河、茹河流域兩岸臺地。其單塊面積小,臺面平整,前緣直立,一般高出河床3~20 m,包括古城、白陽、城陽、紅河、新集5個鄉鎮,是全縣兩個沖積平原區;海拔高度1 248~1 800 m,面積為109 km2,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4.3%,多屬二級河谷階地。
2.土壤氣候特點
彭陽縣海拔高度1 248~2 418 m,土壤分為黑壚土、灰褐土、緗黃土、新積土4個土類。
發育于黃土母質,剖面中可見鈣的淀積物和有機質層,質地屬輕、中壤,以輕壤為主,是彭陽縣主要農業的土壤,面積2.19 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6.7%。
縣境內地表水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和地下水,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3 億m3。主要河道有紅河、茹河和安家川河三條河流。
地下水來源于外圍山區的地表水和境內降水入滲。地表水與地下水互相補充,年重復水量約為6 900萬m3。全縣地下水天然資源量每年為757.5萬m3,可利用水量5 920萬m3,占地下水資源量的78.20%。
彭陽縣屬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雷雨多災,秋季涼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7.4~8.5 ℃,1月平均氣溫-6.8 ℃,7月平均氣溫20.6 ℃;無霜期年平均140~170 d;年平均日照時數2 358.3 h,年總輻534.2 KJ/cm2;年平均降水量350~550 mm,降水集在每年7~8月。
(二)紅梅杏產業發展現狀
圖1-2 紅梅杏果實(二)
截至2019年年底,全縣紅梅杏樹占地總面積5萬畝、掛果面積達到2萬畝,年產量2 000 t,實現年產值5 000萬元。從1995—2018年,發展面積由最初的0.2萬畝增長到5萬畝;提供主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最初的110元 提 高 到3 450元,占主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例由2.5%增加到49.5%。2017年紅河鎮上王村5戶農民18.2畝十年生紅梅杏年收入12萬元,畝均0.659萬元,戶均收入2.4萬元,人均收入5 455元;藺懷柱8年生紅梅杏18畝,收入18萬元,當年就脫了貧。發展紅梅杏產業已成為彭陽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目前,全縣有彭陽縣云霧山林果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彭陽縣果品開發有限公司2家企業,林果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0個,參與農戶約2萬戶,全縣經果林產業生產、貯運、加工和營銷體系不斷完善,規模化、科學化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2016年“彭陽紅梅杏”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識認證,同年“彭陽杏子”被中國國際農產品組委會評為全國名優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彭陽紅梅杏”地理商標正在審批中。彭陽縣曾先后榮獲“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仁用杏之鄉”等榮譽,彭陽紅梅杏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優質果品大賽中榮獲銀獎。2019年制定出臺了《彭陽紅梅杏地方標準》,為指導生產,實現了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技術支撐、統一檢驗檢測,形成生產、銷售、貯藏、運輸、加工、包裝一體化的技術指南,有效保護地方品牌,提升了彭陽紅梅杏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彭陽紅梅杏發展存在的問題
彭陽縣紅梅杏樹面積大,但集約化、商品化杏園少,大多以庭院種植為主,日常栽培管理積極性不高,疏于管理,制約了產業升級換代,而且栽培品種優劣混雜,良莠不齊,嚴重影響果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也極大挫傷果農發展積極性。
栽培管理粗放。一是標準化果園較少,缺乏科學的修剪技術和樹體管理技術。果農沒有修剪杏樹習慣,杏樹多年不修剪,無樹形,樹冠郁閉,通風透光性極差,極大地限制了杏產業的發展。二是缺乏科學的土、肥、水管理規程,春季干旱缺水,不能及時灌萌芽水,對坐果、產量造成較大影響,施肥技術不當,不施肥或施肥總量少。三是缺乏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杏樹生長季節對危害杏樹生長、影響果實品質的介殼蟲、食心蟲等病蟲害沒有進行有效的蟲情監測,單純依靠化學藥劑防治,缺乏生物和物理綜合防治措施,加之杏園冬季不清園,造成病蟲害集中爆發。
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有效的晚霜凍、冰雹的測報體系不健全,自然災害的防控措施不得力,導致果品產量低而不穩、質量不高。
杏果采摘處理及預冷保鮮貯存設施缺乏,杏果實質地較軟,包裝簡陋,不耐貯藏保鮮,產品深加工能力較弱,產業鏈延伸不足。同時,由于地處偏遠地區,交通運輸不便,運輸成本較高,均給杏產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困難。
銷售渠道單一,地方品牌宣傳力度不大,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在彭陽,紅梅杏以傳統銷售模式為主,即以合作社、種植大戶自行銷售,電商銷售模式參與度不高, 幾乎沒有龍頭企業對紅梅杏鮮果統一銷售。品牌號召力弱,目前彭陽紅梅杏在區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廣大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假,難以區分出真正產于彭陽的紅梅杏,影響了彭陽紅梅杏的聲譽和銷售。
缺乏專業技術隊伍,果農缺乏培訓。沒有專業團隊引領,沒有與科研單位、大學院校合作,沒有專業技術人才做專業的事,生產上缺乏技術骨干、農民缺乏實用技術,沒有發揮科技特派員到農村田間地頭、示范引領、創新創業帶動發展機制;農民的科技意識淡薄,對先進實用技術一知半解。這些問題是嚴重制約紅梅杏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四)彭陽紅梅杏發展可行性
1.氣候、土壤條件適宜杏樹生長
杏樹是喜光樹種,抗旱、耐寒、耐瘠薄、適生范圍廣。在我國從北緯23°~53°都有分布,除南部沿海及臺灣、海南兩省以外,幾乎都有杏樹的栽培或分布,以新疆、黃河流域為主栽培區。杏樹在-30℃下能安全越冬,在夏季平均溫度36.3℃能正常生長,在年降水50~1 600 mm都能生存。杏樹根系深、好氣性強、喜歡在土質疏松、排水排氣良好的土壤生長。彭陽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均能滿足杏樹生長發育和開花結果。
2.彭陽具有豐富的杏樹種質資源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農林科學院在彭陽設立果樹課題組,先后從全國各地引進曹杏、蘭州大接杏、華縣大接杏、紅梅杏、龍王帽、一窩蜂、串枝紅、凱特、金太陽、意大利1號等鮮食、加工、仁用良種30多個,為杏樹產業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品種資源基礎。
3.市場前景好
市場的需要是推動杏業發展的動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食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天然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鮮食杏的發展前景廣闊,其加工業也會應運而生。反過來,又會促進鮮食發展,形成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目前以杏仁、杏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各種高檔保健食品、飲料以及化妝品等已成為市場上暢銷商品,杏木、杏殼亦是紡織、造紙、木材加工等輕工業的上好原料,用途廣泛,產品銷售前景好。
4.彭陽縣有杏樹種植的良好基礎
從“九五”發展規劃期間,寧夏農科院園藝所和縣林業局共同進行杏新品種引進及技術開發研究,成功總結出杏樹工程造林的“88542”反坡水平溝栽植技術,總結摸索出配套的山杏截干深栽、杏樹嫁接與高接換種技術。隨后原寧夏林業廳成功實施“兩杏一果”扶貧開發工程,從園地選擇、規劃、育苗、整地、栽培技術、組織實施等方面都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而且部分農民依靠杏樹脫貧致富,也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5.領導重視
縣委、縣政府領導對杏產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將其作為我縣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條有效途徑和退耕還林的后續產業開發的重點。有各級領導的認識可,有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參與,做大做強杏產業的時機已成熟。